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節生態系統概述【教材分析】本節課主要包括生態系統的概念、主要類型和“生態系統由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組成”兩部分。其中第一部分較為簡單,教師可以通過介紹梵凈山和的情況,建立生態系統的概念。第二部分主要是通過對凱巴森林相關問題的分析深入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各種祖組分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說出生態系統的概念。列舉不同的生態系統。簡述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能力目標:通過指導學生歸納生態系統的概念及主要生態類型,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的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了解生態類型與特點,滲透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以及生物與環境相統一的辯證觀點的教育,激發同學們感悟生態系統的復雜并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教學重點】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組成;生態系統中不同組成成分的作用。【教學難點】生態系統中不同組成成分的作用。【教學準備】1.教師準備:PPT課件、音頻2.學生準備:課前預習【課時分配】1個課時【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1、導入新課1請同學們看教材P68頁的圖,聽老師放的音頻資料《我的家鄉梵凈山》.2.我的家鄉梵凈山,紅云金頂入云端,我的家鄉梵凈山,鳥語蟬鳴水潺潺。梵凈山美麗的風景相信同學們都領略過,請同學們思考:(1)梵凈山有哪些你熟悉的珍稀生物?(2)梵凈山的環境怎么樣?梵凈山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1.回顧所學的生物知識,想到了梵凈山美好的自然環境及生活在其中的珍稀動植物。2.(1)通過已學知識鞏固一些珍稀動植物例如:黔金絲猴、洪洞、娃娃魚(2)梵凈山環境優美,氣候怡人2、什么是生態系統1.生態系統的概念2.分小組搶答,一個組一個生態系統,不能重復!(1).展示幾幅生態系統圖,引導學生分析和觀察其中的生物及其環境(2)..展示其他生態系統圖,請同學們列舉出其他類型的生態系統并分類,說明生態系統具有多樣性。3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什么?4.(1)生物圈的概念(2)回憶生物圈的范圍1.觀察圖片,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自然區域內,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環境共同構成的整體。2.觀察多個生態系統圖片,認識到生態系統的范圍可大可小,具有多種類型。一片草原、一片農田、一條河流、一片海洋、一座山嶺、一個湖泊、一片荒漠、甚至一座城市等等都是一個生態系統。3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4(1)生物圈包括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和這些生物生活的環境。(2)思考、回憶:地球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分和巖石圈的表面3、生態系統由生物和非生物環境組成1.組織“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環境”的活動:閱讀教材P68頁并根據23-2提供的信息,小組討論以下問題:(1)根據各種生物生活的特點,可以將凱巴森林中的生物分為哪幾種類型?(2)除了圖中表示的生物,這個森林中還會存在什么類型的生物?(3)凱巴森林中黑尾鹿的生存需要什么條件?(4)為保證各種生物的存在,森林中還應具有什么條件?2.請結合教材圖23-3,分析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作用。(1)一個生態系統是由哪兩個部分組成的?分別有哪些?(2)為什么說綠色植物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3)為什么動物是消費者?(4)作為分解者的細菌、真菌的主要作用是什么?(5)生態系統中非生物環境的作用是什么?3解惑答疑1.人能生產各種商品,人是生產者嗎?2.蚯蚓等腐食性動物在生態系統中扮演什么角色?為什么?3.硫細菌、硝化細菌能利用無機物制造有機物,這種細菌在生態系統扮演的角色?3.結合圖片,圖中反映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非生物因素之間什么關系?1.進行分析與討論,認識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及其環境的關系,并回答:(1)分為三類:植物、動物、大型真菌(2)存在細菌、真菌等微生物。(3)需要食物、水分、空氣以及適宜的溫度等條件。(4)還要有土壤及其中的各種生物和各種礦質養料等物質。2.閱讀課本的內容,思考并回答問題:(1)生物和非生物環境。生物:植物、動物、微生物非生物:陽光,空氣,水分,溫度,土壤(2)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來制造有機物,為其他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質和能量。(3)動物直接或間接地以綠色植物為食,在其生命活動過程中消費有機物。(4)分解生態系統中的有機物,將其轉化為無機物,供給綠色植物再利用。(5)為生物提供物質能量等條件。3(1)人不是生產者,因為人不能將無機物轉變為有機物,他只能直接或間接以綠色植物或其他動物為食,因此人是消費者(2)腐食性動物和腐生微生物都屬于分解者(3)硫細菌、硝化細菌雖然是微生物但它們能利用無機物制造有機物,因此它們屬于生產者3.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以及分解者緊密是聯系的,構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4、本節小結1認識了生態系統的概念、生態系統的范圍及生態系統的類型。2通過對凱巴森林生態系統的活動促進了學生對生態系統組成成分的認識及各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