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第十一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 【學習目標】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2)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1)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與矛盾與運動 4、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1)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2)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 5、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1)人民群眾的概念(2)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 (3)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思維導圖】(要求:圍繞“辯證唯物主義的社會歷史觀”列出本課思維導圖,構建網絡知識) 【學習過程】 一、社會發展的規律 【知識梳理】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含義: (1)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 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內容是 。 (2)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 方面,是人類社會中各種 的總稱。主要包括 等各種不同的 形式。 2.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1)社會存在 社會意識。具體表現: ①有什么樣的 ,就有 。②社會存在的 、 決定 。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具體表現: ①社會意識具有 。從根本上說,社會意識隨著 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但是社會意識有時會 ,有時又會 而 展。 ②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 ,對社會發展起 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 3.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 。馬克思主義的 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是打開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 【小組合作探究】 探究一:閱讀課本第86頁的虛線框的內容,結合86頁正文和相關鏈接的內容,探究思考: (1)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近代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是一種什么世界觀?為什么人們可以認識自然規律,從而唯物主義地解釋自然界,卻不能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從而唯物主義地解釋人類社會? (2)哲學發展史上,什么時候開始人們能夠對于社會歷史的發展作全面的歷史的了解,把對于社會歷史的認識變成了一種科學的唯物主義歷史觀?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的科學性在于什么? 探究二 :閱讀課本第87頁的虛線框的內容,結合87頁的專家點評的內容,探究思考: (1)分析宗教所描繪的世界和現實世界之間是什么關系?可結合材料內容,舉例說明。 (2)人的許多不切實際的念頭、思想和實際生活之間是什么關系?說明什么哲學道理? 探究三:閱讀課本第88頁的第一個虛線框的內容,探究思考: 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有的先進的社會意識和各種各樣落后的腐朽的思想,請舉例說明?有其存在的什么社會根源嗎?說明什么哲學道理?這些不同性質思想和觀念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可舉例說明。 【知識梳理】 (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1.物質生活資料生產方式: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自己生存所需要的 。 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們在 中形成的 決定著社會的 和 ,生產方式的變革 社會形態的 。 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即矛盾運動 原理 方法論 生產力 生 產關系 在生產方式中, 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 生產力的狀況 生產關系的 ;生產力的 、 ,遲早會引起 。 大力發展生產力 生產關系對生產力 具有 當生產關系 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起 ; 當生產關系 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 。 變革生產 關系,以適應和促進 生產力發展 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即矛盾運動 原理 方法論 經濟基礎 上層建筑 概念:經濟基礎: 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 上層建筑:社會的 、 和設施和社會的各種 、 。 改革和完善各種經濟制度 經濟基礎 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 社會的各種思想觀點和社會意識形態,即經濟基礎決定 。 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 當上層建筑 經濟基礎狀況時,它 的鞏固和完善; 當上層建筑 經濟基礎狀況時,會 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筑服務于先進的經濟基礎時,它就 ,推動社會進步;上層建筑服務于落后的經濟基礎時,則 , 阻礙社會前進。 進行政治體制改革,重視思想文化建設 4.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規律 (1) 的矛盾、 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 的 。 (2)生產關系一定要 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 的規律,是在 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 (三)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 、 ,發展的過程是 。 2.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 (1)社會發展是在 和 、 和 的矛盾運動中,在 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 (2)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 實現的,階級斗爭是 的 。 (3)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但是,這一矛盾是 的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 、 加以解決。 (4)改革是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 ,使 。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 。 總之,人類通過 不斷解決 ,推動社會由 。歷史唯物科學地揭示了社會發展的總趨勢。 【小組合作探究】 探究四:閱讀課本第88頁的第二個虛線框的內容,探究思考: (1)管仲和孔子的主張包含什么哲學道理? (2)物質資料的生產在社會存在和發展中起什么作用? 探究五:閱讀課本89頁兩個虛線方框的內容,結合90頁相關鏈接和專家點評的內容,探究思考: 馬克思的名言說明什么哲學道理? 為什么發展生產力就需要改變生產關系中同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環節和方面、上層建筑中同經濟基礎不想適應的環節和方面?可舉例(現實和歷史)說明。 (3)由上面的問題討論、結合90頁相關鏈接和專家點評的內容可知:貫穿人類社會發展始終的基本矛盾是什么?支配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是什么?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是什么? 探究六:閱讀課本91頁92頁的兩個虛線方框的內容,探究思考: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通過什么方式實現的?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依靠什么方式解決? 【進階題組】 (辨析)1.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在變化、發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唯一表現。( ) 2.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起推動作用。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如影隨形。( ) 3.生產關系的總和決定上層建筑。( ) 4. 改革是為了徹底變革我國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 ( ) 5.我國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6.在我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生產力適應生產關系的發展,使經濟基礎適應上層建筑的發展。( ) (單選)7.官僚主義是指脫離實際、脫離群眾、欺軟怕硬、做官當老爺、官官相護、貪污腐敗的領導作風,是剝削階級思想和舊社會衙門作風的反映。今天我們落實新發展理念,仍要打好防范思想政治、宣傳輿論等領域中發生的官僚主義問題,材料信息表明( ) ①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②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正確反映 ③先進的社會意識必然代替舊觀念④要堅持正確的社會意識,反對落后的社會意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為了降低征納成本,提高征管效率,增強稅法遵從度和社會滿意度,中央決定改革國稅地稅征管體制,合并省級和省級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劃轉社會保險費和非稅收入征管職責,構建優化高效統一的稅收征管體系。這體現了( ) ①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②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 ③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狀況④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動力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9.