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1高分攻略】高考政治二輪復習學案 專題十一:探究世界與追求真理(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1高分攻略】高考政治二輪復習學案 專題十一:探究世界與追求真理(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簡介

專題十一:探究世界與追求真理
【考情分析】
考試大綱要求
課標全國卷地區
考題
考查點
物質與運動
2014新課標II卷·21
結合自然科學成就,考查世界的物質性、認識運動把握規律
物質和意識
2020新課標全國Ⅱ卷.22
結合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會標的設計理念,考查意識的相關知識
2016新課標II卷·23
結合“老馬識途”的哲理故事,考查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實踐
2016新課標III卷·23
結合中國舊體詩內容的發展變化,考查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客觀規律與意識的能動作用
2020新課標全國Ⅱ卷.21
結合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考查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
2020新課標全國Ⅲ卷.21
結合毛澤東、鄧小平關于事件的名言,考查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
實踐和認識
2020新課標全國Ⅰ卷.40
結合“診療方案的變化,考查實踐和認識的關系、認識、真理等知識
2020新課標全國Ⅱ卷.22
以恩格斯在談到馬克思主義產生的論斷,考查考生對意識、認識、真理的理解
2020新課標全國Ⅲ卷.22
結合門捷列夫公布了自己制作的元素周期表的預言,考查實踐和認識的關系
2019·新課標Ⅱ文綜
結合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考查實踐和認識的關系
2018·新課標III文綜
以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創新性論斷為材料,考查考生對認識論的理解
2018·新課標II文綜
結合雜交水稻的研發,考查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真理和認識過程
2020新課標全國Ⅰ卷.40
結合“診療方案的變化,考查實踐和認識的關系、認識、真理等知識
2019·浙江4月真題
結合人們對水花生的認識的發展,考查真理和認識過程
【考向分析】
1.唯物論的重要內容,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從考查的知識點看,主要集中在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的關系,物質與意識的關系等上。
2.以現實生活中改造客觀世界的具體事例考查學生運用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認識論的重要內容,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從考查的知識點看,主要集中踐與認識的關系,真理,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等上。
4.
以科學上的重大發現及人們認識世界過程中的鮮活案例考查對實踐與認識、真理、認識等知識的理解、運用和把握。
備考建議:
1.高考可能結合我國的經濟發展、人類改造自然、變革社會的各種實踐活動等,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運動與靜止、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關系,以主觀題的形式綜合考查唯物論的原理內容;以結合漫畫、人類探索世界的各種活動、黨和國家各種政策的制定和執行等,以選擇題的形式或者非選擇題的形式考查意識的本質和特點、意識的能動作用、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2.結合漫畫、名人名言、科學研究領域的重大發現、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及法律法規的適時調整等,以選擇題或非選擇題的形式,考查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真理的特點、認識過程的知識。
1.(2020新課標全國Ⅱ卷.21)習近平指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尊重規律,摒棄征服水、征服自然的沖動思想?!坝碇疀Q瀆也,因水以為師?!贝笥碇阅艹晒χ卫硭迹蛟谟谧鹬匾幝伞_@說明(

①認識規律就能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掌握和尊重規律才能避免主觀盲動
③根據規律特點利用規律才能造福人類
④按規律辦事就不能改變其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認識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但并不是認識世界就能改造世界,因而“認識規律就能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說法錯誤,①錯誤。②③:尊重規律,摒棄征服水、征服自然的沖動思想,禹之決瀆,因水以為師,這說明掌握和尊重規律才能避免主觀盲動,也說明根據規律特點利用規律才能造福人類,②③正確且符合題意。④:人們可以在尊重、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④錯誤。
2.
(2020新課標全國Ⅲ卷.21).“歲月不居,時節如流”。這客觀規律誰也無法改變,可以改變的是人們對待時間的態度。毛澤東講,“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鄧小平說,“我就擔心喪失機會。不抓呀,看到的機會就丟掉了,時間晃就過去了”。人們在時間規律面前要“爭”,要“抓”,其哲學依據是(

①時間的價值因人而異,沒有客觀性
②承認時間規律的客觀性是科學利用時間的前提
③時間規律的普遍性決定了人們對待時間態度的統一性
④時間的流逝是客觀的,對時機的把握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因人而異、具有主體差異性,但其仍然具有客觀的評判標準,①錯誤。②: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尊重客觀規律,才能更好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認識、掌握和利用客觀規律的必要條件。因此,若要科學利用時間,首先要承認時間規律的客觀性,②符合題意。③: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時間規律也具有普遍性,客觀規律誰也無法改變,但并不是所有人對待時間的態度都是一致的,③錯誤。④: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由題意知,毛澤東和鄧小平都認識到了客觀規律誰也無法改變,因此在時間規律面前要“爭”、要“抓”,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④符合題意。
3.(2020新課標全國Ⅱ卷.22)下圖是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會標,會標的設計理念來源于中國的剪紙藝術和印章文化,反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大會主題相呼應,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深受好評。這表明(

①優秀藝術作品總是要反映時代要求和實踐需要
②主體的知識和審美觀對藝術創作有深刻影響
③藝術作品表達的是創作主體的理想與情感,不具有客觀內容
④審美標準具有客觀性,藝術作品的價值不因時代變化而改變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會徽的設計理念來源于中國的剪紙藝術和印章文化,反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大會主題相呼應,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深受好評,體現了優秀藝術作品總是要反映時代要求和實踐需要,①符合題意。②:極富中國特色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會徽右下角的“中國昆明”印記,既表明了本次COP15辦地,也展示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印章文化;會標運用甲骨文作為設計背景,由山水林田草、花鳥蟲魚等文字組成,這些都體現了文藝創作主體的知識和審美觀對藝術創作有深刻影響,②符合題意。③: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因此“藝術作品不具有客觀內容”的說法是錯誤的,③錯誤。④:
“藝術作品的價值不因時代變化而改變”說法錯誤,因為價值是指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和功能,價值會發生變化,④排除。
4.(2020新課標全國Ⅲ卷.22)1869年,門捷列夫公布了自己制作的元素周期表,將已發現的化學元素納入一個統一的體系中。依據元素周期律,門捷列夫推斷當時的一些原子量測定結果存在誤差,預言“類鋁”(鎵)、“類硼”(鈧)等當時尚未發現元素的存在,他的推斷和預言后來在實驗中被逐一證實。這表明(

①科學發現來源于認識的不斷深化與積累
②科學原理對探索和發現客觀真理具有指導作用
③任何科學理論都必須在實踐中驗證自己的真理性
④科學原理——科學預測——實踐檢驗是認識發展的一般規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科學發現來源于實踐,①錯誤。②: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能夠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阻礙社會實踐的發展。由題意知,門捷列夫依據元素周期表推斷當時的一些原子量測定結果存在誤差,預言一些尚未發現元素的存在,在這一科學原理的指導下,他展開了科學研究并在實驗中逐一證實了他的推斷和預言,這體現了科學原理對探索和發現客觀真理具有指導作用,②符合題意。③: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由題意知,門捷列夫展開了科學研究并在實驗中逐一證實了他的推斷和預言,這表明任何科學理論都必須在實踐中驗證自己的真理性,③符合題意。④: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④錯誤。
5.(2020新課標全國Ⅱ卷.23)2020年是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恩格斯在談到馬克思主義產生時說:“同任何新的學說一樣,它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雖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經濟的事實中。”上述論斷蘊含的哲學道理是(

