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八上第五章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第一課時)教學設計一、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時內容主要涉及的是人類利用細菌和真菌制作發酵食品等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密切,它使學生知道了我們平時吃的很多東西,是由于細菌和真菌的作用。學生不僅對本節課內容感到新穎、好奇,而且對制作發酵食品還有一種嘗試制作的欲望。教材本身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如何合理的利用教材,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本節成功的第一步。本節雖然知識結構并不復雜,但從科學技術與生活實際的角度看,內容和形式不容忽視,因為它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體驗知識與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供了非常好的素材和機會。如何設計好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學習,真正落實三維目標,使學生能力得到發展,是本節的關鍵。二、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舉例說明發酵技術在食品中的應用;嘗試制作饅頭、甜酒、酸奶、酸菜等食品。能力目標:1、通過分組實驗——探究發酵條件,觀察發酵現象,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及協作解決問題能力和觀察能力。2、通過小組收集資料、制作相關的課件、匯報探究結果等活動,提高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3、通過嘗試制作甜酒、泡菜、饅頭等食品,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1、通過實踐活動,體驗知識與技術在生產和生活中的作用。2、通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三、教學重、難點1、重點:舉例說出細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的應用。2、難點:利用發酵技術制作食品的原理。四、學情分析初二學生,有了一定的分析解決問題和動手實踐的能力,學生有一定的學習主動性和求知欲望。課前經過充分的調查,了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發酵制作食品的情況,發現許多學生有平時有制作饅頭的經歷,還有學生見過家長制作酸奶、甜酒、泡菜的過程。這是很好的知識經驗,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解決措施解決重點:課前調查,了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發酵制作食品的情況,利用好學生的生活經驗,由此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突破難點:利用探究“發酵的條件”的探究實驗和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背景資料的補充來突破難點。教學方法實驗法(對照實驗、分組探究)、多媒體演示法、小組討論歸納、展示。七、課前準備老師:制作課件;準備導管、錐形瓶、澄清的石灰水;制作酸奶學生:1、自制的演示發酵實驗裝置 設計發酵條件究實驗。2、學生制作饅頭、甜酒或其他發酵食品以及拍成照片制成課件。八、教學過程教學環節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復習舊知導入新課導入新課平常一提起細菌和真菌,人們往往只想到它們的害處,細菌和真菌對自然界和人類的生活帶來哪些危害呢?不是所有的細菌和真菌對人類是絕對的有害而無利呢?其實,很多細菌和真菌對人類是有益的。看來,我們這節課要給細菌和真菌“平反昭雪”了。結合你們收集的資料和生活經驗,說一說他們對人類有哪些好處呢?學生回憶并回答細菌和真菌的危害,學生簡單例舉細菌和真菌對人類有哪些好處。復習復習舊知,激發興趣,導入本節內容。出示目標明確任務出示學習目標教師出示學習目標1、描述發酵現象,說出發酵原理。2、設計探究實驗,驗證發酵產生的氣體是二氧化碳的。3、舉例說出發酵技術在食品制作中的應用。4、學會制作饅頭、甜酒、酸奶、等食品的方法,課下嘗試制作饅頭、甜酒、酸奶等食品。學生齊讀學習目標,了解本節的學習任務。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帶著任務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對照實驗探究發酵條件探究發酵的條件詢問各組學生課前發酵實驗的完成情況,讓各小組代表描述觀察到的發酵現象。說明所設計的實驗變量。讓學生根據本組的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實驗現象不同的原因。根據全班幾組對照實驗得出發酵的條件。教師評價各組學生的表現。各組代表學生展示課前發酵實驗的完成情況,并描述觀察到的發酵現象;本組設計的“的探究實驗,的實驗變量。其他組員補充。小組學生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實驗現象不同的原因。并向全班解釋其原因。學生根據全班各組的幾組對照試驗實驗(有無加酵母粉、水溫的的不同、有無加糖、有無加水)得出發酵的條件:菌種、有機物、適宜的溫度、水分將課本上的“發酵現象”演示實驗改成探究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的欲望和設計探究實驗的能力。課前讓各組學生自己設計變量,探究發酵的條件。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各小組學生間的合作能力,同時也為發酵的原理做好鋪墊。設計實驗驗證氣體探究發酵產生的氣體是二氧化碳教師提供相應的實驗器材與藥品。