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上冊科學專題復習 專題二:測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科學探究過程 測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1、長度的測量(國際單位是米,符號是m) (1)測量工具:刻度尺(注意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長度單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等。 (3)單位換算: 1千米= 1000米 1米= 10分米= 100厘米=103毫米=106微米=109納米 (4)如何測量物體的長度 ①選正確: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量程和準確度的刻度尺。 ②放正確:刻度線緊靠被測物體,零刻度線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如零刻度線已磨損,可以用其他的整數刻度線量起)。 39992308953500③看正確:視線要與尺面垂直,不可斜視。 ④讀正確:讀數時要估計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6159539370 00 280670295910例:1.30cm=1.3cm + 0.00cm 0例:1.30cm=1.3cm + 0.00cm 10604537465測量結果=準確值+估計值+單位,若估計值是零,不可省略。 測量結果=準確值+估計值+單位,若估計值是零,不可省略。 ⑤寫正確:寫上正確的單位。 4445635655320000(5)其他的測量儀器有聲納、雷達、激光測距儀。 (6)一些特殊長度的測量方法:累積法、滾動法、替代法、配合法、公式法(如測紙張的厚度,金屬絲的直徑,一段路程的測量等)。 2、體積的測量 (1)體積的單位:國際單位是米3 固體體積:米3、分米3、厘米3等。 1m3=103dm3= 106cm3 液體體積:升、毫升。 1升=1分米3=1000毫升 1米3=1000升 1毫升=1厘米3 (2)體積的測量: 液體體積的測量:測量工具——量筒或量杯(注意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884805433705★注意: 俯視,會使讀數偏大;仰視時,會使讀數偏小。 量筒越細,刻度間隔大,讀數才準確。 ★注意: 俯視,會使讀數偏大;仰視時,會使讀數偏小。 量筒越細,刻度間隔大,讀數才準確。 量筒和量杯都沒有零刻度線,量筒的刻度均勻,量杯的刻度不均勻,刻度間隔下大上小。 量筒的使用方法: ①選擇量程適當的量筒。 ②測量前,量筒必須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③讀數時,視線要與凹液面的中央最低處相平。 (3)不規則固體體積的測量:采用排水法。如測小石塊的體積。所用器材:小石塊、量筒、細線等。 52501809588500步驟: 在量筒中加入適量(加入的水能完全浸沒物體,但浸沒后有不會超過量程)的水,讀出讀數V1 用細線系住小石塊,輕輕放入量筒中,讀出讀數V2 計算:小石塊的體積V2-V1 3、溫度的測量 (1)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2)測量工具:溫度計。它的原理是:利用水銀,酒精等液體熱脹冷縮的性質。 (3)常用單位:攝氏度,用“℃”表示,即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定為0℃,在標準大氣壓下水沸騰時的溫度定為100℃,把0和100之間分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攝氏度。 (4)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根據測量目的,選擇量程適當的溫度計。觀察它的最小刻度值。 溫度計的玻璃泡要與被測物體充分接觸。 一般不能將溫度計從被測物體中拿出來讀。 讀數時,視線要與溫度計內液面相平。零上溫度如25℃,讀做二十五攝氏度。零下溫度如-8℃,讀做零下八攝氏度。 溫度計內徑越細,刻度間隔越大,讀數越準確。 (5)體溫計: 測量范圍35-42℃,最小刻度值0.1℃; 玻璃泡大,玻璃管較細,準確度高;玻璃泡與玻璃管中間有一段特別細的彎曲,水銀柱回不下來,故可以離開人體讀數。 39751035560 科學探究: 1、科學探究的一般環節:①提出問題 ②建立猜測或假設 ③設計研究(實驗)方案 ④獲取事實與證據 ⑤檢驗假設(得出結論) ⑥評價與交流。 2、對比實驗:必須運用控制變量法。保證實驗組和對照組若干因素完全相同,只有一個因素不同,即控制變量,只允許有一個變量。 3、實驗數量或次數不能太少,否則會使實驗具有偶然性,使實驗結論不準確。 例題: 1.要學好科學,很多時候需要經過自己的思考并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下列是小科同學整理的實驗“錯誤操作”與所對應的測量結果,其中操作與結果一致的是(?? ) 選項 錯誤操作 測量結果 A 用皮卷尺測量跳遠距離時,將尺拉得很緊 偏大 B 測量頭發直徑時,繞在鉛筆上的頭發相互排列較為松散 偏小 C 測沸水溫度時,將溫度計移出沸水后讀數 偏大 D 測量液體體積時,以俯視角度讀取量筒刻度的數值 偏大 A.?A???????????????????????????????????????????B.?B???????????????????????????????????????????C.?C???????????????????????????????????????????D.?D 解答:A.跳遠時的測量長度=跳遠距離÷標準長度,如果尺拉得很緊,那么標準長度變大,測量出的長度變小,故A不合題意; B.如果頭發排列較為松散,那么測得的長度=頭發絲直徑和+空隙和,從而使測量結果偏大,故B不合題意; C.測量沸水的溫度時,如果將溫度計移出沸水讀數,那么溫度計的示數會迅速下降,使測量結果偏小,故C不合題意; D.測量液體體積時,如果俯視讀數,那么測量結果會偏大,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2.刻度均勻,但讀數不準的溫度計,在冰水混合物巾的示數為4℃,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的沸水中示數為94℃,用此溫度計測某液體的溫度是31℃,則這杯液體的實際溫度是(??? ) A.?36℃????????????????????????????????????B.?26℃????????????????????????????????????C.?30℃????????????????????????????????????D.?32℃ 解答:溫度計上的刻度分布均勻,說明水銀柱長度的變化量與溫度的變化成正比。根據題意可知,這個溫度計的顯示溫度(94℃-4℃)相當于真實溫度100℃,設顯示溫度為t',真實溫度為t,那么它們之間存在這樣的關系:。 【解答】根據得到:; 解得:t=30℃。 故C正確,而A、B、D錯誤。 故選C。 3..實驗基本操作是學習化學的靈魂。下列圖示的“錯誤操作”,與相對應選項的“可能產生后果”不一致的是 (? ) A.?標簽受損 ?????????????????????????????B.?讀數偏小 C.?污染待測液 ????????????????????????????D.?液體飛濺 解答:A.傾倒液體時,標簽要朝向手心,否則可能會受到污染和腐蝕,故A正確不合題意; B.讀取量筒的示數時,如果俯視讀數,那么讀出的示數偏大,故B錯誤符合題意; C.用pH試紙檢測溶液的pH值時,如果將試紙放入溶液中,會造成待測液體污染,故C正確不合題意; D.稀釋濃硫酸時,如果將水倒入濃硫酸中,會產生很多熱量,造成液體飛濺,故D正確不合題意。 故選B。 4.某同學在森林公園游玩時,發現一只小松鼠在竹林里出現。松鼠是吃松果的,應該在松樹上,怎么會在這里出現呢?它是不是也吃竹筍呢?為了驗證自己的疑問,他拔了幾顆新鮮竹筍放在路邊,然后靜靜地躲在一旁觀察,一段時間后還真發現松鼠抱著竹筍津津有味地啃了起來。就“拔了幾顆新鮮竹筍放在路邊,然后靜靜地躲在一旁觀察”這一環節而言,屬于科學探究中的( ???) A.?提出問題????????????B.?建立猜測和假設????????????????????C.?制定計劃????????????????????D.?獲得事實與證據 解答:科學探究有六個步驟分別是,提出問題,建立猜測與假設,制定計劃,獲取事實與證據,得出結論,合作與交流。 