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4.9.2人體的消化與吸收(二)課題9.2人體的消化與吸收教學課時第2課時班級目標教學預設目標組別、姓名概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過程能夠閱讀和分析圖片和文字信息,概述消化吸收過程。3.使學生關注自身的健康和發展,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培養熱愛生活的情感。第小組教學重點、難點能夠閱讀和分析圖片和文字信息,概述消化吸收過程。教、學方法自學展示、合作探究、思維拓展、反饋檢測等自學展示1、食物的消化過程:1)淀粉、蛋白質和脂肪分別在什么部位開始被消化?2)淀粉、蛋白質和脂肪在什么部位徹底被消化?3)所用的消化液都有什么?4)淀粉、蛋白質和脂肪分別被徹底消化成哪些物質?2、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1)、什么叫做吸收?(2)、消化道各部分分別吸收哪些物質?其中是主要的吸收器官,不經過消化可直接吸收的是、、口腔、食管胃吸收小腸吸收。大腸吸收(3)、營養物質被消化后的最終物質被小腸絨毛的哪些結構吸收?吸收的營養物質都是直接進入血液嗎。合作探究1、檢查本組同學基礎學習完成情況。2、組內討論交流基礎學習內容。3、展示小組學習成果,組織全班同學交流。思維拓展家庭用的冰箱是食品的“保險箱”嗎?從食品安全的角度考慮,使用冰箱保存食品應注意什么反饋檢測1.[2019·濱州]下列有關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說法,正確的是( )A.腸液和唾液含有多種消化酶B.人體最重要的供能物質是脂肪C.膽汁不含消化酶,對脂肪有乳化作用D.水分、無機鹽和麥芽糖不經消化直接被吸收2.[2019·開封]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其中與吸收營養物質相適應的形態結構有( )①小腸長約5~6米,是消化道中最長的一段②小腸內有許多種由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如胰液、腸液、膽汁等③小腸內壁有許多皺襞,皺襞上有大量的小腸絨毛④小腸絨毛壁和其內的毛細血管壁都只由一層上皮細胞構成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2019·臨沂]下圖為“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的實驗設計,試管均置于37℃溫水中10分鐘。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滴加碘液后,①號試管變藍色、②③不變藍色B.①與②對照,可探究唾液對饅頭的消化作用C.本探究實驗的變量不唯一,無法得出任何結論D.②和③對照,②號為對照組,可探究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對饅頭的消化作用4.[2017·內江]下圖為人體部分器官示意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①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消化脂肪的酶B.在②中開始消化淀粉C.③既能分泌消化液,又能分泌激素D.④是吸收蛋白質等營養成分的主要場所5.[2019·德州]如圖表示人體消化道內消化和吸收營養物質的一種顯微結構,該結構的名稱及其吸收的營養物質分別是( )A.環形皺襞,甘油、氨基酸B.小腸絨毛,脂肪微粒、水C.環形皺襞,葡萄糖、無機鹽D.小腸絨毛,維生素C、脂肪酸6.[2019·邵陽]當我們細細咀嚼饅頭時,會感覺到有甜味。某同學猜測,在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下,口腔中的唾液使饅頭變甜了。于是,他做了如下實驗:Ⅰ:取適量新鮮饅頭,切成碎屑、做成漿糊并振蕩,分成2等份,將口漱凈,取4毫升唾液放入小燒杯中。Ⅱ:取2支潔凈試管,分別編號為①、②,實驗過程如圖:(1)該同學將饅頭切成碎屑、做成漿糊并振蕩,這是為了模擬______________。(2)實驗過程D中,滴加碘液后1號試管內液體的顏色將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該實驗中,設置1號試管的作用是________。(4)為了排除偶然因素的影響,需要設置重復組。具體操作是__________。教學反思作業布置思維拓展:家庭用的冰箱不是食品的“保險箱”。因為食品在冰箱內放久了,仍可能腐敗變質,只是放在冰箱內的食品比放在冰箱外的食品腐敗變質的速度慢了許多而已。從食品安全的角度考慮,使用冰箱保存食品應注意:將食品分類存放、及時食用;按時整理、清理冰箱,及時丟棄放置時間過久或過了保質期或腐敗變質的食品;定期做好冰箱的保潔消毒工作。反饋檢測:11.C 12.B 13.B 14.C 15.D16.(1)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 (2)變藍 清水對淀粉無消化作用,淀粉沒有被分解,因此滴加碘液后變藍色(3)形成對照 (4)重復以上實驗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精品試卷·第2頁(共2頁)HYPERLINK"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