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節生物的進化第2課時自然選擇學說教學內容本節內容在教材第6—20頁。其中包括:1個“活動”、3個“小資料”、1個“建議活動”和1個“思考練習”。教材主要介紹了生物進化的重要證據——化石,生物進化的歷程(地球上的生命史)和生物進化的原因(達爾文和他的自然選擇學說)。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列舉古生物學化石的證據,說明生物是講化的。2.說出地球上各類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現的先后順序。3.簡述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過程與方法1.通過化石的概念及其形成過程,讓學生在活動中感知化石是證明生物是進化的最有說服力的證據。2.借助于圖片或課堂游戲的方式組織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了解地球上各類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現的先后順序。3.采取師生互動的方式,了解達爾文的環球考察過程,知道自然選擇學說的形成過程及其主要內容。◆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生物課活動的情感。2.形成生物進化的基本觀點。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突破◆重點1.生物化石的形成過程和化石所記錄的生物進化的趨勢。2.地球上各類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現的先后順序。3.達爾文提出自然選擇學說的過程和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難點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教學突破通過指導學生分析、比較教材上的圖片資料,開展各種活動、游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活動中突出重點,從而突破難點。教學準備◆教師準備1.搜集生物化石圖片。2.搜集反映地球生命發展歷史的圖片。3.搜集達爾文和有關自然選擇學說的資料。4.搜集整理與生物進化有關的錄象、視頻等資料。◆學生準備1.搜集生物化石圖片。2.搜集反映地球生命發展歷史的圖片。3.搜集達爾文和有關自然選擇學說的資料。教學步驟一、達爾文的科學研究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1.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15頁的內容。(1)達爾文在5年的環球考察旅行中,發現了什么?(2)他又想到了什么?(教師邊聽學生回答,邊給以鼓勵性評價,并作提示性指導)(3)總結:達爾文意識到群島上動物與環境的協調一致不是上帝創造的,而是各種生物發生著適應環境的變化,這種變化顯示出環境的影響和大自然的選擇。2.生物為什么表現出與環境相適應呢?達爾文從人工選擇中得到什么啟示?請閱讀教材第16頁的“人工選擇的啟示”,并進行討論。3.簡介馬爾薩斯的《人口論》馬爾薩斯人口論的主要觀點是:人口以幾何級散(1、2、4、8、16、32……)增加,而食物剛以算數級數(1、2、3、4、5……)增加。即食物的增長遠遠低于人口的增長.為了爭取食物.人類就要進行生存斗爭。達爾文從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中。為生存而斗爭。的觀點所啟發,提出大自然正是通過生存斗爭選擇了發生著適應性變化的生物個體。提問:達爾文從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中得到什么啟示?1.閱讀后回答如下:(1)達爾文看到了千姿百態的動物。他在加拉帕戈群島上所發現的26種陸棲鳥類中有25種是特有的;海生魚類有15種是新種;25種甲殼蟲中只有2~3種在其他地區有分布;185種綠色開花植物中有100種是新種。生活在南美洲大陸上和群島上的鬣蜥形態和生活習性不同。(2)大陸上的鵜鶘會飛,而群島上的鵜鶘不會飛;古代的樹獺遺骸比現存的樹獺個體大得多;為什么體形小的樹獺能夠延續下來。達爾文還注意到:群島上棲息著13種地雀,由共同祖先進化而來,它們的食物不同,喙形也不同。(3)明白自然界中也一定存在著與人工選擇相似的過程,即自然選擇。2.達爾文注意到人們飼養的動物和栽培的植物,都是從野生的原種經過世代的精心選擇和培育形成的,也就是說,人工選擇能培育出不同的動植物品種,自然環境的選擇作用應同樣能夠促進生物的變化,于是,提出了“自然選擇”。3.聽教師介紹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回答:認同達爾文得到了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中“為生存而斗爭”的啟示。二、提出生物進化理論教師活動學生活動1.達爾文根據自己在環球考察日記中的材料、動植物標本和化石標本,先后寫出了幾卷地質學著作和一些有關生物進化的論文,并于1859年發表巨著《物種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棱心的生物進化理論。