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五年級上冊科學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單元知識點復習提綱一、基礎知識1. 植物的一生是從種子發芽開始的。種子發芽必須的條件:適宜的溫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氣。種子發芽可以不需要陽光,但生長需要陽光。在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中,光、溫度、水等三個條件適合我們進行實驗研究。在種子發芽實驗中,要用放大鏡觀察綠豆種子,測量它們的大小,再把它們畫下來,并用適當的詞匯描述它們。2. 植物生長需要一定的環境,當環境改變后它們會努力適應環境的改變。如仙人掌原產于熱帶荒漠地區,葉變成了刺,莖肥厚多汁能貯存大量的水,同那里缺水、酷熱、干燥的環境有關。這說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適應環境的能力。植物生長需要水分、空氣、適宜的溫度 、陽光、土壤。3. 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環境外,它們彼此之間也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各種動物都喜歡生活在一定的環境里,不同的動物對環境有不同的需求。蚯蚓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周圍環境),只有當環境滿足它們的需要的時候,它們才能夠生存下來。4. 食物是動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生物之間這種像鏈環一樣的食物關系叫食物鏈。食物鏈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產者,直接或間接消費別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費者。食物鏈通常從綠色植物開始,到兇猛的肉食動物終止。食物鏈通常具備以下特點:①一條食物鏈一般包括3~5個環節。②食物鏈的開始通常是綠色植物(生產者)。③在食物鏈的第二個環節通常是植食性動物。④食物鏈中的第三個或其他環節的生物一般都是肉食性動物。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一種動物也可以吃多種食物。生物之間這種復雜的食物關系形成了一個網狀結構,叫做食物網。5. 池塘里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魚類,蝦,軟條類如田螺河蚌,水鳥類如鴨,水生昆蟲,青蛙等;池塘里的非生物主要有空氣、水、泥土、巖石等。像池塘里的這些生物和非生物這樣,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我們可以把它們看成一個生態系統。一片樹林,一塊草地,一個湖泊,一個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個生態系統。自然界里某一區域的生物形成一個平衡的整體叫生物群落。如果生態系統(或生物群落)的一個環節受到破壞,整個生態系統就會失去平衡。減少水和添加動物、植物會引起生態系統的變化。6. 制作生態瓶的先后順序可以概括為:①瓶子去蓋 ②鋪沙裝水 ③種植水草 ④放上魚蝦。自然界和生態瓶一樣,如果環境條件受到破壞,生物的生存就會受到影響。7. 沙塵暴是污染環境、危害我們生活的一種惡劣天氣。獵隼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8. 世界上第一個自然保護區是美國黃石國家公園。1956年我國建成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是我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二、解釋概念1.食物鏈:生物之間這種像鏈環一樣的食物關系,叫做食物鏈。2.生產者:食物鏈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產者。3.消費者:食物鏈中直接或間接消費別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費者。4.食物網:同一種植物會被不同的動物吃掉,同一種動物也可以吃多種食物,生物之間這種復雜的事物關系形成了一個網狀結構,叫做食物網。5.