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節 物質在水中的溶解一、學習目標:1.理解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涵義。2.了解溶液的飽和與不飽和跟溶液濃稀的區別和聯系。3.理解溶解度的涵義;了解物質溶解性等級分類。4.通過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之間相互轉化的學習,使學生接受事物是相互聯系的、量變可以引起質變的科學觀點。二、重點、難點:1.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 2.溶解度。三、學習過程:[情境導入][實驗] 在燒杯中加約20毫升水,用酒精燈加熱約至70℃,往燒杯中加硫酸銅晶體,每次加一匙,用玻璃棒不斷攪拌,結果看到加到一定時間 硫酸銅晶體不能再溶解了 。[思考] 上述實驗說明什么問題 能得出什么結論 [自主學習]看書本P30-31并思考下列問題:1、什么是飽和溶液,什么是不飽和溶液?2、什么是濃溶液什么是稀溶液?3、什么是溶解度?4、怎么樣劃分物質的溶解性等級?[合作學習]一、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1.涵義:在一定 溫度 下,在一定量的 溶劑 里不能再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叫做這種溶質的 飽和溶液;還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叫做這種溶質的 不飽和 溶液。2.在描述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時候,一定要強調:(1) 一定溫度 ; (2) 一定量的溶劑 ; (3) 某種溶質 。[討論]為什么要強調上述條件 能設計實驗來說明這一問題嗎 強調一定量的溶劑,可以在上述燒杯中再加水,原來不能溶解的又能繼續溶解;強調一定的,溫度,可以給上述燒杯再加熱,原來不能溶解的又溶解了,說明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間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加硫酸銅晶體不能再溶解,如果再加少量食鹽還會繼續溶解。3.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間的相互轉化。(對大多數固體物質而言)不飽和溶液飽和溶液二、濃溶液和稀溶液1.人們常把 溶有較多溶質 的溶液稱為濃溶液, 溶有較少溶質 的溶液稱為稀溶液。2.溶液的濃和稀是溶質在溶液中含量的多少,它與溫度的變化、溶劑量的多少無關,不受條件的限制。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則是指溶質的溶解是否達到最大程度,要受溫度和溶劑量兩個條件的制約。那么濃溶液、稀溶液與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間的關系如何呢 [實驗] 在兩支試管中各盛約10毫升的水,分別加人10克蔗糖和0.2克熟石灰,可以看到蔗糖在水中全部溶解(濃度較大)卻未達到飽和,而熟石灰卻溶解極少(渾濁)已達到飽和。從實驗中可以得出溶液的濃稀和是否飽和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它們間的關系是: (1)濃溶液 不一定 是飽和溶液,稀溶液 不一定 是不飽和溶液;(2)對于同一種溶質和溶劑的溶液來說,在一定溫度下的飽和溶液 一定 比不飽和溶液濃一些。二、溶解度——物質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方法1.固體溶解度的涵義。在 一定溫度 下,某(固體)物質在 100 克溶劑里達到 飽和 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為該物質在這種溶劑里的溶解度。溶解度數值越大,表明該溫度下,物質的溶解能力 越強 。如20℃時食鹽的溶解度是36克,就表示在 20℃ 時, 100克 水中最多(即達到 飽和 狀態)能溶解食鹽 36克 。2.對固體溶解度涵義理解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要強調在一定的溫度下,因為 溫度變化對溶解度大小有一定影響;(2)各種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需要對溶劑量制定一個統一的標準,涵義中以 100克溶劑 作為標準;(3)因為每一種溶質,在一定量溶劑里達到飽和和不飽和狀態時溶解溶質的量是不同的,所以應規定 達到飽和 狀態;(4)這里指的質量用 克 作單位,與溶劑單位一致。3.溶解性等級的劃分依據: 室溫(20℃)時的溶解度 。[當堂檢測]下列說法對不對 為什么 (1)100克水中最多溶解36克氯化鈉,所以氯化鈉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6克;(2)50℃時,燒杯中的水最多溶有30克氯化鈉,所以氯化鈉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0克;(3)在60℃時,100克水中溶有75克硝酸鉀,所以60℃時硝酸鉀的溶解度為75克;(4)60℃時,100克水中最多溶解110克硝酸鉀,所以硝酸鉀在這溫度下的溶解度是110。(5)飽和溶液一定是濃溶液,濃溶液不一定是飽和溶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