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第四課時代精神的精華【學習目標】識記物質定義;理解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理解物質和運動、運動和靜止的關系,理解規律的含義,熟練運用規律的原理及方法論。【自主學習】第一框世界的物質性一、自然界的物質性1.為什么自然界是物質的?(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一部分。(2)宇宙間不存在上帝和諸神的活動。2.理解物質(1)含義:物質是不依賴于,并能。(2)物質的唯一特性是。(3)物質與具體的物質形態: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概括了宇宙間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而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的。二、人類社會的物質性1.人類社會的物質性(1)從其產生來說: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在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2)從其構成來說: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2.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1)自然界是物質的。(2)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發展及其構成要素,也具有客觀的物質性。(3)人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它是在勞動中伴隨著人和人類社會一起產生的。第二框認識運動把握規律一、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1.物質和運動的聯系(1)運動的含義:哲學上所講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和。(2)物質和運動的關系:①物質離不開運動,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固有的和。②運動離不開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2.運動和靜止有何聯系?(1)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在中,沒有不運動的物質,而運動是、和的。(2)靜止的含義:辯證唯物主義所講的靜止,是運動的一種。它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說事物在它發展的,其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二是說物體相對于來說沒有發生某種運動,或者說物體在一定條件和范圍內沒有進行某種特殊的運動。因此,靜止是、和的。(4)兩者關系:物質世界是與的統一。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辯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3.規律具有哪些特點?(1)規律是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2)規律是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4.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對我們的方法論要求是什么?(1)必須,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一旦違背規律,必然受到規律的懲罰。(2)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重難點探究】9月28日,浙江省遂昌縣北界鎮蘇村發生山體滑坡,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約20人失蹤。據此回答1~2題。1.就客觀原因而言,這次山體滑坡的發生再次表明()A.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B.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發展密切相關C.自然界的變化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D.人類社會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2.專家稱,我國近年來發生的山體滑坡,究其原因來說,大都與當地樹木被大量砍伐,造成了很嚴重的水土流失有直接的聯系。這警示我們()①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②人類活動必將引起自然災害的發生③承認自然的客觀性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前提④改造自然務必要尊重、順應和保護自然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介紹了我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風貌的有代表性的飲食文化。該片在電視臺播放后引起了極大關注,產生了廣泛影響。通過《舌尖上的中國》,人們感受到的,不僅有美食的味道,還有歷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鄉的味道,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人們從美食中體味深厚的文化意蘊,表明()①物質的東西與觀念的東西總是融合在一起②物質的東西與觀念的東西統一于人的實踐③物質的東西與觀念的東西沒有固定界限和本質差別④物質的東西與觀念的東西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通過人類化石可以推測人類的演化進程。大量化石和文化遺物證明,人類起源于動物界,人類的進化演變是從古猿、直立人、智人到現代人。這表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相互依存B.人類產生前的自然界才具有客觀性C.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有區別的D.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5.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的歷史變遷,充分證明了其物質性。人類社會的這一物質性主要表現為()①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②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受人的意識所影響③人的意識是社會的產物、是客觀實在的④人類社會的構成要素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①②B.①④C.②④D.②③6.“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與“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的觀點,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前者承認運動的絕對性,后者否認了相對靜止B.兩者從不同的側面揭示了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C.前者夸大了運動的絕對性,后者夸大了靜止的相對性D.前者揭示了物質運動的規律性,后者否認了運動的絕對性7.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不管從生產角度,還是從消費角度,中國經濟穩中有進,向好勢頭持續發展。