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3.2 來自微生物的威脅(2)點擊要點1.病毒是一類比細菌更 (填“小”或“大”)的生物,它沒有細胞結構,僅由 物質組成;不能獨立生活,只能 ________________ __在別的生物體內。2.病毒會導致人生病,如流感是由 引起的疾病;“甲流”是由_________________ 引起的疾病;甲肝是由 引起的疾病,SARS是由 引起的疾病等。3.傳染病是由 所引起的,與非傳染病的區別是傳染病具有 、 和 的特點。 是指使人和動物得傳染病的生物,包括 和 兩大類。4.傳染病的流行必須具備 、 和 ___________三個環節。5.常見的傳染病根據 ,可分為 、 、________________、 、 等。6.預防傳染病的方法有 、 ___________和 。典題分析例1 下列關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敘述,錯誤的是( )A.細胞微小,結構簡單B.只能寄生在活的細胞里C.能使人、畜致病D.能夠利用它來防治甲流鞏固訓練1 對病毒、細菌、真菌的解釋,正確的是( )A.病毒以自我復制的方式進行繁殖B.細菌和真菌都是單細胞生物C.細菌和真菌在生態系統中,都是消費者D.細菌可以通過芽孢繁殖后代例2 下列措施與預防傳染病無關的是( )A.給重感冒病人打針B.給癌癥病人動手術C. 不隨地吐痰D.給嬰兒注射疫苗鞏固訓練2 乙型肝炎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之一。現在我國給新生兒注射乙肝疫苗是為了( )A.控制傳染源 B.切斷傳播途徑C.保護易感人群 D.消滅病原體跟蹤演練一、選擇題1.以下不具有細胞結構的是( )A.蘑菇 B. 細菌C.冠狀病毒 D.水稻2.構成病毒的化學成分是( )A.核酸和糖類 B.脂肪和糖類C.核酸和蛋白質 D.蛋白質和糖類3.細菌、真菌、病毒共有的特征是( )A.有細胞結構 B.無成形的細胞核C.不含葉綠體 D.進行分裂生殖4.下列生物中不屬于病原體的是( )A. 寄生在紅細胞內的瘧原蟲B.受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C.引起肺結核的結核桿菌D.引起小兒麻痹癥的脊髓灰質炎病毒5.噬菌體是( )A. 細菌 B.酵母菌 C.真菌 D.病毒6.下列屬于血液傳染病的是( )A.蛔蟲病 B.乙腦 C.血吸蟲病 D.肺結核7.根據傳播途徑,下列四種疾病中,屬于體表傳染病的是( )A.瘧疾 B.狂犬病 C.蛔蟲病 D.麻疹8.“病從口入”指的是哪一類傳染病病原體的傳播途徑( )A.體表傳染病 B.消化道傳染病C.呼吸道傳染病 D.血液傳染病9.通過下列途徑可能會傳播艾滋病的是( )A.與愛滋病人同桌吃飯 B.與愛滋病人握手擁抱C.吃被蒼蠅污染的食物 D.輸血10.每年冬春季節是流感的高發期,當家人出現流感時,下列措施中沒有作用的是( )A. 對病人隔離治療B. 用醋蒸氣消毒房間并注意開窗通氣C.對家中其他人服藥預防D.消滅家中的蚊子和蒼蠅11.肺結核主要的傳播方式是( )A. 水、事物傳播 B. 空氣、唾沫傳播C.相互接觸而傳播 D.生物媒介傳播12.病毒性肝炎的傳染源是指( )①患者 ②患者衣物 ③患者糞便 ④肝炎發病區 ⑤病毒攜帶者A.①②③ B.④⑤ C.②③ D.①⑤13.(2010臺州)2009年,我省發生了較嚴重的手足口病疫情。截止到4月15日,全省共報告19223個病例,其中重癥32例,死亡4例,病人大多為5歲以下的兒童。以下事實中,與該病疫情的大范圍傳播無關的是( )A.病原體為多種腸道病毒B.兒童對該病的抵抗力較弱C.可通過食物、飛沫和接觸等傳播D.大多數患者及時治療即可康復二、填空簡答題14.從傳染病的三個環節看:患狂犬病的狗屬于 ,帶有痢疾桿菌的蒼蠅屬于 。15.2009年在全球爆發并蔓延的甲型H1N1流感是由普通流感病毒經過多次 產生的新型病毒,它是一種 病。為防止此疾病大面積傳播,發現有發熱癥狀的疑似患者立即進行隔離治療,此做法屬于此類疾病預防措施中的。16.(2010長沙)長沙市某中學初二的一名學生出現高燒、咳嗽、咽喉痛等癥狀后,陸續有多名學生出現類似癥狀。經醫生診斷,他們患上了同一種傳染病,該病通過空氣、飛沫在人群中傳播。(1)該病的病因是( )A.缺少某種營養物質B.某種病原體入侵C.