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魯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章《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的第一節《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主要內容有眼球、耳的結構和視覺、聽覺的形成,也涉及其他感覺器官。《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概述人體通過眼、耳等感覺器官獲取信息。由于眼和耳是人體從外界接受信息的主要器官,在人類適應環境變化的過程中有著突出作用,所以本節也是本章重點。本節課是《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第二課時,在已經完成眼等感覺器官的學習,耳的學習就應運而生。 學情分析 學生已學完《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的第一課時,對感受器官有了一定的認識,可以理解感覺器官的作用。視覺的形成與本節聽覺的形成有相似性,可以讓學生自己遷移形成聽覺的大致過程。考慮到初一學生對身體結構認識還停留在表面,用科學家發明探測世界的“感受器”雷達作引入,從雷達的作用原理、天線的結構特點聯系耳的作用原理與耳郭的結構特點。再通過用聲音判斷方向的小活動,讓所有同學切身感受到耳對人體全面、準確、迅速地感知環境變化的意義。讓學生產生學習耳結構的需求,開展之后的學習。學生正值年少,耳功能較好,對衛生保健認識薄弱。用一個關注中老年人老年聽力退化的視頻——《助聽器如何拯救耳聾》,既用動畫形象生動地鞏固了聽覺形成的過程,又給學生關心家人的使命感,了解助聽器的有關知識。 教學目標 描述耳的結構及各主要組成部分的功能; 概述聽覺的形成過程; 說出導致耳聾的各種因素及預防措施; 關注日常生活中耳的衛生保健。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聽覺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聽覺形成過程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引入 1.課件展示雷達圖片,提問:雷達有什么作用? 2.仔細觀察雷達的結構圖,推測這些作用是通過什么結構實現的? 3.天線做成一個“鍋”一樣的目的是什么? 4.我們身上有長得像雷達一樣的器官嗎? 學生回答:用無線電發現目標并測定他們的位置。 “鍋”發射并接收信號 增加反射、接收面積 耳朵! 感受聽覺 1.教師提問:耳朵可以聽見聲音,獲取信息,那它也可以像雷達一樣定位嗎? 2.教師組織學生活動,全班感受雙耳效應判斷聲音來源的方位。 3.我們感覺到了耳朵是這么的靈敏,它在過去我們還在草地上狂奔的自然狀態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 4.今天由于人類的生產力大大提高,我們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安逸,耳郭退化到不會靈活運動了,但是還是有一些環境需要靈敏的耳朵。如騎車時,我們不應該做什么呢? 有的說一樣有的說不一樣。都能接收信息。 能,雙耳效應! 學生閉眼,聽聲音來源的方位并用手指出。 聽覺通過聲音的信號,很好地補充了視覺盲區,幫我們全面、迅速、準確地感知環境變化,躲避天敵。 學生回答如邊騎車邊聽音樂。 耳的結構 1.耳郭在接收聲波后如何處理信息并最終形成聽覺的呢?我們先要認識聲波中的信息如何才能被捕捉。 2.比如現在老師對大家說話,聲波應該正面飄向了你的皮膚,你的皮膚感覺到了震動嗎? 3.說明正常聲波的波動對人的絕大多數的結構來說非常的?那我們就要想辦法把它放大!什么東西能產生巨大聲響呢?我們看看這個方案——鼓。鼓怎么發出大聲音? 4.我們把鼓放進耳朵里,課件演示耳的結構圖,認識結構。 學生跟隨老師的講述認識耳的結構 沒有 微小 學生解釋把鼓面繃緊,用木頭架起來,用手敲擊就會出聲。并敲響手鼓。 耳中的鼓膜、鼓室類似真實的鼓 聽覺的形成 1.請同學們根據結構功能推測聽覺形成依次經過的結構。 2.回憶視覺的形成過程,推測聽覺在耳中形成嗎? 3.通過聽覺神經聯通大腦的特定區域,最終在大腦的特定區域形成聽覺。 學生按照由外向內的順序,指出結構名稱和作用。 不在,應該在大腦的特定區域 學生由外向內推測聽覺形成依次經過的結構和各結構的作用。 保護聽力 1.提問:認識聽覺形成所經過的結構后,請同學們思考,耳的哪些結構受到損傷,可能導致耳聾? 2.還有常見急病中耳炎,不光影響聽力,還會蔓延到大腦。認識中耳炎的嚴重性。 3.請同學們思考,中耳炎的成因是什么?有什么生活場景會發生這些事情?又該如何避免? 4.那為什么要留一個咽鼓管呢?咽鼓管連接了哪兩個結構?發揮什么作用? 5.當嘴張開時,會打開咽鼓管,那我們生活中有那些場景可以通過什么活動打開咽鼓管保護鼓膜呢? 6.還有其他影響聽覺的問題嗎? 7.播放視頻《助聽器如何拯救耳聾》,通過視頻鞏固聽覺形成,并認識到需要關愛老人聽力障礙問題。 學生思考,回答到:外耳道堵塞、鼓膜破損、聽小骨缺損、耳蝸或聽覺神經損傷等。 發現耳上連接大腦 學生回答:病原體從外耳道傳入中耳,或者從咽鼓管進入中耳。污水、咽部的細菌感染等。可以避免污水進入外耳道、及時治療咽喉疾病等。 是一個通道,連接鼓室和咽。在外界氣壓變化時,打開咽鼓管聯通鼓室和咽就聯通了口鼻連接了外界。讓鼓膜內外的氣壓平衡。 坐飛機上下時可以張嘴、打哈氣、咀嚼食物;有巨大聲響時可以用手遮住外耳道。 認識到要減少、消除噪音 觀看視頻,復習聽力形成并認識助聽器的原理與老年人使用助聽器的現狀。 板書設計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聽覺的形成: 外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覺神經→大腦的一定區域 (聽覺感受器) 教學反思 為了讓學生產生對耳的學習需要,通過感受耳判斷方位的活動,讓學生真實感受耳的精準作用,認識到耳對人的重要性。課程通過雷達、鼓的真實事物的引入,讓學生理解看不見的耳的具體結構和作用,較好完成知識目標。學習耳的結構后,可以讓學生自己推測出耳聾的原因、常見耳部病變的預防。進一步鞏固、應用本節內容,并認識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意義。通過關注老年人聽力功能的退化視頻,即用動畫的直觀展示鞏固了本節教學內容,又引入了助聽器的解決方案。讓學生既掌握知識又能關注家庭老人的健康問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