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社會主義發展挫折目標goal一二三>>懂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是社會主義的嚴重挫折,不是失敗。>>了解二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掌握蘇聯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措施,改革的成就與局限,失敗的原因。第一部分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國、朝鮮、越南等六國古巴民主德國、南斯拉夫、波蘭等東歐八國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外交關系1949年1950年,中蘇締結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加強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新中國掀起了學習蘇聯的熱潮(計劃經濟、五年計劃等)。中蘇建交成員背景實質按照蘇聯模式在東歐各國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是蘇聯模式的推廣。冷戰形成,蘇聯要求東歐國家與自己高度一致1949年,蘇聯、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等經互會經互會的影響弊在客觀上加強了蘇聯對其他成員國的經濟控制,削弱了這些成員國的經濟獨立性。利成員國國民經濟有較大發展;成員國之間的經濟交流更加緊密思考1953年,斯大林逝世;但是蘇聯經濟發展不均衡、輕重工業比例失調。“蘇聯模式”嚴重束縛了蘇聯經濟的發展。該怎么改革?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蘇聯時間:1953年政治上:批判斯大林個人崇拜經濟上:發動墾荒運動;發展飼料生產,廣種玉米;取消農產品的義務交售制,改行收購制;改革工業管理體制等。取得一定成效,但沒有從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時期形成的政治經濟體制。(失敗的根本原因)赫魯曉夫改革時間:1964年在經濟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進步、完善經濟管理體制和加強經濟刺激。改革仍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同美國展開軍備競賽,導致國民經濟畸形發展。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為蘇聯經濟的痼疾。勃列日涅夫改革時間:1985年結果:人們的思想發生混亂,無政府狀態蔓延,局勢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國的分離趨勢隨之加劇經濟改革:實施加速經濟改革的方案。政治改革:取消蘇共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倡導“公開性”和“政治多元化”。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戈爾巴喬夫改革情景模擬社會主義資本主義VS是否還要堅持?如何發展?是否比社會主義更先進?主觀原因:20世紀60年代以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在政治、經濟上出現嚴重問題;雖然進行改革,但成效不大,社會矛盾尖銳。客觀原因:西方國家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加緊推行“和平演變”戰略;受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東歐各國開始實行政治多元化東歐劇變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德國統一波蘭變革東歐劇變羅馬尼亞暴亂南斯拉夫分裂表現:政治:各國實行議會民主制和多黨制經濟:實行私有化基礎上的市場經濟實質: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變化。由社會主義社會,變更為資本主義社會東歐劇變八一九事件蘇聯解體冷戰結束蘇聯解體1991年8月19日,8名蘇共官員發動政變,維護聯盟體制,不到三天失敗葉利欽控制全局,1991年12月25日19時,錘子鐮刀紅旗從克里姆林宮上降落標志冷戰(1947—1991)結束和兩極格局(1955—1991)終結。外部原因:西方的“和平演變”戰略和西方勢力的影響蘇聯解體根本原因: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蘇聯解體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八一九事件蘇聯解體蘇聯的發展與改革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東歐劇變①增多,由一國發展為多國②1949年,成立。③1950年,中蘇締結經互會成立《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社會主義國家沒有取得大的成效—直接導致解體社會主義運動受挫當堂訓練 如下圖是某同學在歷史課上做的筆記。由此判斷,該同學學習的是()A.東歐劇變B.華約建立C.美蘇爭霸D.蘇聯解體A當堂訓練 20世紀80年代,人類刮起了一場巨大的求變之風……民主精神恢復了自信,開始廣泛傳播。這場“求變之風”最終() A.使社會主義運動失敗 B.壯大了國際社會主義的力量 C.使世界經濟全球化 D.改變了世界政治的兩極格局D下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991年蘇聯解體.mp4 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pptx 赫魯曉夫搞個人崇拜.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