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8100-51435作業4 種群和群落 作業4 種群和群落 1.河水攜帶泥沙流入大海時,泥沙會在入海口淤積形成三角洲。在這個過程中,會出現3種植物群落類型:①以蘆葦為主的植物群落(生長在淡水環境中),②以赤堿蓬為主的植物群落(生長在海水環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長在陸地環境中)。該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過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順序是( ) 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③①② 【答案】A 【解析】由題干信息可知,該處形成三角洲的過程發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由于入海口的海水環境,最先形成的群落應是②以堿蓬為主的植物群落,隨著河水(淡水)的不斷沖刷,此處環境中水中的鹽濃度會逐漸下降,植物群落便逐漸演替為①以蘆葦為主的植物群落,由于河水中帶有泥沙,三角洲處的陸地面積也會有一定的增大,因此會逐漸演替為草甸植物群落,則演替順序為②①③,A正確。 2.下列關于種群和群落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種群內出現個體變異是普遍現象 B.退耕還林、退塘還湖、布設人工魚礁之后都會發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習性相似物種的生活區域重疊得越多,對資源的利用越充分 D.兩只雄孔雀為吸引異性爭相開屏,說明行為信息能夠影響種間關系 【答案】A 【解析】種群是生物進化與繁殖的基本單位,自然狀態下由于存在突變與基因重組,因此種群內出現個體變異是普遍現象,A正確;初生演替是指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是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來有的植被雖然已經不存在,但是原來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有植物的種子和其他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退耕還林、退塘還湖、布設人工魚礁后原來的生存環境沒有被完全破壞,因此其發生的群落演替屬于次生演替,B錯誤;習性相近的物種的生活區域在一定范圍內重疊的越多,對資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過一定范圍,會影響資源的再生能力,C錯誤;兩只雄性孔雀為吸引異性爭相開屏,說明生物種群的繁衍,離不開信息的傳遞的作用,D錯誤。 1.下列實例中,依次符合種群和群落概念的是( ) A.某池塘中所有的魚類和所有的鯽魚 B.蛇島上所有的眼鏡蛇和所有的蛇類 C.一片森林中所有的草和一個果園中的全部生物 D.某自然保護區中的所有金絲猴和全部生物 2.下列關于種群特征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種群密度能反映種群在一定時期的數量 B.出生率越高,種群數量增長不一定快 C.年齡組成能夠用來預測種群密度的變化趨勢 D.利用性引誘劑來誘殺害蟲的雄性個體,對種群的密度影響不大 3.某池塘中,某種蝌蚪生活在表層,取食藻類,該種蝌蚪發育為成蛙后營兩棲生活,主要以昆蟲為食。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該種蝌蚪與該池塘中的浮游植物具有競爭關系 B.該蛙捕食昆蟲對蛙與昆蟲都有利 C.蝌蚪和成蛙的生活環境和食物不同可以減輕種內斗爭 D.該蛙及蝌蚪在水中的分布不屬于群落的垂直結構 4.某同學對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實驗進行了相關的操作,得到了如圖所示的結果。在該實驗中下列操作或結果分析不 科學的是( ) 180911573660 A.培養酵母菌前,不應加熱去除培養液中的溶解氧 B.用吸管從振蕩后的錐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養液進行計數 C.圖中C點和D點相比,D點的生存環境更惡劣 D.E點和F點種群數量相同,兩點對應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相同 5.在沙漠的一個灌木群落中,某種基于種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隨著生長進程會發生改變,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隨機分布,大灌木呈均勻分布,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這種改變不會使群落的水平結構發生變化 B.這種改變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結果 C.均勻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種內斗爭 D.該群落中的動物不具有垂直分層現象 6.貽貝通常固著在海灘區域的礁石上生活,而海星通常居住在更靠下的水域中,漲潮時能進入貽貝的居住區域。生態學家研究海星對貽貝分布的影響,結果如圖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調查貽貝種群密度的方法是標志重捕法 B.除去海星會導致貽貝的分布區域變小 C.海星是入侵物種,比貽貝更加適應環境 D.海星可能通過捕食作用影響貽貝的分布 7.下列有關種群與群落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實施全面二孩政策,主要目的是通過提高出生率來增加人口數量 B.種群呈“S”型增長過程中,在達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長 C.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實驗不需要單獨設置對照 D.穩定型種群的數量不可能突破K值 8.某島嶼上生活著一種動物,其種群數量多年維持相對穩定。該動物個體從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個月。