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五年級上冊科學第三單元《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知識點復習提綱一、基礎知識1.地形及地形的特點:地形 特點山地 地勢較高,蜿蜒起伏,層巒疊嶂丘陵 海拔不高,高低起伏,坡度較緩,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高原 海拔較高,面積廣大,地形開闊,周邊以明顯的陡坡為界平原 地貌低平而寬廣平坦,起伏很小盆地 四周地勢較高,中間低平周圍有山地、高原環繞2.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嶇不平的。地球上海洋面積比陸地面積大;我國西部多高山,東部多平原。3. 地球內部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部分。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溫度就越來越高,壓力也越來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質就像一鍋煮熱的粥,在不斷的運動,驅動地球的表層運動,造成地球表層的變化。絕大部分的地震發生在地殼內,火山活動與地幔和地殼的運動有關。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球內部的運動會引起地殼的運動,從而形成山脈、高原、裂谷和海溝等地形地貌。地球內部的運動使地表形態發生不斷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表現出來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時是極其緩慢、不易覺察的的變化,像喜馬拉雅山年復一年的隆起。4. 很多的高山是因為板塊的擠壓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峽谷是板塊拉伸后形成的斷裂谷。地球表面的很多變化都是在流水、風、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緩慢的進行的,我們在短時間內難以察覺。5. 地形圖,是普通地圖的一種,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種正射投影圖。它用符號和顏色來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圖上都有比例尺和圖例。如深淺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別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終年積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淺不同的藍色表示各種深度的海洋……6. 由于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的作用,巖石破碎,這種現象叫風化。風化作用會改變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這種變化是在緩慢的過程中進行的。巖石變化的原因有冷和熱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動物的活動等。7. 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巖石最終變成土壤。根據顆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類,最大的土壤顆粒是沙礫(小石子),其次是沙,接著是比沙還要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這些統稱為巖石的微粒。沙礫(小石子)直徑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沒有辦法看清楚。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8. 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后沉積。土壤分層實驗中,最底層是沙礫小石子,中間是沙和粉沙,最上層是顆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殘體。9. 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土壤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間,也為人類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來源。10. 土壤與生物的關系: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著幾十億個生物體。土壤為他們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間,也為人類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來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殘體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質更豐富。動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動土壤,為空氣和水營造空間。11. 影響土壤被侵蝕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無植物覆蓋、降雨量的大小等。雨點降落時的力可以打散并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動時,攜走了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帶走了,這就是侵蝕。雨點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蝕的開始。12. 河流也是流水侵蝕土地而形成的。雨水和徑流會把地表的泥土帶走,使土地受到侵蝕。坡度的大小、有無植被覆蓋、降雨量的大小等會影響土地被侵蝕的程度。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會被侵蝕;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會發生沉積。河流會侵蝕河床和兩岸,并帶走泥土,在水流比較緩慢的地方,這些泥土又會沉積下來。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自然界中每時每刻都由侵蝕和沉積的現象發生。侵蝕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積卻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蝕和沉積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流水、風、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會侵蝕土地。房屋應該建在坡度比較平緩的地方,在坡度較大的地方應該植樹和種草,來減少雨水對土地的侵蝕。13. 保護森林、退耕還林可以減少土地的侵蝕。各種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態的過程中,也會影響人類的生產生活。人類自身的活動也在改變著地表的形態,我們要盡量減少土地遭受侵蝕。二、解釋概念1.