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三單元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復習提綱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三單元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復習提綱

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第8課 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1.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P39】
①1894年,孫中山上書李鴻章,遭拒。開始認識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專制統治,才能拯救中國。
②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提出“振興中華”的宗旨,號召“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綱領)。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性質)
韃虜指:清朝統治者
創立合眾政府:向美國學習創立沒有皇帝的國家。體現了推翻封建專制的目的。
③1895年10月,孫中山準備發動廣州起義,消息泄露,陸皓東等人被捕犧牲【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之第一人】,起義失敗。【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反清武裝起義】
④廣州起義失敗后,孫中山流亡海外,先后在日、美、英等國考察社會實際,發展革命組織,為繼續革命作準備。

同盟會與三民主義
1背景:
①政治方面:《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的工具,國內革命情緒日趨高漲;
②思想方面:章炳麟、陳天華、鄒容等思想家宣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迅速傳播。
③組織方面:成立革命團體;【華興會、光復會】
④領導方面: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孫中山的革命主張逐漸得到其他革命黨人的認同,成為革命黨公認的領袖。
2.章炳麟
——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鄒容
——
《革命軍》
陳天華
——
《猛回頭》和《警世鐘》
他們的著作有什么共同的思想?
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2
3.三民主義
(1)誕生: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注意: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對同盟會革命綱領的闡述和完善,是同盟會革命綱領的另一種表達方式,二者并無實質上的區別。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
(2)核心:民權主義。
(3)地位: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
(4)影響:資產階級革命派有了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目標
4.興中會綱領(或誓言)“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
性質;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中國同盟會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性質:中國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第9課 辛亥革命
革命志士的英勇斗爭
(一
)萍瀏澧起義:
1.時間:1906年冬
2.人物:同盟會會員劉道一、蔡紹南
3.地點:江西湖南交界的萍鄉、瀏陽、醴陵
4.結果:劉道一等在長沙遇害。
5.地位:萍瀏醴起義是同盟會成立后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
6.影響:起義雖然失敗,但同盟會的聲望由此大振。
二(安慶起義)
1.時間:1907年夏
2.人物:光復會會員徐錫麟、革命黨人秋瑾
3.地點:安慶
4.結果:起義失敗,徐錫麟、秋瑾犧牲
(三)廣西鎮南關起義
1.時間:1907年
2.人物:孫中山、黃興
3.結果:失敗
(四)廣州黃花崗起義
時間:1911年4月27日,
領導政黨:同盟會
地點:廣州
領導:黃興
犧牲代表:喻培倫、林覺民
影響:黃花崗起義雖然失敗,但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推動了革命形勢的發展。
這些革命黨人有什么樣的精神值得人們學習?
追求真理、百折不撓,前赴后繼、浴血奮斗
二.武昌起義
1.醞釀:1911年,湖北革命組織文學社與共進會,在同盟會的推動下,積極謀劃起義。起義的主要力量是湖北新軍中傾向革命的士兵。
2背景:①《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統治成為大勢所趨。②物質基礎: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有了較迅速的發展。③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隊伍進一步壯大。④思想基礎: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
3.時間:1911年10月
主力:傾向革命的湖北新軍
經過: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首先起義。他們奪取軍械庫,進攻總督衙門。一夜之間,武昌全城被起義軍占領。11日,起義軍成立湖北軍政府。
4.響應:到11月9日,全國有10多個省宣布脫離清政府,清朝統治土崩瓦解,危在旦夕。從1905年創立同盟會到武昌起義取得勝利,孫中山領導下的革命黨人通過不懈的努力,終于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
5.辛亥革命的性質和意義:
(1)性質: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意義: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②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③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③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④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⑤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⑥風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
失敗了(局限性):①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近代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反帝反封不徹底、中國未實現民族獨立
②新生的民國政權被帝國主義在華代理人、封建軍閥首領袁世凱竊取,民國黑暗、民不聊生。
中華民國的創建
一、中華民國的建立
1.背景:武昌起義勝利后,各省紛紛獨立,革命形勢發展要求有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
2.時間:1912年1月1日
3.臨時總統:孫中山
副總統:黎元洪
4.性質:資產階級革命政權
5.意義:中華民國是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性質與地位)。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是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6.公元紀年和民國紀年換算時加減1911
如:1937年為民國26年:
1937—1911=26
民國38年為1949:
38+1911=1949
如何看待臨時政府采取的這一系列措施:
對內措施方面:①體現了臨時政府開辟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愿望②在文化教育和社會生活方面向西方學習;③推動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對外關系方面:①體現了中國與各國平等友好;②要洗刷滿清時代的辱國措施和國人排外的思想;③維持列強在華現狀,專心整理內政;④體現了反對外國侵略的愛國主義立場,但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⑤沒有看到列強侵略中國的實質,表現了資產階級的軟弱性。
2.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1.背景:
(1)武昌起義成功后,湖北軍政府與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交涉,力圖通過和平方式早日實現共和。
(2)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孫中山也曾表示,袁世凱贊成共和,他即行辭職,并推舉袁世凱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2.清帝退位:
時間:1912年2月12日
意義:標志清朝260多年統治結束
清朝統治中國:1912—1644=268(年)
3.為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孫中山提出了哪些條件?
①臨時政府設在南京、②新任大總統應到南京就職等條件。
4、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中國從此進入北洋軍閥統治時期。
5.袁世凱成功竊取革命果實的原因:
①袁世凱掌握清政府軍事政治大權;②袁世凱得到了帝國主義國家的支持;(帝國主義各國采取軍事威脅、外交孤立和經濟封鎖等手段。對革命政權施加壓力,助袁篡權。)
③舊官僚和立憲派對革命黨施加壓力;④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最主要原因)⑤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根本原因)
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頒布: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了由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2.主要內容: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行使行政權并負其責任,司法獨立等。(改總統制為責任內閣制)
3意義:①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性質);②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③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文件的原因:
①在政治上:它以根本法的形式廢除了中國延續兩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確立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體制;②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③經濟上:有利于(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④文化上:《臨時約法》上規定的言論、集會、結社、出版等自由權利為進步知識分子進行先進思想傳播創造了條件,紛紛組織黨團和創辦報刊,為后期新文化運動提供條件;
⑤在對外上:強調中國是一個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啟發愛國主義的民族感情,防止帝國主義侵略
5.有人說:“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說:“辛亥革命失敗了。”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為什么?
成功:①推翻清王朝統治,結束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創立了中華民國。②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失敗:①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建立了北洋軍閥的統治;②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③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6教訓: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第11課 北洋政府的統治與軍閥割據
二次革命
1背景:①1913年春,宋教仁刺殺案(直接原因)。
②“宋案”發生后,袁世凱遭到國內輿論的譴責。袁世凱下令以武力鎮壓國民黨,罷免江西、廣東、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
③袁世凱的獨裁專制統治(根本原因);
2.過程:1913年,孫中山號召興師討袁,發起反袁的“二次革命”。
3.結果:由于國民黨力量渙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凱鎮壓下去。孫中山、黃興被迫流亡日本。
4.二次革命失敗原因:
①北洋軍力量的強大,帝國主義大力支持袁世凱;②國民黨內部力量的渙散;③未能發動和組織群眾
二.袁世凱復辟帝制
1.袁世凱為復辟帝制做的準備:
對內政策:①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②下令解散國民黨。③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④修改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可無限期連任,可指定繼承人。
對外政策:為獲得帝國主義國家支持,不惜犧牲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的大部分內容。2.二十一條對中國的影響:
①會加速日本侵略中國的步伐;②加深中國人民的負擔和中華民族的危機。)
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原因:
①復辟帝制違背歷史發展潮流;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③護國運動的開展,各地討袁勢力的強大,帝國主義放棄支持。④“二十一條”出賣了國家民族利益,引起眾怒。