如圖為某年該動物種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齡結構(每月最后一天統計種群各年齡組的個體數)。下列關于該種群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 A.該種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為零 B.誘殺雄性個體一定不會影響該種群的密度 C.該種群的年齡結構隨著季節更替而變化 D.天敵的遷入可影響該種群的年齡結構 9.下列群落中,其植物能通過植株間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減少競爭和充分利用水分的是( ) A.荒漠 B.苔原 C.草原 D.森林 10.下列與群落結構有關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群落物種組成的季節變化較明顯,晝夜變化不明顯 B.森林群落中,多數動物都只限于在1~2個層次上活動 C.水生群落中,動、植物殘體的腐敗和分解過程主要發生在底泥層 D.從水平方向看,陸地群落中的植被表現出復雜的斑塊性和鑲嵌性 11.下列有關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研究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標志重捕法或樣方法適于調查蚯蚓 B.調查時間和取樣深度影響調查結果 C.目測估計法適于統計種群個體大數量少的群落 D.通常應盡量在潮濕處取樣以滿足各種調查目的 12.在一個礦區廢棄地的治理過程中,甲地移栽草本植物和灌木,乙地未進行移栽,一年后兩地的情況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地區 植被覆蓋率(%) 小型土壤動物 土壤有機質(g/kg) 物種數 個體數 甲 86 27 139 19.8 乙 3 9 28 11.9 A.甲地發生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乙地屬于初生演替 B.在群落演替的過程中,甲、乙兩地的無機環境保持不變 C.甲地小型土壤動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結果 D.甲地的群落演替會隨時間延長而逐漸加劇 13.回答下列與種群數量有關的問題: (1)將某種單細胞菌接種到裝有10mL液體培養基(培養基M)的試管中,培養并定時取樣進行計數。計數后發現,試管中該種菌的總數達到a時,種群數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該種群增長曲線為_________型,且種群數量為時_________,種群增長最快。 (2)若將該種菌接種在5mL培養基M中,培養條件同上,則與上述實驗結果相比,該種菌的環境容納量(K值)_________(填“增大”“不變”或“減小”)。若在5mL培養基M中接種該菌的量增加一倍,則與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_(填“增大”“不變”或“減小”),原因是 。 14.某地的常綠闊葉林因大火而遭到破壞,經歷一段時間后,該地常綠闊葉林逐步得以恢復。下圖為恢復過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階段及其植物組成: (1)隨著時間的推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的過程,稱為群落的演替。在第Ⅰ階段經歷了由一年生草本植物占優勢到多年生草本植物占優勢的過程,在第Ⅱ階段,草本和灌木混生,群落內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該群落演替的類型為__________演替,在從Ⅰ~Ⅳ階段的演替過程中,群落的物種________提高,群落對光能的利用能力________。 (3)如果人類參與了該群落演替過程,那么人類的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和________進行。 1.【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對種群和群落概念的理解。某池塘中所有的魚類不是一個物種,也不是所有生物,既不是種群,也不是群落;蛇島上所有的眼鏡蛇是一個種群,所有的蛇類不是所有生物,不是群落;一片森林中所有的草不是一個物種,不能構成種群;某自然保護區中的全部金絲猴構成一個種群,全部生物構成一個群落。 2.【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種群特征的相關知識。種群密度能反映種群在一定時期的數量,但不能反映其數量變化趨勢,A項正確;種群數量的增長不只與出生率有關,還與死亡率有關;年齡組成是種群的特征之一,B項正確;根據各年齡段個體所占的比例,可以預測種群密度的變化趨勢,C項正確;利用性引誘劑來誘殺害蟲的雄性個體,可以破壞害蟲種群正常的性別比例,使該害蟲的種群密度明顯降低,D項正確。 3.【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生物之間的關系。該種蝌蚪與該池塘中的浮游植物都具有捕食關系,A項錯誤;捕食關系對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種群發展都是有利的,B正確;蝌蚪和成蛙的生活環境和食物不同可以減輕種內斗爭,C項正確;該種成年魚及其幼體是一個物種,在水體的分布不能構成群落的垂直結構,僅僅是該種群的分布范圍,D項正確. 4.【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對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的理解。 培養酵母菌時,不能去除培養液中的溶解氧,酵母菌進行有氧呼吸時,繁殖速度快,A項不符合題意 ;吸取培養液前應先振蕩,使培養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勻,B項不符合題意;隨培養的進行,酵母菌產生的代謝廢物增多,使酵母菌的生存環境惡化,不利于酵母菌的生長,C項符合題意;F點與E點時對應的種群數量相同,但前者種群數量處于增長時期,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而后者則處于種群衰退時期,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項符合題意。 