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節 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①了解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基礎。 ②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收集、整理資料能力、表達交流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分析資料、交流和實踐制作等活動,增強學生保護生物及環境的意識,產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理解和表達。 2、教學難點: 理解食物鏈是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基礎,運輸和傳遞著物質和能量的功能。 三、課前準備 教師:水草、水生植食性小動物、凡士林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準備一個帶瓶蓋的廣口瓶(里面裝洗凈的粗沙和澄清的池水) 四、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習了有關生物圈和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的基礎上學習的,已經知道了在生物界中影響生物的因素有兩大類:一類是光、溫度、水分、空氣等非生物因素,另一類是生物因素。也具備了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的相關知識,如捕食關系、競爭關系等。有了以上知識的儲備,再學習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內容,就容易的多了。本節課是本章的重點,為后面學習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調節能力等內容做鋪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五、教學過程 1、設計的思路 本節課內容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相關知識在八年級上冊的17章節中已經簡單學習了,在此基礎上,引入食物鏈是生態系統的營養基礎這部分知識不會很難理解,所以把知識的重點放在書寫食物鏈的格式上以及生態瓶的制作應用上。計劃用一個課時進行學習。 本節課計劃分為兩個部分: ①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 以草原生態系統的圖片引出各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的式,反映的是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基礎,其中的有機物和能量就是通過食物鏈在生物之間進行運輸和傳遞的。 ②生態瓶制作比賽 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學生共同討論制作生態瓶,如何合理分配生態瓶的生物數量,才能使生態瓶的生物能存活較長的時間。通過制作生態瓶的實踐活動,提前把食物鏈、能量流動、物質循環的知識點進行應用,從而達到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加深學生對環境的保護之情。 2、教學過程 ①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食物關系 出示某草原生態系統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上的非生物環境和生物,并提出問題: 1、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生物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呢? 2、這種關系可以用什么形式表現出來呢? 3、這種形式傳遞了什么呢? 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 從圖片上引出一條食物鏈的關系,經提示,學生會理解到一個生態系統中的各生物之間形成了食物關系,教師進而在黑板上寫下“食物關系”的關鍵詞。通過提問問題2,從而引出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概念。為了加深學生對食物鏈的認識,通過一個小游戲,讓學生現場判別組成食物鏈必要的成分,然后根據提供的紙片上的各成分組成一條合理的食物鏈,再學習食物鏈的正確寫法,學生通過寓教于樂,大大理解了知識點。同時,學會數一個生態系統食物鏈的條數。 并進行一定的練習對知識的理解度進行檢測,抽查部分學生的練習情況,利用展臺進行現場評講,幫學生進行知識的查漏補缺。 再引導學生理解通過食物關系形成的食物鏈和食物網的形式,其實就是為了要在生物之間運輸和傳遞有機物和能量。然后在黑板上寫下“有機物、能量”的關鍵詞。為后面學習能量和物質的知識點進行鋪墊。 ②制作生態瓶比賽 課前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準備一到兩個裝有池水和干凈粗沙的廣口塑料瓶進行生態瓶的制作比賽。教師為學生提供淡水生態系統所需要的部分材料,如水生植物、小魚、小蝦、螺、凡士林等。引導學生如何合理放置各種生物,創造各種條件,分析小組內制作的生態瓶中的生物是否能較長時間存活。然后,各小組把制作好的生態瓶進行展示和解說,最后,根據各小組的的簡單描述進行現場的評比,選出設計最合理的生態瓶和設計最美麗的生態瓶進行獎勵。通過學生自己收集、整理材料,共同參與制作,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同時,指導學生閱讀關于課外讀“生物圈2號”的實驗,使學生明白到:人類還無法模擬出與人類生活的地球類似的環境條件,所以我們要珍惜和愛護我們的地球。進一步升華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和踐行環保主義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③合理練習 適當的課堂練習是檢驗學生對本節知識點的掌握程度的有效措施。有效的練習題,應該對優生是加深理解和提升,對中層生是鞏固和查漏補缺,對后進生是基礎理解和恍然大悟。 六、教學反思 1、通過本節課的課堂教學,了解到學生對食物鏈的理解和書寫的掌握程度并沒有預期那么好,通過游戲和練習暴露了學生的思維短板,使我反思關于之前對食物鏈的學習效果為何不理想。可能與沒有系統學習生態系統的成分和營養結構相關聯,使學生理解不了食物鏈傳遞和運輸的是物質和能量,所以出現了書寫食物鏈的時候有非生物因素的存在。 2、關于生態瓶的制作,本意是讓學生先動手做一個生態瓶,然后通過了解生態瓶里的生物數量,再進行觀察,生態瓶里的生物存活時間與生物的數量有很大關系,從而引出第二課時關于能量的流動、物質的循環的學習。但學生現場做的生態瓶,普遍是綠色的金魚藻放很少,其他用來迷惑的動物放得比較多,還有些小組的生態瓶不是完全透明等,這些小細節反映出學生對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的理解還是不夠透徹,需要我們在第二課時加強學生對生態系統的整體認識,從而理解各成分組成的營養結構是為了傳遞物質和能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