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四章細菌和真菌《真菌》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認識生活中常見的真菌;識記酵母菌、霉菌的形態結構;(3)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營養方式,生殖方式。2.能力目標:(1)通過觀察青菌的實驗,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科學探究能力;(2)提高學生歸納、比較和分析的能力,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表達分享、探究學習的能力;3.情感目標:通過認識多種多樣的真菌,讓學生認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熱愛生物學科。二、教學重點:1.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2.真菌的結構、營養方式、生殖方式的特點。教學難點:通過觀察實驗,認識青霉的結構,總結歸納真菌的結構特點。教學方法:講授法、觀察法、啟發法、歸納總結法等。五、教學準備:1.教師準備:(1)搜集圖片資料,拍攝視頻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2)準備常見的食用菌(銀耳,黑木耳,白蘑菇,竹蓀、茶樹菇、杏鮑菇、草菇等),培養好的青霉,發霉的饅頭、橘子等。2.學生準備:預習課文內容,搜集相關資料。課時安排:1課時七、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意圖導入課前播放蘑菇生長的視頻,設問:“視頻中的蘑菇有根、莖、葉嗎?它們的生長是否需要光?它們是不是植物?觀看視頻,思考相關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吸引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各種各樣的真菌設問:在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真菌,有些非常美味可口,經常出現在我們的餐桌上,游戲互動:大家來找“菌”;2.展示發霉的橘子、饅頭等霉菌的實物,用圖片解說有些發霉現象是由霉菌引起的3.從用饅頭發酵、制作葡萄酒引入介紹酵母菌。積極參與游戲活動,指認出黑木耳、銀耳、竹蓀、茶樹菇、草菇、杏鮑菇等可食用的大型真菌;認識霉菌、及酵母菌。通過實物,直觀地認識日常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真菌。真菌的結構設問:發酵饅頭的酵母菌、使食物發霉的霉菌、可食用的大型真菌,它們的形態差異很大,為和都被歸為真菌?(認識真菌的結構)1.單細胞的真菌—酵母菌展示顯微鏡下酵母菌的形態及結構圖片,認識酵母菌的形態結構;與細菌的細胞結構進行比較。2.多細胞的真菌—霉菌課堂實驗:觀察青霉;(引導學生學會使用放大鏡觀察青霉)播放視頻:學生利用顯微鏡觀察青霉的實驗;展示顯微鏡下青霉圖片,電子顯微下青霉的結構圖,與樹木的根、莖做類比,介紹青霉的營養菌絲、直立菌絲等結構。與學生分享觀察霉菌中的黑曲霉的實驗成果;3.大型真菌—蘑菇引導學生觀察實物,認識蘑菇的結構。表格歸納,比較酵母菌、霉菌、蘑菇的主要特征。識記酵母菌的結構。思考并匯報觀察結果:青霉的菌體由多細胞的菌絲構成,菌絲分直立菌絲、營養菌絲。描述蘑菇的結構。聯系已有知識,提高學生比較、分析的能力。從宏觀到微觀引導學生認識青霉的結構。通過實物直觀地認識蘑菇的結構。真菌的營養方式設問:與綠色植物對比,真菌有沒有葉綠體,如何獲取營養?(展示相關圖片)在自然界中,枯樹上長出了黑木耳,落葉堆里長出了竹蓀,枯草叢中長出蘑菇;在日常生活中,霉菌在食物中生長,真菌獲取有機物的方式有什么特點?真菌沒有葉綠體,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長,通過分析自然現象,日常生活現象,引導學生學習真菌的營養方式。真菌的生殖方式設問:細菌以分裂方式產生新個體,真菌又是以什么方式繁殖呢?播放視頻,引導學生描述霉菌的生殖方式。介紹利用鮮蘑菇制作孢子印的方法。真菌靠孢子繁殖。培養學生表達交流能力。課外延伸1.分析生活中的發霉現象;如何避免食物發霉?2冬蟲夏草是如何形成?霉菌的生長環境:適宜的溫度,潮濕、有機物豐富;描述冬蟲夏草的形成過程。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學以致用,增長課外知識。課堂小結課堂測試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知識引導學生梳理知識布置作業完成練習冊本節課的內容八、板書設計第三節真菌一、各種各樣的真菌二、真菌的細胞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三、營養方式:異養四、生殖方式:孢子繁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