5.【答案】C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種群的空間特征。明確種群空間特征的類型、成因和意義是解答此題的關鍵。種群的空間特征包括集群分布、隨機分布和均勻分布3種基本類型,該種灌木空間特征類型的變化會改變種群的密度,因而影響到群落的水平結構,A項錯誤。群落演替是群落類型的改變,在該灌木分布類型變化的過程中群落類型并沒有改變,仍然為灌木群落,所以該灌木分布類型變化的過程不是群落演替的結果,而是種內爭奪陽光、水分、無機鹽等資源的結果,B項錯誤、C項正確。該群落中的動物具有垂直分層現象,D項錯誤。 6.【答案】D 【解析】貽貝的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調查貽貝種群密度的方法是樣方法,A錯誤;據圖分析,除去海星,則貽貝的分布區下限下降,貽貝的分布區域變大,B錯誤;貽貝通常固著在海灘區域的礁石上生活,而海星通常居住在更靠下的水域中,漲潮時能進入貽貝的居住區域,說明海星比貽貝更加適應環境,但海星不是外來物種,C錯誤;海星通常居住在更靠下的水域中,漲潮時能進入貽貝的居住區域,使得貽貝的分布區下限上升,說明海星可能通過捕食作用影響貽貝的分布,D正確。故選D。 7.【答案】C 【解析】實施全面二孩政策,主要目的是通過提高出生率來改善我國人口年齡組成,A錯誤;種群呈“S”型增長過程中,由于有環境阻力的存在,在達到K值之前的增長不是“J”型增長,B錯誤;探究“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實驗,不需要單獨設置對照,因為在時間上已形成前后自身對照,C正確;穩定型種群的數量,在小幅度的范圍內,圍繞K值上下波動,所以穩定型種群的數量可能突破K值,D錯誤。 8.【答案】B 【解析】由圖中可知,未成熟個體2月為0,之后到6月逐漸增多,從6月到12月逐漸減少,12月份為0,再由題中信息“該動物個體從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個月”,可推知該種群出生時間大概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因此10月份該種群的出生率可能為零,A正確;性別比例是影響種群密度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大量誘殺雄性個體,會導致性別比例失調,進而通過降低出生率,從而影響該種群的密度,B錯誤;由圖可知,10月到次年4月,成熟個體最多,年齡結構屬于穩定型,而6月到8月幼年個體較多,年齡結構屬于增長型,C正確;引入的天敵可能對不同年齡段個體的捕食具有選擇性,比如易取食行動較弱的衰老個體和未成熟個體,所以天敵的遷入會導致年齡結構的變化,D正確;因此,選B。 9.【答案】A 【解析】荒漠群落每年降雨量不足150mm,水分蒸發量是降水量的7~50倍,沙漠中的優勢植物的間隔和根系分布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競爭和充分利用水分;苔原的氣候嚴寒,植被結構簡單、種類稀少、生長緩慢,只有那些能忍受強風吹襲的植物才能存活;草原的氣候特征是每年的降雨量在250~800mm;北半球自北向南依次分布著北方針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和熱帶雨林,森林群落的物種豐富度最高,競爭最激烈;故A選項符合題意,B、C、D選項錯誤。 10.【答案】A 【解析】群落的物種組成隨季節、氣候的變化可出現差異,說明群落的物種組成有明顯的晝夜變化和季節變化,A錯誤;森林群落中,多數動物都只限于在1~2個層次上活動,B正確;水生群落的分解者主要集中在底泥層,水生群落中,動、植物殘體的腐敗和分解過程主要發生在底泥層,C正確;由于不同地區的環境條件不同,不同地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同一地段上種群密度也有差異,從水平方向看,陸地群落中的植被表現出復雜的斑塊性和鑲嵌性,D正確。故選A。 11.【答案】B 【解析】蚯蚓的在土壤活動范圍小,活動能力弱,不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蚯蚓的種群密度,A錯誤;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土壤深度分布的土壤小動物種類和數量是有差別的,所以調查時間和取樣深度會影響調查結果,B正確;目測估計法適于統計種群類別個數少,但單個種群數量多的群落,C錯誤;根據調查的目的不同,所選取的土壤地方和深度、以及時間可能不同,D錯誤。 12.【答案】C 【解析】甲和乙發生的演替均屬于次生演替,A錯誤;群落演替的過程中,甲和乙地的無機環境會發生改變,B錯誤;甲地和乙地的區別在于甲地移栽草本植物和灌木,故小型土壤動物增多是移栽植物的結果,C正確;甲的的群落演替慢慢的會達到相對穩定的狀態,不會一直加劇,D錯誤。故選C。 13.【答案】(1)S a/2 (2)減小 不變 K值是由環境資源量決定的,與接種量無關 【解析】(1)J型曲線中種群數量呈指數增長,沒有峰值。S型曲線中,由于環境阻力(培養液有限、試管體積有限),種群數量先增加后不變,該單細胞菌數量達到a不變,即為K值,故該種群的增長曲線為S型,種群數量為K/2即a/2時,增長速率最快;達到K值時,增長速率為0。(2)若把上述單細胞菌接種到含5mL培養基的試管中,由于培養液減少,營養物質減少,故該菌的K值會出現下降。若該菌的接種量增大一倍,則會較快達到K值,但由于培養液量不變,K值是由環境資源量決定的,與接種量無關,故K值不變。 14.【答案】(1)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2分) 一年生草本植物在爭奪陽光和空間等的競爭中被淘汰(2分) (2)次生 豐富度(多樣性) 提高 (3)速度 方向 【解析】(1)群落的演替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在第Ⅱ階段,一年生草本植物在爭奪陽光和空間等的競爭中被淘汰,所以草本和灌木混生,群落內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長。(2)由題意可知,該群落演替類型為次生演替。在從Ⅰ~Ⅳ階段的演替過程中,物種豐富度提高,群落對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3)人類的活動往往會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