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師大版教材《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五章第三節《吸收作用》教學設計第3節吸收作用第1課時根對水分的吸收一、教材分析:1.教學內容本節教學內容為北師大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5章第3節的“吸收作用”,本節課的內容主要圍繞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這一知識點,進一步解釋根吸水、失水的原理,從而合理解釋生活中和農業生產中的問題。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內容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用一起,構成了綠色植物生活對物質和能量需要的全部內容,這對學生全面理解植物生活方式是十分有利的。同時,教材還安排了“探究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活動,為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提供了良好素材,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因而在教材中占有較高的地位。二、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植物吸收水分的結構基礎—根毛。2、根吸水的主要部位,以及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過程與方法1、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及科學探究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引導學生分享實驗成果,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生活中處處有科學,鼓勵學生平時注意觀察,收集資料,在學習的過程中積極吸取知識的養分,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三、學情分析:這部分內容涉及到一些物理、化學知識,七年級的學生還不具備這些知識,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且這部分內容相對抽象。而根是通過根毛完成吸水功能的,根毛細胞是植物細胞的一種。所以只有理解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才能由此及彼,推理出根毛吸水的原理。通過使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使知識直觀化、形象化、生動化,從而使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有一定的理解和記憶,進一步地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潛能。四、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1、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根毛細胞對水分的吸收。教學難點: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五、教學方法:雙主體本節課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優勢,設計適于學生學習的計算機課件,通過合作探究、小組討論等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使學生始終能主動地參與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六、課時安排:1課時七、教學過程:流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自主學習導入課題創設問題情景小紅的奶奶養的一盆杜鵑花盛開了,十分好看,小紅也喜歡的不得了。為了讓花開得更大更美,小紅將大量的化肥施到花盆里,可是過了不到半天,小紅傻眼了——杜鵑花蔫了。小紅為什么好心卻做了壞事呢?教師提問,學生思考,學生回答。聯系生活或生產中遇到的具體生理現象,通過這些現象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導入本節課的主題。自主預習本節課應該學懂哪些內容?請同學們自學課本85—87頁。學生閱讀教材,發現問題。從自學發現問題,使學生學會思考。預設問題【1】清水和食鹽水的不同?【2】水分從那里來的?【3】食鹽水濃度加大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4】植物需要的水是怎么被吸收的?學生討論,梳理問題,并思考。通過預習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的自學、識別能力。目標合成一.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什么?二.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什么呢?三.根毛細胞吸水的條件?四.水分進入植物體內依次經過哪些結構?積極思考、確認目標。自主探究教師引導、巡視圍繞提出的問題,小組間討論,確定問題答案。培養學生合作探究、交流能力。互動學習互動一.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什么?當細胞液濃度>周圍水溶液濃度時,細胞吸水。當細胞液濃度<周圍水溶液濃度時,細胞失水。“水往高(高濃度)處流”在學生探究的基礎上,以“小孩拔河”的動畫,生動、形象地幫助學生在愉悅、輕松、詼諧的氛圍中理解和掌握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互動二.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什么呢?根尖成熟區引導學生思考:植物體的哪些器官具有吸水功能?進而說出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互動三.根毛細胞吸水的條件?根毛細胞液的濃度>土壤溶液的濃度依據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推理出根毛吸水的原理。互動四水.分進入植物體內依次經過哪些結構?土壤溶液→根毛細胞(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液泡)→表皮以內的層層細胞→導管→莖和葉引導學生根據根毛數目、形態、結構與其吸收水分的適應特征,進一步讓學生思考水分依次進入植物體的結構。拓展學習拓展學習聯系實際生活解釋問題聯系實際解釋問題1.在植物栽培過程中為什么一次施肥過多,會造成“燒苗”現象?2.移栽植物時為什么根部要帶很多的土?