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反思一、成功之處1.本教學設計采用板塊式設計模式,回望“盛世余暉”→透視“盛世陰影”→對話“盛世危機”→審視“盛世危機”,環節緊湊,扣準主題,尊重歷史事件內在知識邏輯。板塊設計詳略得當,對于盛世危機產生的原因和影響即本課重難點之處,設計多個教學環節,運用數個教學策略進行突出和突破。而回望“盛世余暉”、透視“盛世陰影”則相對簡單。2.教學策略運用靈活有效。導入處以差異的懸殊與結局的反差設置思維沖突激發學生強烈探究意識和學習興趣。結尾處以疑問擴展學生思維視覺,啟后同時又呼應時代主題。教學過程中緊扣教學目標,呈現直觀、有說服力、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史料,創設層次性、開放性、思辨性的系列問題,引導學生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方式進行書本閱讀、史料解讀,釋疑答問、歸納整理等。充分重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3.本課教學中涉及從馬戛爾尼的視角來審視乾隆盛世的危機,需要學生站在來訪者的角度,以旁觀者的身份來透過現象看本質。設計的教學情景有利于學生回到“歷史現場”進行感悟體驗,有利于學生的理解。二、不足之處和改進預設1.整堂課老師講的還是比較多,給學生主動閱讀和思考的時間不是很充分。對于文本閱讀的技巧和方法學生不是很清楚,課前教師應給予適當的指導。2.重點沒有很好地突出。各個環節時間分配比較均衡,在重點部分沒有讓學生進行充分的閱讀和探討,沒能分析透徹。需進一步改進。3.學生比較拘謹,課堂氣氛沒有很好地調動起來。本課面向八年級的學生,他們對新鮮、有趣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課要提供各種形式的歷史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此外,他們已經具備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也已經獲得一定發展,這為史料分析、綜合探究奠定了基礎。但是學生的思維多停留于表面事物,透過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發現歷史邏輯與本質的能力較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共10張PPT)政治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鞏固和發展,確立了世界大國的地位。平定準噶爾叛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抗擊沙俄侵略簽訂《尼布楚條約》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設置臺灣府后建立臺灣省土爾扈特部東歸冊封達賴、班禪(金瓶掣簽制度)設置駐藏大臣兩次雅克薩之戰對外改土歸流修建承德避暑山莊對內清朝政府東南東北北方西南西藏西北清朝疆域圖回望“盛世余暉”閱讀課文P26的四則資料,說說“乾隆盛世”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鞏固和發展,確立了世界大國的地位。回望“盛世余暉”閱讀課文P26的四則資料,說說“乾隆盛世”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農業生產水平進一步提高,人口增長。經濟總量巨大。文化繁榮,對中國古代文化作了大規模的清理和總結。人口增長過快。透視“盛世陰影”閱讀課文P27的三則資料,說說乾隆時期存在哪些社會問題?官場腐敗。大興文字獄,造成社會恐怖氣氛,思想控制嚴密。對話“盛世危機” 喬治?馬戛爾尼(GeorgeMacartney1733—1806)英國外交官、勛爵,受英國議會和國王喬治三世派遣于1792年以慶賀乾隆壽辰為由出使中國。這個使團規模十分龐大,成員多達七百多人,這些人包括了外交官、學者、醫師、畫家、樂師、技師和仆役,當然還有水手和士兵。看了馬戛爾尼帶來的這些禮品你有什么想法?示好示威對話“盛世危機”地球儀“君主號”戰艦模型新式步槍越野炮音樂鐘對話“盛世危機”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天朝尺土俱歸版籍,疆址森然。即島嶼沙洲,亦必劃界分疆,各有專屬。此事尤不便準行。1.準英商在舟山、寧波等地貿易。2.準英商在北京設貨棧。3.于舟山附近指定一個小島,為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貨物之所。4.在廣州附近辟一地,準英商享有與上款相同的權利。5.英商在澳門、廣州內河運河得免稅或減稅。6.粵海關除正稅外悉免其他一切稅收,中國應公布關稅額例,以便遵行。審視“盛世危機”中華帝國只是一艘破敗不堪的舊船,只是幸運地有了幾位謹慎的船長才使它在近150年間沒有沉沒。它那巨大的軀殼使周圍的鄰國見了害怕,假如來了個無能之輩掌舵,那船上的紀律與安全就都完了”。船“將不會立即沉沒”,但“它將永遠不能修復”。閱讀課文P28——29的六則資料,說說英國使團關注哪些社會問題?這些問題會對中國產生哪些影響?