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年級七年級學科生物授課時間第周第節授課教師授課題目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授課方式(打√)新授課□習題課□實驗課□講評課□復習課□其他□學習目標1.??概述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形態特征和生活環境。?2.??說出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對生物圈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關注這些植物的生存狀況。?3.通過對三種植物的觀察學會觀察合和研究生物的一般方法。?4.培養學生關注生物圈中各種各樣綠色植物的情感,進而發自內心的熱愛生物。??教學重點1.??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形態特征和生活環境。?2.??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對生物圈的作用和與人類的關系。教學難點及突破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的形態特征和生活環境是相適應的。教學資源部分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及其生活環境的圖片、生態圖過程設計[導入新課]?師:生物圈中到處都有綠色植物。俄國著名植物生理學家季米里亞捷夫曾這樣形容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它是竊取天火的普羅米修斯,它所獲取的光和熱,不僅養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渦輪機旋轉,使詩人的筆揮舞。”同時用CAI課件展示一組多種植物及其生活環境的圖片(海帶、紫菜、葫蘆蘚、墻蘚、鐵線蕨、腎蕨、油松、側柏、小麥、各種花卉及其生活環境)。?師:你認識圖片中的哪些植物?它們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環境有哪些不同呢??生:積極觀察并討論回答:它們在形態上有許多不同。比如有的有明顯的根、莖、葉,有的卻沒有或不明顯。?生:有的生活在陸地上,有的生活在淡水中。?生:還有的生活在潮濕的地方。?師:很好。根據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環境的不同,將它們分為四個主要類群: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這些綠色植物構成了絢麗多彩的植物界,也正是它們養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讓我們走近它們,進一步了解它們吧!?[講授新課]?一、探究藻類植物?師:“西湖春色歸,春水綠于染。”“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多么美的意境啊。春天來了。江水和湖水都泛起了綠色,這是為什么呢?春天氣溫升高,陽光明媚,水中的藻類植物開始大量繁殖。這些綠色的小生物自由地漂浮在水中,使春水蕩漾著綠波。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于上述的現象??生:我家的魚缸如果長時間不換水就會長出綠色的毛茸茸的東西。這些東西也是藻類嗎??師:對。完全正確。看來這位同學平常觀察的非常認真。哪位同學還能舉出一些藻類??生:海帶、紫菜。?生:褐藻,還有營養的螺旋藻。?師:非常好!藻類的生活環境有什么特點呢??生:生活在水中。?師:藻類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數生活在陸地的陰濕處,關于藻類植物大家還想知道點什么??生:大多數的藻類植物終生生活在水中,它們是怎樣生活的呢??生:藻類植物的形態與其他的陸生植物有什么區別嗎??生:藻類植物在生物圈中起什么作用?與人類有什么關系呢??師:大家提的問題非常好!下面我們就仔細觀察。并尋找一下這些問題的答案。?師:用實物投影儀展示衣藻的模型、水綿的臨時裝片,并將課前準備的海帶、紫菜等分發給學生。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提問:藻類植物是單細胞的還是多細胞的?它們有專門的根、莖、葉等器官嗎?它們的形態結構是如何與環境相適應的??生:觀察、討論后回答:藻類植物有單細胞的,也有多細胞的,沒有根、莖、葉的分化。?師:非常正確。這種結構是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藻類植物整個身體都浸沒在水中,全身都能從環境中吸收水分和無機鹽,都能進行光合作用,故不需要專門吸收水分和無機鹽的根,起運輸作用的莖以及進行光合作用的葉的分化。?師:藻類植物比陸地上的植物分布范圍大,數量多;藻類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占空氣中氧氣的95%……那么,藻類越多越好嗎??生:我從電視上看到赤潮、水華現象就是藻類大量繁殖引起的污染。?師:是的,由于單細胞藻類的生長周期較短,藻類的大量繁殖后,很快就會死亡。就會造成遺體在水中堆積。產生許多有毒的物質,使水質惡化,造成魚類等水生動物的大量死亡。這種現象發生在海水中叫赤潮,在淡水中叫水華。