①理論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
②理論只能反映當前經濟事實人
③理論總是受到客觀現實的制約
④來源于現實的理論就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同任何新的學說一樣,馬克思主義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雖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經濟的事實中,這說明新的學說與經濟現實并不完全同步,反映了理論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①符合題意。②: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不僅能追溯事物的過去,復制事物的當前,還能預測事物的未來,因此“理論只能反映當前經濟事實”說法錯誤,②排除。③:實踐決定認識,任何真理都是理論與實踐具體歷史的統一,因此同任何新的學說一樣,馬克思主義的根子深深扎在經濟的事實中,這表明理論總是受到客觀現實的制約,③符合題意。④:來源于現實的理論有的是正確的有的是錯誤的,不一定都具有真理性,④排除。
6.(2020新課標全國Ⅰ卷.4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專家對醫療救治工作不斷進行分析、研判、總結,先后制修訂和發布7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為保衛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第1版方案較簡單,主要包括病原學特點、病理特點、病例定義、鑒別診斷、病例發現與報告、治療等方面內容。第3版方案細化了中醫治療方案等內容。第7版方案增加病理改變內容,增補和調整臨床表現、診斷標準、治療方法和出院標準等,并納入無癥狀感染者可能具有感染性、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等新發現,形成了包括13個方面內容的比較完整的診療體系。
中醫藥是中國人民在幾千年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彰顯了獨特的價值和魅力。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發揮中醫藥治未病、辨證施治、多靶點干預的獨特優勢,全程參與深度介入疫情防控,形成了覆蓋診療過程的中醫診療規范和技術方案,在全國推廣使用,有效降低了發病率、轉重率、病亡率,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復期康復。中醫藥還走出國門助力全球抗疫,中方專家線上線下與日本、韓國、意大利、柬埔寨等國專家分享救治經驗,將新冠肺炎中醫藥診療方案譯成英文并發布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網站與世界各國共享。
(1)診療方案的變化反映了對新冠肺炎認識的發展,運用認識論原理加以分析。
【答案】(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對復雜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真理是具體的、歷史的,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無限過程。診療方案的變化,反映了對新冠肺炎的認識以診療實踐為基礎,是一個從不深刻到比較深刻、從不全面到比較全面的不斷完善的過程,是一個指導診療實踐又不斷接受診療實踐檢驗的過程。
【解析】(1)本題要求學生運用認識論原理分析“診療方案的變化反映了對新冠肺炎認識的發展”,屬于分析說明類主觀題,知識限定范圍為“認識論”。材料中“先后制修訂和發布7個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說明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真理性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是一個從不深刻到此較深刻、從不全面到比較全面的不斷完善的過程。材料中“第1版方案較為簡單”、“第3版方案細化了中醫藥治療方案”、“第7版增加病理改變內容……”說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人類對新冠肺炎的認識以診療實踐為基礎,隨著實踐的深入不斷深化對新冠肺炎的認識。
考點一
世界的物質性
1.世界是物質的
原理內容
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原因
自然界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中的一部分
人類社會
產生
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本質
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人的意識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
(1)物質概念
物質
“不依賴于人的意識”
是指物質具有客觀實在性,無論人們是否感受到或是否承認它的存在,它都客觀地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
說明物質具有可知性,能被人們所反映、所認識。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
“客觀實在”
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是世界上萬事萬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意識所沒有的
物質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萬事萬物的總和。客觀存在≠客觀實在??陀^實在是一種客觀存在,客觀存在不僅包括具有客觀實在性的物質現象,還包括不具有客觀實在性的精神、意識現象。
(2)弄清物質與具體物質形態的關系,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理論界限。
哲學上的物質概念
具體的物質形態
區別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除客觀實在性以外,還有其自身的個別屬性
存在狀態
不生不滅、永恒存在
有生有滅、暫時存在
聯系
物質是對具體的物質形態的概括抽象;物質依賴于具體的物質形態,離開具體的物質形態,就沒有了物質。不能用物質代替具體的物質形態,否則就看不到世界的豐富多彩。同樣,也不能用具體的物質形態代替物質,否則會抹殺世界的物質性
(1)物質是對物質具體形態共性的概括,與物質具體形態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而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2)要明確自然科學的物質概念與哲學的物質概念的關系:自然科學的物質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質形態的具體特征,而哲學上講的物質概念則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質具體形態的共同特點,即客觀實在性。
考點二
哲學的運動概念
1.運動與物質
(1)運動的含義: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2)運動的性質:運動是無條件的、永恒的和絕對的。
(3)運動與物質的關系
關系
理解
強調
誤區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
側重強調物質離不開運動
離開運動談物質會導致形而上學
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任何運動都有自己的承擔者或者叫載體。脫離物質載體的運動是不存在的
側重強調運動離不開物質
離開物質談運動會導致唯心主義
運動與物質的關系
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是從物質的本質上講的,它是相對于人的意識、精神而言的;物質的固有屬性是運動,這是從物質的存在狀態上講的。
2.運動與靜止的關系
運動
靜止
區別
含義
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主要兩方面含義:一是說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時期,其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二是說物體相對于某一參照系來說沒有發生某種運動,或者說物體在一定條件和范圍內沒有進行某種特殊的運動
性質
無條件的、永恒的和絕對的
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相對的
聯系
①靜止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②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全面認識相對靜止
(1)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特殊的運動。
(2)是事物處于量變狀態。
(3)是構成事物的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沒有發生易位。
考點三
物質運動的規律
1.規律的概念
(1)含義: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2)正確理解
正確認識規律
規律≠聯系
規律是聯系,但并非所有的聯系都是規律,只有同時滿足“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四個條件的聯系才是規律
規律≠現象
凡是能夠借助感官直接感知的均為現象而非規律,如“蘋果落地”屬于自然現象,但其中蘊含的“萬有引力”則屬于規律
規律≠具體規律
不能把哲學上講的規律混同于具體規律,二者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
規律≠規則
規律是客觀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廢除。規則是主觀的,可以制定、修改、補充或廢除,正確的、合理的規則總是根據客觀規律制定的,是對客觀規律的反映
2.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1)原理:①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②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
(2)方法論:①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②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
(1)規律是客觀的,規律無好壞之分。規律是普遍的,但并非是永恒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有條件的。
(2)把握“關鍵點”理解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
識別的關鍵點:在處理人與規律關系時,特別是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的某些行為違背規律、破壞規律(或自然規律),受到規律的懲罰/辦事情要講究科學態度/講科學/辦事情要實事求是/超載、過度、急功近利、濫……致使……/符合、遵循……取得成功/面對……決定、預測/拼搏、艱苦奮斗、反復試驗、百折不撓/發揚……的精神等。
考點四
物質決定意識
1.意識的起源
(1)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2)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生物的反應形式(刺激感應、感覺和心理)是人類意識產生的前提。
(3)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意識一開始就是勞動的產物、社會的產物。
2.意識的生理基礎
(1)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2)人腦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它具有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
(3)意識活動是通過人腦對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動實現的。意識是在第一和第二信號系統基礎上產生的反映。
 正確理解意識與人腦的關系
①沒有人腦,就沒有意識;但有了人腦,不一定就會產生意識。要產生意識,除了人腦,還必須要在社會實踐中,通過實踐使客觀存在作用于人腦。
②意識只是人腦的特有機能,動物的大腦不會產生意識。
③電腦不會產生意識,也不能代替人腦。電腦是人類意識活動的產物,接受人的指令進行工作,沒有主動性和創造性。
3.意識的內容
(1)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2)不管什么樣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觀存在通過生活和實踐的環節進入人腦,并在人腦中加工改造的結果。離開了客觀存在,意識就不能產生。
 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著意識是對物質的被動反映;意識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正確反映客觀事物。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著意識與客觀事物會完全一致,客觀世界中沒有的東西,意識能反映出來,恰恰說明了意識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是一種能動的反映,不是照鏡子式的機械反映。
(3)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意識的反映形式是主觀的。
正確理解意識內容的客觀性和形式的主觀性
內容的客觀性
無論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無論深刻的意識還是膚淺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觀存在通過生活和實踐的環節進入人腦,并在人腦中加工改造的結果
形式的主觀性
①從意識的主觀形式上看:意識是由知識、情感、意志等各種反映形式共同組成的完整體系②從意識的主觀差別上看:對于同一對象或同一客觀過程,不同的人由于社會地位、知識水平等差異,會產生不同的反映③從意識的主觀特征上看:意識作為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不僅可能是對客觀對象的近似真實的摹寫,還可能是對現實的歪曲的、虛幻的反映
4.物質決定意識
原理內容(是什么)
物質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
方法論(怎么做)
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正確理解物質決定意識。從時間上看: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從性質上看:物質是第一性、意識是第二性;從地位上看: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于物質。
考點五
意識的能動作用
1.意識活動的特點
(1)目的性:人們在反映客觀世界的時候,總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動之前還要確定目標、行動方式和行動步驟等。
(2)自覺選擇性: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主動的、有選擇的,并不限于客觀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3)主動創造性:①意識不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它不僅能夠“復制”當前的對象,而且能夠追溯過去、推測未來,能夠創造一個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②意識活動的主動創造性,是人能夠認識世界的重要條件。
2.意識的能動作用
(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
 認識是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統一。從每一個具體的認識、單個人的認識來看,認識是有限的;從人類認識能力來看,認識是無限的。認識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并不意味著人類沒有徹底認識世界的能力。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①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人們在意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世界,即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沒有人的參與永遠也不可能出現的東西。②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則會使人悲觀、消沉,喪失斗志。
(3)意識具有能動性,它是對物質的能動的反映,又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認清意識的反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主觀能動性的區別和聯系
關系
意識的反作用
意識的能動作用
主觀能動性
區別
內涵
在實踐活動中意識總是指揮著人們使用一種物質的東西作用于另一種物質的東西,引起物質具體形態的變化
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具有的積極主動、自覺的反映
是人類特有的能力和活動
表現
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能動的反映和能動的反作用
“想”“做”“精神狀態”
聯系
意識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識的能動作用,是能動作用的第二方面。意識的能動作用、意識的反作用都包含于主觀能動性,是主觀能動性的表現
3.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原理
方法論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阻礙作用
重視意識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物質的決定作用和意識的能動作用,這是兩種不同性質和地位的作用,前者是第一位的,后者受前者的制約;兩種作用不能割裂開來,更不能顛倒,否則會導致形而上學或唯心主義錯誤。
考點六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1.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
(1)原理: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辯證統一的,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的必要條件。
(2)方法論: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要反對兩種錯誤傾向。一是“宿命論”,夸大規律的客觀性,認為人在規律面前無能為力;二是“唯意志論”,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忽視規律的客觀性。
2.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含義
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哲學依據
①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②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具有客觀性、普遍性
怎樣做到
①做事情要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尊重客觀規律②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③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④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1)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做到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而不是要做到客觀與主觀的統一;從實際出發≠從事實出發,因為實際往往是多個事實的有機統一;從實際出發中的實際,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要在動態中把握。
(2)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辯證法要求:認識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把握變化的客觀實際;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堅持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一分為二地對待客觀實際。
 1.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關系
一切從實際出發
實事求是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區別
含義
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
從客觀實際出發,從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做到按客觀規律辦事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原理
物質決定意識
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
矛盾的特殊性
側重
主觀與客觀相符合,反對主觀主義
按客觀規律辦事,反對違背規律
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反對“一刀切”
角度
唯物論角度
辯證法角度
聯系
①都突出強調了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根據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條件,去認識事物的不同性質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前提和基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表現
2.從唯物論和辯證法角度全面把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要求
(1)唯物論角度:①要堅持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②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③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④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2)從辯證法角度:①承認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②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把握變化的客觀實際。③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④堅持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一分為二地對待客觀實際。
考點七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的概念
含義
理解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
主體:人
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動物的本能活動不是實踐
實踐是連接主觀和客觀世界的橋梁,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
活動:改造
實踐不是思維活動、認識活動,如學生的學習不是實踐
對象:客觀世界
實踐是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范圍不能擴大或縮??;實踐是發生在人與自然界、人與社會之間的活動
(1)盲目的實踐是錯誤意識指導下的實踐,而不是無目的、無意識的活動。
(2)切勿把實踐當作純粹的個人活動。實踐具有社會性,其主體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不存在絕對孤立的單個人的實踐活動。
(3)切勿認為個人的實踐活動不存在。實踐具有社會性,但并不意味著個人的實踐活動不存在,實踐活動可以以集體行動或個體行動出現,個人的實踐活動仍然是處于社會關系中的個人的實踐活動。
(4)不能把人們改造主觀世界的活動當作實踐活動,如錯誤地認為學習、反思等屬于個人實踐活動。
2.實踐的特點
特點
理解
側重點
客觀物質性
①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和實踐的手段,它們都是客觀的②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是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制約的
強調實踐受客觀因素的影響
能動性
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
強調實踐受主觀因素的影響
社會歷史性
①社會性:實踐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②歷史性: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的發展著的
社會性,強調“合作”等,受橫向因素的影響;歷史性,強調“歷史過程”,受縱向因素的影響
聯系
三個特點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統一,體現了在實踐問題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
3.實踐活動的基本形式
一是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即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二是變革社會的實踐。在階級社會中,變革社會關系的實踐主要表現為階級斗爭。三是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
4.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表現
理解
反對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①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②認識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實現③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是實踐的產物
將認識的來源等同于獲得認識的途徑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①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②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③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
把認識絕對化,思想僵化
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①實踐處在主觀和客觀的交匯點上②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③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
科學理論也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①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②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
認識的根本目的是獲得真理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強調的是認識在實踐的基礎上“從無到有”;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強調的是認識在實踐中“深化和發展”;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強調的是實踐能夠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強調的是認識要回到實踐中去,服務于實踐,突出認識的終極意義。
5.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
方法論
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認識的目的
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勇于實踐
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則會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
重視科學理論、真理的指導作用,做到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意識與認識的關系
(1)區別: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屬于唯物論的范疇,與物質對應。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過程,又指反映結果,屬于認識論的范疇,與實踐對應。
(2)聯系:它們都來源于實踐,內容都是客觀的,都對實踐產生一定的影響,二者都有正確、錯誤之分。
考點八
真理與認識過程
1.真理及其特征
(1)真理的含義: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不能認為有用的就是真理。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能夠正確指導人們的實踐,使人們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獲得成功,因而它是“有用”的。但“有用”的不一定都是真理。因為人的價值觀不同,人們的價值評價標準,即“有用”的標準是不同的。“有用的就是真理”以主觀需要作為衡量真理的標準,否認了真理的客觀性,是錯誤的。
(2)真理的特征
特征
理解
要求
客觀性
①客觀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屬性。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是客觀的②對同一確定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
①真理是客觀的,要堅持真理②堅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條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①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要求我們發展真理②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們正確對待謬誤
具體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認識誤區
①同一個對象可以有多個真理?、谡胬碓谌魏吻闆r下都是真理?、壅胬硎且怀刹蛔兊?br/>真理的具體性是真理相對于特定過程來說的,強調縱向的變化。真理的條件性是相對于適用的條件和范圍來說的,強調橫向的變化。
(3)真理與謬誤
①真理與謬誤是對立的。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謬誤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錯誤反映。二者有著嚴格的界限,不容混淆。
不能認為任何真理性認識都包含著謬誤的成分。真理具有相對性,真理在一定條件下會轉化成謬誤,但每一真理相對于它存在的條件來講是確定的、客觀的,并不包含謬誤的成分。
②真理與謬誤又是統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互為前提,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通過“三個統一”深刻把握真理
(1)真理是客觀性與條件性的統一。任何真理都是有條件的,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真理的客觀性強調的是在它所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內,它是正確的。
(2)真理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一方面,真理是客觀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從這個意義上說,真理是絕對的。另一方面,真理都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當客觀情況或實踐發生變化時,真理就可能變成謬誤,從這個意義上說,真理是相對的。
(3)真理是客觀內容與主觀形式的統一。真理的客觀性主要是指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是客觀的,對同一確定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真理從形式上說是主觀的,是主體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它以觀念的形式存在。
2.認識過程
含義
原因
反復性
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
無限性
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
上升性
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真理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
方法論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錯誤傾向
在認識過程中反對兩種錯誤觀點:一是“直線論”,此觀點認為人的認識是直線式的前進;二是“循環論”,此觀點認為人的認識是一種圓圈式的循環運動
認識的發展過程
(1)感性認識過程的初級階段和初級形式,是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片面的認識。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的重要階段,以事物的本質規律為認識對象,是對事物的內在聯系的認識,具有抽象性、間接性、普遍性。
(2)在實踐基礎上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從認識到實踐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從深度上講,認識需要逐步深化;從廣度上講,認識應當不斷擴展;從變化方向上講,認識必須向前推移。認識是無止境的(如圖示)。
【背景材料】
“天問一號”啟程探火
《史記》有云:“雖有明天子,必視熒惑所在。”
縱觀人類火星探測史,日本、印度、歐洲登陸器皆敗北。2017年7月我國長征五號第二次試射失敗。對火星的關注,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不變的情懷。中國航天人在“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激勵下,2020年7月23日,用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
我國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劉彤杰表示,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工程目標是實現火星環繞探測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同時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的開戶,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的新突破,中華民族開啟了飛天攬月的新篇章。
【考點對接】
①意識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等;
③認識具有反復性,由于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實踐到認識,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④認識具有無限性,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人類對于火星的認識也會不斷向前發展,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⑤認識具有上升性。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展中不斷超越自身。
【命題視角】
角度1:分析火星探測任務目標的實現是如何體現意識的作用的。
提示:(1)①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為探索火星,我國科學家制訂了科學實施方案和科學的任務目標。
②意識對改造世界具有指導作用,中國航天人在載人航天精神的激勵下,首次實現了對火星進行了探測任務。
③探測衛星的成功發射,堅持了一切從實際出發,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了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角度2:運用“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分析人類的火星探測工程。
提示:
①認識具有反復性,由于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實踐到認識,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所以在人類火星探測史上,經歷了數次的失敗,可見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
②認識具有無限性,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人類對于火星的認識也會不斷向前發展,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③認識具有上升性。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展中不斷超越自身。人類對于火星的認識會呈現出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唯物論
【高考真題】
一、單選題
1.(2020·山東卷)毛澤東指出:“世界上只有唯心論和形而上學最省力,因為它可以由人們瞎說一氣,不要根據客觀實際,也不受客觀實際檢查的。”這告訴我們的是(

