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082040011315700中國古代史復習提綱 一、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石器時代我國境內代表性文化遺存: 舊石器時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距今約一萬年以前),元謀人遺址,黃河流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特征:從事采集和漁獵,學會了用火,過著群居生活,出現了骨器。 新石器時代(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距今約1萬年左右),黃河流域龍山文化,長江流域良渚文化,遼河流域紅山文化等。特征:使用磨制石器,使用陶器,從事原始農業,從事養畜業,修建村落,開始定居生活。 2.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多元性,分散性。 3. 早期國家的產生:生產力和生產工具的進步促進生產力發展,出現了剩余產品產生貧富分化,分化到一定程度出現了私有制,在此基礎上出現了階級分化,富有階級為了保護自己的私有財產憑實力統治窮人,當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進行統治并且建立起相應制度和國家機器的時候,國家便出現了。 4. 中國早期國家(夏商周)的特征: 政治:神權與王權相結合,家國一體,最高統治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完全集中。 經濟:井田制(奴隸主地主土地所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文化:青銅文化,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5.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分封王室子弟、功臣和先代貴族臣民,疆土等,受封者在領地內享有世襲統治權,要定期朝貢,并向周天子提供軍賦和力役。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金字塔型結構,層層分封,等級森嚴。作用:①鞏固周王室的統治;②避免統治集團內部權力爭奪與沖突;③擴大周文化的影響,促進民族交流。但是容易地方勢力坐大,威脅中央。 宗法制: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與分封制互為表里。 6. 春秋戰國的時代特征,各國變法的情況: 時代特征:大變革,大動蕩,大發展。 變法原因:生產力進步,各國綜合國力均有發展,為了在兼并戰爭中取得勝利,各國紛紛進行編發改革。同時,政治變動劇烈,經濟大幅發展,促使西周以來的社會秩序解體,統治者對傳統治國方式進行調整。 商鞅變法:措施:經濟上,重農抑商,獎勵耕戰;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私有;政治上,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強行拆散大家庭為小家庭;實行什五連坐制度;推行縣制等。影響: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統一六國奠定基礎。 7. 春秋戰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學說以及“百家爭鳴”的影響: 儒家:孔子(沒落貴族)創立儒學,核心思想“仁”“禮”,提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孟子提倡“民貴君輕”,施行仁政;荀子“性惡論”。 道家:老子“無為而治”;“道”(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莊子:崇尚逍遙自由 法家:韓非子“依法治國”,中央集權(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 墨家:墨子“兼愛”“非攻”“尚賢”(代表下層平民利益) 百家爭鳴影響:①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②為后世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思想理論基礎,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 8. 秦鞏固統一的措施: 政治:皇帝制度(皇位世襲、皇權至上、皇帝獨尊)+三公九卿(丞相 行政,太尉 軍事,御史大夫 監察)+郡縣制(郡縣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標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經濟: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同一車軌,修馳道和直道,興修水利。 文化:統一文字為小篆,“焚書坑儒,頒布秦律。 9. 秦統一的歷史意義: 疆域:秦的統一,建立起幅員遼闊的國家。 政治:①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客觀需要。②秦朝確立的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長期沿用,影響深遠。 經濟:促進各地經濟交流和社會發展。 民族:空前統一的封建國家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 10. 秦朝速亡的原因: 暴政:大興土木,繁重的賦稅和徭役;嚴酷的法律;“焚書坑儒”文化;矛盾激化,農民起義。 11. 漢初統治政策: 政治:漢承秦制,地方“郡國并行”(郡縣制和分封制) 經濟:休養生息,輕徭薄賦 影響:社會經濟得以發展,出現“文景之治”的治世。但由于分封制的存在,為后期諸侯實力坐大威脅中央埋下了隱患。 12. 漢武帝加強大一統的措施: 政治:“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權;察舉制選拔官員;設立刺史監察地方。 經濟:鑄幣權收歸中央,發行五銖錢;鹽鐵官營;平準均輸,平抑物價,重農抑商。 思想文化: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確立儒學獨尊地位;設立太學和五經博士。 對外關系: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設立西域都護府;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 13. 