當土壤溶液濃度大于根毛細胞液的濃度時,根毛細胞不僅不能從土壤中吸水,反而會使細胞液中的水分滲到土壤里去,就會造成植物失水,這就是“燒苗”現象。移栽植物時根部帶很多的土可以很好的保護幼根和根毛,移栽后可以使植物在短時間內吸收到土壤中的水分,有利于植物移栽成活。學生學會從日常生活、生產實踐中學習到生物學的相關知識,全面地提高了生物科學素養。同時拓展學生思維、使所學的知識更加牢固。知識拓展合理灌溉根據植物的種類、不同生長期,以及土壤的含水情況對植物進行灌溉。學生運用所學生物學內容去解決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八、教學小結: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指導者和參與者。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本節課運用探究式教學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獲取知識,讓學生真正體驗到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樂趣。這要求教師對問題的預設、生成與對策要有充分的準備。 (1)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建立接納、支持、寬容的課堂氣氛,在課堂中與學生分享著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2)探究細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教學設計是合理的,教學是成功的。 (3)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學習成功帶來的快樂,提高了對自我價值的認識,迸發了創新的精神,形成了合作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九、練習題:1.菜農賣菜時,不時地往青菜上灑水,最主要的目的是()A.增加青菜重量B.有利于水分散失C.使青菜更干凈D.青菜細胞吸水,使青菜新鮮2.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是()A.根冠B.分生區C.伸長區D.成熟區3.根毛細胞的結構特點是()A.細胞壁厚,細胞質少,液泡很大B.細胞壁薄,細胞質少,液泡很大C.細胞壁厚,細胞質多,液泡很小D.細胞壁薄,細胞質多,液泡很小4.植物細胞吸水時,水分滲入所經過的細胞結構依次是()A.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液泡B.細胞壁、細胞質、細胞膜、液泡C.液泡、細胞質、細胞膜、細胞壁D.液泡、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5.下圖為植物細胞吸水、失水的圖解,請據圖回答:(1)A為正常狀態的細胞,如果將它放入清水中,細胞將變為_________狀態,原因是_________。(2)一次給作物施肥過多,根毛將變為_________狀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3)圖中[1]是_________,其中的液體是_________。答案:1.D2.D3.A4.A5.(1)硬挺、細胞吸水(2)軟縮、細胞失水(3)液泡、細胞液十、板書設計:第三節???????吸收作用——根對水分的吸收一、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細胞液的濃度>水溶液的濃度細胞吸水細胞液的濃度<水溶液的濃度細胞失水二、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區根毛細胞的結構特點:細胞壁極薄,細胞質少,液泡大。三、植物根毛對水分的吸收:根毛細胞液的濃度>土壤溶液的濃度根毛細胞吸水四、水分進入植物體內依次經過:土壤溶液→根毛細胞(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液泡)→表皮以內的層層細胞→導管→莖和葉。教學反思:本節課體現了新課程的標準理念,呈現出從教學大綱到課程標準的重要變化。師生間相互學習、相互感染、營造了濃烈的探究氛圍,學生的靈感和才智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1、突出了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探索性。??關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道理,我并沒有像教材那樣直接給出結論,然后證明;而是通過親自動手演示實驗和播放視頻,讓學生自主的學習,發現結論,并進行表述。關于根毛吸水的道理同樣沒有采用教師直接給出結論的作法,而是引導學生依據細胞吸水原理進行猜想,并做了進一步的完善,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觀察能力、歸納能力和自學能力,同時也滲透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辨證觀點,讓學生多角度、快節奏地去認識教學內容,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2、引進了多媒體技術。??本節課在引導學生得出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時,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充分調動學生的直覺思維,培養了學生的生物創新意識,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深刻地理解了問題。?3、引入了生物開放題。??本節課在增大生物課堂探索性,引入計算機技術的同時,在“聯系實際生活解釋問題”這一環節,增加了開放題,為學生創造了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同時提高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不足之處:???1、傳統思想的痕跡還在。這節課雖然從時間和空間上,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學習提供了條件,但有的環節仍然忽視了學生學習主動性。???2、缺乏對動態教學過程的關注。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創造性地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教學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教師不可對課堂有太強的預設性。而本節課有的設計在實際教學中,對學生可能的表現形成預設,影響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設計、講述和分析,有不妥之處,敬請各位領導、專家、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