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節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分析生態交流中學種成分的能量關系,概述生態交流能量流動的特點 2、了解能量流動是生態交流重要功能之一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閱讀觀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目標: 1、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2、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分析問題的思維習慣和認真的工作態度 二、教學重點:以食物鏈為基礎的能量流動以及特點 三、教學難點:生態交流能量流動的特點 四、教學方法:探究學習法、討論和講授法相結合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我們已經知道,生態系統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具有各自的生態功能,那么生態系統中各種成分的關系如何呢?他們之間的關系將會對生態系統產生怎樣的影響呢?由此導入新課。 推進新課: 探究活動:(一)分析草原生態系統中部分生物的關系 分組討論:下面的小題 1、草原上的植物在生態系統中具有什么作用? 2、草原上的各種動物與草原的植被有什么關系? 3、草原上的各種動物之間具有什么關系? 4、嘗試將草原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關系用連線接 起來。 分析、討論、總結。 生態系統的組成:再對其課本中所出示的資料,并與自己經歷中的生態系統進行聯系,引導學生自己主動分析,了解生態系統的四個成分: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陽光、空氣、水等,);另外提供生態球,讓學生對理論聯系實際,對四種成分在生態系統中的各自的生態功能及四者之間的密切聯系有更深刻的認識。 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 (1)、首先針對課本中的所出示的某草原生態系統中,教師做好指導,及時指出食物鏈與食物網的名稱引出其概念,引導學生認識到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中的營養結構,物質與能量就是沿此結構流動的。 (2)、在上述的活動中,要特別注意,膠帶的使用是表示著吃與被吃的關系,在寫食物鏈是要用箭頭來表示,此時可以展開一個競賽活動,生活中常有這樣的諺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紫泥”,讓學生自己嘗試來寫出食物鏈,在書寫中要教師要對此及時進行糾正,箭頭指示方向、生產者為起點、不能出現分解者及非生物成分等。(這里僅限于初中階段對食物鏈的認識),這樣的基礎知識必須應強調落實到位。 (3)、另外還可以進行舉一反三的練習,出示一副簡單的食物網圖示,結合課本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數出有幾條食物鏈,誰處于最高消費級別,生物之間存在有競爭、捕食等關系等練習,培養學生的觀察、識圖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探究活動:(二)討論水族箱中能量的來源和流動 分組討論: 1、水族箱中的各種動物如何獲得維持生命活動的能量? 2、水族箱中的各種植物維持生命活動的能量來自何方?這些植物是怎樣獲得所需的能量的? 3、能量如何在生態系統的各種生物中 流動? 4、各種生物獲得的能量是不是可以全部用于它們的生命活動? 5、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具有什么特點? 引導學生提出:1、水族箱中的動物食用植物從植物的有機物中獲得生命活動的能量。 1、能量來自太陽,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光能儲蓄在合成的有機物中。 2、通過吃與被吃的關系構成食物鏈,能量在食物鏈的各種生物之間流動。 3、每種生物獲得的能量不能全部用于它們的生命活動,因為一部分能量在流動中損失。 4、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為單位流動,逐減遞減。因為生物之間的吃與被吃的關系是不能顛倒的,且捕食物是不能利用被捕食物的全部能量。 探究活動:(三)分析生態系統的碳循環 分組討論: 1、無機環境中的二氧化碳是怎樣進入到生物體的? 與生產者比較,消費者獲得含碳化合物的方式有什么特點?3、生物體哪些生命活動可以使無機環境中的二氧化碳得到補充? 碳在生態系統中是怎樣循環的? 根據碳循環的途徑和特點,推測生態系統中的水循環途徑和方式。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六、對本節課總結。 七、板書設計。 第3節 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1、食物鏈和食物網 2、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3、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八、作業:動手做一做,制作生態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