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上歷史知識點【總結延伸】一、侵略與反抗(1)中國近代史特點:既是一部列強侵華史,又是一部中國人民抗爭史,還是一部近代化探索史。(2)近代的侵華戰爭:①1840—1842鴉片戰爭②1856—1860第二次鴉片戰爭③1894—1895甲午中日戰爭④1900—190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⑤1931—1937—1945日本侵華戰爭(3)中國怎樣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戰爭、條約、影響):①1840—1842鴉片戰爭,簽訂《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1856—1860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②1894—1895甲午中日戰爭,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③1900—190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4)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原因:①(根本原因)中國封建制度的落后;②西方列強的入侵(5)中國近代兩大革命任務:反帝反封建;挽救民族危亡,救亡圖存。(6)《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三大不平等條約共同點:①都有賠款;②都影響中國社會性質;③都損害了中國的主權;④都加深了民族危機。(7)近代史上侵占過中國首都的三次侵華戰爭:①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侵占北京;②日本全面侵華戰爭侵占南京。(8)中華民族的反抗斗爭:1、清朝官員;①林則徐虎門銷煙;②關天培虎門抗英軍;③陳化成吳淞口抗英;④左宗棠收復新疆;⑤左寶貴平壤戰役;⑥鄧世昌黃海大戰抗日軍;⑦聶士成天津保衛戰2、農民階級:①太平軍抗擊洋槍隊;②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3、普通民眾:①三元里人民抗英;②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9)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是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義和團運動的性質是“扶清滅洋”的反帝愛國運動。(10)近代中國飽受侵略的啟示:落后就要挨打;中華民族具有不屈不撓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和民族精神。二、近代化探索中國近代化探索特點(與西方近代化截然相反):是一個由學習西方技術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層層遞進的學習過程。(西方近代化特點:由思想文化到政治制度到經濟技術的過程,是近代化的正確道路)四次近代化探索共同點:①都學習西方;②都推動中國近代化進程;③都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中國近代史上三次思想解放運動:1、①戊戌變法(思想啟蒙);②辛亥革命(民主共和);③新文化運動(民主科學;馬克思主義)。2、其中新文化運動是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繼續。3、三者的共同點:①都促進思想解放;②都反封建。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比較:①相同點:都學習西方政治制度,都主張走資本主義道路;②不同點:戊戌變法是學習日本采取改革方式,不推翻清政府,要實現君主立憲;辛亥革命是要學習美國采取革命方式,推翻清政府,要實現民主共和。(5)推動中國近代化的因素:①列強的侵略(如第二次鴉片戰爭激起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爭激起戊戌變法);②先進中國人的努力和推動(如洋務派、維新派、革命派、張謇);③歷史潮流的推動。(6)近代化探索的啟示:①地主階級、資產階級不能救中國;②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行不通,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③中國人民具有救亡圖存的不懈探索精神。(7)請用圖示法表示近代化探索:(新文化運動)(辛亥革命)(戊戌變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或(新文化運動)(洋務運動)洋務運動(辛亥革命)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或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1)包含事件: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誕生、北伐、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井岡山會師、古田會議、長征。(2)兩次國共合作:合作時間合作成果破裂標志破裂惡果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1927①創辦黃埔軍校②領導北伐戰爭,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統治1927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927—1937十年內戰第二次國共合作1937—1945①七七事變后,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②抗戰勝利1946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1946—1949三年內戰(3)在中國近代史上國共兩黨關系的演變。1、演變特征: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2、主要原因: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國共兩黨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國際環境和國際勢力的影響等。★啟示: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4)中國共產黨代表全中華民族利益的例證:①1936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平解決西安事變②1945為實現和平民主,重慶談判(5)中國革命和建設歷經:①“走西方的路”(如戊戌變法、辛亥革命)②“走俄國的路”(如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一五計劃、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③“走自己的路”(如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6)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軍隊名稱變化:①革命軍:1927年南昌起義、秋收起義時期②紅軍:1928—1937年井岡山會師后(十年內戰時期)③八路軍和新四軍:1937—1945年七七事變后,抗日戰爭時期④解放軍:1945至今⑤中國人民志愿軍:1950—1953年抗美援朝時期。(7)啟示:中國革命歷程艱難曲折,革命果實來之不易;要適合國情、實事求是。四、解放戰爭(1)解放戰爭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戰略防御,戰場在解放區。典型事件:轉戰陜北;孟良崮戰役。第二階段:戰略進攻,戰場轉向國統區。典型事件: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戰略進攻的序幕,是解放戰爭的轉折點。第三階段:戰略決戰。典型事件:三大決戰(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基本消滅國民黨的主力。第四階段:戰略勝利。典型事件:渡江戰役,解放南京,推翻了國民黨政權。(2)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①共產黨的正確領導;②解放軍的英勇善戰;③人民群眾的支援;④蔣介石打內戰不得民心。(3)解放戰爭期間發生在河南境內的戰役:①1946年6月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②1947年夏,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③1948年11月—1949年1月淮海戰役中的陳官莊殲滅戰。五、中國近代民族工業(1)中國近現代史上,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1、產生: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洋務運動的刺激下,民族工業在沿海地區產生。2、初步發展: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允許民間辦廠。3、黃金時代(短暫春天):①一戰期間,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②辛亥革命沖擊了封建制度。4、再度受挫:一戰后,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使民族工業再度受挫。(2)發展特點(特征)①總體較為落后。(原因:中國近代的民族工業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夾縫中求生存)②發展不平衡:從行業上看,主要集中在輕工業部門(紡織業、面粉業);從地區分布上看,主要集中于沿海沿江等大城市,內地非常薄弱。③發展短暫且艱難曲折(原因:受到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制約)(3)啟示: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實業救國”的道路走不通;②只有贏得民族獨立,民族工業才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民族獨立是國家富強的前提。(4)中國近代史上,民族資產階級參與的歷史活動。①甲午中日戰爭后,資產階級維新派發起了維新變法運動,進行了戊戌變法;②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資產階級革命派進行了辛亥革命;③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發起了新文化運動。(5)甲午中日戰爭后,康有為走上變法之路,孫中山走上革命之路,張謇走上實業救國之路,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中國尋找出路,救國救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