題目中該同學“拔了幾顆新鮮竹筍放在路邊,然后靜靜地躲在一旁觀察”是想看松鼠會不會下來吃竹筍,這是在尋找松鼠吃竹筍的證據,所以這一環節應該是科學探究中的獲取事實與證據。D選項正確。 故答案為:D 5.一枚回形針的體積有多大呢?小珂同學準備用所學的科學測量的知識來解決這個問題。她準備的器材有燒杯、足量的水、細線、回形針若干、量筒(都能放入回形針,量筒A量程為200mL、最小刻度值為5mL,量筒B量程為100mL、最小刻度值為1mL)。請回答下列有關問題: (1)估計所選回形針的體積,觀察測量工具的量程、最小刻度值值,她應該選擇________測量(選填“量筒A”或“量筒B”); (2)小珂的實驗過程如下: Ⅰ將量筒放在水平工作臺上; Ⅱ向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記下水的體積V水; Ⅲ________?; Ⅳ計算一枚回形針的體積,其體積表達式V硬幣= ________?; 如果小珂在操作將Ⅱ、Ⅲ兩步顛倒,這樣測量的結果會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答案(1)量筒B (2)將20枚回形針放入量筒,記下水的體積為V總;(V總-V水)/20 (3)偏大 解答:(1)量筒A的最小刻度為5mL,量筒B的最小刻度為1mL,因此量筒B比較準確,因此小珂應該選擇量筒B測量; (2)小珂的實驗過程如下: Ⅰ.將量筒放在水平工作臺上; Ⅱ.向量筒中倒入適量的水,記下水的體積V水; Ⅲ.將20枚回形針放入量筒,記下水的體積為V總; Ⅳ.計算一枚回形針的體積,其體積表達式; (3)如果小珂在操作將Ⅱ、Ⅲ兩步顛倒,這樣測量的結果會偏大。? 6.甲、乙兩同學分別用量筒測量小石塊的體積。甲同學的做法是在量筒里注入適量的水,記下水的體積 V1; 然后輕輕放入石塊,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沒石塊,記下此時水及石塊的體積 V2;計算石塊的體積為 V2-V1。乙同學是先將石塊置于量筒中,同時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沒石塊后記下水的體積 V1;然后取出石塊,記下取出石塊后水的體積 V2;計算石塊的體積為 V1-V2。比較這兩種方法,回答下列問題: (1)該量筒的最小刻度為________。 (2)你做此實驗將選擇________(填“甲”或“乙”)同學的方法。 (3)如果兩同學讀數都是正確的。兩同學計算出的石塊體積比較大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解答:(1)圖中的量筒,每10ml之間有5個刻度,所以該量筒的最小刻度為2ml; (2)由于乙同學在測量時,在取出石塊之一過程會將附在石塊表面的水一并帶出,產生誤差,而甲同學的方案無明顯誤差,故選甲同學的方法; (3)乙同學在測量時,在取出石塊之一過程會將附在石塊表面的水一并帶出,使得剩余的水體積V2減小,造成(V1-V2)的值較大,即石塊體積較大; 故答案為: (1)2ml; (2)甲; (3)乙;取出石塊時會把附在石塊表面的水一并帶出,使小石塊體積變大 7.小明發現他家種植的菊花出現了異?,F象,靠近馬路一側的菊花不開花,遠離馬路一側的菊花開花。小明觀察周圍環境后,發現馬路邊安裝了許多路燈。小明和爸爸選擇靠近路燈的1株未開花的菊花,晚上用黑色塑料袋套起來,白天取下,觀察一段時間,看它是否能開花。 (1)該實驗方案的設計基于的假設是________。 (2)他們應該選擇________作為這株菊花的對照組。 解答:(1)光決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響動物的繁殖和活動時間等。春天和秋天主要的差別是光照強度不同,菊花秋天開花,這種差別主要是光照不同造成的,設計方案是用于證明影響菊花開放的環境因素是日照時間的長短。 (2)對照實驗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中遠離馬路一側開花的菊花作為實驗組,靠近馬路一側不開花的菊花作為對照組。 (3)此實驗設計不足之處在于只選了一株菊花,具有偶然性,因此應選多株菊花。 故答案為:(1)菊花不開花可能是由于光照時間過長(合理即可);(2)靠近馬路一側不開花的菊花;(3)只選了一株菊花,具有偶然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