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教學設計一.教材和學情分析就內容而言這一節課是本章的重點,通過本節學習為以后學習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節課的主要內容需要學生通過親自的探究活動來獲得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但這節課面對的對象是初一學生,他們只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所以設計、完善實驗及分析問題的能力均需在老師的引導下進一步加強提高。二.教學目標:知識目標:闡明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運用實驗的方法檢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能力目標:通過探究實驗,進一步學會運用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學會控制變量以獲取實驗結果,提高多向思維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感目標:通過設計實驗、改革實驗,開發自己的創新潛能,能體會到通過科學探究得出結論的成就感,并以此認識到科學探索的思想和方法是不斷發展的,從而提高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同時深刻體會團隊合作精神的強大力量。三.重點和難點:重點是探究綠葉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難點是闡明“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設計原理和實驗的組織及實驗結果的推導分析。四.教學策略:在本節課,我以學生動手實驗為中心,并輔以多媒體課件等直觀教學手段,積極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利用觀察法、分析法、討論法、合作法,實驗探究法,引導法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去主動探索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我步步設疑,力求以組織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與學生共同獲取知識、解決問題,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主動探究的教學理念。五.課前準備:(一天前)教師:1.提供學生實驗用材料:盆栽天竺葵、銀邊天竺葵、桑葉、海棠、黑紙片、曲別針、酒精、碘液、小燒杯、大燒杯、培養皿、酒精燈、三腳架、石棉網、鑷子、火柴、清水。2.培訓實驗小組長,強調實驗中的注意事項:進行用火的安全教育。3.制作教學多媒體課件學生:1.各小組組長對天竺葵等不同植物進行暗處理。2.對暗處理后的植物葉片進行部分遮蓋,然后移到陽光下照射幾小時。六.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活動目的及意圖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故事:一天在公園里,一個三歲的孩子把手中的面包和火腿腸揉碎撒到了草地上。媽媽問她為什么這么做?她說小草肯定也餓了,讓小草吃面包和火腿腸。媽媽微笑著對她說:寶貝,小草餓了不吃面包,只要喝點水,曬曬太陽就飽了。同學們,你們能從老師講的這個小故事中提出與生物學有關的問題嗎?據前面的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質疑。思考并提出有思維價值的問題:如綠色植物是怎樣制造有機物的?它們制造的有機物是什么?從生活故事中導入,能活躍氣氛、激發興趣,容易引起共鳴,促使學生產生并提出問題。第二環節:科學探究:(一)提出問題教師針對課題引導學生還能提出哪些問題?并歸納總結問題:1、綠葉在光下產生的有機物是淀粉嗎?2、綠葉產生有機物需要光嗎?3、只有綠葉能在光下產生有機物嗎?學生會繼續提出光照是綠葉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嗎?只有綠葉才能制造有機物嗎?進一步鍛煉學生的問題意識。(二)猜測和假設:引導學生進行猜測。學生依據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對不同的問題進行猜測。1、綠葉在光下產生的有機物是淀粉。2、綠葉產生有機物需要光。3、只有綠葉能在光下產生有機物。讓學生嘗試做出假設。(三)設計方案:1、引導學生針對問題,尋找實驗中的變量。2、引導學生據變量,設計對照實驗。3、進行到這里,學生很難再設計出實驗的步驟。這時,教師則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本中已有的實驗方案。4、基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對實驗步驟的理解,引導學生對實驗步驟進行歸納總結并質疑:實驗步驟:暗處理→遮光→光照→脫色→漂洗→染色→觀察5、在了解了課本實驗步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設計適合本節課的實驗方案。6、最后,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確實驗中的對照實驗。在教師的引導下,找出實驗中的變量并設計對照實驗。學生自主學習課本中已有的實驗方案。學生對實驗步驟進行總結質疑,交流。依據課本完善實驗方案。進一步明確實驗中的對照實驗。對這些問題,想讓學生自己討論設計方案,有很大的難度,所以老師要進行引導學生進行分析逐步形成實驗方案。學生對于課本中的實驗方案提出的質疑,不是馬上給與解答,而是分別放在實驗前和實驗中和實驗后更有利于問題的認識和解決。(四)驗證猜想在設計好方案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驗證自己的假設。教師先引導學生分小組匯報對實驗的準備情況并引導學生分析解決暗處理的目的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分組實驗。教師適時提問:(1)取下遮光的黑紙時,葉片上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有什么明顯的差別嗎?(2)隔水加熱、酒精脫色這一步驟需要等待一段時間在等待的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問題:將葉片放到酒精中加熱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用酒精而不是水煮葉片呢?為什么要將盛酒精的小燒杯隔水加熱?脫色后注意引導學生觀察酒精顏色和葉片顏色變化。實驗過程中,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實驗即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分組交流準備情況1.選材:天竺葵、桑葉、銀邊天竺葵和海棠等。2暗處理方法:有的用黑塑料袋包住整個花枝,24小時不見光;有的把整盆花都放在一個黑暗不透光的柜子里邊24小時。3去掉塑料袋或者從柜子里取出花盆時,馬上用黑紙板把幾片葉子從正反兩面夾住,然后移到光下照射4小時。學生分組實驗:1.學生取下實驗葉片,除去黑紙片,并觀察葉片顏色,解決問題。2.把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隔水加熱,脫去葉綠素,并思考解決問題。3.用清水漂洗葉片,然后向葉片滴加碘液。4.觀察現象。解決問題:往葉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經過碘液處理后,葉片發生了什么變化?如何解釋這一現象因為實驗前準備這個步驟有的學生沒有做,所以請組長同學介紹并展示自己處理好的盆栽花草,讓所有學生對前三個實驗步驟的操作了然于胸。