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0張PPT)諾貝爾獎章(TheNobelPrize)諾貝爾獎——1900年創立,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諾貝爾部分財產作為基金。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六個獎項。在世界范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2020年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獲得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核潛艇專家黃旭華,中國科學院、著名大氣科學家曾慶存頒獎,共同榮獲本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人獎金800萬人民幣。曾慶存院士(左)、習總書記(中)、黃旭華院士(右)新華社記者李學仁攝新聞鏈接第六單元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學習目標:1、列舉并掌握“兩彈一星”及載人飛船的名稱、發射時間;2、了解鄧稼先、錢學森、袁隆平和屠呦呦等科學家的事跡;3、知道“雙百”方針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概況。“兩彈一星”現在是指核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1.什么是“兩彈一星”?核彈(原子彈、氫彈)、導彈、人造衛星【最初的“兩彈”指的是原子彈和氫彈。后來原子彈和氫彈合起來稱為核彈(一彈),另一彈專指導彈。“一星”則指人造地球衛星。】一、從“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一)“兩彈一星”1、成就: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中國在西部地區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繼美國、蘇聯、英國、法國之后,成為世界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中國政府發表聲明稱,中國發展核武器,完全是為了保衛中國人民免受核戰斗的威脅。同時鄭重宣布,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建議召開世界各國首腦會議,討論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問題。原子彈研制成功后,外國有人嘲笑我們“有彈無槍”,即沒有運載工具。美國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導彈的研制,用了13年。所以,美國估計我國至少要花10年才能研制出導彈。2.1966年,我國第一次成功進行了發射導彈核武器的試驗3、成就: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從首次爆炸原子彈到爆炸氫彈,美國用了7年零4個月,前蘇聯用了4年,法國用了8年零6個月,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2年零8個月1945年8月6日,日本廣島代號“小男孩”代號“胖子”8月9日,日本長崎問題2:“朝鮮的仗”指哪一場戰爭?電影里面的人研制的武器是什么?這個武器曾對哪一個國家使用過?兩彈元勛—“鄧稼先”(1924—1986)新中國成立時,鄧稼先正好在美國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博士學位,很快回到了祖國。1958年,鄧稼先受命研制原子彈。從此,他一直奮戰在中國西部荒漠中的核基地。1964年,他指揮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實驗爆炸成功,并于1967年成功地進行了第一顆氫彈的實驗。此后他又領導了地下核實驗。鄧稼先結婚30年,但與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時間不足3年,他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我國的核實驗工作,被譽為“兩彈元勛”。1986年,鄧稼先患癌癥逝世。直到這時,為中國核武器默默耕耘近30年的鄧稼先才為世人所知。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1911—2009)錢學森,早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后赴美國留學,獲得博士學位后在美國從事教學研究工作。他于1947年被麻省理工學院聘為教授,是國際知名的火箭專家。他于1955年沖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參與組織領導了中國運載火箭、導彈、衛星的研制和試驗工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研制核武器,我國科學家付出了極其艱辛的努力。你從這些科學家身上看到了什么?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精神4.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繼蘇、美、法、日后第五個自行研制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東方紅一號問題5:從2016年起,每年的4月24日為“中國航天日”,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1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以此為標志設立“中國航天日”,旨在宣傳我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一貫宗旨,大力弘揚航天精神,科學普及航天知識,激發全民族探索創新熱情,唱響“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的主旋律,凝聚實現中國夢航天夢的強大力量。材料11:周恩來總理會見尼克松,不知無意還是有意,美國總統語帶諷刺說:“美國擁有的核武器足夠把地球摧毀幾十次了!”周總理看了他一眼,回復:“我們中國比較落后,擁有的核武器只夠把地球毀滅一次。”材料12:“有了原子彈……我這個外交部長在國際講臺上說話,腰桿子硬!”——時任外交部長陳毅元帥材料10:十年后,到中國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的時候,我們就沒有選擇的余地了。我們必須與他們有比今天更多的聯系。——《尼克松回憶錄》(1969年所說)問題6:分析材料,分析我國核武器的研制成功特別是原子彈的爆炸,有哪些重要意義?打破了有核大國的核壟斷、核訛詐,增強了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推動了中美關系正常化意義:兩彈一星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兩彈一星的成功原因:是在黨和國家領導下,以錢學森,鄧稼先為代表的一大批中國科學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難取得的偉大成就1986年,根據王淦昌、王大珩、楊嘉墀、陳芳允四位老科學家建議下,我國制定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并且因為四位科學家的建議和鄧小平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而得名“863計劃”。“863計劃”《863計劃綱要》選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個領域作為我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6年又將___________列為計劃的第八個領域。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海洋技術2.漫步太空(1)1999年11月,神舟一號無人飛船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神舟一號(2)2003年10月,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神舟五號楊利偉(3)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三位航天員是景海鵬、翟志剛、劉伯明,其中翟志剛順利完成了出倉活動,劉伯明輔助出倉,這是我國航天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1999年11月2003年10月2008年9月神舟一號無人飛船成功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載人航天精神 2005年11月26日,在“慶祝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大會”上,胡錦濤同志把載人航天精神進一步概括為:熱愛祖國、為國爭光的堅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進取意識,科學求實、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同舟共濟、團結協作的大局觀念和淡泊名利、默默奉獻的崇高品質。航天英雄翟志剛(中)、景海鵬(左)和劉伯明景海鵬、劉旺、劉洋費俊龍與聶海勝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陳冬嫦娥四號在2019年1月3日早上成功地降落在月球背面!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登陸月球背面!天宮遨游、蛟龍探海、天眼探空、悟空探秘、墨子傳信、北斗騰空、神威超算、大飛機一飛沖天!