審視“盛世危機”對比中英近代前夜歷史國別中國英國經濟基礎文明類型農業為主,男耕女織,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屬于農耕文明完成工業革命,成為工業強國,經濟迅速發展,屬于工業文明政治制度專制皇權達到頂峰黑暗腐敗,沒有自由完成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軍事力量裝備落后船堅炮利、戰斗力強思想文化文化專制,禁錮思想如八股取士、文字獄,科技落后思想文化繁榮活躍,如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科技世界領先對外政策閉關鎖國、限制貿易(不是禁止)脫離世界潮流在全球殖民侵略擴大國際貿易成為世界霸主綜合國力日趨衰落世界強國《探討乾隆盛世的危機》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知道“乾隆盛世”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表現,理解其對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意義。?2.?了解清朝統治者采取閉關政策的原因,客觀評價由此帶來的影響。?3.?嘗試運用多種資源,從不同角度比較、分析清朝前期與歷代盛世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以歷史的、辯證的眼光看待清朝前期的中國社會。4.?運用各種手段,收集、整理相關資料,進行歸納、分析,正確認識工業文明大潮中的“盛世危機”,從多方面探尋中華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漸落伍的原因。?5.?嘗試運用多種資源,從馬戛爾尼的角度,運用多種資料,分析清朝前期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軍事等方面的狀況,嘗試比較同一時期中英兩國在各方面的差異。?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閱讀材料,培養分析歸納能力;學會用多種資料,從不同角度,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社會現象的異同,培養學生閱讀、綜合和分析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樹立辯證思想和全球史觀看待歷史現象和社會現象,啟發學生為祖國的發展樹立責任感和使命感。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運用史料,從不同角度,分析“乾隆盛世”背后的各種危機。?教學難點:透過馬戛爾尼的視角,利用史料,從多方面分析探討中華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大潮下逐漸落伍的原因。?教學過程:?【導入新課】?1793年,馬戛爾尼作為第一個正式訪華的英國公使,曾兩次覲見乾隆皇帝。此后,他揚言,“中華帝國只是一艘破敗不堪的舊船,只是幸運地有了幾位謹慎的船長才使它在近150年間沒有沉沒。它那巨大的軀殼使周圍的鄰國見了害怕,假如來了個無能之輩掌舵,那船上的紀律與安全就都完了”。船“將不會立即沉沒”,但“它將永遠不能修復”。馬戛爾尼何以會透過乾隆盛世輝煌的表象發出如此預言?讓我們重溫這段歷史,反思乾隆盛世中潛藏的危機,進一步探討中國近代前夜落伍的原因。?【新課教學】?(一)、回望“盛世余暉”?經歷清初倒退逆轉之后,清前期社會經濟迅速恢復發展。乾隆在位期間,清朝達到鼎盛,史稱“乾隆盛世”。?結合本單元所學內容及P26資料,說說“乾隆盛世”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資料1??乾隆中期,清政府在有效抵御沙俄和西方殖民者入侵基礎上,平定天山南北的叛亂,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空前鞏固和發展,確立了世界大國地位。??政治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鞏固和發展,確立了世界大國的地位。??資料2??乾隆時期,精耕細作技術和高產作物的種植得到大規模推廣,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不斷提高。這使得中國在人口急劇增長的情況下,仍然能以大約9億畝的耕地養活3億左右的人口,長期保持國家安定和社會穩定。?1.多熟制的種植制度逐漸成熟。?2.大量新品種被培育出來。?3.甘薯、玉米等高產作物引進。?經濟上,農業技術提高,糧食產量不斷提高。??資料3??18世紀末,中國在世界制造業總產量所占的份額超過歐洲5個百分點,大約相當于英國的8倍,俄國的6倍,日本的9倍。中國的GDP在世界總份額中占到將近1/3。?經濟上,對外貿易居世界前列;GDP占世界份額的三分之一。??資料4??乾隆時期,中國歷史上卷帙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編纂完成,對中國古代文化作了大規模的清理和總結,這是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巨大文化工程。偉大的文學作品《紅樓夢》也成書于這一時期。?文化上,對中國古代文化作了大規模的清理和總結。??(二)、透視“盛世陰影”?在“乾隆盛世”的繁榮中,社會危機隱隱浮現,給盛世投下陰影。?資料1??乾隆末年,洪亮吉提出,人口增長過快是造成社會危機的重要原因。乾隆五十八年(1793),乾隆帝在比較了康乾兩朝的人口之后,也得出了“朕甚憂之”的結論。?