某激素分泌異常D.遺傳物質發生了改變(2)醫務人員通過對患者取樣物分析,找到了致病元兇。它沒有細胞結構,僅由蛋白質和遺傳物質構成,這種物質屬于 (填“細菌”、“真菌”或“病毒”)。(3)發生這種傳染病后。學校立即對所有教室進行消毒,該措施屬于( )A.控制傳染源B.切斷傳播途徑C.保護感人群17.麻疹和甲型H1N1流感都是傳染性很強的傳染病。2010年3月上旬,我國政府為0~15歲的兒童免費接種了麻疹疫苗。2011年3月甲型H1N1流感又開始進入高發期,衛生部稱今年“甲流”規模不會超過2009年。(1)麻疹和甲型H1N1流感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以下對病毒描述錯誤的是( )A.病毒沒有細胞結構B.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細胞內C.病毒能在培養基上獨立生活D.病毒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2)一個人一旦得過麻疹,痊愈后一生之中一般不會再次得這種病了。這反映出某些傳染病具有( )A.傳染性 B.流行性C.免疫性 D.復發性(3)注射過麻疹疫苗的人,對甲型H1N1流感不具有免疫力,這是人體 免疫的特征。(4)對于預防甲型H1N1流感來說,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A.積極鍛煉身體B.從此不再吃豬肉C.室內保持通風D.及時洗手(5)面對傳染病不必恐慌。只要切實做好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__________________,傳染病就很難流行起來。提高班習題精選1.(2010樂山)下列有關細菌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細菌細胞有細胞壁,但沒有葉綠體B.細菌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C.大多數細菌屬于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D.所有細菌都能導致動植物和人患病2.(2010蘇州)下列關于肝炎病毒的敘述,正確的是( )A. 病毒個體微小,但肉眼可見B.病毒具有細胞結構C.病毒只能生活在活細胞中D.屬于植物病毒,宿主為煙草3.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體原始寄生部位是( )A.呼吸道粘膜和肺B.消化道及附屬器官C.血液和淋巴D.皮膚和體表粘膜4.從傳染病流行的三個環節看,一個甲肝病人,病前、病中分別屬于( )A.傳染源和易感人群B.易感人群和傳染源C.易感人群和病原體D.傳染源和傳播途徑5.(2010蘇州)下列關于細菌、真菌與人類生活關系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A.釀酒、做面包、蒸饅頭等離不開酵母藺B.制作豆醬、腐乳等食品離不開霉菌C.細菌能夠使食物腐敗、傷口紅腫化膿,因此,細菌都是有害的D.細菌和真菌在細胞結構上的主要區別是細菌沒有成形的細胞核6.醫院使用一次性輸液器、注射器,從預防傳染病發生的角度分析是為了( )A. 使用方便 B.保護易感者C.切斷傳播途徑 D.控制傳染源7.(2010廣東)在進行傳染病基本情況的相關調查時,下列做法錯誤的是( )A.通過書刊、報紙、互聯網等收集資料B.與甲流患者進行面對面交談C.訪談艾滋病患者時與其握手表示友好D.對病人家屬調查時戴上口罩8.以下有關細菌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 細菌是單細胞的生物B.細菌有真正的細胞核C.細菌按形態可分為球菌、桿菌、螺旋菌D.細菌很小,需用顯微鏡才能觀察9.為控制甲流疫情,下列措施中屬于切斷傳播途徑的是( )A.發現甲流患者,及時治療B.用醋酸對教室進行消毒C.建議學生加強體育鍛煉,增強抗病能力D.為自愿接種的學生注射甲流疫苗10.甲型肝炎是一種急性的消化道傳染病。有一次小王全家吃毛蚶,這些毛蚶曾被甲肝病人糞便污染過,結果小王患了甲肝,而小王妹妹未患病。小王父親就將小王送進隔離病房治療,并給小王妹妹服用了甲肝疫苗預防藥,并與其哥哥隔離分食,以防傳染。