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課是人教版七年級《生物學》下冊第四單元第三章的第二節。包括兩部分: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這兩部分是有內在關聯的統一的整體。本節課安排學習呼吸道對空氣處理之后,僅憑學生已有知識理解本課有挑戰性。另本節上承消化系統,后續循環系統,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這本書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學好這部分內容有助于學生對“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理解。 2.三維目標 2.1知識與能力 (1)概述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 (2)概述肺泡與血液的交換過程 2.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2)通過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3)通過資料分析,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測量、比較肺活量的差異,認同體育鍛煉的重要性 3.教學重難點 3.1教學重點 (1)概述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 (2)概述肺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3.2教學難點 肺與外界氣體的交換過程 ? 二、學情分析 中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初中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關鍵年齡,也是邏輯思維從經驗型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之迅速發展。從年齡特點看,初中學生好奇、好動、好表現、好發表意見,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但注意力分散,所以在教學中,要運用直觀的教學方法,引起學生的興趣,是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也要創造機會,讓學生發表見解,發揮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在知識掌握方面,學生由于先前已經學習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等相關知識,但是形不成邏輯體系。在教學中,教師應在課堂上多媒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完成本課的教學活動。 ? 三、教法學法 我們常說:教無定法,應該“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改革中以人為本的思想的具體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本節課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實驗探究法、多媒體教學,各種方法相結合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是教學矛盾的一個方面,學生的學是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堅持“教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地位”,組織教學,運用探究學習小組完成本課教學任務。 ? 四、教學媒體與資源的選擇與應用 1、“肺與外界氣體交換”是本課的教學難點,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運用視頻讓學生感知氣體進出肺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再引導學生分析圖形、理解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過程。 2、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以豐富的圖片、視頻等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認知活動,逐漸認識到生殖過程。 3、課前準備:將全班學生按同組異質、異組同質原則每4人分成一組,形成若干學習小組,組織形式為分小組合作學習,選擇一名小組長負責落實本次學習任務 ? 五、教學過程 ? 媒體展示 問題與情境 師生行為 設計意圖 ? [問題1]?你能憋氣多久? ? ? ? ? 學生體驗,說出人體需要呼吸;導出本課學習內容 激發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課題: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 ? 較強視覺沖擊 ? [問題2]?氣體流動的原因 ? ? 【演示實驗】圖A表示將一個無色、無蓋、透明塑料瓶倒放在盛水水槽中,圖B表示用手擠壓塑料瓶時發生的現象,圖C表示不擠壓塑料瓶恢復原狀時發生的現象 1、由A→B,觀察到什么現象?由B→C,觀察到什么現象? 2、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 學生根據演示實驗現象,分析實原因。教師對相關難點處結合實驗適當講解,幫助學生理解 預備知識,為學生本課后續學習做知識儲備 ? [問題3]?胸廓結構 ? 【圖形分析】胸廓結構示意圖 1、胸廓包括哪些結構? 2、構成胸廓的肌肉在呼吸中有何作用? 3、在呼吸時,胸廓容積是否變化呢? 學生在識圖基礎上通過自學明確胸廓結構 ? [問題4]?肺與外界氣體交換 ? ? 1、【學生體驗】方法:學生先用手按在胸部,再深吸氣、深呼氣 1、吸氣時,手向什么方向移動? 2、呼氣時,手向什么方向移動? 3、呼吸時,胸廓容積發生變化了嗎?為什么會發生這種變化? 指導學生正確體驗,并說出現象。