(人口增長過快,社會負擔嚴重。)?資料2??乾隆時期,有人這樣描述官場:地方官員中實心為民辦事的人,十個人里最多有一兩個,而這一兩個人常要被那八九個譏笑,被認為是迂腐笨拙,不會做官。上面的長官也認為這一兩個人不合時宜,盡快調走他們。?(官場貪污腐敗)?資料3??乾隆二十年(1755)以后,連年出現文字獄,延續二十多年,辦案七十多起、時間之長、范圍之廣都是前朝所未有,也是世界歷史上所少見。?(文字獄不斷,禁錮思想。)?以上資料反映了乾隆時期哪些方面的危機?你認為,這些危機中,哪種危機的后果最為嚴重?說說你的理由。?因為此時的歐洲開始向近代化邁進,而中國的封建統治者卻還在竭力維護專制統治,工業化水平依舊保持在農業社會的水平。?(三)、對話“盛世危機”?環節一:走近人物——馬戛爾尼(客來了)??馬戛(jia)爾尼何許人?(學生閱讀材料)?馬戛爾尼使華目的:1792年,英國派遣以馬戛爾尼為首的使團訪華。使團以代表英王喬治三世為乾隆帝祝壽為名,實際上是要打開中國封閉的大門,以開拓英國的海外市場。?環節二:神秘禮物(送禮物)??獨立思考:馬戛爾尼為什么要選取這些禮物?對這些禮物你有什么看法??環節三:針鋒相對: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來到避暑山莊給乾隆帝祝壽,向清政府提出開放通商口岸等多項要求,乾隆帝對各項要求加以駁斥,完全拒絕。?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高傲自大閉關自守?1.開放通商口岸?2.將舟山附近一海島讓給英國人居住和存貨?……?對于馬戛爾尼的要求,你們會是怎樣的態度?為什么??觀點1??乾隆帝拒絕英使的要求是正確的,因為這樣做維護了國家的主權,抵制了殖民主義的侵略。?觀點2??乾隆帝拒絕英使的要求是錯誤的,他簡單地一概拒絕,斷然關閉了談判的大門,閉關自守,使中國失去了一次了解世界、擴大經濟文化交流、推動社會前進的歷史機遇。???你是否認同上述觀點?說說你的看法。?觀點1和觀點2都比較籠統,容易以偏概全。具體地說,對英國使團領土方面的要求,應該斷然拒絕;對于改善貿易的要求,乾隆帝應該結合中國自身的情況以積極的態度應對,不應閉關自守。?(四)、審視“盛世危機”?英國使團的禮物:英國使團送來天體運行儀、地球儀、先進的槍炮、望遠鏡、秒表、鋼鐵制品等,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產品。乾隆帝對軍艦模型最感興趣,認為英國的優勢在海上,只要海防嚴密,他們就無力侵犯。所以乾隆皇帝告誡沿海地區高級官員要加強海防。?使團對當時中國的觀察:英國使團無功而返,但在訪華過程中,對中國進行了認真的觀察,并作了詳細的記述,為我們從中外對比角度了解當時中國的社會狀況,留下了第一手資料。馬戛爾尼認為,清帝國實質上是極其虛弱的,他認為:“中華帝國只是一艘破敗不堪的舊船,只是幸運地有了幾位謹慎的船長才使它在近150年間沒有沉沒。它那巨大的軀殼使周圍的鄰國見了害怕,假如來了個無能之輩掌舵,那船上的紀律與安全就都完了”。船“將不會立即沉沒”,但“它將永遠不能修復”。可是,當時的大清帝國絲毫沒有覺察到自己與西方列強的力量對比已經發生逆轉,仍以“天朝上國”自居,瞧不起英國。?◆活動小結:?資料1??馬戛爾尼訪華途中,在船上留兩位中方官員一起進餐。他描述當時的情景說,“吾人所用刀叉,兩大人初覺用之不習,然未幾即能隨意叉切”,“兩大人告別時,亦學西禮,與余握手”。(馬戛爾尼《乾隆英使覲見記》)?資料2??馬戛爾尼說:“中國上等人之受有教育者若任其居住本國,不與外界接觸,其開化之程度已足稱完備;若令其與世界民族相見則知識殊形缺乏。”(馬戛爾尼《乾隆英使覲見記》)?資料3??在給乾隆帝祝壽之前,英國使團與中國官員就英使的覲見禮儀發生爭執。馬戛爾尼堅持行英國臣下見英王的禮節,即行屈膝單腿下跪禮。清廷則要求英使必須行中國傳統的臣子覲見皇帝禮儀,即行三跪九叩首禮。?資料4??馬戛爾尼說:“中國工業雖有數種,遠出吾歐人之上,然以全體而論,化學上及醫學上之知識,實處于極幼稚之地位。”(馬戛爾尼《乾隆英使覲見記》)?資料5??馬戛爾尼說:“廣東一處地近海洋,洋人到中國者必在此間登岸,中國為防御洋人起見,特設重兵鎮之……此輩寬衣大袖之兵隊,既未受過軍事教育,而所用軍器又不過刀、槍、弓、矢之屬,一旦不幸,洋兵長驅而來,此輩果能抵抗與否?尚屬一不易置答之疑問也。”(馬戛爾尼《乾隆英使覲見記》)?資料6??英國使團中的孩童托馬斯對中國人用手工而不用機器采煤感到驚訝。英國人為他們的絞車、軌道和鐵皮運煤小車而自豪。已經席卷他的國家的工業革命是那樣深入孩子的心靈,天朝的落后使他一目了然。(佩雷菲特《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上述資料中,哪些反映的是中西文化習俗上的差異??資料1和資料3。?上述資料中,哪些反映的是中西發展程度上的差異??資料2、4、5、6。?你認為以上哪些差異會對中西雙方實力的對比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說說你的理由。?發展程度的差異。理由:材料反映了中國的發展程度遠遠低于英國。英國已是工業文明,中國仍是農業文明,最終中國的農業文明難抵英國工業文明的炮艦,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om?◆推斷結論:危機、災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教學反思.doc 教案.docx 綜合探究五 探討乾隆盛世的危機.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