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細菌》教學設計 課題 第 6 單元 第 1 章 第 2 節 細菌 教 學 目 標 知識目標: 描述細菌的結構和功能。 說出細菌生殖方式。 二、能力目標 通過制作細菌模型,提高動手能力,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嘗試通過將細菌與植物細胞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 制作概念圖,構建知識體系。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 通過對巴斯德鵝頸瓶實驗的分析,培養理性的、縝密的思維方式。 2.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3. 通過學習細菌的生殖,認同講究個人衛生的道理,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學情分析 通過對上一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已經知道了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分布范圍和生活條件,生對細菌與人體的一些疾病有一些小部分的理解,但是由于細菌沒法用肉眼觀察,所以學生對細菌的特征、細菌的發現史較為陌生。另外七年級的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學生對思維導圖的使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較熟練地使用思維導圖。 重點 難點 重點: 細菌形態結構的特點。 細菌的營養方式和生殖。 難點: 細菌的生殖及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 教學方法 實踐法、多媒體演示法、小組討論歸納法、概念圖法 教具學具 教具:腐爛的豬肉湯1份、新鮮的肉湯1份、微課、視頻、橡皮泥12份、細菌的貼圖9份 學具:導學案 教學流程圖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設疑導入(2min) 【展示】:常溫放置3天的豬肉湯和新鮮的肉湯 【提問】: 1. 你能聞到新鮮的肉湯和腐敗的肉湯分別是什么氣味? 2. 肉湯的腐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播放】《細菌的科普》 學生聞兩種肉湯的氣味 思考回答: 細菌、微生物等 觀看視頻 運用實物、視頻創設問題情境,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入思考 二、細菌的發現 (4min) 資料1:利用ppt介紹第一個發現細菌的人——列文虎克 聽課 再現鵝頸瓶實驗,給學生直觀感受實驗過程,最后得出結論,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對實驗的分析,培養學生理性的、縝密的思維方式 資料2: 19世紀時,許多著名科學家都認為細菌是自然發生的。 資料3:1864年——巴斯德進行鵝頸燒瓶實驗 【視頻】《鵝頸燒瓶實驗》 【思考】 巴斯德試驗中哪一個瓶子的肉湯會腐??? 這兩個瓶子形成一組什么實驗? 得出結論:肉湯的腐敗是來自空氣中的細菌造成的 觀看視頻,并思考導學案上“概念構建一”的三個問題 三、細菌的大小、與形態 (5min) 展示細菌圖片,感受細菌大小 【提問】表面干凈的圖釘,真的什么東西也沒有嗎? 利用PPT播放顯微鏡下不同放大倍數的釘子“面貌”圖片,放大倍數為33倍、100倍、200倍、300倍、500倍、15000倍、30000倍、70000倍 【小結】細菌的個體非常的微小 二、展示不同形狀細菌圖片,進行分類 【活動】請兩位學生,在講臺上對9種細菌的圖片按照形態進行分類。 【展示】同時展示9種不同形態的細菌 【提問]】根據細菌的形態,你能將細菌分成幾類,分別是哪幾類? 觀看圖片,感受細菌的大小 小結, 觀察不同細菌的圖片,對細菌進行分類,并完成導學案“概念構建二”的內容 通過觀察不同倍鏡下的細菌,讓學生在驚訝中走進細菌,直觀感受細菌的大小非常微小 通過觀察讓學生自主歸納,并通過一個分類活動,使學生能夠做中學 四、細菌的結構及營養方式(19min) 細菌的結構與功能 【活動】制作細菌的結構模型 讓學生根據微課內容,小組合作,利用橡皮泥制作細菌的結構模型,并進行分組比賽 【思考】 你是如何制作細菌的遺傳物質的? 【展示】所有模型、兩小組的細菌模型 【提問】 1.細菌的結構有哪些?有什么特點? 2.是不是所有的細菌都有鞭毛或莢膜?它們的作用是什么? 3.你們在制作細菌的模型時是怎樣制作細菌的DNA的? 【小結】1.細菌的基本結構與特殊結構 2.