這一結論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A.絕對靜止與相對運動的統一B.事物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C.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D.思維與存在具有可知性8.醫學專家認為:多吃鹽容易使人患高血壓、心肌梗塞,但沒有鹽的食物又寡淡無味。為解決這一難題,專家研制出了“保健鹽”,其特點是調整了鹽的化學成分,使其既能滿足人的需要,又不至于對人體產生不利影響。“保健鹽”的研制過程表明( )A.人們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決定規律發生作用的大小B.人們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改造規律C.人們對規律的認識無法突破客觀條件的制約 D.人們能夠創造條件認識和利用規律【探究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在今天的中國變成現實。十余次神舟起飛,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太空行走,從單船飛行到組合體穩定運行……中國航天開始邁向空間站時代。“蛟龍”問世,歷經了八年,經過了無數次試驗,下潛深度不斷刷新,實現從零到7062米水深的跨越,面對難以捉摸的天氣和復雜海況,科研人員說:“我們要有冒險精神,但我們絕不是賭徒。”無論上天還是入海,每一次試驗都要限定嚴密的條件,依靠專家制定精細的預案;都要攻克通信、能源、控制、生命等一系列技術難關。攀登科學高峰,不斷探索大自然奧秘,中國人從未停下腳步。請運用規律的有關知識,結合材料分析“上天入海”不斷取得新突破的原因。【必背核心知識】世界物質性原理: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世界的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和變化中,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著,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規律的客觀性和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原理表述】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物質世界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又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離不開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方法論】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尊重規律,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做到主觀和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易混易錯知識點】1.物質和意識相互依賴,密不可分。[意識依賴于物質,物質不依賴于人的意識]2.物質就是萬事萬物的總和。[物質與物質的具體形態兩者是共性與個性、一般和個別、抽象和具體的關系,但不是多數和少數、整體和部分的關系。]3.物質的唯一特性是運動。[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4.運動是絕對的有條件的,靜止是相對的無條件的。[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5.規律是客觀的,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無條件的。[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有條件的。]6.運動是靜止的特殊狀態;靜止是物質具體形態的存在方式。[靜止是運動的特殊狀態,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7.發揮主觀能動性,超越客觀條件和規律的制約。[規律是客觀的,我們必須遵循,而不能超越。]8.客觀規律是可以被認識和改造的。[規律是客觀的,既不能被改造也不能被消滅。]【探究答案】1.答案 C解析 蘇村發生的山體滑坡是自然界自身變化的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A、B、D三項雖表述正確,但與題意無關。C項符合題意。2.答案 D解析 由于人類亂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引發山體滑坡,這告誡我們應該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③④符合題意;①不屬于警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災害之間沒有必然聯系,②錯誤。3.答案C解析:①錯誤,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可以脫離意識而存在。③錯誤,物質與意識,一個屬于客觀范疇,一個屬于主觀范疇,二者有嚴格的界限,存在本質上的差別。②④正確,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通過實踐,我們可以把觀念的存在變為物質的存在。4.答案 D解析 人類的進化演變說明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D項符合題意;A、C兩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人類產生后的自然界仍然是客觀的,B項不選。5.答案 B解析 人類社會無論是從其產生,還是從其存在和發展及其構成要素看,都具有客觀物質性,①④符合題意;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都會受到人的意識的影響,②錯誤;意識是社會的產物,但不屬于物質,不具有客觀實在性,③錯誤;故選B項。6.解析:選A “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是正確的觀點,承認了絕對運動;“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只承認絕對運動,否認了相對靜止,是一種相對主義和詭辯論。選A。7.解析:選B 不管從生產角度,還是從消費角度,中國經濟穩中有進,向好勢頭持續發展,這一結論體現了事物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B項正確;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A項說法錯誤;C項與題意不符,應排除;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D項說法錯誤。8.解析:選D “保健鹽”的研制過程說明人們充分考慮鹽對人的作用,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D項符合題意;A、B、C三項觀點錯誤。【探究一】答案:(1)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按照客觀規律辦事。“蛟龍”號的成功是尊重科學,按規律辦事的結果。(2)人們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蛟龍”號的成功是科研人員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敢于冒險,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結果。(3)科研人員“有冒險精神,但絕不是賭徒”的做法是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因而獲得了成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