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課題 編號 備課 日期 二次備課 日期 課型 新授課 教學 目標 1.說出氣體交換的原理。 2.概述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過程。 3.通過資料分析等概述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 教學 重點 1.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2.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教學 難點 教材 分析 及 教法 設想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對于初一年級的學生來說較為抽象,針對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教學過程中應盡量選擇較為直觀的教學輔助手段,如動畫、視頻、教學實物模型等來加深學生對相關內容的理解。同時,通過對教材中的資料進行分析,運用啟發、觀察、體驗等方法進行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 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 環節 導學過程 學習過程 備注 創設 情境 導入 新課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同學們已經了解到呼吸道能對吸入空氣進行處理,那么,外界空氣經過呼吸道的處理后是如何進入肺部的呢?在肺中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氣體又是如何達到全身各處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些問題。 人體呼出的氣體與環境中的氣體成分有什么差別?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環境中的氣體與呼出的氣體成分對照表,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通過剛才同學們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出,人體吸入的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較少,氧氣的含量較多;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較多,氧氣含量較少。由此可以推測,造成這一變化的原因是在肺部發生了氣體交換,那我們現在就通過教材p50圖27來看一下肺的結構特點吧。 在吸氣和呼氣時,胸廓是否發生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用模型模擬膈的運動實驗。 討論題: ① 橡皮膜、兩個氣球、玻璃鐘罩分別代表什么? ② 手向下拉橡皮膜時,表示膈肌收縮,氣體進入氣球還是排出? ③ 橡皮膜回復時,表示膈肌舒張,氣體進入氣球還是排出? ④ 是肺容積的擴大導致吸氣,還是因為吸氣后使肺的容積擴大? 播放動畫:膈肌舒縮引起胸廓變化 那么由肺泡擴散到血液里的氧,是怎樣到達全身各處的組織細胞里?最后是在細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的呢?氧是通過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各處的組織細胞,最后是在組織器官中的毛細血管被利用的。 學生分析教材所示實驗及表中的數據,討論并回答問題。 學生觀察肺泡結構圖,分析肺泡適于進行氣體交換的結構特點。 感受自己吸氣和呼氣時胸廓的變化 觀看動畫 學生明確演示模型各部分代表胸廓的哪個部分,并通過觀察演示模型及探究問題,明確: 胸廓擴張,胸腔容積變大,吸氣;胸廓受壓, 胸腔容積縮小,呼氣。 觀看動畫,進一步理解呼吸與胸廓變化的關系。 觀看動畫,明確在肺泡內發生的氣體交換 觀看動畫,明確在組織處發生的氣體交換 學探 導學 導引 誘思 展示 交流 質疑 深化 梳理 知識 歸納 整合 達標 檢測 鞏固 提升 板 書 設 計 第二節 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 ? 2、肺泡適于氣體交換的特點 ? ? 3、肺泡里的氣體交換: 教 學 札 記 以“氣體是怎樣進入肺”為題,組織學生感受自己在吸氣和呼氣時胸廓容積的變化;以“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為題,以問題的形式展開學習。具體問題如氣體進入肺泡后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如何發生的?引入血液與肺泡之間的氣體交換。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閱讀教材和提出問題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如此而獲得的知識是最牢固的,留下的記憶是最深刻的。教師不是直接告訴,而是通過學生的合作分析、表達交流、問題解決等環節,體驗知識發現的過程,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