地震:在地球深部,越往下去,溫度越高,壓力越大,地下的巖層在壓力的作用下發生變形,當受到的壓力大到巖層不能承受時,就發生突然的斷裂,巖層的斷裂所產生的地震波傳到地標就引起地標的震動,就形成了地震。2.火山:在地球深部,越往下去,溫度越高,壓力越大,巖漿通過演示空隙或裂縫向上運動,隨著巖漿的不斷補充,巖漿壓力逐漸增大,當巖漿遇到薄弱的地表時,就會形成爆炸性的噴發,形成火山。3.風化:由于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的作用,演示碎裂,這種現象叫風化。4.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5.侵蝕:雨點降落時的力可以打傘并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動時,攜走了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帶走了,這就是侵蝕。6.河流:由于流水對土地的侵蝕作用,地表會形成許多的溪流和溝壑,溪流匯集在一起就會形成大的河流。三、舉例1.我們見過哪些地形:答:平原、山地、盆地、丘陵、高原、峽谷、海洋、河流、湖泊等。2.改變巖石的因素有哪些?答:風、大氣、氣溫、植物的作用、動物的活動等。3.土壤的微粒有哪些?答:沙礫、沙、粉砂、黏土4.土壤的成分有哪些?答: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5.影響土地被侵蝕程度的因素有哪些?答:土地坡度的大小、降雨量的大小、有無植物覆蓋、土質的情況等。6.引起土地侵蝕和沉積的自然力量有哪些?答:流水、風、冰川、海浪、重力等。四、簡答1.火山和地震使地形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答:地面升降、山體崩塌、堵塞河道、形成湖泊、道路扭曲、河流移位等。2.山上的巖石為什么布滿了裂縫?山腳下為什么堆滿了碎石?答:風化作用3.土壤的沉積物分為哪幾層?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順序?答:最下層是沙礫,往上依次是沙、粉砂、黏土。水面上漂浮著動物和植物的殘體。因為沉積物的重量關系。4.生物和土壤之間是什么關系?答: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著幾十億個生物體。土壤為他們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間,也為人類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來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殘體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質更豐富。動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動土壤,為空氣和水營造空間。5.為什么說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答:土壤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間,也為人類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來源。6.土地在被侵蝕的過程中,地形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答:出現坑坑洼洼、大小溝壑、山體滑坡、崩塌等。7.侵蝕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災害?答:造成水土流失;出現山體滑坡、泥石流;淹沒、沖毀家園等。8. 侵蝕有哪些危害?答:使土地生產力下降甚至喪失;淤積河道、湖泊、水庫等;污染水質,影響生態平衡等。9.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答:在大江大河下游和入海口,地勢平緩,水流速度緩慢,水中攜帶的泥沙逐漸沉積下來,形成平原。10.為防止侵蝕帶來的災害,人們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封山育林、興修水利等。五、實驗設計1.溫度對巖石的作用實驗名稱:溫度對巖石的作用。實驗材料:酒精燈、火柴、鑷子、燒杯、冷水、手套、防護鏡、巖石。實驗過程:①用子兒子夾取一小塊巖石在酒精燈的外焰上加熱;②將加熱的巖石立即放入事先裝好冷水的燒杯中;③按照以上步驟反復幾次。實驗現象:巖石出現裂縫,表面有碎石脫落。實驗結論:自然界中的溫度總是在不斷變化的,在自然界長期的冷熱作用下,巖石慢慢改變的摸樣。2.流水對巖石的作用實驗名稱:流水對巖石的作用。實驗材料:塑料瓶(帶蓋)、水、幾小塊巖石。實驗過程:①將幾塊巖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劇烈晃動;②然后將石塊取出觀察與實驗前的區別。實驗現象:小石塊的棱角被磨圓,但變化很小,有些碎石塊在瓶底,水變混了。實驗結論:巖石在流水的作用下會發生變化。3.土地坡度大小對土地侵蝕的影響我們研究的問題:土地坡度大小對土地侵蝕的程度是否有影響我們的猜測:土地坡度大小對土地侵蝕有影響,土地坡度越大,土地被侵蝕的程度越大;反之越小。實驗方法:對比實驗,設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器材:臉盆或塑料盆、泥土、塑料瓶(帶蓋)、水相同的條件:有無植物覆蓋、降雨量大小、降雨高度、實驗器材不同的條件:土地坡度大小不同(實驗組土地坡度大,對照組土地坡度小)實驗過程:①把泥土裝入臉盆并壓制成斜坡(實驗組坡度大、對照組坡度小);②用降雨器向土坡灑水(降雨);③觀察并做好記錄。實驗現象:落到臉盆內的水不斷往下流,實驗組的斜坡上的水流的較快,混合著大量泥沙,水流渾濁;對照組的斜坡上的水流慢些,水中攜帶有少量泥沙。實驗結論:土地坡度大小對土地侵蝕程度有影響,土地坡度越大,土地被侵蝕的程度越大;反之越小。4. 降雨量大小對土地侵蝕的影響我們研究的問題:降雨量大小對土地侵蝕的程度是否有影響我們的猜測:降雨量大小對土地侵蝕的程度有影響,降雨量越大,土地被侵蝕的程度越大;反之越小。實驗方法:對比實驗,設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器材:臉盆或塑料盆、泥土、塑料瓶(帶蓋)、塑料薄膜、報紙、水相同的條件:有無植物覆蓋、土地坡度大小、降雨高度、實驗器材不同的條件:降雨量大小不同(實驗組降雨量大,對照組降雨量小)實驗過程:①把泥土裝入臉盆并壓制成斜坡;②用降雨器向土坡灑水(即降雨:實驗組降雨量大、對照組降雨量小);③觀察并做好記錄。實驗現象:落到臉盆內的水不斷往下流,實驗組的斜坡上的水流較大、流速較快,混合著大量泥沙,水流渾濁;對照組的斜坡上的水流小,水流慢,水中攜帶有少量泥沙。實驗結論:降雨量大小對土地侵蝕程度有影響,降雨量越大,土地被侵蝕的程度越大;反之越小。5. 有無植被覆蓋對土地侵蝕的影響我們研究的問題:有無植被覆蓋對土地侵蝕是否有影響我們的猜測:有無植被覆蓋對土地侵蝕有影響,植被覆蓋越大,土地被侵蝕的程度越小;植被覆蓋越小,土地被侵蝕的程度越大。實驗方法:對比實驗,設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器材:臉盆或塑料盆、泥土、塑料瓶(帶蓋)、植物、水相同的條件:土地坡度大小、降雨量大小、降雨高度、實驗器材不同的條件:植被覆蓋不同(實驗組土植被覆蓋大,對照組植被覆蓋小)實驗過程:①把泥土裝入臉盆并壓制成斜坡(實驗組有植物覆蓋、對照組無植物覆蓋);②用降雨器向土坡灑水(降雨);③觀察并做好記錄。實驗現象:落到臉盆內的水不斷往下流,實驗組的斜坡上的水流慢些,水中攜帶有少量泥沙,水流稍清;對照組的斜坡上水流較快,混合著大量泥沙,水流渾濁。實驗結論:有無植被覆蓋對土地侵蝕程度有影響,植被覆蓋越大,土地被侵蝕的程度越小;植被覆蓋越小,土地被侵蝕的程度越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