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上冊歷史復習提綱 第1課 鴉片戰爭 原因:(1)根本原因: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 366712571120 鴉片戰爭形勢圖 鴉片戰爭形勢圖 (2)直接原因:林則徐虎門銷煙(中國最早的禁煙運動)。 結果:清朝戰敗,簽訂中英《南京條約》。 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南京條約》 ——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內容: 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賠償2100萬銀元;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 協定關稅。 影響: 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 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西方列強希望進一步打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英法借口“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發動戰爭。 過程:1856年,英國軍艦炮轟廣州,法軍參戰。這次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因此被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聯軍控制北京,掠奪并焚毀了圓明園。(法國作家雨果所說的“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 沙俄侵占了中國大片領土:沙俄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后,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占領了中國北方的15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成為近代侵吞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 33337552070 3667125121920沙俄侵占中國北方 領土示意圖 沙俄侵占中國北方 領土示意圖 第3課 太平天國運動 領導人,洪秀全;開始,1851年,金田起義;初創政權,永安建制;1853年,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定位都城;北伐,西征,太平天國軍事上進入全盛時期;1856年,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標志。 《天朝田畝制度》 內容:廢除土地私有,把土地平均分給農民。農民每年收獲所得,留足口糧,其余歸國庫。描繪了一幅“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藍圖。 評價:反映了廣大農民要求獲得土地的愿望;但本身充滿空想,脫離實際,并未得到真正實行。 3.《資政新篇》,洪仁玕所著,提出向西方學習、改革內政等。 太平天國抗擊外來侵略:抗擊“洋槍隊”,擊斃華爾。 太平天國運動的評價: 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農民戰爭; 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打擊了外國侵略者。 315277570485 14287522860 3076575241935 142875197485 左宗棠收復新疆示意圖 左宗棠收復新疆示意圖 2021年工作進行中,安排期刊可優惠省級,國家級G4純教育期刊, 知網全文收錄專利,著作出書,掛名主編副主編,CIP可查國家級課題, 知網可查國家級各類證書,正規官網可查?代寫畢業論文,征文比賽 王編輯手機:15713199962微信同號 第4課 洋務運動 原因: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內憂:太平天國運動;外患:第二次鴉片戰爭) 目的: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維護清朝的統治。 時間:19世紀60—90年代。 代表人物:中央:奕?;地方: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 前期: 口號:“自強”,創辦軍事企業; 企業:江南制造總局。 后期: 口號:“求富”,創辦民用企業; 代表企業:輪船招商局、漢陽鐵廠。 興辦教育,培養知曉“洋務”人才,創建京師同文館。派遣赴美留學幼童。 建立新式陸海軍,北洋艦隊;左宗棠收復新疆。 洋務運動評價: 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創辦中國第一批近代企業,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閘門; -2522220534035江南制造總局炮廠廠房 江南制造總局炮廠廠房 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對西方列強的侵略擴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洋務運動是清朝統治者進行的一次自救改革運動,目的是為了維護和鞏固已經腐朽的封建專制統治,沒有使中國富起來,也不能救中國。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原因:日本經過明治維新,確立對外擴張政策。在朝鮮危機平定后,蓄謀發動戰爭。 4733925102235 鄧世昌 鄧世昌 時間:1894年春。 過程: 平壤戰役:左寶貴陣亡; 黃海海戰:愛國將領鄧世昌率致遠艦向敵沖去,不幸被魚雷擊中, 壯烈犧牲。 威海衛戰役:李鴻章“避戰保船”,喪失戰機,北洋海軍全軍覆滅。 遼東半島戰役:旅順大屠殺,2萬余中國民眾遇難。 結果: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時間:1895年。地點人物:日本馬關春帆樓,李鴻章。 內容:(1)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 4210050-809625 時局圖 時局圖 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處為通商口岸; 日本人可以在通商口岸設立工廠。 危害: 外國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 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時局圖)。 當各國在中國忙著劃分“勢力范圍”時,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3514725340995 康有為、梁啟超 康有為、梁啟超 第6課 戊戌變法 領導者:康有為、梁啟超等; 序幕:公車上書。(1895年4月,《馬關條約》 簽訂了消息傳到北京,在京舉子掀起“公車上書”運動。) 輿論:創辦學堂,創辦報紙(《時務報》和《國聞報》)。 百日維新(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 中國面臨被瓜分的危機,民族危機加深) 開始標志: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 時間:1898年6月; 內容:提倡開辦實業;精簡機構,裁汰冗員;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文,創辦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采用新法練兵,增強海防實力。 