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動物體的結構層次”教學設計一、教材和學情分析:本節課是生物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節內容《動物體的結構層次》,是學生在認識和學習了細胞的基礎上,從微觀到宏觀、從部分到整體的順序來認識動物和人體的結構層次,包括從細胞分化形成組織、組織進一步形成器官、器官構成系統和人體的過程。本節在本單元第一、二章學生學習了關于細胞的知識,知道了動植物細胞的區別,細胞的生活,為本節課進一步學習細胞構成生物體奠定了知識基礎。學生在這節課初步形成生物體是一個整體的生物學觀點,這為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學習打下基礎。從學生情況分析看:學生已經學過了細胞的知識,了解了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知道生物體由小長大是細胞分裂和細胞生長的結果。但細胞是怎樣構成生物體的,學生了解不夠多。二、教學目標(一)知識方面1、說出組織的定義,概述人體的各種組織是由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的。2、識別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3、描述人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二)能力方面使用顯微鏡觀察人體四種基本組織的永久切片(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初步形成生物體是一個整體的生物學觀點。三、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1)生物體的各種組織是由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的。(2)人體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2、教學難點(1)生物體的各種組織是由分裂、分化形成的。(2)從微觀到宏觀,從部分到整體,逐步對人體的結構層次形成完整的認知四、教學策略在本節教學中,利用學生對人以受精卵為發育起點、以及對細胞怎樣構成自己的身體興趣的話題引入課題。展示受精卵分裂和受精卵經過多次分裂后在形成不同種類細胞的動畫,引出歸納細胞分化的概念。教師通過畫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的簡圖,形象地比較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的區別。接著以表格的形式比較四種基本組織的細胞組成、功能、分布等,學習人體四種基本組織。通過分析、討論學生熟知的器官(大腦、心臟/胃)的組成及功能,生成器官的概念;通過舉學生最為熟悉的消化系統的器官組成及協作的實例,說明系統的概念。總結得出:八大系統協調配合,才能使人體各種復雜的生命活動能夠正常進行。?五、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活動教學意圖1導入新課播放人的個體發育的圖片,提出問題。①我是由哪一個細胞發育來的?②一個受精卵是如何發育成現在的我呢?觀看人的個體發育過程,積極思考。對于問題①,學生憑借已有的知識經驗,可以回答出來。對于問題②,學生憑現有的知識是無法回答的。通過情景展示,引發學生思考,營造出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情境,激起學生渴求新知的欲望和學習熱情。2細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組織1展示受精卵分裂過程。2展示受精卵經過多次分裂后在形成不同種類細胞的動畫。3提問細胞分化的概念4引導學生區分細胞分裂與分化的不同:教師繪出簡圖,讓學生說出細胞分裂與細胞分化的區別。5設疑:細胞分化產生了不同的細胞群,這些細胞群叫做什么?6識別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7引導學生對照教材第60頁四種基本組織的插圖,在此在顯微鏡仔細觀察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8引導學生仔細閱讀教材第60頁四種基本組織的插圖及圖下的文字說明,嘗試用表格的形式比較四種基本組織的細胞組成、功能、分布等。9引導和鼓勵小組代表展示組內的觀察結果和表格填寫內容。觀看感知人體各類細胞在形態、結構上的不同,了解不同種類的細胞各有不同的功能學生思考回答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舉手回答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觀察人體四種基本組織的永久切片,認真觀察和區分四種基本組織。閱讀插圖及所附的文字說明,列表比較四種基本組織。小組代表展示組內的觀察結果和表格填寫內容。通過觀察,歸納出細胞分化的概念。通過繪圖強化對細胞分化概念的理解。讓學生理解組織的概念。通過觀察識別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培養學生使用顯微鏡的能力以及列表歸納知識的能力。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精神。