并講述肋骨之間的肌肉收縮和舒張導致胸廓的擴張和收縮。 培養學生圖形分析能力 2、【模型分析】下圖模擬肋骨移動,A、B表示肋骨位置的改變,O點表示肋骨繞胸骨轉動的原點 4、肋骨由A向B移動,胸腔體積的變化是什么?氣壓的變化是什么?氣體流行是怎樣的? 5、肋骨由A向B移動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模型,小組討論完成。老師對學生討論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點撥 3、【演示實驗】玻璃罩模擬胸廓,玻璃管模擬器官、支氣管,氣球模擬肺,橡皮膜模擬膈 6、膈頂由圖C向圖D移動時,胸腔體積的變化是什么?氣壓的變化是什么?氣體流行是怎樣的? 7、膈頂由圖C向圖D移動的原因是什么? 觀察實驗,小組討論完成。老師對學生討論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點撥 4、【視頻】呼吸時,胸腔容積的變化 9、影響胸腔容積變化的因素有哪些? 10、歸納肺與外界氣體交換原理 學生根據視頻和已學知識完成,教師點撥歸納、板書。 肺與外界氣體交換歌訣: 肌收縮,積變大,壓變小,氣入肺; 肌舒張,積變小,壓變大,氣出肺。 ? [問題5]?氣體擴散作用 ? ? 【演示實驗】方法:先噴少量的香水,問教室前面的同學有什么感覺?后排的同學聞到有香味嗎?接著噴大量的香水,問后排的同學有什么感覺? 1、該實驗的現象是什么?為什么會發生這種現象? 2、列舉生活中例子說明什么是氣體擴散作用? 學生先體驗,并說出現象,最后分析原因 預備知識,為學生肺泡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做知識儲備 ? [問題6]?肺泡與血液進行氣體交換 ? ? 1、【數據分析】吸入、呼出氣體含量數據 1、呼出氣體含量中明顯變化的是什么?各有什么變化? 2、含量增加的氣體成分是哪里來的?含量減少的氣體成分到那里了? 3、這些變化如何實現的? 小組分析數據得出結論,教師補充完善 培養學生分析數據能力 2、【視頻】肺泡與血液氣體交換過程 3、【圖形分析】肺泡與血液間氣體交換圖 ? 4、肺泡與血液是如何進行氣體交換的????? 5、肺泡內、血液中氣體含量如何變化? 6、肺泡適于氣體交換特點有哪些? 7、肺泡內的氧氣進入血液要穿過幾層細胞? 學生觀察視頻,分析圖形, 得出結論;教師根據學生展示情況點撥 培養學生圖形分析能力 ? [問題7]?人體呼吸過程 ? ? 【視屏】呼吸全過程 1、呼吸包括哪幾個環節? 2、氧氣最后在哪里被利用了? 學生歸納呼吸過程,教師點評 培養學生自主歸納能力 ? 【問題8】測量肺活量 ? ? 【課外實踐】方法:取已消毒過的肺活量吹嘴一個,插入肺活量儀測量部位。待測量儀發出第一次測量指令后,深吸氣,然后盡力吹氣,即可測出肺活量水平。等測量儀發出第二次測量指令后,再次深吸氣,盡力吹氣。儀器自動取最大值作為測量值存入手持終端。 ?注意: (1)吹氣時氣流不可中斷,一旦中斷,儀器便自動記為一次測量的結束。 (2)吹氣時,吹嘴要緊靠面部,不可使吹出的氣體通過吹嘴與面部之間的空隙溢出,否則影響測量結果。 (3)測量結束后的吹嘴應放入桶或盒中集中消毒。 1、測量并記錄肺活量 2、比較肺活量并分析影響肺活量的因素 學生實踐測定肺活量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合作精神、實事求是的思維品質以及分析實驗結果的能力。 認同體育鍛煉對呼吸系統的好處 ? 【問題9】課堂練習 ? ? 【課堂練習】 1、下圖表示胸腔體積變化圖,據圖完成 (1)由A→B時,胸腔容積的變化是____,此時呼吸肌處于_____狀態,肋骨運動方向是_____,膈頂的運動方向是______,肺的體積變化是____,肺內氣壓的變化是_____,氣體由____沿呼吸道流向_____; (2)由B→C時,胸腔容積的變化是____,此時呼吸肌處于_____狀態,肋骨運動方向是_____,膈頂的運動方向是______,肺的體積變化是____,肺內氣壓的變化是_____,氣體由____沿呼吸道流向_____; 學生獨立完成,老師點評時突出審題方法、答題技巧。 培養學生審題方法、答題技巧 2、肺泡內的氣體交換示意圖,請據圖回答 (1)肺泡作為包繞著豐富的[? ] _________ (2)當血液流經②時,血液中的________擴散到肺泡,可用圖中的______表示,而肺泡內的______擴散到血液,可用圖中的_______表示 (3)上述過程中,氣體要經過_____上皮細胞。 ? 六、教學評價與反思 (一)教學評價 新課標要求“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養成理性思維的習慣,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發展終生學習的能力”。本課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創設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條件,在親歷獲取信息、發現規律等過程中獲得生物學知識;較好地實現了“教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地位”。 (二)教學反思 在本課教學中較好的達到: 1、因學生知識容量限制,在設計教學案是增加“氣體流動的原因、胸廓結構、氣體擴散作用”等知識,為學生自主學習鋪路搭橋等。 2、因“肺與外界氣體交換原理”難度大,我預設學生體驗、演示實驗、列舉孫悟空進入體胸腔幫助人增大胸腔體積等案例,幫助學生理解。 在本課教學中存在的以下問題: 1、在編寫教學案時,問題預設不精細,學生在設施自主學習、小組討論等環節時,存在較大困難,在今后教學中應多從學情入手,在印教學案前,應按教學案設計進行課前模擬授課,找出問題,及時調整。 2、為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生物學科采取課上預習、討論、展示。但因本課教學內容多,學生若在課堂中完成預習、討論,則學生的課堂展示環節很有限,有很多學生的想法不能得到展示;故教學內容多的課,應將教學案提前發給學生,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提前預習,課堂上進行討論、展示時間就比較充分。 3、因教學時間限制,本課教學中留給學生展示質疑機會有限,在今后教學中,應采取多種措施,鼓勵學生敢提問題、多提有價值的問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