課本不是教學的字典,其中的素材并不是唯一的經典。生活中有許多可以供我們探究的素材,所以給學生提供的實驗材料不局限于課本中提供的盆栽天竺葵,還有銀邊天竺葵,海棠,桑葉等。選用不同材料及不同方法可以訓練學生的多向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而且我相信課堂上學生思想上的碰撞會產生出新的火花.生物學本身就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只有像著名科學家巴甫洛夫所說的“觀察、觀察、再觀察;實驗、實驗、再實驗”,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才能使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景中,自己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在實際參與中獲得親身體驗和直接經驗,不斷開發和增加想像力、創造力,也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把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五)觀察現象引導各組,觀察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討論。依據現象,進行分析討論。1、使學生在實際參與中獲得親身體驗。2、鍛煉學生思維能力。3、樹立小組團結合作的意識。(六)得出結論教師引導學生據現象分析,得出結論。據現象分析,得出結論。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結果分析完成教學目標,攻破重點、難點。(七)表達交流引導各組進行交流。對各組的表達進行總結。展示未經過暗處理的天竺葵葉片的實驗結果。1.啟發學生找到產生不同結果的原因,引導學生思考每個實驗步驟中包含的科學原理。2.總結出光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出的有機物是淀粉的結論。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老師進一步指出:葉綠體不僅僅存在于葉片中,植物體其他的綠色部位都能進行光合作用。不同組間進行匯報對比,看看同一種實驗材料,實驗過程不同,其結果是否一樣,并分析原因以及使用不同的實驗材料,實驗過程相同,其結果是否一樣,并分析原因。1.同樣是天竺葵經過暗處理后的葉片見光部分變藍了,說明葉片的見光部分產生了一種使碘液變藍的有機物——淀粉。遮光部分未變藍,說明綠葉制造有機物不可缺少的條件是光。未經暗處理的天竺葵結果是見光和未見光的都變藍,學生從而進一步明確了暗處理的目的。2.天竺葵、海棠、吊蘭和銀邊天竺葵的綠色部分均能變藍,說明不同種類的綠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機物。天竺葵銀邊部分缺乏葉綠體不論見光不見光都不變藍,說明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經驗和知識,同時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總結和表達交流能力。第三環節:總結歸納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義。在科學探究的基礎上,進一步追問學生,“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為什么必須要有光?”通過引導學生回憶第二單元第二章第一節中“細胞質中有能量轉換器”的有關內容,使學生能夠說出光是一種能量,葉綠體能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機物中。在此基礎上總結概括出光合作用的概念-2.光合作用的意義生物圈中的生產者——綠色植物成為一個巨大的生產有機物的“天然”工廠,制造的有機物養活了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物。與教師一起總結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義。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就是綠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葉綠體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機物,并且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2.光合作用的意義:在老師提示下,根據日常生活舉例說明光合作用的意義.鍛煉學生的總結能力并認識到綠色植物的重要性,培養學生愛護植物的情感。第四環節:盤點收獲引導學生對本節學習進行總結。學生梳理本節知識點,暢談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收獲與體會。 通過同學們暢談和分享收獲,加深了對本節課知識的理解,提高了能力,升華了情感。第五環節:知識反饋:展示相應的習題,讓學生將本節的探究過程進行回顧和總結。通過習題,進行知識回顧和鞏固。檢測本節課學習內容,加強鞏固本節知識點。第六環節:作業設計:進一步探究:葉綠素的形成需要光。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現象:韭菜是綠色的,為什么韭黃是黃的?馬鈴薯塊放在光下顏色會變嗎?引導學生設計方案進一步探究:葉綠素的形成需要光。布置學生課后利用一周的時間,做好進一步探究的實驗。課后利用一周的時間進行探究并形成報告。讓學生既要立足于課本,又要超越課本,通過課堂延伸進一步培養學生獨立設計實驗方案和探究能力。七.板書設計:第一節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一.探究提出問題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嗎?光是綠葉制造有機物的必要條件嗎?綠葉在光下制造的有機物是不是淀粉?作出假設?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光是綠葉制造有機物的必要條件。?綠葉在光下制造的有機物是淀粉。制定計劃設計方案變量?葉綠體?光?用碘液驗證方案?暗處理→遮光→光照→脫色→漂洗→染色→觀察實施計劃觀察結果對照?綠色部分?非綠色部分?見光部分?遮光部分?綠色見光部分現象?變藍?不變藍?變藍?不變藍?變藍得出結論?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光是綠葉制造有機物的必要條件。?綠葉在光下制造的有機物是淀粉。二.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意義八、教學體會:縱觀整個教學過程,我是采取“激趣導學、合作探究”教學模式,通過問題串,以發展學生探索能力為主線來組織教學,以培養探究性思維的方法為目標,以基本的教材為內容,引導學生步步深入展開探究學習。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無論從課前準備到課堂上討論、完善實驗計劃直至最后完成實驗、得出結論,都是由學生自己來完成,教師只起到指導、督促的作用,教師角色發生轉變,是由過去的“臺前”走到現在的“幕后”,做一個“導演”,安排好適當的情景,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由觀眾變為實際參與者,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實驗的一般方法與技能,更使學生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當然本節課中還有這樣和那樣的不足,但我會一直去努力探索去追求“課未始,興已濃;課正行,興愈濃;課已畢,興猶濃”這樣的一種的教學境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