資源簡介 《生態系統的穩態及其調節》 508026035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浙科版必修3第六章《生態系統》的第四節《生態系統的穩態及其調節》,在學生學過多種類型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基礎上 ,通過本節課生態系統的穩態及其調節的學習,進一步理解生態系統作為生命系統的穩定性,及自我調節能力。 -10795103505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能理解并描述生態系統的穩態。 2、會解釋生態系統的穩態的調節機制。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材料分析,培養自學、分析綜合和推理的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同生態系統是一個生命系統,有調節穩態的能力,培養學生維護這個系統的穩態的自覺意識。 63540005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生態系統的穩態及調節 【教學難點】 生態系統穩態的調節機制。 -43180130810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模型及掛圖 2、學生準備:教材。 -49530159385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回顧復習,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生態系統的類型,問,這些生態系統中含有哪些成分嗎?彼此間存在著什么樣的聯系?生態系統的功能是什么? 學生:思考回答前面學習的相關生態系統的知識。 【講授新課】 一、生態系統的穩態 教師:師生互動給出生態系統的穩態的解釋,生態系統所內部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協調,保持穩定,通過自我調節形成。 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生態系統的穩態。結構相對穩定:生態系統中動、植物種類及數量不是不變的,而是在一定范圍內波動,但不會變化太大。功能相對穩定:生物群落能量的輸入量與輸出量保持相對平衡,物質的輸入與輸出保持相對平衡。 教師:生態系統在受到干擾后,為何仍能保持或恢復相對穩定呢?你能舉例說明嗎? 學生:討論中學習。 生態系統的穩態的調節機制 教師:師生互動后歸納,負反饋調節:在調節機制上有很多與此類似,調節的結果都是抑制和減弱最初發生的變化,這種調節機制叫負反饋調節。負反饋調節在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通過它的作用能使生態系統達到和保持穩定,因此我們說負反饋調節是生態系統自我調節功能的基礎。 教師:什么是正反饋調節?課件展示湖泊受到了污染的過程。 學生:討論中學習描述正反饋調節。 教師: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主要靠負反饋,負反饋產生的調節作用是抑制最初的影響因素的作用,從而抑制或減弱對系統的最終破壞影響;正反饋是使最初的影響作用得到加強,往往使系統更加遠離穩態。 教師:課件給出[資料分析]:蘇州—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話說乾隆下江南時,就到了蘇州。水鄉人上游淘米洗菜,下游洗澡洗衣,可是即便如此,水仍然很清澈。這番景象讓乾隆大為驚奇。可是,他也發現蘇州虎丘外圍的河流被眾多染坊流出的廢水污染得骯臟不堪、臭氣熏天,他親自過問,追查此事。蘇州官衙立即頒發了布告,嚴禁商賈平民在虎丘一帶開設染坊,迫于官府的法令,虎丘一帶原有的數十家染坊不得不搬遷至遠離虎丘的蘇州遠郊,從此后虎丘重現綠水青山。請學生思考: 1.水鄉人在河流中淘米洗菜洗澡洗衣河水為何仍能保持清澈? 2.虎丘外圍的河流在染坊廢水的污染下,還能保持穩定性嗎?這又說明了什么問題? 3.染坊停止排污后,虎丘外圍的河流出現了什么變化,這說明了什么? 學生:討論中學習。 教師: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 學生:討論發言表達。 教師:評價修正學生的表達,1,控制對生態系統干擾的程度,對生態系統的利用應該適度,不應超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2,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實施相應的物質、能量投入,保證生態系統內部結構與功能的協調。 三、制作生態瓶 教師:同學們可不可以仿照生物圈設計一個相對物質自給自足的,只有光能是外源的一微型生態系統,來觀察其穩定性? 學生:思考。 教師:指導學生如何設計制作生態瓶。原理:生態系統的各種成分彼此協調,無機物和有機物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內周而復始地循環,使生態系統在一定的時間內可以不需要從系統外獲得物質補充而維持其功能。選材可考慮,廣口瓶、沙子、河水、黑藻、椎實螺等。 教師:課件展示一生態缸或生態瓶,請同學們分析一下這個生態瓶中含有哪些成分嗎?如何能使該生態瓶的穩態維持更長的時間? 學生:討論中學習。 【課堂小結】 教師:提問整理小結本節內容。 學生:積極參與小結本節所學生態學常識。 教師:完成下面練習 1.下列屬于生態系統穩態的是( );屬于人類活動對穩態影響的是( ) A.反饋調節維持生態系統的穩態 B.人類活動不能超出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C.人類活動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不可忽視生態效益 D.正反饋調節一般維持時間較短,對生態系統往往具有巨大的破壞作用 E.負反饋調節是生態系統穩態調節的主要方式 【解析】選A、D、E;B、C。反饋調節包括正反饋和負反饋兩種調節方式,其中負反饋調節是生態系統穩態調節的主要方式,正反饋調節一般維持時間較短,對生態系統往往具有巨大的破壞作用。 2.生態系統維持其穩態是靠反饋調節實現的。下列關于反饋調節的敘述錯誤的是 ( ) A.反饋調節分為正反饋和負反饋 B.正反饋的結果是抑制和減弱最初發生變化的那種成分所發生的變化 C.負反饋的結果是抑制和減弱最初發生變化的那種成分所發生的變化 D.維持生態系統的穩態中負反饋調節起主要作用 【解析】選B。生態系統的反饋調節分為正反饋調節和負反饋調節。負反饋調節是生態系統保持穩態的基礎,其反饋的結果是抑制和減弱最初發生變化的那種成分所發生的變化;而正反饋的結果與負反饋相反,是加速最初發生的變化;在維持生態系統穩態方面,負反饋起著主要作用。 3.下列生態系統中自我調節能力最弱的是 ( ) A.天然落葉林 B.天然常綠林 C.人工純種林 D.人工混交林 【解析】選C。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與生態系統中物種數量、關聯度、相互作用強度有密切關系。一般來說,生態系統的生物種類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反之,生物種類越少,營養結構越簡單,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弱。 4.關于生態系統穩態的說法,錯誤的是 ( ) A.生態系統處于穩態時,其成分和內部的營養結構并不是不變的 B.生態系統處于穩態時,可以消除外界各種因素變化帶來的干擾 C.穩態的維持需要生態系統具有較完整和穩定的營養結構 D.生態系統中,生物個體數目的多少并不能說明其穩定性大小 【解析】選B。生態系統處于穩態,并不是指生物個體數目多,而是指具有完整和穩定的營養結構,其成分和營養結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動態平衡;生態系統處于穩態時,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外來干擾,但有一定限度,當外來干擾過強時會使生態系統的穩態受到破壞。 5.自然林區內的馬尾松一般不容易發生蟲害,但在一些人工馬尾松林中卻常會發生嚴重的松毛蟲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A.松毛蟲繁殖力強 B.馬尾松抗蟲害能力差 C.人工林營養結構簡單 D.當地氣候適宜松毛蟲生長 【解析】選C。在生態系統中,生物種類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自我調節能力越強。人工馬尾松林營養結構簡單,自我調節能力弱,易受松毛蟲危害。 -20955154940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