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消化和吸收 課題 編號 備課 日期 二次備課 日期 課型 新授課 教學 目標 1、運用實驗法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并得出合理的結論。 2、嘗試解讀營養物質在消化道內被吸收的曲線圖。 教學 重點 1、運用實驗法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并得出合理的結論。 2、嘗試解讀營養物質在消化道內被吸收的曲線圖。 教學 難點 教材 分析 及 教法 設想 運用實驗法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并得出合理的結論。 對于教師來說,困難在于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組織學生有序完成,引導學生討論升華。對于學生來說難點在制訂計劃和結果討論,尤其是收集純凈的唾液,對學生來說難度很大,越是著急緊張就越是得不到唾液。教師要做好引導、教學生正確的方法,及時對學生的表現予以肯定,鼓勵他們持之以恒,直至完成探究。 教學 準備 教學 環節 導學過程 學習過程 備注 創設 情境 導入 新課 學生代表慢慢地嚼一塊饅頭,問:食物在口腔中會發生什么變化呢? 導學生閱讀P30探究提示,說明: 1.由于本實驗中變量不止一個,因此可以設計多種實驗方案。請學生自主設計。 2.淀粉是否發生變化,用碘液進行檢驗(以前學過)。 3.將試管握在手中即能保持37℃. 教師巡回指導、答疑。 指導學生進一步完善探究計劃。 指導學生收集純凈的唾液:講一些“望梅止 思考,結合自己的經驗回答。 細嚼饅頭,說出自己嘗出什么味道?并思考為什么會嘗出甜味? 回憶已有的關于淀粉檢驗的知識 根據提示,兩人一組制定探究計劃。交流并完善探究計劃。 ? 兩人配合,取唾液、處理饅頭塊兒、量取一定量的清水等,按照探究方案實施計劃。 握在手中時另一位同學負責攪拌。 5-10分鐘后向試管中滴加碘液,觀察顏色變化。淀粉遇碘變藍。 各組匯報各自的設計方案與觀察到的現象,分析得出結論。 觀察實驗現象并回答問題:膽汁可以使脂肪變成小的脂肪微粒。 歸納三類大分子物質的起始消化部位和最終的消化產物。 學生思考回答。 學探 導學 導引 誘思 展示 交流 質疑 深化 梳理 知識 歸納 整合 達標 檢測 鞏固 提升 板 書 設 計 唾液淀粉酶 酶(腸液、胰液) 淀粉的消化(口腔、小腸):淀粉 麥芽糖 葡萄糖 酶(胃液、胰液、腸液) 蛋白質的消化(胃、小腸):蛋白質 氨基酸 膽汁 酶(腸液、胰液) 脂肪的消化(小腸):脂肪 脂肪微粒 甘油+脂肪酸 不含消化酶 教 學 札 記 關于探究活動,教師應將重點放在實踐體驗過程和交流過程:讓學生積極參與實驗,在實驗過程中獲得體驗,在體驗中使知識得到內化,在交流中展示學習的收獲,得到教師、同學和自我的肯定。教師要重視學生對探究過程的反思,在完成探究實驗后,如果發現結論與其他人不一樣,一定要鼓勵學生分析導致不同結論的原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