①唯心論和形而上學都以認識和實踐相脫離為特征
②客觀事物是認識的對象和檢驗真理的標準
③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觀和客觀相符合
④不以理論為指南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③:由題意知,唯心論和形而上學“不要根據客觀實際,也不受客觀實際檢查”,這揭示了唯心論和形而上學的錯誤在于脫離實際,脫離實踐,沒有實現認識與實踐的統一、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因此不屬于真理,故①③符合題意。②: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②說法有誤。④: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不以正確理論為指南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④說法有誤。
2.(2020·浙江卷)新冠疫情出現后,內容不同、風格各異的條幅亮相各地街頭:有醒目的抗疫方針,有簡潔的防疫要領,也有幽默的防疫注意事項。它們都表達了對人民生命健康的關愛,既提高了民眾的防疫意識,又促使人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這說明
①意識可以指導實踐
②意識是社會的產物
③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
④意識能夠調節人體的生理活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①:根據材料中“既提高了民眾的防疫意識,又促使人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的信息可見意識可以指導實踐,①符合題意。②:從意識的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但材料沒有體現意識是怎樣產生的,②不符合題意。③:“新冠疫情出現后,內容不同、風格各異的條幅亮相各地街頭”,這說明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③符合題意。④:材料主要強調意識的本質以及意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沒有體現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④不符合題意。
3.(2019·北京卷)一百多年前,藝術家把自己對未來生活的暢想畫在了紙上,展示了人們對郵寄方式的幻想。隨著科技進步,當時異想天開的想法,如今成為了生活中的現實。這說明
A.科學幻想是推動科技創新的基礎
B.意識具有直接現實性,可以把幻想變為現實
C.意識具有能動性,人們可以在想象中創造出現實世界
D.通過實踐,觀念的東西可以變成現實的東西
【答案】D
【解析】此題考查實踐的相關知識。隨著科技進步,當時異想天開的想法,如今成為了生活中的現實。這說明通過實踐,觀念的東西可以變成現實的東西,D項正確;實踐是推動科技創新的基礎,A項說法錯誤,排除;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意識不具有直接現實性,但意識具有能動作用,能夠指導實踐將觀念中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B項說法錯誤,排除;意識不具有直接現實性,C項中的“人們可以在想象中創造出現實世界”說法錯誤,排除。
4.(2019·浙江卷)宋代文人在科舉考試落第后,往往借助詩歌來表達心情。從這些落第詩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他們落第后的不同心境:或絕望至極,或憤世嫉俗,或樂觀進取。同樣的落第,不一樣的心境,表明
A.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B.意識是自然界發展的產物
C.意識是反映現實的一面鏡子
D.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能動反映
【答案】D
【解析】同樣的落第,不一樣的心境,說明每個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結合自己的主觀感受,表明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能動反映,故D正確;選項AB強調的是意識的產生,與題意無關,不選;C正確,但不符合題意。故本題答案為D。
5.(2019·江蘇卷)近幾年,徒步、登山和騎行等體育旅游項目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這些項目既充滿活力又新鮮刺激,既放松精神又鍛煉身體,但并不是人人都適合的。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對參與者而言最重要的是
A.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突破體能局限
B.堅持從實際出發,理性評估自身狀況
C.認識潛在的優勢,抓住時機贏得勝利
D.勞逸結合,做到運動與休息相互協調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俺浞职l揮主觀能動性,突破體能局限”違背了客觀規律,A錯誤;“認識潛在的優勢,抓住時機贏得勝利”說明要堅持矛盾觀點、全面認識自身缺點與長處,遵循量變質變關系原理、抓住時機促成事物質變,材料未體現,C不符合題意;徒步、登山和騎行等體育旅游項目“并不是人人都適合”,說明要堅持從實際出發,既要從體育旅游項目的特點出發,又要從自身的身體特點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B符合題意;“勞逸結合,做到運動與休息相互協調”說明規律是客觀的,參與者按規律辦事才能成功,D有一定道理;比較BD,設問要求對參與者而言“最重要”的,B項“理性評估自身狀況”與“體育旅游項目并不是人人都適合”直接關聯,是最佳選項。
6.(2019·浙江卷)人工培育珊瑚苗,曾被認為是天方夜譚,如今卻在中國南海變成了現實。陳宏和他的團隊經過三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成功掌握無性繁殖珊瑚技術,種下16萬余株珊瑚,在海底“造林”,使我國在珊瑚繁殖成活率方面走在世界前列。這表明
A.人們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
B.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
C.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改造客觀世界
D.人可以突破規律的制約
【答案】B
【解析】人工培育珊瑚苗,曾被認為是天方夜譚,如今卻在中國南海變成了現實,這表明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故B符合題意;A正確,但與題意不符;C錯誤,改造世界要想達到預期目標,需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僅發揮主觀能動性改造客觀世界難以達到預期目標;D錯誤,規律具有客觀性,人不能創造、消滅、改造和突破規律。
7.(2018·江蘇卷)在今天這樣一個工業文明的時代,傳統手工藝仍然有其獨特的價值,它不僅可以通過動手重新喚醒人們手腦心的整合協調能力,而且可以強化國人內心深處對于自身文化傳統的守護感和參與感。由此可見
A.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B.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C.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
D.意識具有目的性和自覺選擇性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意識的作用。國人內心對自身文化傳統的守護感和參與感,是通過傳統手工藝動手的方式喚醒人們手腦心的整合協調能力而獲取的,體現了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B符合題意。材料未體現運動與靜止的特點,AC不符合題意。材料不涉及意識的目的性和自覺選擇性,D不符合題意。
8.(2018·浙江卷)為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我們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其中蘊含的哲學道理有
①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
②生態環境的變化發展有它固有的規律
③認識自然規律是改造自然規律的前提
④按規律辦事才能實現人類的價值追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的統一、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原理。①:材料沒有體現“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①不符合題意。②④:為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我們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這說明規律是客觀的,我們要按規律辦事,②④適合題意。③:規律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③錯誤。
9.(2018·江蘇卷)2017年11月,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了兩只獼猴。很多人都以為,這項技術的突破并不大,因為22年前,美國已經誕生了克隆羊。但實際上,當初的克隆羊采用的是胚胎分裂技術,而中國科學家采用的則是更為先進的體細胞克隆技術。由此可見
A.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
B.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真理才不會被推翻
C.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受到條件的局限
D.客觀事物本質的暴露和展現需要一個過程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22年前,美國用胚胎分裂技術克隆羊,22年后,中國科學家采用更為先進的體細胞克隆技術成功克隆了兩只獼猴,這說明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具有反復性,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ABD不符合題意。
10.(2018·浙江卷)科學家通過對3000多名退休公務員的跟蹤調研,發現這些人退休后短期記憶力衰退的速度快了近40%,從而凸顯了刺激性工作活動有利于年長者保持較好的記憶力,降低罹患阿爾茨海默病即老年癡呆的風險。這再次佐證
①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②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
③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④實踐鍛煉和提高人的認識能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意識的本質、實踐是認識的基礎。①④:科學家通過對3000多名退休公務員的跟蹤調研,發現這些人退休后短期記憶力衰退的速度快了近40%,從而凸顯了刺激性工作活動有利于年長者保持較好的記憶力,降低罹患阿爾茨海默病即老年癡呆的風險。這再次佐證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鍛煉和提高人的認識能力,①④適合題意。②③:材料沒有體現“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②③不符合題意。
二、材料分析題
11.(2020·山東卷)
近年來,中國科幻作家兩次獲得國際科幻界頂級榮譽——雨果獎,國產科幻電影也收獲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越來越多的“未來感”不斷涌現。
科幻作品的未來感,恰恰是來自當下的現實感。太空漫游、人工智能,外星家園等科幻作品中許多看似天馬行空的設定,或多或少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其源頭活水。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世界級未來學家、科技作家頻繁造訪中國,他們踏上中國的土地,更多的是為了尋找一種未來發展的可能,因為中國在許多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在億萬人民追逐夢想的腳步中,可以聽到時代的脈動,看到潮水的方向。
“科幻作品的未來感,恰恰是來自當下的現實感?!苯Y合材料,運用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答案】物質決定意識,每個時代的意識都是對當時客觀現實的反映;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能夠在把握事物本質和規律的基礎上推測未來;科幻作品基于現實感,在合理想象中創造幻想世界。
【解析】此題要求結合材料并運用“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的知識談談對“科幻作品的未來感,恰恰是來自當下的現實感”的理解??忌趯忣}時,首先必須明確此題的知識范圍為“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的知識,屬微觀考查。然后明確“科幻作品”、“當下現實”與“物質”、“意識”的對應關系?!翱苹米髌贰笔怯勺骷抑饔^創作的,屬于意識范疇?!爱斚卢F實”是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屬于物質范圍。最后再根據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來具體分析“科幻作品”與“當下現實”的關系即可。根據材料,科幻作品看似天馬行空,實則在現實生活中能夠找到其現實生活的源頭活水,考生可從“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的角度進行具體分析。根據材料“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世界級未來學家、科技作家頻繁造訪中國,踏上中國的土地,尋找一種未來發展的可能,試圖從在億萬中國人民追逐夢想的腳步中聽到時代的脈動、看到潮水的方向”,考生可從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意識對人們認識世界具有指導作用等方面進行具體分析即可。
【高考模擬題】
1.【東北一模】月球背面對于人類而言,有許多未知等待著解答。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首次實和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嫦娥系列的發射計劃及實施將有助于人類揭開這位“地球近鄰”最為隱蔽的面紗。由此可見
①世界是可知的,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人類可以實現對月球背部從猜想到本質的認識飛躍
③科學實驗活動的內容、形式和水平具有社會歷史性
④人們在主客體的相互作用中獲取的是正確認識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認識的飛躍、實踐活動的特點。嫦娥系列的發射成功,說明世界可知,思維和存在有同一性,①正確。嫦娥四號探測器首次實和在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啟了對月球背面從猜想的科學求證的階段,既有感性認識也有理性認識,因此實現猜想到本質認識的飛躍表述錯誤。②排除。2019年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軟著陸,體現科學實驗活動的內容、形式和水平具有社會歷史性,③正確。人們在主客體的相互作用中,能夠獲取認識,但未必是正確的認識,④排除。故本題選B。
2.【南平市綜合質量檢測】零和思維本質上是一種孤立、靜止、片面的形而上學思維,當前,一些國家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頻頻挑起國際經貿摩擦的背后,是零和思維在作怪。而我國堅持“互利共贏”的主張不僅彰顯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普遍聯系”的時代光輝,也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天地萬物為一體”的中國智慧。這主要說明
①以認識為基礎的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
②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
③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④真正的哲學能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認識以實踐為基礎,①錯誤。一些國家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這是因為他們秉持的是“零和思維”,而我國堅持“互利共贏”的主張,積極參與世界經濟的發展,從哲學角度來看,說明了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②正確。該選項表述在題目中沒有體現,排除③。我國堅持“互利共贏”的主張,充分體現了中國智慧,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說明了真正的哲學能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④正確。
3.【2020年南平市綜合質量檢測】下圖的哲學啟示是
①樹立理想,用理想引航奮斗的人生
②明確目標,發揮意識活動的能動性
③尊重規律,一切從客觀的實際出發
④篤行致遠,在知行合一中實現自我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漫畫中,“有夢想誰都了不起,沒有夢想誰都起不了”強調了我們要有自己的夢想,要用理想引航奮斗的人生,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意識的能動作用,①②正確。這兩項表述均與漫畫主旨不符,排除③④。故本題選A。
4.【2020年南平市綜合質量檢測】麻雀喜食高粱,會造成糧食減產。但科學家們發現,麻雀對高粱也會“挑食”。我國科學家最近揭曉了麻雀對不同高粱品種“挑食”的分子機制,這一研究既為培育抗鳥的高粱新品種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資源,同時也為設計開發新型綠色農藥來防治農業鳥害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這表明
A.
科學實驗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B.
創新思維決定人類實踐活動的變化發展
C.
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并相互轉化
D.
實踐的需要推動人的創新能力不斷發展
【答案】D
【解析】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A錯誤。該選項過于夸大了思維的作用,排除B。真理和謬誤必須在一定條件下才可以相互轉化,C錯誤。針對麻雀對高粱也會“挑食”的現象,科學家揭開了背后的謎底,這也為設計開發新型綠色農藥來防治鳥害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表明了實踐的需要推動人的創新能力不斷發展,D正確。故本題選D。
5.【2020年湖北省高三一?!恐袊伯a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決議,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鄭重地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憲法。之所以要高舉這一思想,是因為
①它是中國當今時代真正的哲學
②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終成果
③從它出發能推進中國夢進程
④它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所以要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因為它是中國當今時代真正的哲學,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①④正確。錯在“最終成果”,應是“最新成果”,②排除。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屬于意識范疇,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而不是從主觀意識出發,③排除。故本題選B。
6.【2020年天津市適應性測試】如圖漫畫諷刺了人們各行其是,沒有把各個部分、各個要素統籌考慮,與之相對應的哲學道理是
A.
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B.
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C.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D.
價值觀影響改造世界的活動
【答案】B
【解析】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關系是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材料不體現人類歷史的發展狀況,A不符合題意。漫畫諷刺了人們各行其是,沒有把各個部分、各個要素統籌考慮,說明沒有堅持聯系的觀點看問題,B正確。漫畫啟示我們要堅持實踐的社會性,不能各行其是,不涉及真理,C不選。漫畫諷刺了人們各行其是,沒有整體觀念,與價值觀無關,D不選。
7.【昆明市高三摸底診斷測試】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這一觀點主要表明馬克思主義哲學
A.
從實際出發認識世界,具有客觀實在性
B.
是關于實踐的學說,具有直接現實性
C.
以變革社會為追求,具有革命性
D.
正確反映物質世界的本質和規律,具有科學性
【答案】C
【解析】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這一觀點主要表明馬克思主義哲學以變革社會為追求,具有革命性,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C符合題意。馬克思主義哲學屬于意識范疇,物質具有客觀實在性,A說法錯誤。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實踐為基礎,但不等于實踐本身,不具有直接現實性,B說法錯誤。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強調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而非科學性,D說法錯誤。故本題選C。
8.【衡水七調】讀漫畫,從哲學角度看,之所以要有容錯的氛圍,主要是因為
①謬誤中也包含著真理
②做任何事情錯誤總是不可避免的
③敢于實踐才能不斷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④認識在真理與謬誤的對立統一推動下向前發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真理與謬誤、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真理和謬誤有著嚴格的界限,兩者不能相互包含,①錯誤?!白鋈魏问虑殄e誤總是不可避免的”說法過于絕對,不犯錯誤是完全有可能的,②排除?!霸囧e”是在實踐中“試錯”,“容錯”的氛圍能夠鼓舞人們勇于實踐,推動認識不斷接近事物的本質和規律,③正確。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推動了事物的發展,真理與謬誤既斗爭又同一,推動了認識的發展,④正確。故本題選D。
9.【湖北省高三調研】魔術是依據科學原理,利用特制道具巧妙運用心理學、化學、數學、物理學、表演學等知識,抓住人們好奇、認知的心理特點,通過奇特的構思,制造出種種讓人不可思議、變幻莫測的假象,從而帶給觀眾驚奇體驗的一種表演藝術。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A.
精彩的魔術是對規律創新化的新實踐
B.
魔術營造的假象是對客觀世界的歪曲的反映
C.
魔術創作是在意識指導下的能動性的創造活動
D.
魔術體驗是魔術師的意識調節觀眾心理的活動
【答案】C
【解析】規律是客觀的,規律不能創新,A錯誤。魔術營造的假象是真實存在的,不是歪曲反映,B錯誤。題目中,魔術巧妙運用心理學等學科知識,抓住人們的心理特點,通過奇特的構思,制造出種種讓人不可思議、變幻莫測的假象,可見,魔術創作是在科學原理指導下的創新性的能動性的實踐活動,C正確。魔術體驗是對魔術師實踐的反映,不是純粹的用魔術師的意識調節觀眾心理活動,D錯誤。故本題選C。
10.【湘贛皖高三聯考】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換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通過我們的心態和行為是可以掌控的。這是著名的“費斯汀格法則”。從哲學上看,這一法則
①肯定了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客觀實在
②夸大了人的意識所具有的能動作用
③肯定了人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積極作用
④夸大了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的調控作用
A.
①④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D
【解析】①: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客觀實在,這一法則指出“10%的事無法掌控”即肯定了這種客觀性,①正確.③:“另外的90%通過我們的心態和行為是可以掌控”即肯定了人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積極作用,③符合題意。②④:材料肯定了人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積極作用,并沒有夸大意識的作用,②④不符合題意。
11.【皖南八校聯考】漫畫《公牛擠奶》(華君武作)蘊含的哲學道理是
①做事情要善于利用不同的客觀條件
②做事情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
③把握事物的特殊性才能找準工作的正確方向
④價值觀對我們的行為選擇有導向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④:“公牛擠奶”是要認識到客觀條件的差異對工作方向的不同影響問題,而不是如何利用不同客觀條件的問題,是真理性問題,不是價值觀問題,①④均不符合題意。②③:公牛不同于母牛,公牛不可能有奶水,這是客觀事實,也是客觀規律,拿公牛來擠奶,沒有認識到不同事物的差別,沒有尊重事物的客觀規律,從而選擇了錯誤的工作方向,②③符合題意。
12.【浙江省十校聯盟2020屆高三聯考】管仲認為:“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碧├账拐J為:“萬物皆由水而生成,又復歸于水?!庇梢陨蟽煞N觀點可以推斷出
①世界的本原問題是哲學必須回答的問題
②萬物與一物的關系是哲學基本問題
③世界本原問題具有統一不變的形式
④古代樸素唯物主義都缺乏科學依據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從材料可以看出,古代東西方學者都思考世界本原問題并提出相似的觀點,世界本原是哲學必須回答的問題,這一問題是所有哲學家都無法回避而必須回答的問題,將水作為本原屬于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沒有科學的依據,①④正確。②: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②錯誤。③:圍繞世界本原問題具有多種形式,但可以歸結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哲學陣營,③錯誤。
13.
【湖北省高三調研】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加劇,企業投資萎縮,缺乏活力,國民消費品供需正面臨著嚴重的結構性失衡:一方面,衣服鞋帽玩具等傳統的中低端消費品供給嚴重過剩,價格持續下滑;另一方面,高品質消費品供給不足,中國居民在海外瘋狂掃貨。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亟需供給體系跟進調整,這時候就輪到“供給側改革”發揮功效。未來我國推進新一輪經濟改革,要防止需求側過度依賴,采用供給管理和需求管理相結合的綜合療法,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加強供給側改革,這不僅是對眼下中國宏觀經濟的一劑對癥良藥,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也意味著未來更多的實惠和便利。
結合材料,從辯證唯物論的角度,分析我國“供給側改革”的科學性。
【答案】①物質決定意識,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
亟需供給體系跟進調整,這時候輪到“供給側改革”發揮功效。
②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
“供給側改革”不僅是對眼下中國宏觀經濟的一劑對癥良藥,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也意味著更多的實惠和便利。
③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要求尊重客觀規律。針對我國新常態下存在的不同問題,采取不同的方法解決。
④人在規律面前不是無能為力的,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認識和利用規律。未來我國推進新一輪經濟改革,要防止對需求側過度依賴;采用供給管理和需求管理相結合的綜合療法。
【解析】從材料可以看出,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亟需供給體系跟進調整,這不僅是對眼下中國宏觀經濟的一劑對癥良藥,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也意味著更多的實惠和便利。針對我國新常態下存在的不同問題,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解決。未來我國推進新一輪經濟改革,要防止對需求側過度依賴,采用供給管理和需求管理相結合的綜合療法。
可運用辯證唯物論的知識,從物質決定意識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人在規律面前不是無能為力的,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認識和利用規律等方面,分析我國“供給側改革”的科學性。
14.【河南省高三調研】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國每年有20多億噸的生活垃圾需要清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財力。過去人們單純地認為,“集中填埋是處理垃圾的最佳方式”。但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只有極少部分垃圾才需要填埋,垃圾分類處理可以讓大部分垃圾變為再生資源,可以降低處理成本,減少土地資源的消耗,取得社會、經濟、生態等多方面效益。一直以來,我國在不斷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然而從實踐看,垃圾分類工作總體進展緩慢。調查顯示,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滯后、垃圾分類設施缺乏、居民不了解垃圾分類知識、垃圾分類宣傳教育不到位等是成為造成此項工作推進困難的主要原因。促進垃圾分類工作的發展任重而道遠,需要人人出力,日積月累,方能有成。
從辯證唯物論角度談談應如何推進垃圾分類工作。
【答案】①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要求我們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因此垃圾分類工作要從當前的實際出發,制定和完善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
②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意識。要促進垃圾分類,就要加強垃圾分類的宣傳教育,提高居民的環保意識,掌握垃圾分類知識。
③規律是客觀的,搞好垃圾分類要做到既尊重客觀規律,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既要反對不顧規律的急于求成,又要反對安于現狀,無所作為。
【解析】考生可先回顧生活與消費的相關知識,然后結合試題情境與試題設問確定解題的知識要點:物質決定意識、意識的反作用、規律的客觀性??忌\用這些知識要點整合相關知識要點,形成答案要點。
①物質決定意識角度:寫出主干知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要求我們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結合主干知識與試題材料分析:垃圾分類工作要從當前的實際出發,制定和完善有關的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
②意識的反作用角度:寫出主干知識: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意識。結合主干知識與試題材料分析:要促進垃圾分類,就要加強垃圾分類的宣傳教育,提高居民的環保意識,掌握垃圾分類知識。
③規律的客觀性角度:寫出主干知識:規律是客觀的,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結合主干知識與試題材料分析: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既要反對不顧規律的急于求成,又要反對安于現狀,無所作為。
認識論
【高考真題】
1.(2020新課標全國Ⅱ卷.23)2020年是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恩格斯在談到馬克思主義產生時說:“同任何新的學說一樣,它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雖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經濟的事實中。”上述論斷蘊含的哲學道理是(