據上所述,用有關傳染病的知識回答下列問題:(1)甲肝這種傳染病的病原體是( )A. 細菌 B.病毒 C.寄生蟲 D.不潔毛蚶(2)小王因食用不潔毛蚶而患病,說明甲肝這種病具有 的特點,若人們食用這種毛蚶,出現大量的病人,則說明甲肝這種病具有 的特點。(3)從傳染病的三個環節看,小王在患病前是 ,病中又是 ,毛蚶這種帶病毒的動物屬于 。(4)從預防傳染病的三項措施看,小王父親給小王妹妹吃預防藥屬于____________,讓小王住進隔離病房屬于 。11.(2010杭州)2010年5月,杭州某中學九(1)班的學生開展了一項調查,他們隨機調查了本校九年級10個班共100名學生在去年不同季節流感的發病情況。調查結果如下:調查人數 患病人數 患病時間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男生 52 16 8 1 2 5女生 48 14 5 2 1 6總人數 100 30 13 3 3 11請回答下列問題:(1)該項調查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調查是通過 方法確定調查對象的。(3)去年春季,該校九年級男生中流感的發病率為 。(4)分析表中數據,你認為去年該校九年級學生流感發病有何規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流感在人群中流行必須具備什么條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2010承德)家庭制作甜酒有如下工序:①將酒曲粉末與糯米飯拌勻,②將糯米飯放入容器中蓋好,用毛巾包裹起來置入溫暖的地方,③用涼開水將糯米飯沖淋一次,冷卻到30℃,④將糯米用水淘洗干凈后浸泡一晝夜,⑤將糯米倒人蒸鍋煮熟。請對照制作工序,回答下列問題:(1)請寫出制作甜酒的操作步驟 (用工序中的序號表示)。(2)酒曲粉末里含有的主要菌種是 。(3)用涼開水沖淋糯米飯使米飯冷卻到30℃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釀好的甜酒表面有氣泡出現,這是發酵過程中產生的 氣體造成的。發酵過程中除了產生氣體,還產生了 。(5)有一位同學按工序制作甜酒,幾天后,發現糯米飯發霉了,甜酒沒制出來,沒有成功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條即可)。答案【點擊要點】1.小 蛋白質和核酸 寄生2.流感病毒 甲型H1N1流感病毒 肝炎病毒 冠狀病毒3.病原體 傳染性 流行性 免疫性 病原體 微生物 寄生蟲4.傳染源 傳播途徑 易感人群5.傳播途徑 消化道傳染病、呼吸道傳染病、血液傳染病、體表傳染病、性接觸傳染病6.控制傳染源 切斷傳播途徑 保護易感者【課堂講練】例1 A解析:病毒沒有細胞結構,僅由蛋白質和核酸物質組成;不能獨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別的生物體內。甲型HlNl流感病毒是導致人、畜得甲型HlNl流感病的原因,但是對它滅活減毒后可制成疫苗,利用它來防治甲型HlNl流感。鞏固訓練l A例2 B解析:預防傳染病的方法有控削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者;控制傳染源,是捎早客現、早隔離、早治療等,題中的A屬于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是指講究衛生、殺菌、殺蟲、消毒等,題中的C屬于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者,是指增強體質、注射疫苗等,題申的D屬于保護易感者。而癌癥不是傳染病,所以給癌癥病人動手術與預防傳染病無關。 ’鞏固訓練2 C【跟蹤演練】1.C 2.C 3.C 4..8 5.D 6.B 7.B 8.B 9.D l0.D ll.B l2.D l3.D l4.傳染源傳播途徑l5.變異傳染控制傳染源l6.(1)B(2)病毒(3)B 17.(1)C (2) C (3)特異性 (4)B (5)易感人群【提高班習題精選】1.D 2.C 3.A 4.B 5.C 6.C 7.B 8.B 9.B l0.(1)B(2)傳染性 流行性(3)易感者 傳染源 傳播途徑 (4)保護易感者 控制傳染源 ll.