3、組織進一步形成器官1展示胃的解剖圖,要求學生找出胃的幾種組織。2設問:①胃里面有沒有神經組織?請舉例說明。②胃是組織嗎?③什么叫做器官?3探究:皮膚在人體表面起到保護作用,當皮膚劃破時人會感到疼痛,有時會流血。試說明皮膚中可能包含了哪幾種組織?皮膚是不是一種器官?4聯系生活,設定有一定情境:幾個同學一起到市場買一個豬心進行解剖,發現豬心主要由心肌構成,它屬于什么組織?心臟內有血液,它是什么組織?心臟還有一些神經分布,控制心臟的跳動,它屬于什么組織?心臟的內外表面覆蓋著什么組織?根據這些觀察,你認為心臟是不是器官?學生通過閱讀課本思考說出胃是由上皮組織、肌肉組織和結締組織組成。學生通過生活經驗可以說出胃痛,知道胃有神經組織。合作分析、討論,得出結論:胃由上皮、肌肉、結締、神經等組織構成,有一定的功能,所以胃是器官。分小組回答每一小點,得出結論:皮膚是由上皮組織、結締組織、神經組織等構成,所以皮膚也是器官。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得出心臟屬于器官。把問題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探究,在充分討論、交流后得出結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器官的概念。通過生活實例分析,學會判斷人體的結構層次。承上啟下,引發學生的思考。5、小結動物體的結構層次過渡:如果我們只有一個胃,能不能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任務?展示人體消化系統的圖片,啟發學生得出系統的概念。展示人體八大系統的組成,啟發學生討論這些系統的功能。組織學生做“深蹲”小實驗,持續30秒鐘,讓學生說出體會,這說明了什么問題。組織學生課堂活動:每張小卡片寫上(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名稱,讓幾個學生拿著卡片按照微觀到宏觀的順序排隊。思考小組討論,代表回答什么叫系統。討論回答學生做完“深蹲”實驗后說出感受:心跳、呼吸明顯加快。說明運動系統需要呼吸、循環、神經等系統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其功能。說明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拿著卡片,按照順序排隊,組成人體的結構層次(從微觀到宏觀):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讓學生直觀感受各個系統需要協調配合,才能完成某一生理活動,加深對人體是一個統一整體的理解。讓學生初步形成生物體是一個統一整體的生物學觀點。通過課堂小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歸納人體的結構層次。6、課堂鞏固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完成課本第62頁1、3、4的練習和練習冊相關內容。討論后,幻燈顯示答案。分析討論后,在書上寫出答案。復習鞏固運用所學知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六教學評價該節課教學目標明確,符合課程標準要求,教學重點突出,能突破難點,教學過程較流暢。教師能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教學視頻、表格比較、拼圖小游戲等,調動學習學習興趣。學生在整個過程中積極參與小實驗、生活小體驗等活動,合作探究學習,課堂氣氛較活躍,能體驗學習的快樂。七教學反思本節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重點知識;通過交流展示、拼圖游戲加深學生知識體驗。在學習“組織”的知識時,我利用問題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分化形成的不同細胞的特點;再通過小組合作觀察和討論,配以學案形式讓學生形成組織的概念,進一步了解人體四大組織的分布及作用。通過對“皮膚被刺傷會流血、感覺到痛”等現象,討論皮膚中有哪些組織,從而引出“器官”這個結構層次。然后從學生最熟悉的消化器官入手,通過拼圖游戲,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認識“系統”這一結構層次。最后,通過拼圖小游戲,使學生直觀認識到動物體的結構層次的組成,增加學生學習興趣。整個課堂主線明確,銜接連貫,層層遞進,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本節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學生做觀察實驗時,對顯微鏡的使用還是不夠熟練,影響了實驗的效率和結果。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應面對全體學生,多關注后進生的學習。八參考文獻[1]喬紅.“動物體的結構層次”教學設計[J].生物學教學,2010(35):27-28.[2]李艷芳,周然.“動物體的結構層次”一節教學設計[J].生物學通報,2011(46):25-26.[3]《義務教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4]《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