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大力實施,中國科技正經歷前所未有的黃金時期,讓世界目光再次聚焦耀眼的“東方奇跡”。有人曾經風趣地說,中國農民吃飯靠“兩平”指什么?鄧小平——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袁隆平——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從1964年開始,他50多年如一日,全身心致力于雜交水稻的研究,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間,袁隆平珍貴的700多株秧苗被全部拔除毀壞,憑借在一口廢井里找到僅存的5根秧苗,他依舊繼續堅持試驗,終于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二、雜交水稻與青蒿素(一)雜交水稻1.雜交水稻(1)概況:20世紀70年代,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 袁隆平在觀察兩系法雜交晚稻的結實情況(2)影響:為解決我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也有重要貢獻原子彈讓中國人不再受恐嚇!袁隆平使中國人不再挨餓!國際上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后的第五大發明,贊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雜交水稻之父”。2001年2月19日江澤民與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袁隆平袁隆平獲得國際農業最高獎——世界糧食獎2.青蒿素(1)概況:屠呦呦在20世紀70年代初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 屠呦呦在實驗室工作(2)榮譽:由于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領獎材料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漬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現。為了一個使命,執著于千百次實驗。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華,深深植入當代世界,幫人類渡過一劫。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今有嘉賓,德音孔昭。——2016年感動中國頒獎詞20世紀70年代初,青蒿素的發現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其意義有哪些?青蒿素類藥物對瘧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和大力推廣,使全球數億人受益。由于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我國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國家政策的支持科學家的奉獻12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科技工作,成立中國科學院;中共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制定科技發展的遠景規劃。1988年以來,鄧小平多次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精辟論斷,使科學技術同生產力進一步結合,推動了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廣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許多毅然回國的海外華裔科學家的熱情投人、無私奉獻。四、文化事業的發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現代科學、先進技術,一打就垮;如果沒有優秀傳統,沒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中國科學院院士院士楊叔子為了發展新中國的文化事業,毛主席提出了什么方針?1956年,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國在文學、戲劇、電影、音樂等領域取得累累碩果。茶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文化事業進一步發展,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莫言,1955年2月17日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鄉土作品崛起,充滿著“懷鄉”以及“怨鄉”的復雜情感,被歸類為“尋根文學”作家。2000年,莫言的《紅高粱》入選《亞洲周刊》評選的“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圍茅盾文學獎初選。2011年莫言憑借作品《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板塊三、國之藝術?百花齊放文化事業發展的表現時期成就1957-1965年小說話劇舞蹈電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至今各領域作品形式多樣,題材廣泛,佳作迭出;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屢獲國際獎項。2012年,______獲得______________《青春之歌》、《紅巖》《茶館》《東方紅》《英雄兒女》、《林則徐》莫言諾貝爾文學獎問題11: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學P94-P95,找出建國以來我國文化事業發展的表現,完成下列表格。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國家在科學、文化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對世界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我們為何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呢?首先,國家要統一,要有一個穩定發展的環境。離不開我們國家大政方針的支持。科學家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愛國的情操。第四,良好的國際環境。科技文化成就從“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雜交水稻與青蒿素1964年第一顆爆炸成功(鄧稼先)1966年試驗成功(錢學森)1967年爆炸成功(鄧稼先)1970年東方紅一號(錢學森)神舟系列飛船發射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雜交水稻之父領導科研團隊發現青蒿素,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化事業的發展1956年,毛澤東提出“雙百”方針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文化事業成果豐富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原子彈:導彈核武器:氫彈:人造地球衛星:袁隆平:屠呦呦:課程小結隨堂訓練1.我國研制“兩彈一星”的輝煌成就令世人矚目,我國打破帝國主義核壟斷的事件是()21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B.第一顆導彈發射成功C.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D.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AC3.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科學技術成就取得的先后順序是()①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②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③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④第一艘無人飛船發射成功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C4.“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數風流是此翁。”人們常用這句話來稱贊一位農業科學家,。下列有關這位科學家的評述,正確的是()①這位科學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②他的成果說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③他的成就證明中國是現代科技最發達的國家?④他的成功說明科學研究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B5、下列高科技成就誕生的先后順序是()①東方紅一號衛星順利升空②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③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④我國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③④②①D.②④③①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研制原子彈.wmv 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pptx 表彰兩彈一星元勛.wmv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