(1)研究中學生流感發病率與季節(和性別)的關琴 (2)隨機抽樣 (3)15.4% (4)春、冬季發病率較高(男女生發病率沒有明顯差異) (5)必須具備流感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三個環節 l2.(1)④⑤③①② (2)酵母菌(3)防止高溫殺死酒曲粉末中的酵母菌(4)--氧化碳 酒精(5)①經常打開容器,雜菌感染②器m消毒不嚴③器皿沒蓋嚴④酒曲含雜菌等(答案合理亦可)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6 頁 (共 7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登陸21世紀教育 助您教考全無憂3.2來自微生物的威脅(1)點擊要點1.細菌是 (填“單”或“多”)細胞生物,屬于 生物,因為它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顯微鏡才能觀察到。根據形狀可分為 、_______、__________。2.某些細菌會導致人生病,如炭疽病是由 引起的疾病;細菌性痢疾是由___________引起的疾病;破傷風是由 引起的疾病等。3.人感染炭疽主要有三條途徑,分別會引起 、 、_______________。4.細菌引起的疾病通常用 治療,如由 引起的肺結核可用__________治療。5.細菌引起的常見疾病有: 、 、 、 、______ ______等,可用抗生素治療。抗生素是一種能在不損傷人體細胞的條件下殺死________________的化合物,它由一些_____________ 自然合成;青霉素殺菌原理是:青霉素可以使細菌的細胞壁變薄,并使細菌破裂。6. 是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自1943年開始投入應用后,很快地被認為是治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效藥。但濫用抗生素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課堂演練例1 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發現了幽門螺桿菌是引起胃炎和胃潰瘍等疾病的病原體,從而獲得了2005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下列哪種結構是幽門螺桿菌所不具有的 ( )A.成形的細胞核B.起保護和支持作用的細胞壁C.遺傳物質DNAD. 起運動作甩的鞭毛鞏固練習1 破傷風桿菌侵入人體引起人感染破傷風的原因是( )A. 直接侵入人體的細胞B.產生一種能破壞細胞的毒素C.通過其他細胞損害人體的細胞D.破傷風桿菌和破傷風沒有關系跟蹤演練1.下列生物可產生抗生素的是( )A.細菌 B.青霉C.病毒 D.酵母菌2.有些細菌能侵入人體或動植物,破壞其正常組織,使之得病,這些細菌是( )A.病原菌 B.好氧型細菌C.厭氧型細菌 D.腐生菌3.19世紀60年代,法國科學家巴斯德提出微生物是引起某些疾病的根源,并提出殺死這些微生物能避免疾病傳染的觀點,你認為當時巴斯德采用殺死微生物的手段會是( )A.利用紫外光 B. 使用醋酸C. 高溫加熱 D.使用抗生素4.下列疾病中,不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是( )A.肺結核 B.破傷風 C.流感 D.霍亂5.防止食品腐敗所依據的主要原理是( )A.把食品內的細菌都殺死B.抑制食品內真菌的生長和繁殖C.把食品內的真菌都殺死D.殺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長繁殖6.小明去看病,醫生告訴他扁桃體發炎了,那么引起這種病的原因是以下哪種微生物( )A.結核桿菌 B. 大腸桿菌 C.鏈球菌 D.酵母菌7.(2010臨沂)炎熱的夏天,食物很容易變餿,引起食物腐敗變質的主要原因是( )A. 夏天空氣潮濕,化學物質的污染嚴重B.食品本身的營養物質含量過高C.溫度較高,食物中的細菌、真菌大量繁殖D.炎熱的夏天,食物的水分蒸發過快8.細菌的哪些特點和它們的分布廣泛有關( )A.個體小,便于各種媒介攜帶B.分裂生殖,繁殖速度快,數量多C.