失敗: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逮捕維新派。 4400550311150 譚嗣同等六人不愿逃跑,愿以自己的鮮血喚醒國人,最后被殺于菜市口,后人稱為“戊戌六君子”。 戊戌變法的評價:戊戌變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 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將變法希望寄托在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 沒能發動群眾;觸及了頑固派的利益。 第7課 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丑條約》簽訂 義和團運動 原因: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危機加劇,教民沖突頻發。 時間、地點:1898年10月,山東冠縣。 口號:“扶清滅洋”。評價:表現出義和團的愛國主義思想; 但容易放松對清政府的警惕,盲目排外不可取。 4067175-352425 侵略者坐在乾清宮的龍椅上 侵略者坐在乾清宮的龍椅上 八國聯軍侵華 原因:義和團運動的迅速發展,威脅到帝國主義在華利益。 時間:1900年。國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奧八國。 戰役:廊坊、楊村、老龍頭火車站和紫竹林租借等地。 愛國將領聶世成。 結果:清政府戰敗,簽訂《辛丑條約》。 義和團運動評價:是一場自發的群眾反帝愛國運動,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對阻止列強瓜分中國起到了一定作用。。 《辛丑條約》簽訂 時間:1901年,英美等11國與清政府。 內容: 清政府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賠清,本息共計9.8億兩。 北京的東交民巷劃為使館區,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允許中國人居住。 清政府向各國認錯道歉,并保證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反帝運動。 拆毀背景至大沽炮臺,允許各國軍隊駐扎在北京到山海關沿線戰略要地。 評價: 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變成“洋人的朝廷”; 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4914900923925 4762557785 《辛丑條約》簽訂時的場景 《辛丑條約》簽訂時的場景 第8課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背景:中國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一部分中國人走上革命的道路。 過程: (1)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提出“振興中華”口號,第一個革命團體。 (2)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同盟會,第一個革命政黨。 指導思想:1905年孫中山在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上確立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建中華,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在《民報》的發刊詞中,將其闡釋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民族主義,“創建民國”是民權主義,“平均地權”是民生主義)。 第9課 辛亥革命 革命志士的奮斗:劉道一、蔡紹南領導的萍瀏醴起義,徐錫麟、秋瑾領導的安慶起義,孫中山領導的廣西起義。1910年,孫中山、黃興等領導的廣州起義(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2933700100965 武昌起義和全國各省獨立形勢圖 武昌起義和全國各省獨立形勢圖 武昌起義 時間:1911年10月10日。 結果:成功,武漢三鎮光復。 影響:清朝統治土崩瓦解。 辛亥革命 狹義上指的是1911年的武昌起義。 廣義上指的是孫中山所領導的推翻清政府, 建立中華民國的資產階級革命。 辛亥革命的意義: 9525120015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封建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 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封建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 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第10課 中華民國的創建 時間:1912年元旦,地點,南京;臨時大總統:孫中山。 內容:定都南京、采取民國紀年,改用公歷,并頒布了一些列移風易俗的措施。 1912年2月,宣統帝退位,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1047750172085 孫中山與臨時參議院議員合影 孫中山與臨時參議院議員合影 2105025165735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部分條文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部分條文 第11課 北洋政府的統治與軍閥割據 袁世凱的獨裁 刺殺宋教仁; 鎮壓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 接受日本提出的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1916年稱帝。 蔡鍔等領導的護國運動,迫使袁世凱取消帝制。護國運動是從云南昆明開始的(護國街道、護國路、護國戰爭紀念碑)。 4762582550 護國戰爭形勢圖 護國戰爭形勢圖 362902519050 蔡鍔 蔡鍔 袁世凱復辟地址失敗的原因: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袁世凱稱帝違背了歷史潮流。 袁世凱死后,中國陷入北洋軍閥割據混戰時期。軍閥混戰,給人民群眾帶來了無盡的災難。 第12課 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中華民國政治混亂的局面,需要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對國民進行啟蒙。 開始的標志: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新青年》。 口號:民主(德先生)和科學(賽先生)。 陣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學(蔡元培)。 新文化運動的內容: 3943350-866775 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 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 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魯迅作品《狂人日記》,對“吃人”的封建禮教提出批判。 