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描述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 2.列舉細菌和真菌對動植物及人類的影響。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與思考活動,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從對不同的問題評價這一技能訓練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分析和評價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辯證地認識自然界中細菌和真菌的作用。 2.能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學重點和難點】 1.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重點) 2.細菌和真菌與動物或植物的共生。(難點)【學情分析】本節內容比較基礎,學生是在學習了細菌和真菌的相關知識后,來學習它們的作用,有了一定的鋪墊,因此,學起來會比較輕松,但是,由于教學內容過于簡單,因此,要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要改變教學策略,通過一些視頻或資料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內容分析】本節內容講了細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三大作用,先講了作為分解者如何參與物質循環,接著講了它的有害的一面,如何使人和動植物患病,這也是學生比較關注的地方,要通過一些圖片和視頻來介紹,最后再來介紹共生,這三者內容都是環環相扣,都有圖片來介紹,便于理解。【課前準備】:教學視頻、教學PPT【教學設計】《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導入:(約3分鐘)學生閱讀課本79頁“想一想,議一議”,后老師提問:每到冬天,森林里都鋪滿一層厚厚的落葉。年復一年,森林里的落葉層會不會越積越厚呢?為什么?后讓學生討論回答,老師總結:今天,我們來學習《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這一節內容。(二)自學:(約8分鐘)老師檢查學生自學后預習案的完成情況,學生看書(預習案前一天已經發放,當堂檢查并訂正答案)預習案如下:《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預習案請同學們課前自學完成以下內容。【學法指導】:請你根據課本上學習目標,認真預習課本內容,用紅筆標注疑難和重點;用準確語言完成【自學】部分內容。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Ⅰ)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在自然界的物質循環中,細菌和真菌把動植物遺體分解成、、,這些物質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進而制造。由此可見,細菌和真菌對于自然界中物質的循環起著重要的作用。細菌和真菌在生態系統中是作為參與物質循環的.(Ⅱ)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1.細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種類是營生活的,它們能夠從活的動植物體和人體內吸收,導致動植物和人患不同的疾病。2.舉例:(1)可以使人患扁桃體炎、猩紅熱、丹毒等疾病。(2)人的手蘚和足癬是由引起的。(3)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麥葉銹病和玉米瘤黑粉病等植物疾病,都是由感染引起的。(Ⅲ)與動植物共生1.共生:有些細菌和真菌與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的現象.2.舉例:(1)地衣是真菌與共生在一起而形成的。藻類通過光合作用為真菌提供,真菌可以供給藻類和。(2)根瘤菌與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將空氣中的氮轉化為植物能吸收的,而植物則為根瘤菌提供。(3)菌類與植物共生。例如,在牛羊等草食性動物的胃腸內,有些種類的細菌,可以幫助動物分解草料中的,而動物又可以為這些細菌提供生存的場所和。在人體的腸道中也有大量的細菌,其中有些細菌能夠制造維生素B12和。(三)互學:(約10分鐘)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本79頁《觀察與思考》部分內容后,進行討論并完成以下討論題:1.面包發霉后,其中的有機物被分解成什么物質?2.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起什么作用?(四)展示(約5分鐘)每組隨機抽取1-2名同學展示互學結果到黑板上,其他同學瀏覽P83STS《以菌治蟲》,老師對展示結果進行點評。(五)播放教學視頻《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約8分鐘)(六)總結與拓展(用時約5分鐘)同學們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以下內容: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這些菌的營養方式是腐生,他們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是能將動植物的遺體和遺物中的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等,這些物質又能被生產者吸收利用。(2)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這些菌的營養方式為寄生。如鏈球菌可使人患扁桃體炎;臂癬和足癬是由真菌引起的。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小麥葉銹病和玉米瘤黑粉病等也是由真菌引起的。(3)與動植物共生。有些真菌和細菌與動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賴、彼此有利,一旦分開,兩者都不能獨立生活,這種現象叫共生。例如,地衣是真菌和藻類共生,根瘤是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共生。(七)當堂檢測用ppt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八)布置課后作業:題案5.4.4五、板書設計: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2)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3)與動植物共生六、教學反思:本節課為1課時內容,內容比較簡單,教材內容圖文并茂,信息量豐富,要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上好這節課的前提。在教學中,要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主,而本節課內容較為簡單,正好適合自學,課堂上,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播放了人民電子音像出版社的配套教學視頻,這樣效果較明顯,也有助于學生理解,課堂上,老師要以引導為主,讓學生多看多練,老師要少講。在課堂上,應充分給學生展示的機會,多提問,多讓他們到黑板前去總結這節課所學內容,這樣做培養了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膽量。用這節課讓他們做小老師,學生教學生,老師只做補充,其他的學生會更喜歡去聽,去學,是符合當前課改精神的。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多做嘗試和探索,多做拓展和延伸,改進教學方式,讓學生學的輕松,又能有所收獲,以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為宗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