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堂教學設計表章節名稱23.4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第1課時)學時1學習目標課程標準: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生物與環境”主題;本節(課)教學目標:知識和能力:(1)說出什么是生態系統的穩定性。(2)概述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穩定性的原因。過程和方法:(1)通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穩定性的原因的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更好的理解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關系。(2)進一步通過讀表培養學生對數據分析的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關注影響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因素,尊重生態系統的自身規律。(2)通過生態系統穩定性破壞的原因的學習,樹立熱愛大自然,加強環境保護的意識。學生特征在學習本節課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生物與環境相互影響、生態系統的概念、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等生態學的基本知識,也知道了各種生物的數量是不斷變化的,但并不理解這種變化對生態系統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另外,學生對圖表的分析能力還有限,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引導他們對圖表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并最終得出有關結論。而且,生態系統的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等比較抽象,需要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和綜合分析,因此在知識的掌握上還存在難度。八年級的學生喜歡接受新鮮的事物,本節課應從學生的主體性出發,創造充分機會讓學生擁有成功的喜悅,在和諧的氛圍中討論、探究,讓學生主動學習,學有所獲。學習目標描述知識點編號學習目標具體描述語句23.4-14.14-24.14-34.14-4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知識和能力:(1)說出什么是生態系統的穩定性。(2)概述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穩定性的原因。過程和方法:(1)通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穩定性的原因的學習,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更好的理解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關系。(2)進一步通過讀表培養學生對數據分析的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關注影響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因素,尊重生態系統的自身規律。(2)通過生態系統穩定性破壞的原因的學習,樹立熱愛大自然,加強環境保護的意識。項目內容解決措施教學重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態系統維持穩定性的原因通過“合作探究一”——“探索食物鏈的中各種生物數量的相互調節”,幫助學生初步理解“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理解“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原因”教學難點生態系統維持穩定性的原因通過“合作探究二”——“植物、植食動物、肉食動物的數量變化曲線分析”,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教學重難點,深刻理解“生態系統維持穩定性的根本原因教學媒體(資源)的選擇知識點編號學習目標媒體類型媒體內容要點教學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結論占用時間媒體來源23.4-123.4-223.4-3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課件(圖片、視頻、文字、圖表)課件2(合作探究)圖片、自主合作、合作探究思考、啟發BB、FB、IE、HB、EJB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學生在合作研究中,通過具體實例闡釋什么是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并得出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原因。啟發學生深思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無限的嗎?受哪些因素影響?拓展延伸,得出啟示5分20分1分2分自制自制自制自制①媒體在教學中的作用分為:A.提供事實,建立經驗;B.創設情境,引發動機;C.舉例驗證,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確操作;E.呈現過程,形成表象;F.演繹原理,啟發思維;G.設難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開闊視野;I.欣賞審美,陶冶情操;J.歸納總結,復習鞏固;K.自定義。②媒體的使用方式包括:A.設疑—播放—講解;B.設疑—播放—討論;C.講解—播放—概括;D.講解—播放—舉例;E.播放—提問—講解;F.播放—討論—總結;G.邊播放、邊講解;H.邊播放、邊議論;I.學習者自己操作媒體進行學習;J.自定義。板書設計第4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第1課時)一、生態系的統穩定性1.概念:生物與非生物物質、能量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相對穩定平衡的狀態。2.原因: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課堂教學過程結構的設計教學過程結構:一、情境導入否是是二、自主學習是三、合作探究是四、拓展延伸五、布置作業形成性練習知識點編號學習目標練習題目內容23.4-123.4-223.4-3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具有下列哪種特點的生態系統較穩定()A.生物種類較少B.食物鏈較長C.食物網中營養結構復雜D.食物鏈中的消費者較多2.下列生態系統中,自我調節能力最弱的是()A.天然落葉林B.天然常綠林C.人工純種林D.人工混交林3.某生物興趣小組在探究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問題及影響因素時,設計了實驗,把A、B、C瓶置于陽光下,D瓶放在黑暗的環境中,如下圖(1)在A、B、C中可以看作是密封人工生態系統的是。(2)請你預測C和D裝置的穩定性相對保持較長時間的是。(3)如果實驗裝置C和D作為一組對照實驗,其變量是__;該變量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是。4你從本節課內容中得到哪些啟示?形成性評價1.自主學習過程中,絕大多數同學都能在規定的時間內正確完成,極少數學生缺乏正確的自主學習方法。2.合作探究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能積極參與,主動思考和探究,掌握了正確的合作探究方法,這其中還有一部分能提出自己的新疑問,并嘗試解決。但是少部分學生思路不清,感到困惑,缺乏正確的方法。3.在隨堂反饋環節,大多數同學都能積極參與,而且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反思本節課聯系生活緊密,學生已經有了較好的知識基礎,所以學生的學習興趣較濃厚,能夠而且在分析圖表數據時,能夠積極參與,達到了“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和解讀數據的能力”的目標。但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和環保習慣的養成之間還是有一定差距的,這要求我們教師在不斷培養學生環保意識的同時,更要注意指導學生如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真正從行動上來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下面,我從教學過程反思、存在問題反思、改進措施反思三個方面來進行教學反思。(一)教學過程反思1“情景式課堂導入”,問題激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2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教師通過設置“問題串“,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提出自主、合作、探究三種主要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生的主人。通過“教師質疑”“師生互動”,設置合適的問題,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引導者。3講練結合。“隨堂反饋”“作業布置”,有助于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于平時的生活實際中。(二)存在問題反思1教學設計內容太多,以至于每個環節過于匆忙,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感知和體驗時間。應該適當減少課堂練習。2板書設計主板書和副板書設計更合理,幫助學生動態生成知識網絡。3應該設置分層教學,讓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三)改進措施反思1教學設計應該更嚴密、科學,尤其要預留充分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時間。2教學過程重視生成,充分利用板書和小結,動態生成知識網絡。3面向全體學生,分層教學。設置問題和習題設計要有針對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