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倡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提出文學革命的口號。 新文化運動意義: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的導火索:巴黎和會,把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轉讓給日本,激起中國的怒火(簡: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 時間:1919年5月4日。 口號:外抗強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還我青島。 過程: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時間 1919年5月4日 1919年6月 運動助主力 學生 工人 運動中心 北京 上海 五四運動中提出的目標實現的是: 外爭主權,內除國賊(曹汝霖、張宗祥、陸宗輿的職務被罷免); 拒絕在合約上簽字。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工人階級參加運動,并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 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 第14課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成立的背景: 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李大釗:《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歌頌各國十月革命,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基礎) 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階級基礎) 早期共產黨組織的建立:南陳(陳獨秀)北李(李大釗)。(組織基礎) 中共一大的召開: 時間:1921年7月23日; 地點:上海轉移到嘉興南湖的游船; 代表:毛澤東、董必武等十三人,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 內容:規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黨的中心工作是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成立中央局,選舉陳獨秀為書記。 意義: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41910076200 中共一大會址 上海博望路 中共一大會址 上海博望路 2647950152400 中共一大會址 嘉興南湖游船 中共一大會址 嘉興南湖游船 1590675168275 第15課 北伐戰爭 國共合作的實現 362902576835 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時間:1924年1月。 內容:允許共產黨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 重新解釋三民主義,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意義: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正式建立。 黃埔軍校的建立 時間:1924年5月; 地點:廣州黃埔。 領導:孫中山兼任軍校總理,蔣介石為校長, 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 北伐的勝利進軍 4152900102235 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 時間:1925年 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目標: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 重要戰役:汀泗橋和賀勝橋戰役。葉挺獨立團獲得鐵軍稱號。 口號:打到列強,除軍閥。 國民政府首都:廣州——武漢。 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1.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汪精衛發動七一五政變,國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國民革命失敗。 2. 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9月,寧漢合流。1928年6月,張學良在東北改易旗幟,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全國。 第16課 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 南昌起義 時間:1927年8月1日。 領導者: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 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為紀念南昌起義,8月1日被定位建軍節。 毛澤東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1927年,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的旗幟。 八七會議:毛澤東提出“政權是從槍桿子中取得”。 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1928年,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 井岡山會師: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的部分南昌起義部隊,在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 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軍、政治建黨”的建黨建軍原則。 第17課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 長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 遵義會議: 時間:1935年初。 內容: 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 肯定了毛澤東等指揮紅軍作戰的基本原則; 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 影響:挽救了當和紅軍,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 紅軍長征的過程: 突破四道封鎖線——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的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雪山(夾金山)——過草地——會寧會師。 描述長征的詩:《七律·長征》。 長征勝利結束的標志:1936年10月,紅軍二、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 長征勝利的意義:保存了革命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長征精神:不怕犧牲,迎難而上,敢于勝利。 -95250200025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示意圖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示意圖 第18課 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 九一八事變 時間:1931年9月18日。 經過:日本關東軍炸毀柳條湖附近的一段鐵路,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以此為借口,進攻中國。 結果:蔣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東三省在半年內全部淪陷(歌曲《松花江上》)。 意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局部抗戰),從此,中國開始十四年抗戰,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留在東北抗日的武裝力量:抗日義勇軍;中共建立抗日游擊隊。 華北危機與一二·九運動 1935年,日本策動所謂“華北自治運動”,妄圖使華北五省脫離中國版圖。華北危機,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 嚴峻的形式迫使北平的學生們痛感“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12月9日,北平學生上街請愿,請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這就是著名的“一二·九運動”。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西安事變 背景:日本制造華北事變,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蔣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張學良、楊虎城受到感召。 3228975-581025 張學良和楊虎城 張學良和楊虎城 領導人:張學良、楊虎城。 經過: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 在西安實行兵諫,扣押蔣介石,向全國發出停止內戰, 一致抗日的通電。 結果:中共從全民族利益出發,提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主張。經過各方的共同努力,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影響:揭開了國共兩黨有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基本形成。 第19課 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 (一)七七事變 時間:1937年7月7日 4037330410845過程:日本以演習中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盧溝橋附近的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絕,日軍隨即炮轟宛平城,中國軍隊奮起抵抗。 意義:全國性抗戰的爆發。 北平保衛戰:愛國將領:佟麟閣、趙登禹。 (二)第二次國共合作 目的:共同抗日。(第一次合作:國民革命,北伐戰爭) 軍隊改編: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 國民黨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南京大屠殺 時間:1937年12月,長達六個星期。 影響:日本侵華戰爭期間制造的最大慘案,30多萬中國同胞被屠殺。(每年12月13日,國家公祭日) 舉例:“殺人競賽”,百人斬。 第20課 正面戰場的抗戰 抗日戰爭分為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正面戰場是國民黨領導,敵后戰場是共產黨領導。 臺兒莊戰役。 時間:1938年春; 指揮官:李宗仁; 戰果:殲敵一萬余人,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 意義: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 武漢會戰(保衛大武漢) 時間:1938年6月到10月; 戰役:江西萬家嶺戰役 意義: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第三次長沙會戰。 時間:1941年底。 意義:在太平戰場英美等國軍隊相繼失利的情況下,這次會戰的勝利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 4.評價正面戰場: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多次戰役,給予敵人重大殺傷,在全民族抗戰中起到重要作用。 第21課 敵后戰場的抗戰 平型關戰役 時間:1937年9月; 領導者:八路軍林彪; 戰果:全國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第一次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毛澤東《論持久戰》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 毛澤東《論持久戰》闡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持久戰戰略總方針。 延安是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 百團大戰 背景:抗戰八方后,八路軍在敵后建立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給敵人造成嚴重威脅,日軍對根據地采取“囚籠政策”。 時間:1940年8月。 領導者:八路軍彭德懷。 3171825426085 戰果:殲敵2.6萬余人,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3714753810 第22課 抗日戰爭的勝利 全民族堅持抗戰 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中國各民族、各政黨、各政治派別求同存異,共同抗日。 張自忠上將在棗宜會戰中壯烈殉國,在反“掃蕩”作戰中,左權將軍血灑疆場。 中共七大召開 時間:1945年4月—6月(抗戰勝利前夕); 地點:延安; 內容:毛澤東租了《論聯合政府》的報告;確定了黨的政治路線;確立以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意義:為爭取全國抗戰的勝利,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提供了強有力而可靠的保障。 (三)戰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1.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簽署投降書,中國取得十四年抗戰的勝利。 2.1945年10月25日,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10月25日定為“臺灣光復節”。(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臺灣)。 中國抗戰勝利的原因(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原因): 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根本原因) 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抗戰勝利的歷史意義: 是100多年來中華民族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重大貢獻。 