(2018·海南高考真題)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海南要牢固樹立和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上先行一步,為全面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表率,這一論述包含的哲學道理有: ①社會意識的變革往往是社會變革的先導②先進的社會意識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 ③社會意識的變化與社會存在的變化具有同步性④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相互融合,沒有確定的界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山東高考真題)伴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關注發展質量、增加民生福祉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城市形象宣傳中,“幸福”“活力”“生態”等成了常見的宣傳語。這說明 A.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B.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C.語言的變化決定意識的變化D.社會意識的變化對社會存在有反作用 答案: ××√××× BAAA 二、社會歷史的主體 【知識梳理】 (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 社會意識、 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觀點出發,強調社會歷史首先是 ,是 歷史。 2.人民群眾: (1)含義:人民群眾是指一切 的人們。既包括 ,也包括 ,主體部分是 。 (2)范圍:在我國現階段,全體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事業的 、 和 ,都屬于人民群眾的范圍。 3.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具體表現: (1)人民群眾是 的創造者。①廣大勞動群眾作為 和 體現者,創造了人們必需的 。②人民群眾的 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 。 ③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人民群眾,是 的 。 (2)人民群眾是 的創造者。①人民群眾的 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 。②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 。 ③人民群眾還 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3)人民群眾是 的決定力量。①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 。 ②在階級社會,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 實現的。③人民群眾通過 而不斷 ,從而不斷 。 (二)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1.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 自己解放自己, ,一切 ,虛心 。 2.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一切 ,一切 , , 。 3.如何堅持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 和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 。堅持群眾路線,就要堅持 ,就要 ,就要 ,真正讓人民來評判我們的工作。 4.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意義: (1)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 ,也是取得 并成功地 的 。 (2)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 ,必須 ,更好地 ,更好地 。 【小組合作探究】 探究一:閱讀課本第92-93頁第一個虛線框的內容,回答問題: 梁啟超的觀點是一種什么歷史觀?魯迅的觀點是一種什么歷史觀?(唯物、唯心) 唯物主義社會歷史觀在關于社會歷史主體的基本觀點是什么? 探究二:閱讀課本第93頁第二個虛線框的內容,回答問題: 結合材料,誰是社會物質生產的主體?人民群眾的社會生產對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起什么作用?說明什么哲學道理? 探究三:閱讀課本第93頁—94頁虛線框的內容,回答問題: 《格薩爾王轉》所反映的內容從哪里來?你還知道其它也是這樣創作產生的文化作品嗎? 《格薩爾王轉》的創作和流傳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 探究四:閱讀課本第94頁第二個虛線框的內容,回答問題: 結合你了解的我國的不同歷史時期的革命和社會主義階段的改革的具體實例,說明人民群眾在推進社會變革中的作用?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 探究五:閱讀課本第94頁第三個虛線框的內容,回答問題: 結合邱娥國的事跡,說明為什么他會受到群眾的愛戴? (2)結合社會生活事例,談談黨和政府怎樣才能在人民群眾中樹立權威? 【進階題組】 (辨析)1.人民群眾就是勞動群眾。( ) 2.人民群眾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 3.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領導力量。( ) 4.人民群眾具有無限的創造力,是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源泉。( ) 5.國家注重改善民生堅持了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 6.人民群眾的動機、目的決定了歷史發展( ) (單選)7.(2019·浙江高考真題)為解決百姓就醫難、就醫煩、就醫遠等問題,H市政府根據“最多跑一次”的理念,積極推動醫院實施掛號少排隊、檢查少跑腿、付費更便捷、住院更省心等舉措,讓患者和家屬“少跑腿”“不跑腿”“就近跑”。政府推動醫院改革 ①體現了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反作用 ②證明了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 ③堅持了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④佐證了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海南高考真題)在改革發展進程中,人民群眾迸發出無窮智慧。“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山定樹、樹定根、人定心”……這些富有創見的主意都是人民群眾首先提出來的,并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坐在屋里想不明白的事情,到群眾中就能找到答案。這里蘊含的唯物史觀道理有 ①堅持群眾觀點,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②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作用 ③人民群眾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④只要尊重群眾意愿,就能取得實踐的成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浙江高考真題)從明星涉毒到路邊猜瓜子詐騙,因“朝陽群眾”舉報而被警方處理的案件不勝枚舉。近日,一只名為“武林好大媽”的隊伍在杭州武林街道成立,數千位好大媽分布在各個社區,成為杭州版的“朝陽群眾”。這佐證了 ①人人都是歷史的推動者②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③人民群眾的動機、目的決定了歷史發展④堅持群眾路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成功的重要保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2018年9月30日,習近平主席在會見四川航空“中國民航英雄機組”全體成員時談道:“偉大出自平凡,英雄來自人民。把每一項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英雄來自人民”體現了( ) ①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的觀點②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③必須堅持英雄人物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④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1.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奮斗的目標。領導干部要俯下身子聽民意,心存敬畏。“群眾滿意”是制定方針、執行政策的初衷,偏離了這一點,執行力度越強,可能越有違“初心”。上述論斷說明( ) ①要踐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觀點②人民利益是最高價值標準,人民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 ③政策的制定和執行要符合實際和社會發展的規律④制定和執行方針政策必須堅持走群眾路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ADCD 【歸納總結】 1、概念: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內容是物質生活資料生產方式。 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類社會中各種精神生活現象的總稱。 經濟基礎:生產關系的總和。 上層建筑: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社會的各種思想觀點和社會意識形態。 2.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表現: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②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表現:①社會意識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②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 3.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和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2)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3)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是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4.圖示社會存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的關系 5.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6.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原理內容: (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表現:①廣大勞動群眾創造了人們生存必須的生活資料。②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③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①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②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③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方法論要求:堅持群眾觀點、群眾路線。 7、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1)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2)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