(導管、錐形瓶、澄清的石灰水等)出示探究提示,布置學生活動:1、小組合作設計實驗利用提供的儀器,設計實驗方案,驗證產生的氣體是二氧化碳。2、打開氣球聞一聞瓶內的氣味,產生的另一種物質是什么?3、嘗試解釋發酵這一過程教師點撥學生的回答。分組設計實驗、操作實施,得出結論:發酵產生的氣體是二氧化碳。學生聞一聞瓶內的氣味,描述所聞瓶內的氣味,說出是什么物質。各小組討論交流解釋發酵這一過程。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變渾濁)親自設計并來驗證發酵能夠產生二氧化碳,而不是簡單接受老師或書本上直接告訴的結論,培養學生不唯書,敢于質疑的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觀察和語言表達能力。展示分享獲得原理學生展示發酵食品的制作過程及原理。1、請學生展示饅頭的制作過程及原理。2、教師出示思考題:做饅頭時,把面粉、水、酵母菌混合成的生面團放在溫暖處,數小時后把面團上火蒸熟。蒸熟的饅頭比面團大得多。問(1)想一想,將饅頭掰開,里面有許多小孔,是怎么形成的?(2)為什么要把生面團放在溫暖的地方一段時間?(3)為什么蒸出來的饅頭沒有酒味?3、請學生展示甜米酒的制作過程及原理。4、教師出示思考題:(1)將糯米蒸熟的目的是?(2)將蒸熟的糯米用涼開水沖至30℃的目的是?(3)在糯米飯的中間挖一個凹坑的目的是?(4)糯米為什么會變甜?(5)酒味兒是怎樣來的?學生課前親自制作饅頭、甜米酒等食品,并將步驟拍成照片,小組合作制作課件。小組代表利用課件展示饅頭、甜米酒制作過程及原理。學生思考思考題,討論交流得出結論。發酵食品的介紹由學生來主持講解。小組展示的內容是通過小組學生合作完成,他們共同完成了查閱資料、動手實踐、課件制作等工作,由此不僅提高了同學的多方面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相互協作的精神。通過思考題的討論交流加深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學以致用走進生活說出制作家庭酸奶,葡萄酒的方法例舉其他發酵食品。教師出示自己在家制作的酸奶和學生帶來的家庭制作的葡萄酒。質疑學生:“老師帶來了自制的酸奶,有的同學帶來了自制的葡萄酒,你們想想是怎樣制作的?”提示:請根據發酵原理和細菌、真菌的培養的步驟,來設想酸奶,葡萄酒的大致制作過程。還有哪些食品的制作利用了發酵原理解釋酸奶,葡萄酒等的制作原理學生小組討論、思索、嘗試描述酸奶,葡萄酒的家庭制作過程及制作原理。學生舉例培養學生活學活用的能力,讓學生感到生物學知識和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知識沉淀檢測知識課件出示檢測題學生回答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收獲與感悟課堂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學生總結,談收獲培養學生系統歸納知識要點和語言表答能力。獻愛心布置作業從饅頭、甜酒、和酸奶中選取其中一種,做給家人吃,算是我們對家人的回報與愛心。情感升華,鼓勵實踐課后反思: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上,我以新的課程理念為指導,充分挖掘教材和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設計上有幾個精心設計的環節。第一;課前經過充分的調查,了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發酵制作食品的情況,意外的發現許多學生有平時有制作饅頭的經歷,還有學生見過家長制作酸奶、甜酒、葡萄酒的過程。這是很好的知識經驗,要充分利用,由此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我布置學生分小組課前制作發酵食品這一環節,要求學生自己制作或家長指導下完成。并將主要步驟拍成照片,結合相應的文字介紹制作成幻燈片。此環節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真正體驗到知識與技術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第二:將課本上的“發酵現象”演示實驗改成探究實驗。經過重新設計的實驗有兩處創新點。1、課前讓各組學生自己設計變量,探究發酵的條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同時為發酵的原理做好鋪墊。2、增添實驗器材,采學生利用七年學習的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變渾濁這一原理來驗證小氣球收集的氣體是二氧化碳。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親自操作來驗證發酵能夠產生二氧化碳,而不是簡單接受老師或書本上直接告訴的結論,培養學生不唯書,敢于質疑的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發酵食品的介紹這一內容,由學生來主持講解。學生代表根據本組制作的課件,進行展示制作的過程以及原理。通過小組合作,出色完成了查閱資料、共同探究、動手實踐、課件制作、表達交流等工作,由此不僅提高了同學的多方面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相互協作的精神。通過課上學生的表現和課下與學生交流可知,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原本其成績較差、平時課堂上興趣不高的的學生在這節的準備上表現出了很高的積極性,在課堂的展示環節表現很出色。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課堂教學時間上把握不夠準確,出現拖堂現象。分析原因有幾點改進之處。1教學語言要精煉,引導語要表達準確、到位。2、布置學生分組探究是時,要收放自如,防止學生被實驗器材吸引而注意力不集中。3、課前應對各組制作的課件在知識上進行指導,防止學生知識繁瑣、過于追求末節之處,而偏于主題,浪費展示的時間。4、當學生思維受阻時,應快速準確找出學生的思維根結之處,引導點撥到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