關于藻類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與人類的關系,你還知道哪些?同學們可以課后收集資料,寫一篇小論文。?二、探究苔蘚植物?師:根據平日的觀察,談談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苔蘚植物?苔蘚植物和藻類植物相比,生活環境有什么不同嗎??生:在潮濕的地方。?生:在墻根下,在水池旁。師:對。苔蘚植物分布極廣,它們廣泛分布在森林、沼澤和其他陰濕的地方,在適宜的環境中可以大片地生長,請大家課后采集葫蘆蘚,并認真的觀察它們的生活環境。師:從形態上看,苔蘚植物與藻類植物有區別嗎?有哪些主要區別呢?這與它們的生活環境有關嗎?以此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仔細觀察、深入探究苔蘚植物形態結構的興趣。教師以媒體出示探究提示:“葫蘆蘚的形態和顏色是怎樣的?植株的高度是多少?如何測量?葫蘆蘚的莖、葉、假根有何特點?葫蘆蘚的形態結構特點是如何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除此之外,你還想探究些什么?請自行設計。”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探究材料、用具進行充分的觀察、討論、動手實驗,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尋求答案。在此過程中,教師巡視、并適時進行點撥、指導。及時提出觀察中應注意的問題,如測量時如果發現有葫蘆蘚結構并有長柄的植株,不要把這種結構及長柄測量在內;注意莖的質地、莖有無筋絡(輸導組織)葉的厚薄和大小、有無葉脈;觀察假根的形態等。各組同學對探究的結果進行分析、記錄,并選代表在全班交流,大家相互補充,最終認識到:苔蘚植物一般具有莖和葉。但莖細弱;葉綠色、小而薄、無葉脈,推斷莖和葉里都沒有輸導組織;假根纖細,結構簡單(教師補充假根只起固著作用),故要靠葉片吸收水分和無機鹽,以上特點決定了苔蘚植物吸水和保水能力都不強,植株也矮小(約1~3厘米),只能生活在陰濕的環境中。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學生們人人動手參與觀察、實驗、探究,并分工合作,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使學生的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實驗探究能力、合作與交流的能力都得到了相應的提高。?師:苔蘚植物的葉只有一層細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可以從背、腹兩面侵入葉細胞,使苔蘚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脅。人們利用苔蘚植物的這個特點,把它當做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三、探究蕨類植物?師:多媒體展示(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及其生態環境的圖片),大家仔細觀察這兩幅圖片,你能發現什么??生:觀察、討論后回答:為什么兩類植物都是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但蕨類植物的植株比苔蘚植物高大呢??師:為每個實驗小組提供盆栽的鐵線蕨及其他實驗用具。并給予適當的啟發、指導:?鐵線蕨的莖長在哪里??取一片小葉,對光觀察葉的厚薄怎樣?有無葉脈?用手折一折它的地下莖和葉柄,有無柔韌的感覺??分析一下是否有輸導組織??生:經過一系列的觀察探究及討論交流,得出鐵線蕨的地上部分是葉、莖長在地下部分,莖和葉中都有輸導組織。?師:蕨類植物的根里也有輸導組織,具有吸收的功能:另外,蕨類植物的根、莖、葉中還有機械組織,所以植株比苔蘚植物高大。?生:蕨類植物是怎樣繁殖的呢??師:將帶有孢子囊群的蕨類植物的標本發給學生。通過觀察,使學生了解單細胞藻類是進行繁殖。多細胞藻類、苔蘚、蕨類植物都不結種子而是靠孢子進行繁殖的。?師:展示多媒體(有關蕨類植物對生物圈的作用,與人類關系的圖片,以及曾經繁盛的古代蕨類植物的生態圖)。讓學生總結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師:現在的蕨類植物還會形成大片的森林嗎??生:不會。?師:為什么呢?因為現在的氣候條件與2億年前相比,要寒冷干旱得多。經過漫長的進化,有了一類更加適應陸上生活的植物,就是種子植物。它們已成為陸上植物的主宰。課堂小結這三種植物都是我們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如果我們人類再無視自然界的天然作用,很快使我們的家園受到破壞。板書設計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第一節?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生活環境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生活在海水中??大多生活在陰濕的陸地環境中生活在森林和山野的潮濕環境中身體組成有單細胞的,有多細胞的;沒有根、莖、葉的分化一般具有莖、葉,根非常簡單,稱為假根;沒有輸導組織,植株一般都很矮小?具有根、莖、葉的分化,具有輸導組織,植株比苔蘚植物高大得多?營養方式自養?自養?自養?繁殖方式孢子生殖孢子生殖?孢子生殖?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