有些細菌形成芽孢,芽孢小而輕,可隨風飄散D.以上三項都是9.青霉素的發現者弗萊明先生在培養細菌的培養基中,偶然發現青霉素周圍沒有細菌生長。針對這現象,他提出了假設,并針對這一假設進行了下列探索。進行實驗:把青霉菌放在液體中培養后,觀察這些培養液對細菌生長的影響。結果:培養液阻止了細菌的生長和繁殖。結論:青霉素可能產生一種可阻止細菌繁殖的物質。弗萊明在持續的研究中分離出了這一物質,分析出它的特征并將之命名為青霉素。作為這一實驗的假設,下列最為恰當的是( )A.青霉菌污染了細菌生長的培養基B.青霉菌能產生有利于細菌繁殖的物質C. 青霉菌能產生抑制細菌繁殖的物質D.青霉菌能產生有利于人類的物質10.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與細菌、真菌接觸,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 細菌能夠使食物腐敗、傷口化膿,因此細菌都是有害的B.細菌和真菌結構的主要區別是細菌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C.釀酒、做面包等離不開真菌中的酵母菌D.制作豆腐、腐乳、奶酪等食品離不開真菌中的霉菌二、填空判斷題11.(2010宿州)將下列發酵產品與其相關的微生物用線連接起來:酸奶 曲霉菌豆腐乳 醋酸桿菌米醋 酵母菌葡萄酒 甲烷細菌沼氣 乳酸桿菌12.判斷正誤:A. 任何細菌都對人體有害。( )B. 細菌在自然界的作用是作為分解者。( )C. 細菌不一定會使人患病。( )D.細菌性痢疾的主要感染途徑是接觸傳播。( )E. 大腸桿菌對人體有益。( )13.2001年,美國“9.11”恐怖事件陰云未散,又在許多國家相繼發現炭疽病。(1)使人體患炭疽病的微生物是 。(2)人類感染炭疽病有3種途徑,分別是 、 _________________和 。(3)導致人體得炭疽病的一些細菌,嚴重危害人的健康,它們危害人體健康的途徑主要是 、。14.青霉素是青霉菌所分泌的一種抗生素,它能有效地殺滅多種細菌。幾十年來,由于許多人濫用青霉素等抗生素致使這些抗生素的殺菌效果越來越差。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濫用抗生素問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請回答:(1) 青霉菌屬于真菌,它與細菌相比,在細胞結構上最主要的區別是 _________________。(2)由于細菌在繁殖后代的過程中存在 現象,因此使用青霉索前,細菌群體中不同的個體對青霉素的抗藥性存在差異。初次使用青霉素時,人體內細菌的生存環境發生了變化,在細菌與環境之間所進行的 __________________過程中,大量沒有抗藥性的細菌因不適應變化了的環境而死亡,少數具抗藥性的細菌能適應環境而存活并繁殖。(3)青霉素的長期反復使用對細菌起到了定向的 作用,最終在人體內形成了具抗藥性的細菌群體,從而降低了青霉素的殺菌效果。答案【點擊要點】1.單 原核 成形的細胞核 桿菌 球菌 螺旋菌2.炭疽桿菌 痢疾桿菌 破傷風桿菌3.腸炭疽 皮膚炭疽 肺炭疽4.抗生素 結核桿菌 鏈霉素5.細菌性痢疾 肺結核 破傷風 霍亂、淋病 細菌 細菌或真菌6.青霉素 由細菌引起的疾病 效果變差,病菌產生抗藥性【課堂講練】例1 A解析:細菌是單細胞生物,屬于原核生物,沒有成形的細胞核,只有核區,內含遺傳物質DNA但是它具有細胞膜、細胞質、細胞壁,有的還有鞭毛和莢膜。鞏固訓練l B【跟蹤演練】1.B 2.A 3.C 4.C 5.D 6.C 7.C 8.D9.C l0.A11.12.× √ √ × √l3.(1)炭疽桿菌 (2)接觸傷口傳播空氣和飛沫傳播 飲食傳播 (3)侵入并破壞人體細胞;不侵入人體細胞,但能產生一種能破壞細胞的毒素l4.(1)有成形的細胞核 (2)變異 生存斗爭 (3)自然選擇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資料·第 4 頁 (共 4 頁)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3.2 來自微生物的威脅(1).doc 3.2 來自微生物的威脅(2).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