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名稱 《生物進化的歷程》 科目 初中生物 年級 八年級 教學指導 思想 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點出發進行教學設計: 1、建立開放的課程理念:對于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師生收集資料、圖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處理一些信息、探討問題。通過這些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情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陶冶情操。 2、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師生的雙主體地位,師生共同參與,生生互動,師生互動。 3、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課前讓學生預習本節課的內容,嘗試解答與之相關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4、注重對學生情感的滲透:(1)、通過對知識的整合、圖片的收集和整理,使學生了解我省博物館,培養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2)、結合生物進化歷程的學習,初步形成人與生物和諧相處的理念和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5、課堂內容的延升:通過課堂知識的延升,培養了學生的能力。在學生能力提升的過程中,又促使知識的增長。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思路 關于進化歷程部分,學生已有一定的基礎知識。教師首先布置學生復習各個類群生物的主要特征,并準備好磁性黑板貼、課件等。課堂上讓學生先根據預習學案完成貼紙進化樹,再引導學生完成采訪的游戲,17位同學共同完成黑板上進化樹貼圖,并要求每位同學說出自己貼在這個位置的理由。引導學生以植物進化為例,逐步從結構特征、進化地位和生活環境三方面,歸納出生物在結構上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的進化趨勢。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比較法的應用,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 2、通過對生物進化歷程的學習,激勵學生保護生命,熱愛生物圈,形成生物圈是一個大家庭的觀點。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資料分析,對地層、化石、各種細胞色素C、同源器官的比較,認識研究生物進化的方法。 2、學生應用已有知識,對問題的答案提出科學設想。 三、知識與技能 1、舉例說出研究生物進化的方法,認識生物學研究的常用方法——比較法。 2、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形成生物進化的觀點。 3、進一步復習鞏固各種生物的主要特征。 教學重點 1、認識生物學研究的常用方法——比較法。 2、通過完成進化樹,概述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 教學難點 通過完成進化樹,概述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 教學疑點 通過觀察學生是否能推測出不同巖層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當時的形態 特征、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是否完整的總結出生物進化的規律。 教學媒體 以多媒體和ipad的同屏技術輔助教學 教學方法 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法,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習方法 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準備 1、做好課件 2、制作動植物名稱的磁性黑板 3、制作構建概念樹的關鍵詞磁性黑板 4、設計并批改預習學案和貼紙 學生準備 1、提前預習本節內容。 2、收集和整理與化石及生物進化有關的證據和歷程的資料圖片。 3、了解和調查當地的生物化石的情況。 4、制作生物進化樹的貼紙。 教學資源 自制的多媒體課件。 多媒體教室,多媒體計算機。 自制配音錄音文件。 教學過程設計 內容 教師任務 學生任務 導入 同學們,每當走進自然博物館,面對復原的古生物時,思緒總會把我們帶進曾經留下生命痕跡的遠古洪荒。冰冷的化石是昨天生命信息的演繹,訴說著億萬年前奇幻般的神話。 下面請欣賞小話劇《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 1、黃志宇:大家好,我是無頜魚類化石。我距今已有大約五億年的歷史了。那時我生活在咸水環境里,由于我沒有頜,科學家稱我為無頜類。我的身體外面披有鎧甲一樣堅硬的外骨骼,所以我不能游泳,只能生活在水底沉積物中。應該說,我是一種不會游泳的魚類,是最古老的魚類化石。 2、張雨:大家好,我是“始祖鳥”化石。我殘留有翅膀,嘴里有牙齒,翅膀前端有爪,并有著像爬行動物一樣的長尾,我的出土使許多考古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振奮不已。不少人堅持的“鳥類是由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觀點,就在我身上找到了依據。 3、曹子俊:大家好,我是大象的祖先——猛犸化石,是地球上早已滅絕的哺乳動物,作為大象的祖先,我的體形比大象要大,嘴里伸出的獠牙比現在的象牙要長得多。因而,從外形上看,我的確給人一種青面獠牙的兇猛感覺,而不像今天的大象那樣溫馴謙和。 研究生物進化的方法 好的,感謝黃志宇、張雨、曹子俊三位同學的精彩表演,讓我們用掌聲表示感謝。我們已經知道地球上現存有記載的生物種類大約有200多萬種。還有許多生物沒有被發現,有的甚至已經滅絕。這么多的生物,一批又一批地“踏上”地球,又“遠離”地球走向滅亡,進行著自然界的新陳代謝,這就是生物的進化。(粘貼“生物進化”、“化石”) 剛剛三位同學扮演的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點,是生物進化史的一幅幅真實的圖畫和可靠的文字。 展示圖片:美國科羅拉多州大峽谷國家公園 (這是一本用特殊文字記載的巨大“史書”,書頁就是地層,文字就是化石,越往下的地層越古老,越靠近地面的地層越晚形成) (在越古老的地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越簡單、越低等;再越晚近的地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越復雜、越高等。)科學家可以根據不同地層中的化石出現的先后順序來推測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 除了化石以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生物進化研究得更深入,科學家還找到了很多能說明生物進化的間接證據。 