生態系統:像池塘里的這些生物和非生物這樣,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我們可以把它們看成一個生態系統。一片森林、一塊草地、一個湖泊、一個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個生態系統。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區域的生物形成一個平衡和諧的整體,叫做生物群落。三、舉例1.植物適應環境的例子。答:①香蕉樹生活在降水豐富的熱帶地區,所以葉子非常闊大。②松樹生長在降水相對較多的溫帶地區,所以葉子細長成針形。③仙人掌生長在干旱的沙漠地區,所以葉子退化成了葉刺。④白楊樹生長在多風的北方地區,所以樹干長得十分高大。⑤橘子樹生長在溫暖濕潤、陽光充足的南方才能結出甘甜可口的果實。……2.動物適應環境的例子。答:①候鳥(如大雁)為了找尋適合生活的環境條件會遷徙。②青蛙為了滿足自身對環境的需要會尋找地方冬眠。③企鵝生活在極其寒冷的南極,所以它們身體的脂肪很厚,用來抵御嚴寒。④貓、狗、狼等有皮毛的動物每年都會脫毛以適應不同的環境。⑤天鵝等水鳥必須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3.食物鏈的舉例。答:①草→兔→蛇→鷹 ②薔薇→蚜蟲→瓢蟲→小鳥 ③落葉→蚯蚓→小鳥 ④水稻→稻螟蟲→青蛙→蛇→老鷹 ⑤水稻→田鼠→黃鼠狼→老鷹……4.自然保護區。答:①世界第一個自然保護區——美國黃石國家公園。②中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廣東鼎湖山自然保護區。③廣東湛江紅樹林保護區。④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⑤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四、簡答1.哪些條件影響綠豆芽的生長?答:綠豆芽的生長受水分、溫度、陽光、養分等因素的影響。2.在食物鏈“草→兔子→鷹”中,如果:①如果鷹少了,會發生什么現象?答:兔子會大量繁殖,草來不及長大就很快被吃光,大量的兔子會餓死,草可能重新生長,經過漫長的時間重新平衡。或者因為沒有植被,形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小氣候惡化,降水減少,植物更難生長,形成荒漠戈壁,兔子、老鷹死的死,遷徙的遷徙。②如果兔子少了,會發生什么現象?答:大量的鷹會餓死,草會瘋長,植被不合理,可能引發草原火災……③如果草少了,會發生什么現象?答:兔子會因缺少食物而減少,最后會消失。老鷹也會餓死,草原會逐漸荒漠化……④人類的什么行為會造成鷹、兔子的減少和草的減少?答:人類對老鷹、兔子的獵殺;為防止兔子與牛羊爭牧草而進行的獵殺和驅趕;為了發展經濟而過度的放牧;環境的惡化導致的生長困難;等等。3.為了維護生態平衡,我們人類應該做些什么?答:①愛護動植物,不傷害它們。②保護森林,不亂砍濫伐。③多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珍惜的動植物。④保護草原,合理放牧。……4.生態瓶里小魚太多會有什么結果?(小魚浮出水面次數更多,甚至會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過多,影響植物對光的吸收,還會減少動物的活動空間,也會產生不良影響)。五、制作生態瓶。答:制作生態瓶的步驟:(1)找一個透明的大塑料瓶,先在瓶底裝入一層淘洗干凈的沙(如要加幾塊小石子也就在這時候放)。(2)在瓶里裝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3)往瓶里種上自己準備的水草(如浮萍)。(4)再放入小魚、泥鰍或螺等小動物。(5)把本組成員的名字做才標簽貼在生態瓶的外面。五、實驗分析1.在“綠豆芽生長對水的需求”實驗中,仔細觀察根的生長情況,你發現了什么?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答:我發現綠豆芽的根都向紙潮濕的一端生長。出現這種現象體現了植物適應環境的能力。2.在“減少生態瓶里的水”實驗中,生態瓶里的小魚在水多時和水少時一分鐘內浮到水面上來的次數有什么不同?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答:水多時,小雨浮出水面的次數少甚至沒有;而水少時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較多。這是因為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就空間減少了,氧氣量也跟著減少,所以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會較多。