小結細菌的鞭毛、莢膜的作用 真核生物的概念與細菌的營養方式 【展示】細菌、動物細胞、植物細胞的結構示意圖 【思考與討論】 1.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結構上最大的區別是什么? 引出原核生物的概念 原核生物:有DNA集中區域,但沒有成形的_???è?????_的一類生物 【練一練】下面哪個生物不屬于原核生物( ) A.細菌(圖) B.藍藻(圖) C.支原體(圖) D.酵母菌(圖) 根據細菌和植物細胞的不同推測,他們在營養上是否相同? 【小結】細菌的營養方式:絕大多數細菌是利用現成的有機物 學生根據微課內容,小組合作,利用橡皮泥制作細菌的結構模型,并進行分組比賽,完成導學案“概念構建三”的第2小題。 評選最完整最好看的細菌模型 請兩個小組展示細菌模型,介紹細菌的結構和回答三個問題 觀察討論,總結出原核生物的概念 練習 思考總結 細菌的營養方式 通過學生動手做,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在做中學,利用模型,將平面的知識立體化,加深對細菌的結構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 通過展示不同的細菌模型,進行對比,糾正學生錯誤的知識,構建新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培養學生讀圖能力 練習鞏固,加深對原核生物這一概念的理解 通過比較法,歸納出細菌的營養方式 五、細菌的生殖(5min) 一、閱讀課本,收獲新知 【展示】細菌分裂圖 【問題】細菌是通過什么方式進行繁殖? 【動畫】《細菌分裂》動畫 【算一算】假設食物及空間充足,你手上有1個細菌,分裂一次得2個,分裂第二次是4個,第三次是8個,依次類推,分裂第N次是多少個細菌? 【展示】芽孢圖 簡單介紹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一般條件下可以生存十多年,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特別能夠耐受高溫和干燥。 【活動】假設制作的這一個細菌(模型)遇到不良環境,形成芽孢,請你以這個細菌的模型為基礎,利用橡皮泥制作出芽孢 小結: 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不是生殖細胞 觀察圖,回答 觀看動畫 計算并完成導學案“概念構建四“第2題” 聽課 動手 小結 通過圖片來展示細菌的分裂方式 引導學生通過動畫、計算,認識細菌繁殖的特點 通過問題、活動,讓學生更好理解細菌遇到不良環境會形成芽孢,芽孢是休眠體,不是生殖細胞 六、小結(5min) 利用3分鐘完善課前已繪制的概念圖 【展示】學生的概念圖,進行小結 完善概念圖、學生小結本節內容 構建本節的知識網絡 板書設計 第二節 細菌 1.細菌的發現 2.細菌的形態 球狀、桿狀、螺旋狀 3.細菌的結構 基本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 特殊結構:莢膜(保護)、鞭毛(運動) 4.細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課后反思: 本節課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為小組合作、動手實驗,出色完成了構建概念、共同探究、表達交流等工作,不僅提高了同學的多方面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相互協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真正體驗到做中學的樂趣。通本節課是一節學生卻難以接觸的內容,在本節的設計中,一共有5個亮點: 1.亮點一:教學環節層層遞進,激發了學生的熱情,學生在興趣的指導下自主積極地獲取新知識,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引導、學生的主體作用。 2.亮點二:利用實物、視頻導入激起興趣、利用問題引導,合作學習獲取新知,提高學習自主學習的能力。 3.亮點三:利用制作模型法、概念圖法等,讓學生在快樂的動手實踐中,獲取新知識,充分體現了學生做中學的理念。 4.亮點四:利用概念圖法,讓學生自主構建本節的知識結構,通過概念的構建,既可以形成新的知識網絡,也可以給師生及時反饋。 5.亮點五:本節課運用了活動教學法,有效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總之,我認為這種教學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以后在教學中會多多采用該教學方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