東漢的滅亡: 政治黑暗,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土地兼并,豪強地主橫行,階級矛盾尖銳。與秦朝相比,這是統治者長期荒于朝政,朝局混亂而被有組織有計劃推翻的結果,而秦的農民起義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二、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439—581 420—589 2527303503931.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的情況和特點: 政權更迭情況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的特點:更迭頻繁,短暫統一,長期分裂,南北分裂。 2.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經濟開發與民族交融的情況: 原因①北方人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 ②江南地區的戰爭相對較少,社會比較安定。 ③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努力,江南經濟迅速發展。 影響①江南地區經濟的開發為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開始南移)。 ②江南的開發促進了山區的少數民族與漢族的交融,也促進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的交融。 該時期民族交融的要形式:民族遷徙、聯合斗爭(反抗統治者殘酷壓迫)、友好往來、少數民族統治著的改革(孝文帝)。 3. 北魏孝文帝改革: 內容: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以漢族服飾取代鮮卑服飾;朝中禁鮮卑語,改說漢語;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與漢族高門士族通婚。 影響: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歷史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4.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 ①選官制度: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重家世。隋唐創立科舉制,使出身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促進社會公平,擴大統治基礎,提高官員文化素養,加強中央集權。 更為合理的選官制度保證了國家官員素質和來源,官員選定之后為國家服務的制度——②中央行政決策制度的變化: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書省,決策機構,負責起草詔令 門下省,審議機構,負責審核詔令。審議不通過時可以駁回。 尚書省,執行機構,下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執行政令。 三省長官都是宰相,由此相權一分為三,彼此制約,加強了皇權;分工合作,增強決策和理性;后期設立政事堂,三省共同議事提高了行政效率。 選官制度和中央決策制度的完備,官員工資哪里來?—— ③賦稅制度的變化:魏晉租調制,孝文帝時期均田制,唐初租庸調(以庸代役,保證農民生產時間),唐中后期兩稅法(量出制入,以財產為征收標準,每年征收兩次,簡化稅收明目)。隋唐時期賦稅制度的變化,反映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松,直到兩稅法實行,征稅的主要標準由人丁轉為財產。 5.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熟讀,了解) ①唐詩:李白(詩仙)、杜甫(詩圣) ②書法:東晉王羲“書圣”,隋唐:顏真卿、柳公權(“顏筋柳骨”) ③繪畫:東晉顧愷之“以形寫神”,《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隋唐:吳道子“畫圣”《送子天王圖》 ④雕塑: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 ⑤科技:南朝祖沖之圓周率;北朝賈思勰著述的《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西晉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隋朝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唐朝雕版印刷;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爭,火箭是最早的火藥武器;唐代天文學家僧一行測出地球子午線長度;唐代孫思邈完成《千金方》;唐高宗時編修《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 ⑥印度—東晉法顯、唐朝玄奘;日本—鑒真 三、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 1. 北宋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 背景:唐末五代以來武將勢大,藩鎮割據,地方勢力過大引起社會動蕩和王朝滅亡。 中央:分散事權削弱相權:①中書門下掌行政權,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②樞密院掌軍政,樞密院與禁軍管理機構“三衙”分權,調兵權與統兵權分開。③三司掌財政。④設臺諫官管監察。 地方:行政: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長官知州 財政: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 軍政: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 監察:①設立四監司,對各州進行監控②增設通判,與知州彼此制約 特點:①強干弱枝,守內虛外②分化事權,內外相制③重文輕武 影響:①有效地預防內部動亂,鞏固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強化中央集權。 ③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守舊的政治風氣。③導致官僚機構膨脹和軍隊不斷擴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費的局面,為北宋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 2. 