①理論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
②理論只能反映當前經濟事實人
③理論總是受到客觀現實的制約
④來源于現實的理論就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同任何新的學說一樣,馬克思主義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雖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經濟的事實中,這說明新的學說與經濟現實并不完全同步,反映了理論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①符合題意。②: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不僅能追溯事物的過去,復制事物的當前,還能預測事物的未來,因此“理論只能反映當前經濟事實”說法錯誤,②排除。③:實踐決定認識,任何真理都是理論與實踐具體歷史的統一,因此同任何新的學說一樣,馬克思主義的根子深深扎在經濟的事實中,這表明理論總是受到客觀現實的制約,③符合題意。④:來源于現實的理論有的是正確的有的是錯誤的,不一定都具有真理性,④排除。
2.(2020新課標全國Ⅲ卷.22)1869年,門捷列夫公布了自己制作的元素周期表,將已發現的化學元素納入一個統一的體系中。依據元素周期律,門捷列夫推斷當時的一些原子量測定結果存在誤差,預言“類鋁”(鎵)、“類硼”(鈧)等當時尚未發現元素的存在,他的推斷和預言后來在實驗中被逐一證實。這表明(

①科學發現來源于認識的不斷深化與積累
②科學原理對探索和發現客觀真理具有指導作用
③任何科學理論都必須在實踐中驗證自己的真理性
④科學原理——科學預測——實踐檢驗是認識發展的一般規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科學發現來源于實踐,①錯誤。②: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能夠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阻礙社會實踐的發展。由題意知,門捷列夫依據元素周期表推斷當時的一些原子量測定結果存在誤差,預言一些尚未發現元素的存在,在這一科學原理的指導下,他展開了科學研究并在實驗中逐一證實了他的推斷和預言,這體現了科學原理對探索和發現客觀真理具有指導作用,②符合題意。③: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由題意知,門捷列夫展開了科學研究并在實驗中逐一證實了他的推斷和預言,這表明任何科學理論都必須在實踐中驗證自己的真理性,③符合題意。④: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④錯誤。
3.(2020·江蘇卷)18世紀,科學在發現自然規律方面成就斐然,以至于很多人認為,已經沒有什么真理可以發現了……像鐘表一樣有序運轉的世界觀完全取代了混亂的世界觀。該觀點(

①肯定了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
②肯定了自然科學已完成發現真理的任務
③否認了真理是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認識
④否認了真理會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②④:科學在發現自然規律方面成就斐然,以至于很多人認為,已經沒有什么真理可以發現了。該觀點肯定了自然科學已完成發現真理的任務,但是否認了真理具有上升性,真理會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②④符合題意。①:材料觀點否認真理的發展,但并未肯定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排除①。③:材料觀點否認真理的發展,但并未否認真理是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認識,排除③。
4.(2020·天津卷)1979年,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從此“小康”被用來詮釋中國現代化坐標上一個重要階段。從黨的十五大提出“建設小康社會”,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九大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過程體現了(

A.認識的根本目的是獲得真理
B.認識的最基本屬性是客觀性
C.真理通過不斷戰勝謬誤得到發展
D.認識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深化和發展
【答案】D
【解析】A:認識的根本目的是指導實踐,A說法錯誤。B:真理的最基本屬性是客觀性,B說法錯誤。C:真理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而不是通過不斷戰勝謬誤得到發展,C說法錯誤。D:從黨的十五大提出“建設小康社會”,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九大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表明黨對“小康社會”的認識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實踐的發展在不斷深化和發展,D符合題意。
5.(2020·山東卷)毛澤東指出:“世界上只有唯心論和形而上學最省力,因為它可以由人們瞎說一氣,不要根據客觀實際,也不受客觀實際檢查的。”這告訴我們的是(

