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上冊科學專題復習 專題八:地球表面的板塊及地形和地形圖 地球表面的板塊 1、大陸漂移說:魏格納依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據提出。 2、海底擴張說:由哈里赫斯和迪茨基提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那里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涌出來,把洋殼上的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在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 3、板塊構造學說: (1)全球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六大板塊組成,漂浮在軟流層上,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 (2)板塊的碰撞形成了山脈(海溝、島嶼),板塊張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14414543180003-7地形和地形圖 1、地形的類型 10731511811000 441198090805002、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圖 (1)等高線: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高值。 (2)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①根據等高線數值判斷海拔和地勢起伏的狀況:數值大即海拔高,地勢高;數值小即海拔低,地勢低。 ②根據等高線疏密判斷地面的高低起伏: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等高線稀疏,坡度較緩。 (3)地形和等高線分布的關系: -1701807683500 等高線呈封閉狀態,由外向內,海拔增高。 等高線向海拔較低處凸出 等高線向海拔較高處凸出 兩個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 等高線重疊處 3、地形的變化 (1)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比較 內力作用 外力作用 表現形式 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 風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 對地形的影響 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或盆地。 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趨于平坦。 (2)外力作用的具體表現 ①在降水比較豐富的濕潤地區,流水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最大。如流水沖刷使黃土高原變得溝壑縱橫。 ②在降水比較少的地區,風力作用影響大,如風的吹蝕和沙的沉積會形成風蝕城堡和沙丘。 ③在高寒地區,冰川移動的作用下會形成角峰和冰斗谷。 例題: 1、下列表述符合板塊構造學說的是(?? ) A.?全球巖石圈由七大板塊組成????????????????????????????????B.?地震和火山是引起地殼變動的主要原因 C.?各大板塊漂浮在地核上???????????????????????????????????????D.?由于板塊的張裂紅海在不斷的擴張 解答:A.全球巖石圈是由六大板塊組成: 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故A錯誤; B.火山和地震是地殼運動的表現,板塊的張裂和碰撞是引起地殼變動的最主要原因,故B錯誤; C.各大板塊都漂浮在地幔上,故C錯誤; D。紅海的擴張是由板塊的張裂引起的, 故D正確 ; 故答案為:D 2、.地殼變動由地球的內力引起。下列各現象中不能反應地殼變動信息的是(? ??) A.?斷層????????????????????????????????????????????B.?褶皺 C.?火山??????????????????????????????????????????D.?風蝕蘑菇 解答:A、 由于地殼運動是因為巖層發生斷裂,然后沿斷裂面發生移動,形成斷層? ??B、 地殼運動(最主要形式):按運動方向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運動指組成地殼的巖層,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運動。也稱造山運動或褶皺運動,B不符合題意。 ??C、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地殼比較活躍,當熾熱的巖漿沿著地殼裂口沖出地表,就叫做火山噴發,因此屬于火山噴發,C不符合題意。? ??D、風蝕蘑菇的成因是風力的侵蝕作用,與地殼變動無關系,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3、讀“某地等高線地形圖”,下列選項錯誤的是(??? ) A.?A地與D地的相對高度約為570米 B.?同時間測得A,D兩地的氣溫,D地氣溫更高 C.?圖中ABCD四地對應的地形分別為山峰陡崖、山谷、山脊 D.?若測得C,D兩地圖上距離約2厘米,兩地實際距離是20千米 解答:(1)相對高度等于兩地海拔之差。 (2)氣溫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0米,溫度降低約6攝氏度。 (3)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線的形態也不一樣。山頂是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降低;盆地或洼地是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升高;山谷是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高處,等高線從低往高突,就是山谷;山脊是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低處,等高線從高往低突;鞍部是正對的兩山脊或山谷等高線之間的空白部分;陡崖是近于垂直的山坡,多條等高線重疊的地方。 (4)比例尺常有線段式、數字式、文字式三種表現方式。數字式“1∶1000000”其用來表示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1000000厘米即10000米。 A、 A地D的海拔為670米,D地的海拔為100米,A與D地的相對高度=670米-100米=570米,說法正確。 B、 A地D的海拔為670米,D地的海拔為100米,A地海拔更高,所以溫度更低,D地更高,說法正確。 C、A處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降低,是山頂;B處多條等高線重疊,是陡崖;C處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高處,是山谷;D處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低處,是山脊,故說法正確。 D、?該圖的比例尺為1:100000,若測得C,D兩地圖上距離約2厘米,兩地實際距離是200000厘米,合2千米,說法錯誤。 故答案為:D? 4、地球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指________、流水、________、波浪、生物等對地形的作用。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________,填平________,使地表趨于________。 解答:外力作用又叫外營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陽能的影響所產生的作用。等。 地球的外力作用主要指的是風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作用;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從而使地表趨于平坦; 故答案為:風力;冰川;高山;深谷;平坦。 5、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在降水比較豐富的濕潤地區,________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最大,如流水的沖刷使土質疏松的黃土高原變得________,如圖________(填字母)所示;也會使石灰巖溶蝕而形成許多________,如圖________(填字母)所示;河流所攜帶的泥沙會在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沉積而形成________和________,如圖________(填字母)所示。 (2)在降水較少的地區,風的吹蝕會形成________,如圖________(填字母)所示;沙的沉積會形成________,如圖________(填字母)所示。 (3)在高寒地區,在冰川的移動作用下會形成________和________,如圖________(填字母)所示。 解答:(1)在降水比較豐富的濕潤地區,由于水較多,流水的作用表現明顯,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最大,如流水的沖刷使土質疏松的黃土高原變得千溝萬壑,加上黃土土質疏松,很容易被侵蝕;在石灰巖分布較多的地方,水會和石灰巖發生化學反應,溶解石灰巖,形成喀斯特地貌,如溶洞,石筍,石芽等,這是流水的侵蝕作用;河流所攜帶的泥沙會在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沉積而形成沉積平原和三角洲,這是流水的沉積作用。 (2)在降水較少的地區,地表干旱,風力作用表現明顯,風力的侵蝕作用形成風蝕城堡,風蝕蘑菇等,風力的搬運作用又形成了沙丘。 (3)在高寒地區,冰川廣布,冰川作用明顯,表現為冰川的侵蝕和搬運作用,根據題意,冰川移動既有侵蝕又有搬運作用,所以形成了角峰和冰斗谷。 故答案為:(1)流水;溝壑縱橫;A;溶洞;C;平原;三角洲;B(2)風蝕城堡 ;F;沙丘;D(3)角峰;冰斗谷;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