王安石變法: 背景:①北宋財政危機和邊疆危機嚴重 ②慶歷新政失敗 ③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 目的:加強國家的管理和控制,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措施:①官府向農民提供農業貸款; ②官府撥巨資從事商業經營; ③對農民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 ④逐漸恢復“兵農合一”的征兵制。 作用: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強兵的效果并不明顯,北宋與西夏開戰,又以失敗告終。 3. 遼夏金元諸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民族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1)制度建設: 遼:契丹族,耶律阿保機。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負責漢族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北面官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務。 西夏:黨項族,元昊,制度基本模仿北宋。 金:女真族,完顏阿骨打。金朝遷都燕京,是北京成為王朝都城的開始。制度基本沿襲唐宋,外加女真民族管理系統——猛安謀克,平時耕作,戰時選拔丁壯出征,是一種民兵合一的管理制度。 元:蒙古族,1206建立蒙古汗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 行省制度:鑒于唐朝以來藩鎮割據,地方勢力大以及宋朝內重外輕強干弱枝的情況,實行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行省制度。(中書省委派官員管理地方,逐漸形成常設機構)。行省制度的作用:①軍政大權集中,提高行政效率;②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③是我國省制的開端,沿用至今;④促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整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吐蕃地區設宣政院進行管轄;西域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設澎湖巡檢司經略臺灣。 元朝是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王朝,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①初步奠定了中國疆域的規模;②為南北經濟的恢復、交流和進一步發展準備了條件,換來了國內相對的和平與穩定;③推動了中華民族多民族大家庭的發展;④推動力科學文化的發展,包括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 (2)民族融合:蒙古時期,大批少數民族遷入中原與漢族雜居相處。來自中亞、西亞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與中國各民族長期相處,形成了新的少數民族。回族前身——回回。 這一時期,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導致了中國政治中心確立在北方,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的分離改變了統一王朝之下南北關系的格局,開創了中央王朝與蒙古、中亞、西藏等地區關系的新局面。 4.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 (1)經濟發展狀況:(經濟發展是社會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農業:①耕作制度:一年兩熟(稻麥復種制)或一年三熟②經濟結構:固定種植某種經濟作物③棉花的種植和推廣(元代黃道婆)。 手工業:①制瓷業:宋代—五大名窯,景德鎮瓷都;元青花瓷和釉里紅;宋元瓷器出口海外②北宋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畢昇活字印刷術。 商業:①基層市場、官方榷場貿易和民間貿易;②北宋四川地區開始出現最早的紙幣——交子,元朝將紙幣作為主幣發行;③外貿稅收成為宋元的重要財源;④主要港口廣州、泉州、明州。 城市:北宋東京、南宋臨安、元代杭州、元大都 特點:①突破市(商業活動區)坊(居住區)限制;②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 ③城市的經濟功能增強。 (2)經濟重心南移: 原因:①北方人口南遷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 ②北方戰亂頻繁,南方相對安定;南方自然環境優越; ③南北方勞動人民的辛勤努力。 影響:文化重心的南移(南北分卷制度,江浙人才集中)。 (3)社會變化: 原因:①隋唐時期士族階層在政治上已經衰落; ②科舉制度更加完善; ③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進入政壇; ④社會經濟尤其是商品經濟的發展; ⑤土地政策的變化,租佃關系的發展。 表現:①門第觀念的淡化; ②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 ③國家對社會控制放松; ④擇偶標準以當下政治、經濟地位為重,而不再關心祖先名望。 5. 遼宋夏金元的文化: (1)儒學的復興: 背景:①社會現實的需要②儒學日益僵化③佛道兩教的沖擊。 目的:①挖掘儒家經書的思想內涵,強調學術為現實服務; ②發揮儒學在強化社會倫理道德秩序、樹立基本價值觀方面作用。 主張:①注重抽象思維,是一套包括宇宙觀、人生觀、認識論、方法論的理論體系。 ②認為“理”是自然界和社會的根本原則,也稱“天理”。 ③人生的目標是“存天理,滅人欲”; ④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深刻探究萬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達到普遍天理的認識。 影響:①從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學受到官方尊崇,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普及、通俗化)。