①唯心論和形而上學都以認識和實踐相脫離為特征
②客觀事物是認識的對象和檢驗真理的標準
③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觀和客觀相符合
④不以理論為指南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③:由題意知,唯心論和形而上學“不要根據客觀實際,也不受客觀實際檢查”,這揭示了唯心論和形而上學的錯誤在于脫離實際,脫離實踐,沒有實現認識與實踐的統一、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因此不屬于真理,故①③符合題意。②: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②說法有誤。④: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不以正確理論為指南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④說法有誤。
6.(2020·浙江卷)采用傳統的玉米和大豆間套種方法,大豆會缺少光照,倒伏嚴重,產量很低。針對該問題,農學家經過多年探索,反復試驗,提出玉米和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的新理論和新方法,實現了兩種作物的協調高產。由此可見(
)
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②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
③認識受具體的實踐水平限制
④認識受主體知識水平的限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針對農業耕作中出現的問題,農學家經過多年探索,反復試驗,提出米和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的新理論和新方法,這說明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①②正確。③④:材料體現的是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認識的來源,沒體現實踐水平制約人的認識,也沒體現主體的知識水平制約人的認識,③④排除。
7.(2019·浙江卷)入侵物種水花生的蔓延導致洪湖水質惡化、魚蟹死亡。在相繼使用物理和化學手段防治水花生蔓延的努力失敗后,當地政府在專家組實地調研的基礎上,決定引進專食水花生的葉甲,終于用生物防治手段遏制了水花生的蔓延。這表明
①具體的實踐水平限制了人們的認識
②不成功的實踐也能推動人們的認識
③實踐可以確定真理的適用條件和范圍
④事物的發展程度制約了人們的認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人們在相繼使用各種方法失敗后,最終引進的葉甲解決了相關的問題,說明了不成功的實踐也能推動人們的認識,題肢②說法正確;通過實踐,人們逐漸了解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說明了實踐可以確定真理的適用條件和范圍,題肢③說法正確。人們對事物的認識不僅要受到具體實踐水平的限制,還會受到不同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且客觀事物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題肢①和④的說法過于片面,排除。本題選擇C選項。
8.(2019·全國卷)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當今時代,知識更新不斷加快,社會分工日益細化,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青年要珍惜韶華、不負青春,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內在素質,錘煉過硬本領,使自己的思維視野、思想觀念、認識水平跟上越來越快的時代發展。這一論述蘊含的認識論道理是
①源于直接經驗的認識是真理性認識
②以實踐為基礎的認識具有直接現實性
③時代和實踐為認識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和需要
④實現認識與實踐的統一需要不斷提升主體素質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題考查實踐與認識的相關知識。習近平告誡青年要珍惜韶華、不負青春,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內在素質,錘煉過硬本領,使自己的思維視野、思想觀念、認識水平跟上越來越快的時代發展。這表明時代和實踐為認識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和需求,實現認識與實踐的統一需要不斷提升主體素質,③④正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①中的“源于直接經驗的認識”說法錯誤,且直接經驗不一定是真理性認識,排除;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認識不具有直接現實性,②說法錯誤,排除。
9.(2019·江蘇卷)兩條小魚遇到一條大魚,大魚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們,這水怎么樣?兩條小魚繼續游了一會兒,終于,其中一條忍不住問另一條:什么是水?……不少人就像故事中的小魚一樣,生活在社會的“水”中太長時間,已不知道“水”是什么。從哲學角度看這是因為
A.認識具有無限性
B.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C.認識具有反復性
D.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意識活動的特點。認識具有無限性指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認識具有反復性指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材料中有些人一直生活在社會的“水”中卻不知道水是什么,沒有體現對水的認識是否存在曲折性、也未體現對水的認識需要不斷深化和拓展,AC不符合題意;“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說明物質決定意識,而材料側重意識的反作用,B不符合題意;意識的自覺選擇性指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主動的、有選擇的,并不限于客觀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材料中的人生活在社會的“水”中太長時間從而選擇性的無視了“水”的存在,體現了意識活動的自覺選擇性,D符合題意。
10.(2018·海南卷)馬克思、恩格斯在《(共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來是完全正確的,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上述論斷說明的認識論道理有:
①認識的真理性依主體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②認識的真理性不受時間、空間、條件的制約
③真理性認識能夠經受住不斷發展著的實踐的檢驗
④真理性認識只有與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推動實踐發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真理的相關知識。①選項表述錯誤,認識的真理性不會因為主體條件的變化而變化。②選項錯誤,真理是具體的,受時間、空間、條件的制約。不管最近25年來是完全正確的,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說明了真理性認識能夠經受住不斷發展著的實踐的檢驗,③入選。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說明了真理性認識只有與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推動實踐發展,④入選。
11.(2018·全國卷)(2018年高考全國1卷文綜政治21)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時代課題,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表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①源于理論研究和理論斗爭
②是時代變化和社會發展的產物
③是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的結晶
④完成了對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認識與實踐的知識。認識源于實踐,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源于實踐,是對社會存在的正確反映,是時代變化和社會發展的產物,②符合題意。①屬于唯心主義觀點,不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一系列重大時代課題,是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的結晶,③符合題意。認識具有無限性、上升性,④表述錯誤。
12.(2018·江蘇卷)2017年11月,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了兩只獼猴。很多人都以為,這項技術的突破并不大,因為22年前,美國已經誕生了克隆羊。但實際上,當初的克隆羊采用的是胚胎分裂技術,而中國科學家采用的則是更為先進的體細胞克隆技術。由此可見
A.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
B.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真理才不會被推翻
C.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受到條件的局限
D.客觀事物本質的暴露和展現需要一個過程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22年前,美國用胚胎分裂技術克隆羊,22年后,中國科學家采用更為先進的體細胞克隆技術成功克隆了兩只獼猴,這說明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具有反復性,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ABD不符合題意。
13.(2018·江蘇卷)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普及,各類新型地圖產品層出不窮,從事地圖服務的單位也由傳統的地圖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導航電子地圖服務提供商、互聯網企業等延伸,迫切需要對相關法律法規加以修訂。材料告訴我們
A.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
B.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C.實踐可以變觀念為現實
D.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從事地圖服務的單位也由傳統的地圖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導航電子地圖服務提供商、互聯網企業等延伸,迫切需要對相關法律法規加以修訂,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ACD選項在材料中未體現。
14.(2018·浙江卷)在發現土壤呈現流變狀態還是固體狀態取決于土壤顆粒之間是否存在ODI約束之后,中國科學家利用某種植物纖維合劑給沙子引入ODI約束,在沙漠進行“沙子土壤化”試驗。5年后,所試驗的4000畝沙漠變成了良田。這樣做是因為
A.實踐為人們提供了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
B.人們只有親身實踐才能獲得認識
C.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D.科學實驗是認識的唯一來源
【答案】C
【解析】A不符合題意,題意主旨不體現該項;B表述錯誤,通過書本知識的學習人們也能獲得認識;C符合題意,根據題意,利用某種植物纖維合劑給沙子引入ODI約束,在沙漠進行“沙子土壤化”試驗。5年后,所試驗的4000畝沙漠變成了良田。這樣做是因為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D表述錯誤,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
55.(2018·浙江卷)科學家通過對3000多名退休公務員的跟蹤調研,發現這些人退休后短期記憶力衰退的速度快了近40%,從而凸顯了刺激性工作活動有利于年長者保持較好的記憶力,降低罹患阿爾茨海默病即老年癡呆的風險。這再次佐證
①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②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
③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④實踐鍛煉和提高人的認識能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意識的本質、實踐是認識的基礎。①④:科學家通過對3000多名退休公務員的跟蹤調研,發現這些人退休后短期記憶力衰退的速度快了近40%,從而凸顯了刺激性工作活動有利于年長者保持較好的記憶力,降低罹患阿爾茨海默病即老年癡呆的風險。這再次佐證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鍛煉和提高人的認識能力,①④適合題意。②③:材料沒有體現“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②③不符合題意。
16.(2018·海南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拓展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2017年2月,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要求各地將研學旅行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動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展。開展研學旅行的認識論依據是:
①直接經驗比間接經驗更有用
②參與社會實踐可以促進知與行的統一
③直接經驗是驗證間接經驗正確與否的標準
④認識的發展是一個實踐與認識相互促進的過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典型的依據類選擇題,解答角度是哲學認識論,按著這個角度判斷,四個題肢都屬于認識論角度。然后逐一分析,可以排除①③,因為本身就錯誤。開展研學旅行體現“知”與“行”的統一,而且可以相互促進,正確答案為②④。
17.(2020新課標全國Ⅰ卷.4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專家對醫療救治工作不斷進行分析、研判、總結,先后制修訂和發布7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為保衛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第1版方案較簡單,主要包括病原學特點、病理特點、病例定義、鑒別診斷、病例發現與報告、治療等方面內容。第3版方案細化了中醫治療方案等內容。第7版方案增加病理改變內容,增補和調整臨床表現、診斷標準、治療方法和出院標準等,并納入無癥狀感染者可能具有感染性、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等新發現,形成了包括13個方面內容的比較完整的診療體系。
中醫藥是中國人民在幾千年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彰顯了獨特的價值和魅力。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發揮中醫藥治未病、辨證施治、多靶點干預的獨特優勢,全程參與深度介入疫情防控,形成了覆蓋診療過程的中醫診療規范和技術方案,在全國推廣使用,有效降低了發病率、轉重率、病亡率,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復期康復。中醫藥還走出國門助力全球抗疫,中方專家線上線下與日本、韓國、意大利、柬埔寨等國專家分享救治經驗,將新冠肺炎中醫藥診療方案譯成英文并發布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網站與世界各國共享。
(1)診療方案的變化反映了對新冠肺炎認識的發展,運用認識論原理加以分析。
【答案】(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對復雜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真理是具體的、歷史的,是一個不斷發展的無限過程。診療方案的變化,反映了對新冠肺炎的認識以診療實踐為基礎,是一個從不深刻到比較深刻、從不全面到比較全面的不斷完善的過程,是一個指導診療實踐又不斷接受診療實踐檢驗的過程。
【解析】(1)本題要求學生運用認識論原理分析“診療方案的變化反映了對新冠肺炎認識的發展”,屬于分析說明類主觀題,知識限定范圍為“認識論”。材料中“先后制修訂和發布7個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說明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真理性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是一個從不深刻到此較深刻、從不全面到比較全面的不斷完善的過程。材料中“第1版方案較為專題十一:探究世界與追求真理
【考情分析】
考試大綱要求
課標全國卷地區
考題
考查點
物質與運動
2014新課標II卷·21
結合自然科學成就,考查世界的物質性、認識運動把握規律
物質和意識
2020新課標全國Ⅱ卷.22
結合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會標的設計理念,考查意識的相關知識
2016新課標II卷·23
結合“老馬識途”的哲理故事,考查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實踐
2016新課標III卷·23
結合中國舊體詩內容的發展變化,考查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客觀規律與意識的能動作用
2020新課標全國Ⅱ卷.21
結合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治理水患,考查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
2020新課標全國Ⅲ卷.21
結合毛澤東、鄧小平關于事件的名言,考查客觀規律和主觀能動性
實踐和認識
2020新課標全國Ⅰ卷.40
結合“診療方案的變化,考查實踐和認識的關系、認識、真理等知識
2020新課標全國Ⅱ卷.22
以恩格斯在談到馬克思主義產生的論斷,考查考生對意識、認識、真理的理解
2020新課標全國Ⅲ卷.22
結合門捷列夫公布了自己制作的元素周期表的預言,考查實踐和認識的關系
2019·新課標Ⅱ文綜
結合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考查實踐和認識的關系
2018·新課標III文綜
以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創新性論斷為材料,考查考生對認識論的理解
2018·新課標II文綜
結合雜交水稻的研發,考查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
真理和認識過程
2020新課標全國Ⅰ卷.40
結合“診療方案的變化,考查實踐和認識的關系、認識、真理等知識
2019·浙江4月真題
結合人們對水花生的認識的發展,考查真理和認識過程
【考向分析】
1.唯物論的重要內容,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從考查的知識點看,主要集中在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的關系,物質與意識的關系等上。
2.以現實生活中改造客觀世界的具體事例考查學生運用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認識論的重要內容,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從考查的知識點看,主要集中踐與認識的關系,真理,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等上。
4.
以科學上的重大發現及人們認識世界過程中的鮮活案例考查對實踐與認識、真理、認識等知識的理解、運用和把握。
備考建議:
1.高考可能結合我國的經濟發展、人類改造自然、變革社會的各種實踐活動等,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運動與靜止、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關系,以主觀題的形式綜合考查唯物論的原理內容;以結合漫畫、人類探索世界的各種活動、黨和國家各種政策的制定和執行等,以選擇題的形式或者非選擇題的形式考查意識的本質和特點、意識的能動作用、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2.結合漫畫、名人名言、科學研究領域的重大發現、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及法律法規的適時調整等,以選擇題或非選擇題的形式,考查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真理的特點、認識過程的知識。
1.(2020新課標全國Ⅱ卷.21)習近平指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尊重規律,摒棄征服水、征服自然的沖動思想?!坝碇疀Q瀆也,因水以為師?!贝笥碇阅艹晒χ卫硭迹蛟谟谧鹬匾幝?。這說明(

①認識規律就能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②掌握和尊重規律才能避免主觀盲動
③根據規律特點利用規律才能造福人類
④按規律辦事就不能改變其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
(2020新課標全國Ⅲ卷.21).“歲月不居,時節如流”。這客觀規律誰也無法改變,可以改變的是人們對待時間的態度。毛澤東講,“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鄧小平說,“我就擔心喪失機會。不抓呀,看到的機會就丟掉了,時間晃就過去了”。人們在時間規律面前要“爭”,要“抓”,其哲學依據是(

①時間的價值因人而異,沒有客觀性
②承認時間規律的客觀性是科學利用時間的前提
③時間規律的普遍性決定了人們對待時間態度的統一性
④時間的流逝是客觀的,對時機的把握需要發揮主觀能動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2020新課標全國Ⅱ卷.22)下圖是2020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5)會標,會標的設計理念來源于中國的剪紙藝術和印章文化,反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與大會主題相呼應,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深受好評。這表明(

①優秀藝術作品總是要反映時代要求和實踐需要
②主體的知識和審美觀對藝術創作有深刻影響
③藝術作品表達的是創作主體的理想與情感,不具有客觀內容
④審美標準具有客觀性,藝術作品的價值不因時代變化而改變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4.(2020新課標全國Ⅲ卷.22)1869年,門捷列夫公布了自己制作的元素周期表,將已發現的化學元素納入一個統一的體系中。依據元素周期律,門捷列夫推斷當時的一些原子量測定結果存在誤差,預言“類鋁”(鎵)、“類硼”(鈧)等當時尚未發現元素的存在,他的推斷和預言后來在實驗中被逐一證實。這表明(

①科學發現來源于認識的不斷深化與積累
②科學原理對探索和發現客觀真理具有指導作用
③任何科學理論都必須在實踐中驗證自己的真理性
④科學原理——科學預測——實踐檢驗是認識發展的一般規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20新課標全國Ⅱ卷.23)2020年是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恩格斯在談到馬克思主義產生時說:“同任何新的學說一樣,它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雖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經濟的事實中?!鄙鲜稣摂嗵N含的哲學道理是(