(1)繁殖和變異在生物物種的進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在生存斗爭的過程中,必須有一部分生物個體被淘汰。那么.哪些個體會被淘汰昵?2.什么是自然選擇?自然選擇的過程是什么?結果是什么?意義又是什么?小結:自然選擇是通過生存競爭實現的,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意義是環境的定向選擇作用決定著生物進化的方向。3.組織學生進行“模擬自然選擇”的活動。(1)引導學生列舉類似“豆豆鳥”的事例,說明生物的一個類型比其他類型所具有的生存優勢。(2)一種動物被引種到一個新地區,在與原物種的競爭中將會產生怎樣的后果呢?(3)為什么有些鳥的喙尖而長。而有些鳥的嘬平而短呢?4.總結:本節課我們首先簡單介紹了達爾文的生平,科學研究過程,“物種起源”中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生物進化理論,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重點是達爾文提出自然選擇的過程和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生物多樣性形成的原因等內容。下面,請同學們對這節課的內容做一個總結。1.理解《物種起源》的來源。(1)絕大多敦物種繁殖的后代數量往往超過生存環境的承受力,致使后代無法獲得足夠的食物、水和棲息條件等。在競爭生存空問或有限的自然資源時,某些微小變異使生物更能適應環境變化,這樣的個體容易生存和繁殖后代,它們的后代可能繼承了這種有利變異的性狀。(2)達爾文認為:在自然界中,生物個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在生存斗爭中才容易生存下來,并將這些變異遺傳給下一代.而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被淘汰。2.回答:自然選擇是指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競爭,適應的生存下來,不適應的被淘汰掉的過程。3.進行模擬“自然選擇”的活動.并討論教師提出的問題。(1)例如:貓反應靈敏,爬得高,狗不會爬。貓捉老鼠的能力比狗有明顯的優勢;啄木鳥的喙長、尖端還有鉤,麻雀的喙短而小,啄木鳥捕捉樹洞里昆蟲的能力比麻雀有明顯的優勢。(2)被引種刊一個新地區,在與原物種的競爭中將會產生的后果是:可能取代原來的物種,也可能與原物種在生存競爭中失敗,在這個地區不能生存。(3)與它們捕食環境、捕食方式和食物的類型有關。4.總結:(1)提出自然選擇的過程為:5年的環球考察→觀察、記錄、采集生物標本和化石標本→發現問題→進一步觀察→推測→受人工選擇的過程和結果的啟發啼吸納“人口論”中生存斗爭的觀點→構建自然選擇理論。解釋生物進化的過程、原因和結果。(2)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有四點:過度繁殖,生存斗爭(也叫生存競爭),遺傳和變異,適者生存。生物界普遺存在著過度繁殖的現象,過度繁殖引起生存斗爭,在生存斗爭中,具有有利變異的生物個體得以生存下來。并繁殖后代.這就是適者生存。本課總結本節教材首先介紹了古生物學化石方面的證據.說明生物是進化的,接著講述地球上生物出現的先后順序和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學生通過本節教材內容的學習,形成了生物是進化的基本觀點。本節教材的重點是生物化石的形成過程和化石記錄的生物進化趨勢,地球上各類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現的先后順序.達爾文提出自然選擇學說的過程和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板書設計三、迭爾文和他的“自然選擇學說”1.達爾文簡介,環球考察旅行的見聞、收獲2.人工選擇的啟示:深信自然選擇與人工選擇過程相似3.人口論的啟發:受“為生存而斗爭”觀點的啟發提出自然選擇學說、內容(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和適者生存)解釋生物進化的原因教學探討與反思本節教材內容較多,所涉及到的內容又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如果教學中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學生會感覺枯燥無味,學習起來也有較大的難度,因此,教學中要盡可能應用有關的媒體開展好各種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是教學成功的關鍵。第2課時的教學。以達爾文的科學研究過程為線索。以科學史實為材料。讓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及插圖,在觀察、討論中體會到,一個偉大學說的誕生.需要進行長期的、堅持不懈的努力,并付出艱辛的勞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