②注重人的氣節、品德和社會責任感,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了積極作用。 (2)古代的四大發明對世界的影響: ①造紙術、印刷術,促進歐洲文化的發展,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②火藥在歐洲的應用與發展,推動世界從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推動資產階級革命的進行; ③指南針的使用,為西歐人新航路的開辟和海外殖民征服創造了條件,推動世界市場的形成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④四大發明對歐洲經濟、政治和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促進了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變革。 四、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 1. 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 ①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 ②裁撤中書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 ③明成祖朱棣設立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機構,是皇帝的內侍機構); ④設立廠、衛等特務機構,凌駕于司法部門之上,受皇帝直接領導,成為皇帝的爪牙。 影響:強化了君主專制,解決了皇權和相權的矛盾;容易形成宦官專權,加劇明朝政治黑暗。 2. 明朝經略邊疆的措施: ①蒙古(韃靼、瓦剌):修筑長城,韃靼首領俺答汗接受明朝冊封。 ②藏族(烏思藏):明廷封授給當地的僧俗首領法王、王等稱號,并設立了宣慰司、元帥府等機構,委用藏族上層人士任職。 ③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對女真部落首領封授官號。 3. 明朝面臨的內部和外部的問題: 內部:①(宰相被廢除,皇帝以國家元首身份兼任官僚機構首腦之職,“家天下”色彩更突出。理解即可)宰相廢除后,官僚機構對皇權的調節機能大大削弱,整治正常運作也因而受到嚴重影響。 ②某些時期,承擔秘書機構的內閣首輔大學士權力膨脹。 ③廢除丞相之后,宦官專權現象嚴重,但其本質仍是皇權的延伸。 外部:①倭患:海禁政策使得東南沿海走私活動猖獗,與倭寇混雜,燒殺搶掠; ②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殖民者在中國沿海的活動日益頻繁。 4. 清朝君主專制強化: 奏折制度:①特點:迅速、機密。 ②作用:使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 設立軍機處:①設立原因:雍正時,為處理西北軍務 ②特點:簡(機構簡單)、速(辦事效率高)、密(保密性強) ③職責:在皇帝直接監督下工作,輪流值班,商議軍情,起草或處理機要文書。跪受筆錄,上傳下達 ④評價: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達到了頂峰。 文字獄與文化專制:對文化造成了嚴重的摧殘。 5. 清朝經略邊疆的措施: 東南-臺灣: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1684年,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 東北-沙俄:1689年,中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西北-蒙古和新疆:蒙古—1757年平定準噶爾部,設立盟、旗;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亂,1762年委派伊犁將軍總領軍政事務。 西藏:順治帝冊封五世達賴達賴喇嘛,康熙帝冊封五世班禪班禪額爾德尼;1727年派遣駐藏大臣代表朝廷和達賴班禪處理西藏政務;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二十九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權;中央設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 西南民族聚居區:改土歸流,逐步取消土司世襲制度。 6. 閉關鎖國: 背景: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在中國東南沿海頻繁活動,要求擴大對外貿易,開拓中國市場。 原因:小農經濟占主導;天朝上國思想。 內容:只保留廣州一處對外通商,“十三行”代為管理對外貿易事務;嚴格約束外商活動;禁止民間出海貿易。 影響: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中國逐漸落夠于世界潮流。 7. 明清經濟: 農業:高產農作物推廣,農產品商品化程度的提升; 手工業:雇傭關系的出現“機戶出資 機工出力”; 商業:①白銀大量流入中國,促進了長途和大額貿易發展,有利于商業資本的集聚; ②形成實力雄厚的商人群體; ③工商業市鎮興起,逐漸成為地區貿易網絡的核心。 8. 思想領域的變化: 陸王心學(南宋陸九淵、明王守仁):①提出以“致良知”為核心的理論。 ②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強調“知行合一”。 李贄:提倡個性自由,蔑視權威和教條,否定傳統倫理道德標準。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 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黃宗羲稱專制帝王為“天下之大害”顧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 ②經濟上:工商皆本; 學術思想上:“經世致用”。 9. 明清小說戲曲科技: 出現原因:城市商品經濟繁榮,社會娛樂活動豐富,文化知識進一步普及。 代表:小說—施耐庵《水滸傳》、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吳承恩《西游記》、吳敬梓《儒林外史》、曹雪芹《紅樓夢》(我國古典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戲曲—湯顯祖《牡丹亭》、孔尚任《桃花扇》、昆曲“百戲之祖”、京劇“國粹”。 科技:李時珍《本草綱目》徐光啟《農政全書》宋應星《天工開物》徐弘祖《徐霞客游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