護國戰爭
1準備:孫中山發表《討袁宣言》;梁啟超、蔡鍔離京,前往南方籌劃討伐袁世凱事宜。
2.爆發:1915年底,蔡鍔、李烈鈞、唐繼堯在云南宣告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護國戰爭爆發。
3.經過:袁世凱糾集重兵圍剿護國軍。但他的復辟行徑不得人心,北洋軍隊人心渙散,節節敗退,不少省份宣布獨立,脫離袁世凱政府。
4結果: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絕望中死去。護國戰爭結束。
5.意義:①挫敗了袁世凱的復辟陰謀;②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③推動了民主革命的發展。

軍閥割據
1原因: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
派系、代表、勢力范圍:
①以馮國璋和曹錕為首的直系軍閥,控制著江蘇、江西、湖北等省;②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掌握著北京政府,并控制著安徽、浙江、山東、福建等省;③奉系軍閥張作霖盤踞東北,滇系軍閥唐繼堯占據著云南、貴州等地,④桂系軍閥陸榮廷占據廣東、廣西等地。
3.軍閥割據的危害:①為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不惜出賣國家利益,依附帝國主義。②大小軍閥連年混戰,中國陷入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③農業生產遭到破壞;④苛捐雜稅增多,百姓負擔加重;⑤社會動蕩不安,民不聊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春县| 望都县| 筠连县| 涞水县| 城口县| 邮箱| 涞水县| 凤翔县| 阿坝| 尖扎县| 年辖:市辖区| 上犹县| 拉萨市| 宁城县| 广西| 阳新县| 民乐县| 泸州市| 太和县| 汝阳县| 惠东县| 延津县| 阿克苏市| 弥渡县| 甘谷县| 鹤庆县| 芜湖市| 双城市| 白河县| 泗水县| 达拉特旗| 丰镇市| 美姑县| 黄大仙区| 淮滨县| 漯河市| 孟津县| 饶河县| 普兰店市| 永福县| 吐鲁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