①理論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
②理論只能反映當前經濟事實人
③理論總是受到客觀現實的制約
④來源于現實的理論就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2020新課標全國Ⅰ卷.4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專家對醫療救治工作不斷進行分析、研判、總結,先后制修訂和發布7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為保衛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第1版方案較簡單,主要包括病原學特點、病理特點、病例定義、鑒別診斷、病例發現與報告、治療等方面內容。第3版方案細化了中醫治療方案等內容。第7版方案增加病理改變內容,增補和調整臨床表現、診斷標準、治療方法和出院標準等,并納入無癥狀感染者可能具有感染性、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等新發現,形成了包括13個方面內容的比較完整的診療體系。
中醫藥是中國人民在幾千年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彰顯了獨特的價值和魅力。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發揮中醫藥治未病、辨證施治、多靶點干預的獨特優勢,全程參與深度介入疫情防控,形成了覆蓋診療過程的中醫診療規范和技術方案,在全國推廣使用,有效降低了發病率、轉重率、病亡率,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復期康復。中醫藥還走出國門助力全球抗疫,中方專家線上線下與日本、韓國、意大利、柬埔寨等國專家分享救治經驗,將新冠肺炎中醫藥診療方案譯成英文并發布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網站與世界各國共享。
(1)診療方案的變化反映了對新冠肺炎認識的發展,運用認識論原理加以分析。
考點一
世界的物質性
1.世界是物質的
原理內容
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
原因
自然界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發展史,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中的一部分
人類社會
產生
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本質
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人的意識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
(1)物質概念
物質
“不依賴于人的意識”
是指物質具有客觀實在性,無論人們是否感受到或是否承認它的存在,它都客觀地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
說明物質具有可知性,能被人們所反映、所認識。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
“客觀實在”
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是世界上萬事萬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意識所沒有的
物質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萬事萬物的總和??陀^存在≠客觀實在??陀^實在是一種客觀存在,客觀存在不僅包括具有客觀實在性的物質現象,還包括不具有客觀實在性的精神、意識現象。
(2)弄清物質與具體物質形態的關系,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理論界限。
哲學上的物質概念
具體的物質形態
區別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
除客觀實在性以外,還有其自身的個別屬性
存在狀態
不生不滅、永恒存在
有生有滅、暫時存在
聯系
物質是對具體的物質形態的概括抽象;物質依賴于具體的物質形態,離開具體的物質形態,就沒有了物質。不能用物質代替具體的物質形態,否則就看不到世界的豐富多彩。同樣,也不能用具體的物質形態代替物質,否則會抹殺世界的物質性
(1)物質是對物質具體形態共性的概括,與物質具體形態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而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2)要明確自然科學的物質概念與哲學的物質概念的關系:自然科學的物質概念只涉及自然界中的物質形態的具體特征,而哲學上講的物質概念則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質具體形態的共同特點,即客觀實在性。
考點二
哲學的運動概念
1.運動與物質
(1)運動的含義: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2)運動的性質:運動是無條件的、永恒的和絕對的。
(3)運動與物質的關系
關系
理解
強調
誤區
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
側重強調物質離不開運動
離開運動談物質會導致形而上學
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任何運動都有自己的承擔者或者叫載體。脫離物質載體的運動是不存在的
側重強調運動離不開物質
離開物質談運動會導致唯心主義
運動與物質的關系
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這是從物質的本質上講的,它是相對于人的意識、精神而言的;物質的固有屬性是運動,這是從物質的存在狀態上講的。
2.運動與靜止的關系
運動
靜止
區別
含義
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主要兩方面含義:一是說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一定時期,其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二是說物體相對于某一參照系來說沒有發生某種運動,或者說物體在一定條件和范圍內沒有進行某種特殊的運動
性質
無條件的、永恒的和絕對的
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相對的
聯系
①靜止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都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②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全面認識相對靜止
(1)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特殊的運動。
(2)是事物處于量變狀態。
(3)是構成事物的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沒有發生易位。
考點三
物質運動的規律
1.規律的概念
(1)含義: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
(2)正確理解
正確認識規律
規律≠聯系
規律是聯系,但并非所有的聯系都是規律,只有同時滿足“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四個條件的聯系才是規律
規律≠現象
凡是能夠借助感官直接感知的均為現象而非規律,如“蘋果落地”屬于自然現象,但其中蘊含的“萬有引力”則屬于規律
規律≠具體規律
不能把哲學上講的規律混同于具體規律,二者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
規律≠規則
規律是客觀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廢除。規則是主觀的,可以制定、修改、補充或廢除,正確的、合理的規則總是根據客觀規律制定的,是對客觀規律的反映
2.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
(1)原理:①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②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
(2)方法論:①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尊重規律,按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②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
(1)規律是客觀的,規律無好壞之分。規律是普遍的,但并非是永恒的,它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有條件的。
(2)把握“關鍵點”理解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
識別的關鍵點:在處理人與規律關系時,特別是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的某些行為違背規律、破壞規律(或自然規律),受到規律的懲罰/辦事情要講究科學態度/講科學/辦事情要實事求是/超載、過度、急功近利、濫……致使……/符合、遵循……取得成功/面對……決定、預測/拼搏、艱苦奮斗、反復試驗、百折不撓/發揚……的精神等。
考點四
物質決定意識
1.意識的起源
(1)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2)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生物的反應形式(刺激感應、感覺和心理)是人類意識產生的前提。
(3)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意識一開始就是勞動的產物、社會的產物。
2.意識的生理基礎
(1)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2)人腦是高度發達的物質系統,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它具有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
(3)意識活動是通過人腦對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動實現的。意識是在第一和第二信號系統基礎上產生的反映。
 正確理解意識與人腦的關系
①沒有人腦,就沒有意識;但有了人腦,不一定就會產生意識。要產生意識,除了人腦,還必須要在社會實踐中,通過實踐使客觀存在作用于人腦。
②意識只是人腦的特有機能,動物的大腦不會產生意識。
③電腦不會產生意識,也不能代替人腦。電腦是人類意識活動的產物,接受人的指令進行工作,沒有主動性和創造性。
3.意識的內容
(1)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2)不管什么樣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觀存在通過生活和實踐的環節進入人腦,并在人腦中加工改造的結果。離開了客觀存在,意識就不能產生。
 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著意識是對物質的被動反映;意識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正確反映客觀事物。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著意識與客觀事物會完全一致,客觀世界中沒有的東西,意識能反映出來,恰恰說明了意識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是一種能動的反映,不是照鏡子式的機械反映。
(3)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意識的反映形式是主觀的。
正確理解意識內容的客觀性和形式的主觀性
內容的客觀性
無論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無論深刻的意識還是膚淺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觀存在通過生活和實踐的環節進入人腦,并在人腦中加工改造的結果
形式的主觀性
①從意識的主觀形式上看:意識是由知識、情感、意志等各種反映形式共同組成的完整體系②從意識的主觀差別上看:對于同一對象或同一客觀過程,不同的人由于社會地位、知識水平等差異,會產生不同的反映③從意識的主觀特征上看:意識作為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不僅可能是對客觀對象的近似真實的摹寫,還可能是對現實的歪曲的、虛幻的反映
4.物質決定意識
原理內容(是什么)
物質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
方法論(怎么做)
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正確理解物質決定意識。從時間上看: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從性質上看:物質是第一性、意識是第二性;從地位上看: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于物質。
考點五
意識的能動作用
1.意識活動的特點
(1)目的性:人們在反映客觀世界的時候,總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動之前還要確定目標、行動方式和行動步驟等。
(2)自覺選擇性: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主動的、有選擇的,并不限于客觀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
(3)主動創造性:①意識不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它不僅能夠“復制”當前的對象,而且能夠追溯過去、推測未來,能夠創造一個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②意識活動的主動創造性,是人能夠認識世界的重要條件。
2.意識的能動作用
(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
 認識是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統一。從每一個具體的認識、單個人的認識來看,認識是有限的;從人類認識能力來看,認識是無限的。認識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并不意味著人類沒有徹底認識世界的能力。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
①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人們在意識的指導下能動地改造世界,即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沒有人的參與永遠也不可能出現的東西。②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則會使人悲觀、消沉,喪失斗志。
(3)意識具有能動性,它是對物質的能動的反映,又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認清意識的反作用、意識的能動作用、主觀能動性的區別和聯系
關系
意識的反作用
意識的能動作用
主觀能動性
區別
內涵
在實踐活動中意識總是指揮著人們使用一種物質的東西作用于另一種物質的東西,引起物質具體形態的變化
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具有的積極主動、自覺的反映
是人類特有的能力和活動
表現
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
能動的反映和能動的反作用
“想”“做”“精神狀態”
聯系
意識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識的能動作用,是能動作用的第二方面。意識的能動作用、意識的反作用都包含于主觀能動性,是主觀能動性的表現
3.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原理
方法論
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發展起阻礙作用
重視意識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
物質的決定作用和意識的能動作用,這是兩種不同性質和地位的作用,前者是第一位的,后者受前者的制約;兩種作用不能割裂開來,更不能顛倒,否則會導致形而上學或唯心主義錯誤。
考點六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1.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
(1)原理: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辯證統一的,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的必要條件。
(2)方法論: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把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要反對兩種錯誤傾向。一是“宿命論”,夸大規律的客觀性,認為人在規律面前無能為力;二是“唯意志論”,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忽視規律的客觀性。
2.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含義
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哲學依據
①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②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具有客觀性、普遍性
怎樣做到
①做事情要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尊重客觀規律②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③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④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1)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做到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而不是要做到客觀與主觀的統一;從實際出發≠從事實出發,因為實際往往是多個事實的有機統一;從實際出發中的實際,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要在動態中把握。
(2)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辯證法要求:認識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把握變化的客觀實際;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堅持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一分為二地對待客觀實際。
 1.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關系
一切從實際出發
實事求是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區別
含義
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為根本出發點
從客觀實際出發,從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做到按客觀規律辦事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原理
物質決定意識
客觀規律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
矛盾的特殊性
側重
主觀與客觀相符合,反對主觀主義
按客觀規律辦事,反對違背規律
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反對“一刀切”
角度
唯物論角度
辯證法角度
聯系
①都突出強調了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根據不同的時間、地點和條件,去認識事物的不同性質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前提和基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表現
2.從唯物論和辯證法角度全面把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要求
(1)唯物論角度:①要堅持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②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③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④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
(2)從辯證法角度:①承認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②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把握變化的客觀實際。③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④堅持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一分為二地對待客觀實際。
考點七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的概念
含義
理解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
主體:人
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動物的本能活動不是實踐
實踐是連接主觀和客觀世界的橋梁,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
活動:改造
實踐不是思維活動、認識活動,如學生的學習不是實踐
對象:客觀世界
實踐是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范圍不能擴大或縮?。粚嵺`是發生在人與自然界、人與社會之間的活動
(1)盲目的實踐是錯誤意識指導下的實踐,而不是無目的、無意識的活動。
(2)切勿把實踐當作純粹的個人活動。實踐具有社會性,其主體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不存在絕對孤立的單個人的實踐活動。
(3)切勿認為個人的實踐活動不存在。實踐具有社會性,但并不意味著個人的實踐活動不存在,實踐活動可以以集體行動或個體行動出現,個人的實踐活動仍然是處于社會關系中的個人的實踐活動。
(4)不能把人們改造主觀世界的活動當作實踐活動,如錯誤地認為學習、反思等屬于個人實踐活動。
2.實踐的特點
特點
理解
側重點
客觀物質性
①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和實踐的手段,它們都是客觀的②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是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制約的
強調實踐受客觀因素的影響
能動性
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
強調實踐受主觀因素的影響
社會歷史性
①社會性:實踐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②歷史性: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的發展著的
社會性,強調“合作”等,受橫向因素的影響;歷史性,強調“歷史過程”,受縱向因素的影響
聯系
三個特點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統一,體現了在實踐問題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
3.實踐活動的基本形式
一是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即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二是變革社會的實踐。在階級社會中,變革社會關系的實踐主要表現為階級斗爭。三是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
4.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表現
理解
反對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①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②認識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實現③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是實踐的產物
將認識的來源等同于獲得認識的途徑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①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②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③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
把認識絕對化,思想僵化
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①實踐處在主觀和客觀的交匯點上②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③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
科學理論也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①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②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
認識的根本目的是獲得真理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強調的是認識在實踐的基礎上“從無到有”;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強調的是認識在實踐中“深化和發展”;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強調的是實踐能夠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強調的是認識要回到實踐中去,服務于實踐,突出認識的終極意義。
5.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
方法論
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認識的目的
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勇于實踐
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的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則會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
重視科學理論、真理的指導作用,做到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意識與認識的關系
(1)區別: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屬于唯物論的范疇,與物質對應。認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它既指反映過程,又指反映結果,屬于認識論的范疇,與實踐對應。
(2)聯系:它們都來源于實踐,內容都是客觀的,都對實踐產生一定的影響,二者都有正確、錯誤之分。
考點八
真理與認識過程
1.真理及其特征
(1)真理的含義: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不能認為有用的就是真理。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能夠正確指導人們的實踐,使人們在改造世界的活動中獲得成功,因而它是“有用”的。但“有用”的不一定都是真理。因為人的價值觀不同,人們的價值評價標準,即“有用”的標準是不同的?!坝杏玫木褪钦胬怼币灾饔^需要作為衡量真理的標準,否認了真理的客觀性,是錯誤的。
(2)真理的特征
特征
理解
要求
客觀性
①客觀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屬性。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是客觀的②對同一確定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
①真理是客觀的,要堅持真理②堅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條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①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要求我們發展真理②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求我們正確對待謬誤
具體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認識誤區
①同一個對象可以有多個真理 ②真理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真理?、壅胬硎且怀刹蛔兊?br/>真理的具體性是真理相對于特定過程來說的,強調縱向的變化。真理的條件性是相對于適用的條件和范圍來說的,強調橫向的變化。
(3)真理與謬誤
①真理與謬誤是對立的。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謬誤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錯誤反映。二者有著嚴格的界限,不容混淆。
不能認為任何真理性認識都包含著謬誤的成分。真理具有相對性,真理在一定條件下會轉化成謬誤,但每一真理相對于它存在的條件來講是確定的、客觀的,并不包含謬誤的成分。
②真理與謬誤又是統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互為前提,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通過“三個統一”深刻把握真理
(1)真理是客觀性與條件性的統一。任何真理都是有條件的,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真理的客觀性強調的是在它所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內,它是正確的。
(2)真理是絕對性與相對性的統一。一方面,真理是客觀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從這個意義上說,真理是絕對的。另一方面,真理都是具體的有條件的,當客觀情況或實踐發生變化時,真理就可能變成謬誤,從這個意義上說,真理是相對的。
(3)真理是客觀內容與主觀形式的統一。真理的客觀性主要是指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是客觀的,對同一確定對象的真理性認識只有一個。真理從形式上說是主觀的,是主體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它以觀念的形式存在。
2.認識過程
含義
原因
反復性
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
無限性
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
上升性
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表明,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真理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
方法論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錯誤傾向
在認識過程中反對兩種錯誤觀點:一是“直線論”,此觀點認為人的認識是直線式的前進;二是“循環論”,此觀點認為人的認識是一種圓圈式的循環運動
認識的發展過程
(1)感性認識過程的初級階段和初級形式,是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片面的認識。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的重要階段,以事物的本質規律為認識對象,是對事物的內在聯系的認識,具有抽象性、間接性、普遍性。
(2)在實踐基礎上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從認識到實踐是認識過程的第二次飛躍。從深度上講,認識需要逐步深化;從廣度上講,認識應當不斷擴展;從變化方向上講,認識必須向前推移。認識是無止境的(如圖示)。
【背景材料】
“天問一號”啟程探火
《史記》有云:“雖有明天子,必視熒惑所在。”
縱觀人類火星探測史,日本、印度、歐洲登陸器皆敗北。2017年7月我國長征五號第二次試射失敗。對火星的關注,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不變的情懷。中國航天人在“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激勵下,2020年7月23日,用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
我國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劉彤杰表示,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工程目標是實現火星環繞探測和巡視探測,獲取火星探測科學數據,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同時建立獨立自主的深空探測工程體系,推動我國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此次火星探測任務的開戶,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的新突破,中華民族開啟了飛天攬月的新篇章。
【考點對接】
①意識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能動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②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等;
③認識具有反復性,由于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實踐到認識,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④認識具有無限性,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人類對于火星的認識也會不斷向前發展,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⑤認識具有上升性。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展中不斷超越自身。
【命題視角】
角度1:分析火星探測任務目標的實現是如何體現意識的作用的。
提示:(1)①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為探索火星,我國科學家制訂了科學實施方案和科學的任務目標。
②意識對改造世界具有指導作用,中國航天人在載人航天精神的激勵下,首次實現了對火星進行了探測任務。
③探測衛星的成功發射,堅持了一切從實際出發,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了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
角度2:運用“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分析人類的火星探測工程。
提示:
①認識具有反復性,由于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實踐到認識,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所以在人類火星探測史上,經歷了數次的失敗,可見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
②認識具有無限性,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人類對于火星的認識也會不斷向前發展,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③認識具有上升性。真理永遠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展中不斷超越自身。人類對于火星的認識會呈現出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唯物論
【高考真題】
一、單選題
1.(2020·山東卷)毛澤東指出:“世界上只有唯心論和形而上學最省力,因為它可以由人們瞎說一氣,不要根據客觀實際,也不受客觀實際檢查的?!边@告訴我們的是(