3.在“增加生態瓶里的生物”實驗中,生態瓶里的小魚在動物多時和動物少時一分鐘內浮出水面的次數有什么不同?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答:動物多時,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會增多。這是因為由于小魚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會越來越多,甚至會因缺氧而死亡。4.在“增加生態瓶里的生物”實驗中,生態瓶里的小魚在植物多時和植物少時一分鐘內浮出水面的次數有什么不同?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答:在植物多時,生態瓶里的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會減少,這是因為水草增多,產生的氧氣量增多。但是,生態瓶里的植物并不是越多越好。多到一定程度,影響了植物對光的吸收,還會減小動物的活動空間,對生態系統也會產生不良影響。5.經過實驗,你認為要想讓生態瓶里的生物生活得更好,應該注意些什么?答:①生態瓶里生物的數量和種類要平衡。②必須有足夠的氧氣。六、實驗設計1.種子發芽實驗(一)實驗名稱: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嗎?實驗材料:兩個塑料種植盒、綠豆種子、紙巾、滴管、水、標簽、放大鏡實驗方法:①先用放大鏡觀察綠豆種子,測量它們的大小,并把它們畫下來。②準備兩個種植盒,在盒內墊上紙巾并按三個洞,再往其中一個盒內的紙巾上滴水,另一個保持干燥。再在盒內紙巾上各放三粒綠豆。用標簽標明對照組和實驗組并把標簽貼在種植盒的外面。③比較兩個種植盒里綠豆種子的發芽情況。實驗現象:實驗組盒中的綠豆種子發芽了,對照組盒中的綠豆種子沒有發芽。實驗結論: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水。2.種子發芽實驗(二)實驗名稱: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溫度嗎?實驗材料:兩個塑料種植盒、綠豆種子、紙巾、滴管、水、標簽。實驗方法:①準備兩個種植盒,在盒內墊上紙巾并往兩個種植盒內滴相同的水量,然后在盒內紙巾上各放兩顆綠豆種子,并給同一條件的綠豆種子編上號。用標簽標明對照組和實驗組并把標簽貼在種植盒的外面。然后把一個種植盒放在常溫下,另一個放到冰箱里。②比較兩個種植盒里綠豆種子的發芽情況。實驗現象:實驗組盒中的綠豆種子發芽了,對照組盒中的綠豆種子沒有發芽。實驗結論:綠豆種子發芽需要溫度。3.種子發芽實驗(三)實驗名稱:綠豆種子發芽需要光嗎?實驗材料:兩個塑料種植盒、綠豆種子、紙巾、滴管、水、標簽、黑色塑料袋。實驗方法:①準備兩個種植盒,在盒內墊上紙巾并往兩個種植盒內滴相同的水量,然后在盒內紙巾上各放兩粒綠豆種子,并把同一條件的綠豆種子編上號。用標簽標明對照組和實驗組并把標簽貼在種植盒的外面。然后把一個種植盒放在窗臺上,另一個用黑色塑料袋罩起來(留有氣孔)。②比較兩個種植盒里綠豆種子的發芽情況。實驗現象:實驗組盒中的綠豆種子發芽了,對照組盒中的綠豆種子也發芽了。實驗結論:綠豆種子發芽不一定需要溫度。4.種子發芽實驗(四)實驗名稱:綠豆種子發芽需要土嗎?實驗材料:兩個塑料種植盒、綠豆種子、紙巾、滴管、水、標簽、潮濕的土壤、塑料勺。實驗方法:①準備兩個種植盒,在一個盒內加一些土,并用塑料勺將土壤頂部弄平。另一盒內墊上紙巾。同時往兩個種植盒內滴相同的水量,用手按出兩個小洞種進兩顆綠豆種子。有土的是實驗組,無土的是對照組。用標簽標明對照組和實驗組并把標簽貼在種植盒的外面,并把同一條件的綠豆種子編上號。②比較兩個種植盒里綠豆種子的發芽情況。實驗現象:實驗組盒中的綠豆種子發芽了,對照組盒中的綠豆種子也發芽了。實驗結論:綠豆種子發芽不一定需要種在土壤中。5.種子發芽實驗(五)實驗名稱:綠豆種子發芽需要空氣嗎?實驗材料:兩個塑料種植盒、綠豆種子、紙巾、滴管、水、標簽、密封好的塑料袋、兩用氣筒。實驗方法:①準備兩個種植盒,在盒內墊上紙巾并往兩個種植盒內滴相同的水量,然后在盒內紙巾上各放兩顆綠豆種子,并給同一條件的綠豆種子編上號。用標簽標明對照組和實驗組并把標簽貼在種植盒的外面。然后把一個種植盒放在常溫下,另一個裝進塑料袋并用兩用氣筒抽出里面的空氣。②比較兩個種植盒里綠豆種子的發芽情況。實驗現象:實驗組盒中的綠豆種子發芽了,對照組盒中的綠豆種子沒有發芽。實驗結論:綠豆種子發芽需要空氣。6.綠豆芽的生長條件(一)實驗名稱:綠豆芽的生長是否需要陽光?