40767003175 第23課 重慶談判與內戰爆發 (一)重慶談判 背景:抗戰勝利后,全國人民渴望和平和民主。 蔣介石蓄意發動內戰,但形勢壓力和準備不充分, 為此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 毛澤東到重慶談判的原因: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主張。 人物:毛澤東、周恩來和蔣介石。 結果:簽署“雙十協定”。內容:堅決避免內戰,在和平、民主、團結、統一基礎上建立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 分歧:國民黨始終不承認解放區政權和人民軍隊的合法地位。 解放區軍民的自衛反擊 全面內戰爆發的標志:1946年6月,國民黨公然撕毀“雙十協定”,進攻中原解放區。 國民黨的進攻策略:全面進攻轉向重點進攻。重點進攻的地點是陜甘寧邊區(延安,中共中央所在地)和山東解放區。 3.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都已失敗而告終。 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背景:適應廣大農民的土地要求,決定將抗戰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改為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的政策。 2.綱領文件:1947年《中國土地法大綱》。內容: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現耕者有其田,沒收地主的土地。 3.意義: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解放戰爭勝利提供了保障。 -228600110490 三大戰役示意圖 三大戰役示意圖 256222578105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圖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圖 (二)三大戰役和南京解放 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 三大戰役指的是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首先開始的是遼沈戰役,戰場在東北,戰爭結果是東北全境解放。接下來是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決戰。平津戰役中,北平和平解放——傅作義。三大戰役的意義:國民黨主力基本被消滅。 1949年4月21日,渡江戰役,百萬雄師渡過長江。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結束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此后,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 第25課 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化 (一)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興起背景:(回顧洋務運動的意義)洋務運動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發展: 產生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進一步發展: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頒布保護工商業的措施。 短暫的春天: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一戰,無暇東顧。 走向下坡:20世紀20年代,帝國主義卷土重來,加強對中國的商品傾銷。 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展的縮影: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 《馬關條約》簽訂后,在“實業救國”的呼聲下,狀元張謇放棄在京做官的機會,回鄉辦廠,創建大生紗廠,后逐漸形成大生資本集團。 (二)社會生活的變化 剪發辮是革命的象征,在辛亥革命后成為新潮; 辛亥革命后,人們開始易服飾,西服漸受歡迎,中山裝也成為時尚。改良旗袍成女子的時尚服裝。 移風易俗主要體現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廣大內地鄉村的變化并不明顯。 1943100121285 辛亥革命后軍警為行人剪辮子 辛亥革命后軍警為行人剪辮子 -600075121285 張謇:大生紗廠創辦者 張謇:大生紗廠創辦者 第26課 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一)新式教育的發展 1.新式學堂的創建:戊戌變法時期創建的京師大學堂,1912年改名為北京大學。 2.學制的改革:1904年,清政府公布《奏定學堂章程》,及著名的“癸卯學制”,對學校體系、管理辦法及課程設置作了規定。 3.1905年,清政府廢除科舉考試。(PS:科舉制創立于隋朝時期) 對科舉制度的評價: 創立之時有利于階層間的流動; 但后期逐漸僵化(八股取士),落后于世界。 《申報》和商務印書館 1.1872年,《申報》在上海創刊,是近代中國存在時間最長的報紙。 2.商務印書館是近代中國人創辦的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 (三)文學藝術成就 魯迅,著有《吶喊》、《彷徨》等小說集。《孔乙己》、《阿Q正傳》等作品。 茅盾,作品代表是《子夜》。 齊白石是近代著名畫家,擅長畫花鳥魚蟲,代表作有《群蝦圖》; 徐悲鴻熟悉中西畫法,擅長畫油畫和中國畫。 聶耳的代表作:《義勇軍進行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激發了人民群眾抗日救亡的斗志。 冼星海的代表作:《黃河大合唱》,“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鼓舞了抗戰志氣。 中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無聲電影是1905年拍攝的京劇《定軍山》,第一部有聲電影是1931年拍攝的《歌女紅牡丹》。 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戰爭 不平等條約 主要內容 影響 鴉片戰爭 中英《南京條約》 割讓香港島給英國,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甲午中日戰爭 中日《馬關條約》 割讓臺灣島等給日本,開放沙市、蘇州、重慶等地為通商口岸,允許日本人在通商口岸設立工廠。 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辛丑條約》 清政府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賠清,本息共計9.8億兩。 北京的東交民巷劃為使館區,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允許中國人居住。 清政府向各國認錯道歉,并保證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反帝運動。 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