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章 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 第一節《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教學設計 【課題】:《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課型】:新授課 【教材分析】 本課是魯科五·四學制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六章第一節《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第一課時。由于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先從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視覺,以及耳和聽覺,繼而才介紹神經系統的組成和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旨在強調了人體通過自身的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來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強調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強調關注人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系。本節的教學是全章教學的基礎,完成好本節教學任務,可為后面的教學做一個良好的鋪墊。 【學情分析】 有關人體對外界感知的方式、器官,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并不陌生。但涉及到這些器官的結構名稱、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它們感覺外界環境變化,學生又不十分清楚。那么如何從學生已有的實際經驗出發,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引導學生沿著科學發現的本來面目更加合理地學習是本節的關鍵所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①描述眼球的結構和功能;②概述視覺的形成過程;③說出 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 能力目標:①通過實驗體驗凸透鏡的成像過程,解讀視覺的形成過程。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②嘗試觀察瞳孔大小變化情況,并作出解釋。 3.情感目標:培養視覺的衛生習慣,關愛和幫助視覺有障礙的人。 【教學重點】 重點:1.眼球的結構和功能; 2.視覺的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 難點:視覺的形成過程 【課時數】:1課時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法、講授法。 【學習方法】:小組合作探究法、觀察法、討論法和比較法。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眼和視覺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通過三個猜物的小游戲,把兩顆棒棒糖放在一個布袋里和悄悄蒙上同學的眼睛及猜三杯美味的飲料,讓學生通過聽、聞、摸、嗅等來判斷是什么物體,再讓學生用眼睛看,讓學生感受到視覺的重要性,激發求知欲從而導入新課。 (二)眼球的結構和功能(快速記憶、自主探究) 1.通過觀察眼球的結構模型及熟知各個結構所在的位置。 2.閱讀教材P78—79頁內容,完成導學案中【自主探究】中的問題。對照課件與課本中的“眼球模式圖”,指出各部分的名稱及功能,快速記憶,以小組為單位,搶答課件所展示的問題。 3.認一認,說一說:眼球的結構和功能(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眼球的結構板圖,學生點評眼球的結構和功能。) (三)視覺的形成過程(取長補短、合作探究) 1.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相互觀察小組成員的眼睛,并找出人們常說的黑眼球和白眼球分別相當于眼睛結構中的哪兩個?同時還要找到瞳孔的位置? 2.講解瞳孔大小的調節,同時,播放“視覺形成”的視頻,在教師的引導下,分小組討論,并總結出“視覺的形成過程,提問學生是怎樣看到老師呢? (四)近視和遠視形成的原因及其矯正方法(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利用出示課件、層層引入。深度解析視覺的形成過程:通過課件演示,探究看遠近不同物體時,晶狀體的變化。 (五)近視眼的預防 1.分組探究近視的成因,讓學生各抒己見,最后得出結論。 2.觀看課件中“三要”和“四不要”的圖片,說明含義。旨在培養學生關愛生命和健康意識。 (六)小結(盤點收獲) (七)當堂檢測 (八)板書設計 第一節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第1課時) 眼球的結構和功能 二、視覺的形成過程: 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視網膜→視神經→視覺中樞 三、近視及遠視的矯正方法 四、近視眼的預防 (九)課后作業:要求課前和老師做游戲的同學上講臺與老師合影,目的是要求學生課后找出照相機的結構和眼球的結構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及功能。 (十)課后反思: 本節課采用多媒體與圖片相結合,效果較好。我自己認為、把遠視放在近視一起講效果比較好,起到對比作用,增加學生的記憶。也增加學生的興趣。即了解近視,也了解遠視。增加了知識的連慣性和趣味性。不足之處是:課堂上沒有展示凸透鏡成像裝置實驗,也沒有時間講解照相機與眼球具有哪些相同的結構和功能,所以就把此問題布置成作業形式叫學生課后完成。 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