①唯心論和形而上學都以認識和實踐相脫離為特征
②客觀事物是認識的對象和檢驗真理的標準
③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觀和客觀相符合
④不以理論為指南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2.(2020·浙江卷)新冠疫情出現后,內容不同、風格各異的條幅亮相各地街頭:有醒目的抗疫方針,有簡潔的防疫要領,也有幽默的防疫注意事項。它們都表達了對人民生命健康的關愛,既提高了民眾的防疫意識,又促使人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這說明
①意識可以指導實踐
②意識是社會的產物
③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
④意識能夠調節人體的生理活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2019·北京卷)一百多年前,藝術家把自己對未來生活的暢想畫在了紙上,展示了人們對郵寄方式的幻想。隨著科技進步,當時異想天開的想法,如今成為了生活中的現實。這說明
A.科學幻想是推動科技創新的基礎
B.意識具有直接現實性,可以把幻想變為現實
C.意識具有能動性,人們可以在想象中創造出現實世界
D.通過實踐,觀念的東西可以變成現實的東西
4.(2019·浙江卷)宋代文人在科舉考試落第后,往往借助詩歌來表達心情。從這些落第詩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他們落第后的不同心境:或絕望至極,或憤世嫉俗,或樂觀進取。同樣的落第,不一樣的心境,表明
A.意識是社會發展的產物
B.意識是自然界發展的產物
C.意識是反映現實的一面鏡子
D.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能動反映
5.(2019·江蘇卷)近幾年,徒步、登山和騎行等體育旅游項目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這些項目既充滿活力又新鮮刺激,既放松精神又鍛煉身體,但并不是人人都適合的。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對參與者而言最重要的是
A.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突破體能局限
B.堅持從實際出發,理性評估自身狀況
C.認識潛在的優勢,抓住時機贏得勝利
D.勞逸結合,做到運動與休息相互協調
6.(2019·浙江卷)人工培育珊瑚苗,曾被認為是天方夜譚,如今卻在中國南海變成了現實。陳宏和他的團隊經過三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成功掌握無性繁殖珊瑚技術,種下16萬余株珊瑚,在海底“造林”,使我國在珊瑚繁殖成活率方面走在世界前列。這表明
A.人們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
B.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
C.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改造客觀世界
D.人可以突破規律的制約
7.(2018·江蘇卷)在今天這樣一個工業文明的時代,傳統手工藝仍然有其獨特的價值,它不僅可以通過動手重新喚醒人們手腦心的整合協調能力,而且可以強化國人內心深處對于自身文化傳統的守護感和參與感。由此可見
A.運動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B.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C.靜止是有條件的、相對的
D.意識具有目的性和自覺選擇性
8.(2018·浙江卷)為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我們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其中蘊含的哲學道理有
①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
②生態環境的變化發展有它固有的規律
③認識自然規律是改造自然規律的前提
④按規律辦事才能實現人類的價值追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2018·江蘇卷)2017年11月,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了兩只獼猴。很多人都以為,這項技術的突破并不大,因為22年前,美國已經誕生了克隆羊。但實際上,當初的克隆羊采用的是胚胎分裂技術,而中國科學家采用的則是更為先進的體細胞克隆技術。由此可見
A.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
B.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真理才不會被推翻
C.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受到條件的局限
D.客觀事物本質的暴露和展現需要一個過程
10.(2018·浙江卷)科學家通過對3000多名退休公務員的跟蹤調研,發現這些人退休后短期記憶力衰退的速度快了近40%,從而凸顯了刺激性工作活動有利于年長者保持較好的記憶力,降低罹患阿爾茨海默病即老年癡呆的風險。這再次佐證
①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②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
③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④實踐鍛煉和提高人的認識能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二、材料分析題
11.(2020·山東卷)
近年來,中國科幻作家兩次獲得國際科幻界頂級榮譽——雨果獎,國產科幻電影也收獲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越來越多的“未來感”不斷涌現。
科幻作品的未來感,恰恰是來自當下的現實感。太空漫游、人工智能,外星家園等科幻作品中許多看似天馬行空的設定,或多或少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其源頭活水。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世界級未來學家、科技作家頻繁造訪中國,他們踏上中國的土地,更多的是為了尋找一種未來發展的可能,因為中國在許多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在億萬人民追逐夢想的腳步中,可以聽到時代的脈動,看到潮水的方向。
“科幻作品的未來感,恰恰是來自當下的現實感。”結合材料,運用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高考模擬題】
1.【東北一?!吭虑虮趁鎸τ谌祟惗?,有許多未知等待著解答。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首次實和在月球背面軟著陸。嫦娥系列的發射計劃及實施將有助于人類揭開這位“地球近鄰”最為隱蔽的面紗。由此可見
①世界是可知的,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人類可以實現對月球背部從猜想到本質的認識飛躍
③科學實驗活動的內容、形式和水平具有社會歷史性
④人們在主客體的相互作用中獲取的是正確認識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2.【南平市綜合質量檢測】零和思維本質上是一種孤立、靜止、片面的形而上學思維,當前,一些國家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頻頻挑起國際經貿摩擦的背后,是零和思維在作怪。而我國堅持“互利共贏”的主張不僅彰顯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普遍聯系”的時代光輝,也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天地萬物為一體”的中國智慧。這主要說明
①以認識為基礎的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
②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
③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④真正的哲學能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2020年南平市綜合質量檢測】下圖的哲學啟示是
①樹立理想,用理想引航奮斗的人生
②明確目標,發揮意識活動的能動性
③尊重規律,一切從客觀的實際出發
④篤行致遠,在知行合一中實現自我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4.【2020年南平市綜合質量檢測】麻雀喜食高粱,會造成糧食減產。但科學家們發現,麻雀對高粱也會“挑食”。我國科學家最近揭曉了麻雀對不同高粱品種“挑食”的分子機制,這一研究既為培育抗鳥的高粱新品種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資源,同時也為設計開發新型綠色農藥來防治農業鳥害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這表明
A.
科學實驗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B.
創新思維決定人類實踐活動的變化發展
C.
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并相互轉化
D.
實踐的需要推動人的創新能力不斷發展
5.【2020年湖北省高三一?!恐袊伯a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決議,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鄭重地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憲法。之所以要高舉這一思想,是因為
①它是中國當今時代真正的哲學
②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終成果
③從它出發能推進中國夢進程
④它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6.【2020年天津市適應性測試】如圖漫畫諷刺了人們各行其是,沒有把各個部分、各個要素統籌考慮,與之相對應的哲學道理是
A.
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B.
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C.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D.
價值觀影響改造世界的活動
7.【昆明市高三摸底診斷測試】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這一觀點主要表明馬克思主義哲學
A.
從實際出發認識世界,具有客觀實在性
B.
是關于實踐的學說,具有直接現實性
C.
以變革社會為追求,具有革命性
D.
正確反映物質世界的本質和規律,具有科學性
8.【衡水七調】讀漫畫,從哲學角度看,之所以要有容錯的氛圍,主要是因為
①謬誤中也包含著真理
②做任何事情錯誤總是不可避免的
③敢于實踐才能不斷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④認識在真理與謬誤的對立統一推動下向前發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9.【湖北省高三調研】魔術是依據科學原理,利用特制道具巧妙運用心理學、化學、數學、物理學、表演學等知識,抓住人們好奇、認知的心理特點,通過奇特的構思,制造出種種讓人不可思議、變幻莫測的假象,從而帶給觀眾驚奇體驗的一種表演藝術。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A.
精彩的魔術是對規律創新化的新實踐
B.
魔術營造的假象是對客觀世界的正曲的反映
C.
魔術創作是在意識指導下的能動性的創造活動
D.
魔術體驗是魔術師的意識調節觀眾心理的活動
10.【湘贛皖高三聯考】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換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通過我們的心態和行為是可以掌控的。這是著名的“費斯汀格法則”。從哲學上看,這一法則
①肯定了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的客觀實在
②夸大了人的意識所具有的能動作用
③肯定了人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積極作用
④夸大了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的調控作用
A.
①④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③
11.【皖南八校聯考】漫畫《公牛擠奶》(華君武作)蘊含的哲學道理是
①做事情要善于利用不同的客觀條件
②做事情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
③把握事物的特殊性才能找準工作的正確方向
④價值觀對我們的行為選擇有導向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2.【浙江省十校聯盟2020屆高三聯考】管仲認為:“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碧├账拐J為:“萬物皆由水而生成,又復歸于水。”由以上兩種觀點可以推斷出
①世界的本原問題是哲學必須回答的問題
②萬物與一物的關系是哲學基本問題
③世界本原問題具有統一不變的形式
④古代樸素唯物主義都缺乏科學依據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3.
【湖北省高三調研】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加劇,企業投資萎縮,缺乏活力,國民消費品供需正面臨著嚴重的結構性失衡:一方面,衣服鞋帽玩具等傳統的中低端消費品供給嚴重過剩,價格持續下滑;另一方面,高品質消費品供給不足,中國居民在海外瘋狂掃貨。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市場需求結構的變化,亟需供給體系跟進調整,這時候就輪到“供給側改革”發揮功效。未來我國推進新一輪經濟改革,要防止需求側過度依賴,采用供給管理和需求管理相結合的綜合療法,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加強供給側改革,這不僅是對眼下中國宏觀經濟的一劑對癥良藥,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也意味著未來更多的實惠和便利。
結合材料,從辯證唯物論的角度,分析我國“供給側改革”的科學性。
14.【河南省高三調研】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國每年有20多億噸的生活垃圾需要清運,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財力。過去人們單純地認為,“集中填埋是處理垃圾的最佳方式”。但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只有極少部分垃圾才需要填埋,垃圾分類處理可以讓大部分垃圾變為再生資源,可以降低處理成本,減少土地資源的消耗,取得社會、經濟、生態等多方面效益。一直以來,我國在不斷推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然而從實踐看,垃圾分類工作總體進展緩慢。調查顯示,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滯后、垃圾分類設施缺乏、居民不了解垃圾分類知識、垃圾分類宣傳教育不到位等是成為造成此項工作推進困難的主要原因。促進垃圾分類工作的發展任重而道遠,需要人人出力,日積月累,方能有成。
從辯證唯物論角度談談應如何推進垃圾分類工作。
認識論
【高考真題】
1.(2020新課標全國Ⅱ卷.23)2020年是恩格斯誕辰200周年。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恩格斯在談到馬克思主義產生時說:“同任何新的學說一樣,它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雖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經濟的事實中?!鄙鲜稣摂嗵N含的哲學道理是(

①理論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
②理論只能反映當前經濟事實人
③理論總是受到客觀現實的制約
④來源于現實的理論就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0新課標全國Ⅲ卷.22)1869年,門捷列夫公布了自己制作的元素周期表,將已發現的化學元素納入一個統一的體系中。依據元素周期律,門捷列夫推斷當時的一些原子量測定結果存在誤差,預言“類鋁”(鎵)、“類硼”(鈧)等當時尚未發現元素的存在,他的推斷和預言后來在實驗中被逐一證實。這表明(

①科學發現來源于認識的不斷深化與積累
②科學原理對探索和發現客觀真理具有指導作用
③任何科學理論都必須在實踐中驗證自己的真理性
④科學原理——科學預測——實踐檢驗是認識發展的一般規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0·江蘇卷)18世紀,科學在發現自然規律方面成就斐然,以至于很多人認為,已經沒有什么真理可以發現了……像鐘表一樣有序運轉的世界觀完全取代了混亂的世界觀。該觀點(

①肯定了追求真理的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
②肯定了自然科學已完成發現真理的任務
③否認了真理是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認識
④否認了真理會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0·天津卷)1979年,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小康之家”的概念,從此“小康”被用來詮釋中國現代化坐標上一個重要階段。從黨的十五大提出“建設小康社會”,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九大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過程體現了(

A.認識的根本目的是獲得真理
B.認識的最基本屬性是客觀性
C.真理通過不斷戰勝謬誤得到發展
D.認識在實踐基礎上不斷深化和發展
5.(2020·山東卷)毛澤東指出:“世界上只有唯心論和形而上學最省力,因為它可以由人們瞎說一氣,不要根據客觀實際,也不受客觀實際檢查的?!边@告訴我們的是(

