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物圈》 508026035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浙科版必修三第七章《人類與環境》的第一節《生物圈》,在學生學過生態系統的類型,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基礎上 ,通過本節課學習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圈,了解生物圈的組成,進一步理解我們生存的生物圈的重要性和難得性。 -77470103505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描述生物圈的范圍。 2、說出生物圈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條件。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材料分析,培養自學、分析綜合和推理的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我們應當了解和愛護這個家。 63540005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生物圈的組成,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 【教學難點】 生物圈的組成。 -43180130810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模型及掛圖 2、學生準備:教材。 -49530159385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人們一直夢想能在太空中旅行,能欣賞宇宙的奇觀。其實我們都是太空旅行者。我們的宇宙飛船就是地球,飛行速度是每小時108000公里。地球是距太陽的第三顆行星。我們地球的大氣里78%是氮氣,21%是氧氣,余下的1%是其他成份。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是15攝氏度,平均氣壓1.013帕。請同學們思考: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什么?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有生命嗎? 學生:思考作答。 【講授新課】 生物圈的概念 教師:師生互動后給出生物圈的概念,地球上全部生物和它們生活所需要的環境。 地殼內部是不可能有生物存在的。地球上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實只是它表面的一薄層,科學家把這一薄層叫做生物圈。如果把地球比作一個足球大小,那么,生物圈就比一張紙還要薄呢! 教師:同學們知道生物圈的范圍有多大? 學生:思考作答。? 二、生物圈的范圍 教師:師生互動后給出,如果以海平面為標準來劃分,生物圈向上可到達約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處。厚度為20千米左右。 學生:思考作答。 教師:那么在這20千米的厚度當中,我們可以把生物圈劃分為幾個圈層呢? 學生:思考作答。 教師:這個厚度為20千米左右的圈層,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巖石圈的表面。 同學們知道在這三個圈層中都有哪些生物生活呢?怎樣去收集資料? 學生:小組討論歸納作答。 教師:用課件引導學生思考,水圈的生物有哪些?巖石圈的生物有哪些?大氣圈的生物有哪些? 在大氣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是能夠飛翔的昆蟲和鳥類,還有細菌等微小生物。 教師:讓學生明白水圈包括地球上的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巖石圈是地球表層的固體部分。 學生:小組討論討論1、向日葵生長需要什么條件?長頸鹿的生活需要什么條件?2、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條件有什么異同?3、為什么干旱會使糧食減產? 三、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 教師:師生互動后給出,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還有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條件。 教師:其他星球也有生物嗎? 教師:用幻燈片引導學生了解金星有濃密的大氣層,金星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在97%以上,還有少量的氮、氬、一氧化碳、水蒸氣及氯化氫等。強烈的“溫室效應”使金星表面溫度高達465-485攝氏度,溫差很小,基本上沒有晝夜、季節和地區的差別。金星表面的氣壓為90,相當于地球上海洋深處900米左右所受的壓力。金星表面不存在任何液態水,沒有任何生命形式存在的可能。 土星上盛行強風。表面溫度-290華氏度,比木星表面溫度低60度。 火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由于火星上的巖石、砂土和天空是紅色或粉紅色的,因此這顆行星又常被稱作“紅色的星球”。這顆紅色的星球異常寒冷和干燥。 九大行星中水星最靠近太陽,九大行星中,除地球之外,水星的密度最大。1974年3月、9月和1975年3月,美國發射的"水手10號"探測了水星,向地面發回5000多張照片。水星大氣非常稀薄,晝夜溫差很大,陽光直射處溫度高達427℃,夜晚降低到-173℃。 木星是距太陽的第五顆行星,并且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顆。木星的大氣非常厚。木星大氣的主要成份是氫和氦,以及少量的甲烷、氨、水汽和其他化合物。木星大氣層的平均溫度為-121攝氏度。 學生:學習思考,理解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只有一個家,我們有責任讓我們的家園更美麗,更富有生機和美麗! 【課堂小結】 教師:提問整理小結本節內容。 學生:積極參與小結本節所學生態學常識。 -20955154940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 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