實驗材料:發芽的綠豆種子、兩個花盆實驗方法:把發芽的綠豆種子種在兩個花盆中,過一段時間后,將其中的一盆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另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保持其他條件相同,過一段時間觀察。實驗現象: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的花盆綠豆芽長得茁壯且顏色深綠,放在黑暗地方的花盆中的綠豆芽比較嫩且顏色淺。實驗結論:綠豆芽的生長需要陽光。7.綠豆芽的生長條件(二)實驗名稱:綠豆芽的生長是否需要水?實驗材料:發芽的綠豆種子、一個盤子、吸水紙、水實驗過程:在一個盤子里鋪上幾層吸水紙,把5粒剛發芽的綠豆并排放在吸水紙上,保持吸水紙一端濕潤。3天后,提起一層吸水紙,仔細觀察綠豆種子根的生長情況。實驗現象:綠豆芽的根都向紙潮濕的一端生長。實驗結論:這說明綠豆芽的生長需要水,體現了植物適應環境的能力。8.綠豆芽的生長是否需要陽光。(見課本7頁)我們想研究的問題:綠豆芽的生長是否需要陽光。我們的猜想:綠豆芽的生長需要陽光。用到的材料:兩盆生長狀況相同的綠豆芽。實驗的方法:把種有相同綠豆芽的兩個花盆中的一盆放在陽光充足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保持其他條件相同。過一段時間觀察。我們要改變的條件:陽光。我們不改變的條件:水、適宜的溫度、空氣。實驗現象:一周后,陽光下的綠豆芽莖和葉都是深綠色的,經比較粗;黑暗處的綠豆芽莖和葉呈淡黃色,莖又細又長。實驗結論:綠豆芽的生長需要陽光。9.蚯蚓的生活環境(一)實驗名稱:蚯蚓喜歡明亮的環境還是黑暗的環境?實驗材料:長方形扁紙盒、蚯蚓5條、吸水紙實驗過程:①找一個長方形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盒子的蓋子的一端剪掉一塊,在盒子底部鋪上吸水紙。②將捉來的蚯蚓5條一組放在盒子中間,蓋好蓋子,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觀察,做好記錄。反復做幾次。實驗現象:蚯蚓爬向紙盒陰暗的一邊。實驗結論:蚯蚓喜歡陰暗的生活環境。10.蚯蚓的生活環境(二)實驗名稱:蚯蚓喜歡干燥的環境還是潮濕的環境?實驗材料:長方形扁紙盒、蚯蚓10條、干土和濕土。實驗過程:①找一個盒子,在盒子的兩端分別鋪上一層泥土,一端鋪濕潤的,一端鋪干燥的。②將捉來的蚯蚓10條一組放在盒子中間,蓋好蓋子,5分鐘以后,打開盒蓋觀察,做好記錄。反復做幾次。實驗現象:蚯蚓會爬向濕土的一邊。實驗結論:蚯蚓喜歡潮濕的生活環境。11.改變生態瓶的環境(一)實驗名稱:減少生態瓶里的水(改變非生物環境)實驗材料:制作好的生態瓶、水槽。實驗過程:將生態瓶里的水倒掉一半,保持生態瓶里的生物的數量不變,仔細觀察,記錄下生態瓶里的小魚在水多時和水少時一分鐘內浮到水面上來的次數。實驗現象:水少的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比較多。實驗結論:水量減少,動植物的生存空間減少,氧氣量減少,水少的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比較多。12.改變生態瓶的環境(二)實驗名稱:增加生態瓶里的小魚(改變生物環境)實驗材料:兩個相同的生態瓶、小魚若干、漏網。實驗過程:選擇兩個相同的生態瓶,在其中一個生態瓶里增加一倍小魚,仔細觀察,記錄下生態瓶里的小魚在動物多時和動物少時一分鐘內浮出水面的次數。實驗現象:動物多時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比較多。實驗結論:小魚數量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魚浮出水面的次數會增多。13.改變生態瓶的環境(三)實驗名稱:增加生態瓶里的水草(改變生物環境)實驗材料:兩個相同的生態瓶、水草若干。實驗過程:選擇兩個相同的生態瓶,在其中一個生態瓶里增加一倍水草,仔細觀察,記錄下生態瓶里的小魚在植物多時和植物少時一分鐘內浮出水面的次數。實驗現象:水草增多,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會減少。實驗結論:由于水草增多,產生的氧氣量增多,所以小魚浮到水面的次數會減少。但生態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多到一定程度,影響了植物對光的吸收,還會減小動物的活動空間,對生態系統也會產生不良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