①唯心論和形而上學都以認識和實踐相脫離為特征
②客觀事物是認識的對象和檢驗真理的標準
③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觀和客觀相符合
④不以理論為指南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6.(2020·浙江卷)采用傳統的玉米和大豆間套種方法,大豆會缺少光照,倒伏嚴重,產量很低。針對該問題,農學家經過多年探索,反復試驗,提出玉米和大豆帶狀復合種植的新理論和新方法,實現了兩種作物的協調高產。由此可見(
)
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②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
③認識受具體的實踐水平限制
④認識受主體知識水平的限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19·浙江卷)入侵物種水花生的蔓延導致洪湖水質惡化、魚蟹死亡。在相繼使用物理和化學手段防治水花生蔓延的努力失敗后,當地政府在專家組實地調研的基礎上,決定引進專食水花生的葉甲,終于用生物防治手段遏制了水花生的蔓延。這表明
①具體的實踐水平限制了人們的認識
②不成功的實踐也能推動人們的認識
③實踐可以確定真理的適用條件和范圍
④事物的發展程度制約了人們的認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8.(2019·全國卷)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當今時代,知識更新不斷加快,社會分工日益細化,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層出不窮。青年要珍惜韶華、不負青春,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知識,提高內在素質,錘煉過硬本領,使自己的思維視野、思想觀念、認識水平跟上越來越快的時代發展。這一論述蘊含的認識論道理是
①源于直接經驗的認識是真理性認識
②以實踐為基礎的認識具有直接現實性
③時代和實踐為認識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和需要
④實現認識與實踐的統一需要不斷提升主體素質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19·江蘇卷)兩條小魚遇到一條大魚,大魚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們,這水怎么樣?兩條小魚繼續游了一會兒,終于,其中一條忍不住問另一條:什么是水?……不少人就像故事中的小魚一樣,生活在社會的“水”中太長時間,已不知道“水”是什么。從哲學角度看這是因為
A.認識具有無限性
B.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C.認識具有反復性
D.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
10.(2018·海南卷)馬克思、恩格斯在《(共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年來是完全正確的,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上述論斷說明的認識論道理有:
①認識的真理性依主體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②認識的真理性不受時間、空間、條件的制約
③真理性認識能夠經受住不斷發展著的實踐的檢驗
④真理性認識只有與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推動實踐發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2018·全國卷)(2018年高考全國1卷文綜政治21)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時代課題,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表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①源于理論研究和理論斗爭
②是時代變化和社會發展的產物
③是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的結晶
④完成了對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2018·江蘇卷)2017年11月,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了兩只獼猴。很多人都以為,這項技術的突破并不大,因為22年前,美國已經誕生了克隆羊。但實際上,當初的克隆羊采用的是胚胎分裂技術,而中國科學家采用的則是更為先進的體細胞克隆技術。由此可見
A.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
B.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真理才不會被推翻
C.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受到條件的局限
D.客觀事物本質的暴露和展現需要一個過程
13.(2018·江蘇卷)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普及,各類新型地圖產品層出不窮,從事地圖服務的單位也由傳統的地圖出版社向一般出版社、導航電子地圖服務提供商、互聯網企業等延伸,迫切需要對相關法律法規加以修訂。材料告訴我們
A.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
B.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C.實踐可以變觀念為現實
D.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14.(2018·浙江卷)在發現土壤呈現流變狀態還是固體狀態取決于土壤顆粒之間是否存在ODI約束之后,中國科學家利用某種植物纖維合劑給沙子引入ODI約束,在沙漠進行“沙子土壤化”試驗。5年后,所試驗的4000畝沙漠變成了良田。這樣做是因為
A.實踐為人們提供了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
B.人們只有親身實踐才能獲得認識
C.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D.科學實驗是認識的唯一來源
55.(2018·浙江卷)科學家通過對3000多名退休公務員的跟蹤調研,發現這些人退休后短期記憶力衰退的速度快了近40%,從而凸顯了刺激性工作活動有利于年長者保持較好的記憶力,降低罹患阿爾茨海默病即老年癡呆的風險。這再次佐證
①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②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
③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④實踐鍛煉和提高人的認識能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6.(2018·海南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拓展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2017年2月,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要求各地將研學旅行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動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展。開展研學旅行的認識論依據是:
①直接經驗比間接經驗更有用
②參與社會實踐可以促進知與行的統一
③直接經驗是驗證間接經驗正確與否的標準
④認識的發展是一個實踐與認識相互促進的過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2020新課標全國Ⅰ卷.4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專家對醫療救治工作不斷進行分析、研判、總結,先后制修訂和發布7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為保衛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第1版方案較簡單,主要包括病原學特點、病理特點、病例定義、鑒別診斷、病例發現與報告、治療等方面內容。第3版方案細化了中醫治療方案等內容。第7版方案增加病理改變內容,增補和調整臨床表現、診斷標準、治療方法和出院標準等,并納入無癥狀感染者可能具有感染性、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等新發現,形成了包括13個方面內容的比較完整的診療體系。
中醫藥是中國人民在幾千年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彰顯了獨特的價值和魅力。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發揮中醫藥治未病、辨證施治、多靶點干預的獨特優勢,全程參與深度介入疫情防控,形成了覆蓋診療過程的中醫診療規范和技術方案,在全國推廣使用,有效降低了發病率、轉重率、病亡率,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復期康復。中醫藥還走出國門助力全球抗疫,中方專家線上線下與日本、韓國、意大利、柬埔寨等國專家分享救治經驗,將新冠肺炎中醫藥診療方案譯成英文并發布在國家衛生健康委網站與世界各國共享。
(1)診療方案的變化反映了對新冠肺炎認識的發展,運用認識論原理加以分析。
【高考模擬題】
1.(2020·重慶北碚·西南大學附中高三月考)安徽省馬鞍山市薛家洼位于長江岸邊。過去,這里長期亂搭濫建、污水橫流;如今,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經過不懈整治,這里蘆葦鋪綠、水清河晏、江豚騰躍,已成為百姓親江親水的好去處。薛家洼由污水橫流變身美麗岸線給我們的啟示是
A.順應社會發展規律就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B.正確的發展理念決定著人類與自然之間的聯系
C.改善生產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與自然的矛盾
D.發展經濟必須尊重自然規律,做到按規律辦事
2.(2020·重慶北碚·西南大學附中高三月考)科學家米勒做了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實驗,他把氨氣、氫氣,還有水、一氧化碳放在一個密封的瓶子里,在瓶子兩頭插上金屬棒,通上電源,通過這個類似于閃電作用的裝置,一周之內產生了大量的氨基酸。這說明在地球表面,經閃電作用,即使在常溫條件下,無機分子也能合成有機小分子。上述實驗再次證明
①自然界的各個領域都是統一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
②自然事物的變化發展遵循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
③人類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有意識地創造新的物質
④自然事物的演進往往離不開人的意識活動的參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0·浙江高三月考)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于2020年11月1日開始,這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人口發展進入關鍵期開展的一次重大國情國力調查,可為編制“十四五”規劃等提供重要信息支持。這是基于
①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客觀實在性
②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是相對的、無條件的
③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于運動和變化之中
④人口因素是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因素之一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4.(2020·湖南湘潭一中)毛澤東同志說過:“規律存在于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應當從歷史發展過程的分析中來發現和證明規律。不從歷史發展過程的分析入手,規律是說不清楚的。”毛澤東同志的這段話說明規律
A.深奧莫測,很難認識
B.最重要的特點是客觀性
C.存在和發揮作用是有條件的
D.存在和發揮作用離不開人們的意識
5.(2020·陜西長安一中)《莊子·秋水》中提道,“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薄短浇洝分幸蔡峒啊疤斓嘏c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碑斘覀兠鎸ψ匀弧⒚鎸游飼r,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和諧共處,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懷著敬畏的心找回自然的秩序,找回與大地的根脈和親緣。之所以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因為
①人類社會的發展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②人類的破壞性活動使自然界失去了客觀性
③人與自然本應是血肉融合的整體關系
④自然界是客觀的,有其自身固有的規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0·天津市第八中學高三月考)2022年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將熊貓形象與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殼相結合,體現了冬季冰雪運動和現代科技特點。吉祥物名字中的“冰”,象征純潔、堅強,是冬奧會的特點。而“墩墩”,意喻敦厚、健康、活潑、可愛,象征著冬奧會運動員強壯的身體、堅韌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奧林匹克精神。該設計理念體現
A.意識的內容是主觀的,形式是客觀的
B.有什么樣的意識內容就有什么樣的意識對象
C.主觀與客觀是相互貫通、相互依存的
D.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和主動創造性
7.2020年10月30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方顯楊課題組與化學系李景虹課題組合作,在《自然通訊》在線發表了題為“黃病毒屬抗核酸外切酶機械穩定性各向異性的分子機制”的研究論文,揭示黃病毒屬抗核酸外切酶穩定性分子機制。這進一步印證了
①世界是可知的,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意識具有主動創造性,能夠認識事物的本質
③思維具有相對獨立性,對存在具有反作用
④人們能認識并調整此類酶機械穩定性的分子機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20·重慶北碚·西南大學附中高三月考)2020年10月2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在愛國主義精神感召下,同仇敵愾,同心協力,讓世界知道了,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這表明
A.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正確反映
B.人的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
C.意識對人的生理活動具有調控作用
D.意識能正確指導人們實踐
9.(2020·重慶北碚·西南大學附中高三月考)“莊周夢蝶”是戰國時期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莊子所提出的一個哲學命題,它描述了“物我不分”的美妙意境:到底是我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我?同時也向世人拋出了“我們憑感官感知到的現實世界是否真的存在”的哲學議題。該觀點
①體現了對思維與存在關系問題的思考
②回答了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
③否定了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問題
④認識到了人和動物的思維都離不開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20·重慶北碚·西南大學附中高三月考)大約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無情地撞上地球,最終導致全球76%的物種(包括大型恐龍)滅絕,而小行星撞擊地球的細節一直是人類未解之謎。最近科學家通過分析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島193公里寬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巖層,勾勒出了小行星撞擊地球后24小時的細節??茖W家對未解之謎的破解印證了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
④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2020·重慶市云陽江口中學校高三月考)國產網絡劇《長安十二時辰》以講好“中國故事”為創作初衷,在虛構的緊湊劇情中“努力還原大唐的一天”。該劇融入眾多有據可查的歷史人物,在服飾、化妝道具、置景等諸多細節上“原汁原味”呈現了唐朝的真實生活,以至觀眾相信該故事在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由此可見,在電視劇創作中
①人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有主動創造性
②人們根據實踐的需要自覺選擇意識的對象
③意識可創造出世界上原本沒有的客觀事物
④意識的反映方式能決定意識內容的真實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2020·河南高三月考)2020年11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宣布發現了一種形似蝦一樣的動物化石―“麒麟蝦”,該化石來自5億多年前,身體兼具真節肢動物和節肢動物祖先類型的多種特征,是打開節肢動物起源之謎的過渡型物種,為生物進化論增添了新的實證。這一發現進一步佐證了
①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之物
②意識的反應形式是主觀的
③世界統一性在于其物質性
④真理與謬誤往往相伴而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2020·重慶北碚·西南大學附中高三月考)中華民國成立后不久,孫中山意識到鐵路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重要意義,提出建設二十萬里鐵路的宏偉計劃,但由于受當時條件限制,未能實現。新中國成立后,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在幾代建設者的努力下,現在中國高速鐵路總里程居世界第一,修建鐵路的速度更是無人能敵。中國鐵路發展的歷程說明
①認識是實踐的最終目的和動力,要發揮正確認識的作用
②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可以把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存在
③真理不斷在實踐中被推翻,要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④中國鐵路建設活動是歷史的發展著的,具有社會歷史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2020·重慶北碚·西南大學附中高三月考)事異時移,法隨時變。我國新頒布的民法典是一部充分體現時代特點的民法典——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強化互聯網時代個人信息保護……民法典與時俱進,為解決21世紀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貢獻中國智慧。民法典與時俱進
①是發展著的實踐推動的結果
②堅持了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③說明經過實踐檢驗的認識就是真理性認識
④表明獲得真理要經歷“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2020·重慶北碚·西南大學附中高三月考)慧眼衛星,是我國第一顆空間X射線天文衛星。近日,該衛星在高于200千電子伏特(keV)的能段發現了黑洞雙星系統的低頻準周期振蕩,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能量最高的低頻QPO現象。研究表明,該振蕩起源于黑洞視界附近的相對論噴流(向外高速運動的等離子體流)的運動,這為解決一直以來存在爭議的低頻QPO物理起源問題提供了重要參考。上述事實印證了
①正確認識事物的過程具有反復性和上升性
②在對確定對象的不同認識中,真理只有一個
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之物,沒有不可認識之物
④真理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2020·重慶北碚·西南大學附中高三月考)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國家衛生健康委組織專家對醫療救治工作不斷進行分析、研判、總結,先后共制修訂和發布了八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為保衛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衛健委專家組八次制訂、修訂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的過程,體現了
①實踐決定認識,是認識的基礎
②在一定條件下,真理和謬誤可以相互轉化
③真理總是在實踐中不斷推翻自己而得到發展、完善
④認識的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過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2020·重慶北碚·西南大學附中高三月考)“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編制好“十四五”規劃意義重大。習近平指出,編制“十四五”規劃要把發展機遇研判準,把困難挑戰分析透,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習近平提出這一要求的哲學依據是
①意識反映客觀事物具有主動創造性
②認識對其指導的實踐起決定作用
③物質決定意識,主觀必須符合客觀
④意識的性質不同,其作用就不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2020·重慶北碚·西南大學附中高三月考)2020年重慶智博會展出了一款特殊的“相機”,用它一拍,就能識別出水果的含糖量、新鮮度,空氣的PM2.5含量、污染物濃度,土壤的元素含量、肥沃程度。光譜,是每種物質與生俱來的“指紋”。這款“相機”正是根據該原理,利用相當于頭發直徑萬分之一的量子點納米材料識別物質的光譜,再通過‘后端’的數據庫準確判斷物質的種類、數量等信息。這款“相機”的面世
①說明了規律是可以認識和利用的
②拓寬了意識主觀內容的客觀來源
③有助于推動人類認識水平的提高
④改變了意識反映物質的主觀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材料分析題
19.(2020·天津靜海)近百年來,隨著西風東漸,西醫成為主流醫學,中醫藥呈邊緣化趨勢。事實證明,中醫藥一旦背離了自身發展規律,中醫西化,特色弱化,必將喪失自我。因此,無論看待中醫、研究中醫,還是運用中醫、推廣中醫,必須遵循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保持中醫藥的本色。同時,改革中醫藥管理體制,突出中醫藥的系統性和整體性,把中醫藥特色優勢用制度、標準、規范固定下來,把中醫藥的根脈保存好,更要借助現代科技手段,推動中醫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中醫藥根深葉茂。
結合材料,運用“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說明如何推動中醫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20.(2020·安徽省太和第一中學高三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年9月,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說,“從實踐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學家都是憑借執著的好奇心、事業心,終身探索成就事業的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
好奇心是人類探索未知的原動力,是孩子進入科學世界的敲門磚、金鑰匙、是培養未來科學家的起點。好奇心是探索科學規律、進行科學創造的源泉。實現“從0到1”的基礎研究,更需要恒久的好奇心,并激發出無窮的毅力和耐心。
結合材料,運用意識的能動作用原理,說明呵護和培養孩子好奇心的重要性。
21.(2020·全國高三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口問題,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始終處于基礎性地位,因此,人口普查意義重大。從1953年到2020年,我國進行了七次人口普查。相比以往,第七次人口普查最明顯的變化是電子化,全面推行電子化采集方式,首次開發自主填報小程序,首次探索利用行政記錄和大數據進行比對核查……十年之間,現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互聯網+”涌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口普查也成為其拔節生長的新場景、新實踐。
有人認為,人口普查見證著時代變遷,記錄著社會發展的鏗鏘腳步。結合材料,運用實踐與認識的知識,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22.(2020·重慶北碚·西南大學附中高三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你見過什么樣的中國,是96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陸地,還是300萬平方公里的澎湃海洋;是四季輪轉的天地,還是冰與火演奏的樂章。
紀錄片《航拍中國》第三季于2020年在央視首播。該片以10個省市自治區為線索,通過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空中拍攝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各省市自治區自然地理風貌、歷史人文景觀及經濟社會發展,全景式地俯瞰那個觀眾既熟悉又新鮮的美麗中國、生態中國、文明中國。
《航拍中國》的播出引發了觀影者強烈反響,民俗愛好者從節目中了解到了更多的流傳千百年的節日和民俗,文化愛好者從節目中感悟到了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旅游愛好者從節目中領略到了祖國不同地區的大好河山……
結合材料,運用認識論的相關知識,分析不同觀影者從《航拍中國》中獲得不同感受的原因。
39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秦安县| 冕宁县| 东丽区| 孙吴县| 封开县| 望江县| 新田县| 延边| 邢台市| 北京市| 呼和浩特市| 岑溪市| 庆云县| 本溪市| 兴隆县| 荆州市| 闻喜县| 宕昌县| 兴化市| 阿克陶县| 阿城市| 双桥区| 丹东市| 福泉市| 海兴县| 凌海市| 闸北区| 江西省| 遵义县| 桃园县| 鄂尔多斯市| 兴山县| 新兴县| 武胜县| 桂阳县| 绍兴市| 龙胜| 九龙坡区| 扬州市| 庄浪县| 密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