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章,第二節,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通過學習使學生能區別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2.通過學習使學生能闡明動物的行為對于動物生存的意義。能力目標1.通過對動物行為的觀察和研究,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2.通過教材中的資料分析,使學生善于運用已有知識分析資料的內容,得出結論,解決問題。情感目標1.通過對課本所給資料圖片的觀察分析,使學生對動物界的“母愛”加深理解,具有熱愛親人的美好情感。2.通過對課本所給資料圖片的觀察,聯系自然界中一些有趣的動物現象,從而激發學生對自然界的熱愛和研究興趣。二、教學重點1.區分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使學生對一些動物行為判別。2.使學生能夠闡明動物的行為對于動物生存的意義。三、教學難點1.使學生能區分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2.使學生懂得學習行為的復雜性和遺傳性。四、教學策略:分析法、啟發法、探究法、合作學習法五、課前準備:1、教師:自制課件,有關動物的材料,鸚鵡救主視頻、雷慶瑤影片、歌曲《隱形的翅膀》等相關材料。2、學生:有關動物行為的信息。六、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請問哪些同學飼養過小動物? ?學生:(紛紛舉手) 教師:好,大部分同學都飼養過,你們都飼養過哪些動物? 學生:飼養過狗、貓、烏龜、兔子、蠶、金魚、蜥蜴、雞、鴿子等。 教師:你所飼養的動物都有哪些行為?把你飼養動物的經歷與同學老師分享好嗎? 學生:(紛紛舉手,興致盎然的說著自己所養動物的樂事。) 教師:同學們說得很好。許多同學說得栩栩如生,就像這些可愛的小動物就在眼前一樣。小動物要吃東西、要睡覺,這些用你教嗎? 學生:不用。 教師:對,這些行為不用教,是生來就有的,我們把這樣的行為稱為先天性行為。而如果你想讓小動物,如貓、狗去規定的地方大小便,就費勁了。那么怎樣使你的貓、狗去規定的地方大小便呢? 學生:得訓練它。 教師:對,要訓練。這就是說動物會學習,所以動物還具有學習行為。剛才同學們提到的動物的行為有很多,比如:小貓吃奶、鸚鵡學舌、鳥筑巢、雞孵蛋、蠶吐絲、大雁南飛等,這些行為從獲得的途徑來看,哪些是生來就有的,哪些是后天獲得的? 學生:我認為小貓吃奶、鳥筑巢、雞孵蛋、蠶吐絲是生來就有的,而鸚鵡學舌是后天獲得的。導入:鸚鵡救主的故事 教師:為什么蠶生來會吐絲,而小貓卻不會?先天性行為產生的原因是什么?與遺傳有關嗎 學生:與遺傳有關。 然后,引導學生對比課本所給資料所示的圖片進行比較并討論。最后組織學生匯報討論結果(以小組形式交流一下各組的意見)。1、小袋鼠如果沒有爬向媽媽育兒袋的本能,它就不可能成活。所以,小袋鼠的行為屬于先天性行為,是最基本的生存行為。2、蚯蚓走迷宮,這個迷宮是人為設置的,所以,蚯蚓最終學會了走迷宮是一種學習行為,學習行為要比先天性行為復雜得多,同樣是生存,學習行為比先天性行為適應性強。3、美國紅雀總是給養魚池的金魚喂食,它不辭勞苦就像一個慈愛的媽媽。(延伸:每個人都有媽媽,想想看,在你的生活中,有多少事情是媽媽含辛茹苦、不計辛苦為你不停付出。所以,咱們每個人都應該永遠記住:要熱愛自己的母親。)4、認為美國紅雀喂養金魚的行為毫無意義……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書中資料1和資料3,你認為先天性行為對動物有什么意義?書中的資料3給你怎樣的啟示? 學生:書中資料1和資料3中的行為不是學來的,而是動物生來就有的,且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是先天性行為。先天性行為有利于動物生存繁衍。先天性行為有局限性,不能夠適應環境的改變。 教師:同學們說的很好。請同學們再對比書中資料1與2、3和4、資料1和5后討論不同動物學習行為相同嗎?這說明什么? 學生:不同動物學習行為不同。越高等的動物學習能力越強,學習形成的時間就越短。 教師:動物的學習能力有遺傳因素的作用嗎? 學生:有。 教師:學習行為對動物有何意義? 學生:學習行為對動物的生存的繁衍意義重大。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書P37“狼孩”的故事。?教師:狼孩畢竟還是人,他能直立嗎?學生:能。教師:狼孩為什么能直立而狼不能直立呢?學生:他畢竟還是人,是由人生的。教師:很好。這說明他的這種直立行為是由人的遺傳因素決定的。那么,我再問大家,這個狼孩平常習慣于直立呢,還是習慣四肢著地爬行呢?學生:肯定是四肢著地爬行的時候多。教師:那么,他為什么不直立行走而要四肢著地爬行呢?分析:狼孩之所以能身體直立是因為他的遺傳物質決定著他的行為特征;狼孩之所以四肢著地爬行是因為他的后天生活的環境——狼窩沒有他學習直立行走的外界條件。教師:你認為人類的學習行為對人類有怎樣的意義?這對你有何啟示?學生:1、人類的學習行為復雜、多樣,這使人類更好的適應環境,并改變環境。 ??2、學習行為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人類是動物界進化等級最高的類群,人類的學習行為也是動物界中最為復雜多樣的。同時,從某種意義說,人類的生存質量也更多地依賴學習行為。人類有復雜的語言文字,有著其他任何動物都沒有的、依靠第二信號系統的學習行為。面對信息時代的到來,人類應該具有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人類大腦的發育,人類語言的發展和通過語言文字等信息符號的學習是有關鍵時期的,如果錯過了這一時期就很難進行補償。所以對于一個人來說,技能的訓練和知識的學習應該與大腦的發育的階段相適應。這樣一個人才能得到更健全的發展。“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同學們應當珍惜學生時代的大好時光,努力學習,增長才干。播放雷慶瑤故事影片,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1、有的同學認為自己很聰明,學習不努力,這種想法對嗎?2、有的同學學習很努力,但是不注意學習方法,這樣對嗎?3、狼孩的故事你聽說過嗎?為什么他到死也沒學會一些人的生活方式和科學知識?4、學習了今天的內容后,你有什么啟發?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嗎?七、課堂小結通過本節學習讓學生懂得學習行為的復雜性和遺傳性,使學生明確不同動物的學習能力不同,學習能力的差別取決于生物對外界刺激產生反應的神經結構。神經結構高等則學習行為復雜,神經結構簡單則學習行為也簡單,而神經結構的簡單與復雜又取決于各種生物的遺傳素質,即不同生物或同種生物的不同個體學習能力是有差異的。最終歸結到結構與功能是相統一的這一辯證觀點,從而樹立學生全面辯證看問題的人生觀點。八、板書設計第二節 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區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