生物體中有那么多的蛋白質,為什么就要研究這種呢? (因為細胞色素C在所有細胞中都有,在進化過程中比較穩定,變化不大) 關于生物進化還有沒有其他證據,請看大屏幕。 (這四種動物的前肢屬于同源器官,骨骼排列均由肱骨、尺骨、橈骨、腕骨、掌骨、指骨構成,排列方式相似) 這三個資料,在研究方法上有沒有共同之處呢?(粘貼“方法”“比較”)都用到了比較的方法,通過比較會讓我們更深入認識事物的本質。比較法常分兩種: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例如,對不同年代化石比較屬于縱向比較,對現存的生物種類比較屬于橫向比較。 通過比較的方法,科學家根據親緣關系的遠近,推測出了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粘貼“歷程”)把這個復雜的過程以一棵進化樹形象而簡潔地表示出來。樹的基部表示生物的共同起源——原始生命,經過進化發生分支。 下面同學結合課本P57頁的資料一,完成第一個任務。 1、什么是化石? (化石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于某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復雜變化形成的。)(粘貼“遺體、遺物、生活痕跡”) 2、化石僅僅具有收藏和觀賞價值嗎?它還有什么更重要的價值? (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的證據)(粘貼“證據”) 3、不同地層中發現的化石分布有什么特點? 接下來請同學結合課本P57頁資料二,完成第二個任務。 從人的細胞色素C跟其他生物比較,請你說出人和誰的親緣關系最近?和誰親緣關系最遠? 凡是結構相似、形態和功能不同的器官叫做同源器官,接下來請同學結合課本P58頁正文,完成第三個任務。 凡是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什么進化來的?(共同的祖先) (人和貓的前肢適應陸地生活,鯨的前肢特化成鰭適應水中游泳的生活環境,蝙蝠的前肢特化成了翅膀適應空中飛行的生活環境) 2、同源器官在形態和功能上為什么不完全相同?(適應不同的生活環境) 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 以前我們學過動植物的種類和特征,也對生物進行過分類,課前同學們已經完成了預習學案和制作貼紙的任務。從完成的情況來看,總體表現不錯,例如部分同學認真的查閱了七年級上冊和八年級上冊的內容,用課本上關于各種動植物特征的黑體字來回答,還有的同學選擇了其中一到兩個重要特征來體現進化的過程。錯別字老師已經幫你們用紅筆圈出來了,普遍錯的比較多的是鳥類和哺乳動物的進化順序,例如很多同學認為爬行動物進化出鳥類,再由鳥類進化出哺乳動物,應該說鳥類和哺乳動物都是由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但是哺乳動物比鳥類更高等才是正確的。制作的貼紙完成的較好,主要的錯誤是一些錯別字,例如……。下面請同學把課本關上,拿出預習學案和貼紙,獨立構建進化樹,完成后小組內先互換,相互交流和評價。(同屏展示3個完成的最快的。) 從進化樹中,你能總結出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嗎?從結構特征、進化地位、生活環境三方面分析思考。下面我們以植物為例來分析進化趨勢。下面我們請同學從結構特征來說說進化趨勢:藻類沒有葉片,苔蘚葉片只有一層細胞構成,蕨類、裸子、被子植物的葉片由多層細胞構成,越來越復雜。(粘貼“簡單”“復雜”)。接下來請同學從進化地位來說說進化趨勢:藻類沒有根莖葉的分化,苔蘚出現了莖和葉,蕨類出現了根,裸子出現了種子,被子植物出現了花、果實。(粘貼“低等”“高等”)最后請同學從生活環境的角度來說說進化趨勢:藻類生活在水中,苔蘚、蕨類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裸子、被子植物生活在陸地上。(粘貼“水生”“陸生”)。 學生完成采訪的游戲,17位同學共同完成黑板上進化樹貼圖,并要求每位同學說出自己貼在這個位置的理由。引導學生以植物進化為例,逐步從結構特征、進化地位和生活環境三方面,歸納出生物在結構上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的進化趨勢。 課堂小結 對于生物進化的研究,目前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化石的證據也是不全面的,例如有的生物沒有形成化石,有的化石沒被人類發現。因此有關生物進化的研究仍然在繼續。 好的,今天我們新課內容就學習到這里,下面請同學們跟平時一樣結合這堂課中的各個關鍵詞,去構建這堂課的一棵概念樹。請一位同學在黑板上完成,其他同學在學案上獨立完成。(ipad同屏展示3個) 科學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引領我們去遨游了那遠古洪荒、滄海桑田的世界。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學面前,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為了秀水藍天,花紅草綠。讓我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保護地球上瀕臨滅絕的珍稀動植物,而不是讓后世的人們在博物館中去慨嘆,遐思! 探 討 技能訓練:評價證據與假說 提出問題:恐龍是怎樣滅絕的? 學生傾聽“最后一只恐龍蛋”的自白,課后查閱有關資料介紹,下節課以小組辯論賽的形式,認識證據與假說之間的邏輯關系。 教學反思 從整體上看本節課通過一系列師生、生生互動的教學活動實現了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把學生作為學習探究和解決問題的主題,給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機會,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采用多媒體課件拓展了教學的時空增加了課堂容量;話劇表演,觀察化石圖片起到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預想效果;通過資料分析的訓練,鍛煉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比較能力和表達能力,研究性學習讓每個同學都體驗到探究的快樂,成功的喜悅。課堂氣氛活躍,學生通過課前搜集豐富的資料、課上思考分析、進行拼圖游戲等,通過互相交流合作,來解決疑問,在和諧而熱烈的氣氛中增長了知識。模擬生物進化的歷程,小組進行游戲比賽。歸納生物在進化過程中結構上發生了什么變化?生活環境發生了什么變化?進化水平上發生了什么變化?(重點以學生熟悉的植物為例)這個教學環節中,運用游戲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拼圖比賽,從中比較出生物類群的等級。在活動中增強了學生的理性認識,也體現出在“玩中學”、“學中玩”的新觀念。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在明確生物進化的基礎上,向學生滲透保護生命、熱愛生物圈的情感,非常自然地向學生進行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