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戰2021 中考科學 一輪復習 第3部分 第9 講 常見的化學反應(講解+練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戰2021 中考科學 一輪復習 第3部分 第9 講 常見的化學反應(講解+練習)

資源簡介

第9
講 常見的化學反應
1.遠古時期,半坡人從事的下列生活、生產活動中,一定有化學變化的是(  )
               
A.
夯筑土屋
B.結繩記事
C.磨制石器
D.燒制彩陶
2.下列各圖所示變化中,屬于物理變化的是(  )
,A.制作葉脈書簽)
,B.鉆木取火)
,C.比較硬度)
,D.酸雨的腐蝕)
3.下列物質的性質與其用途不匹配的是(  )
A.
石墨質軟——用作電池的電極材料
B.不銹鋼耐腐蝕——制造醫療器械
C.熟石灰顯堿性——用來改良酸性土壤
D.干冰易升華——用于人工降雨
4.七氟丙烷(C3HF7)滅火劑容易汽化不留殘渣,適用于電器、精密儀器、圖書檔案等滅火,根據上述信息可以推測七氟丙烷具有的性質是(  )
A.導電性
B.腐蝕性
C.不助燃
D.沸點高
5.伏打電堆于1800年問世,它利用化學反應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其中的一條化學反應是2Zn+O2+2H2O===2Zn(OH)2,該反應屬于
(  )
A.化合反應
B.分解反應
C.置換反應
D.復分解反應
6.右圖為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圖,下列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
A.
裝置中試管口需略向下傾斜,主要是為了利于通入氫氣
B.在給試管內藥品加熱前,需先通氫氣排盡試管內的空氣
C.待藥品完全反應后,需同時撤去酒精燈和通氫氣的導管
D.該實驗裝置也可直接用于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
7.二氧化碳氣體既是溫室效應的元兇,又是一種潛在的資源。實驗室里,科學家已成功利用二氧化碳與環氧丙烷(一種簡單有機物)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合成“二氧化碳塑料”,該新型塑料在投入工業生產前,以下不是科學家重點考慮的問題是(  )
A.
如何提高催化劑的催化效率
B.新型塑料是否可降解
C.新型塑料的化學性質是否穩定
D.新型塑料生產是否影響碳循環
8.“中國高鐵,世界第一”,高鐵列車車體材料使用了含鎳不銹鋼,工業上火法煉鎳的原理是C+2NiO2Ni+CO2↑,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反應中NiO發生還原反應
B.氣體產物中可能有CO
C.該不銹鋼中還含有鐵和碳
D.該不銹鋼合金的硬度小于純鐵
9.CuO粉末與H2在加熱條件下會發生反應。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反應所需
H2
可由
Cu
與稀
H2SO4
反應制得
B.反應過程可觀察到固體粉末由黑色變成紅色
C.發生的反應為
CuO

H2Cu

H2O
D.該反應說明H2具有還原性
10.下圖所示是實驗室利用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裝置圖。關于該實驗,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實驗時可觀察到玻璃管中紅棕色粉末逐漸變黑
B.反應后玻璃管中固體物質的質量較反應前增加
C.試管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D.為了防止污染空氣,該實驗應增加尾氣處理裝置
11.土星是太陽系里的氣態行星,約含有92.4%的H2、7.4%的He和0.2%的CH4,平均溫度為-150
℃,它沒有燃燒成火球的原因可能有:①
可燃物種類太多 ②
氦氣含量太高 ③
沒有適宜的溫度 ④
沒有支持燃燒的氧氣。其中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如果發現火險或遭遇火災要沉著應對。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
A.
油鍋中的油著火用水澆滅
B.室內起火迅速打開門窗通風
C.家中燃氣泄漏,立即打開排氣扇通風
D.遭遇火災時,用濕毛巾捂住口鼻遠離著火區域
13.下列有關催化劑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只能加快反應速率
B.二氧化錳在任何化學反應中都是催化劑
C.能增加生成物的質量
D.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后不變
14.乙醇在一定條件下可氧化為乙醛:2CH3CH2OH+O22CH3CHO(乙醛)+2H2O。實際是發生了如下兩個反應:反應一:2Cu+O22CuO,反應二:CH3CH2OH+CuOCH3CHO+H2O+Cu。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Cu在反應一中是反應物
B.Cu在反應前后化學性質改變
C.Cu在反應二中是生成物
D.Cu在反應中起到催化作用
15.下列化學反應及反應類型與如圖所示的微觀變化圖對應正確的是(  )
A.2CO+O22CO2 化合反應
B.2HI+Cl2===2HCl+I2 置換反應
C.2H2O2H2↑+O2↑ 
分解反應
D.2HCl+CuO===CuCl2+H2O 復分解反應
16.燃燒與人類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1)下列成語的原意與燃燒不相關的是____(填標號)。
A.
臥薪嘗膽
B.釜底抽薪
C.火上澆油
D.煽風點火
(2)古籍《天工開物》就有“煤餅燒石成灰”記載。“燒石成灰”指高溫條件下碳酸鈣轉化為生石灰。

“煤餅燒石成灰”的過程中,能量轉化的主要方式是____。

“石”轉化為“灰”的反應屬于____(填基本反應類型)。

“灰”遇水成漿,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
(3)室內起火時,如果急于打開門窗,火反而會燒得更旺。原因是____。
17.分類、類比是學習化學常用的方法。
(1)在初中化學學習中,我們進行了比較物質的含量多少、測定物質的含量等不同類型的化學實驗,據此將下列實驗中的A與____分為一類,分類依據是____。
,A)  ,B)
,C)
(2)CO+CuOCu+CO2
C+2CuO2Cu+CO2↑
在這兩個反應中,一氧化碳和木炭都體現了還原性,其作用是____;其中銅元素的化合價都是由____價變為0。
18.燃燒是人類獲得能量的重要方式。
(1)用下圖探究燃燒條件。步驟一:通入N2,點燃酒精燈;步驟二:冷卻至室溫;步驟三:通入O2,點燃酒精燈。能說明可燃物燃燒需要O2的現象是____;從燃燒條件分析,用水滅火主要利用的原理是____。
(2)相同條件下,n體積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見下表。
燃料(氣態)
CO
H2
CH4
熱量(kJ)
282.6
285.8
890.3

從等體積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分析,最適合家庭使用的燃料是____。

CO與其他燃料相比的主要缺點是____。

有科學家提出:“硅是未來的石油”,硅能在O2中燃燒生成SiO2,并放出大量的熱。與化石燃料相比,用硅作燃料的優點是____(寫一點即可);SiO2的化學性質與CO2有相似性,也能與NaOH溶液反應,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
19.右圖是用銅絲繞成的錐形螺旋罩,置于酒精燈火焰上方。隨著銅絲罩的垂直下移,可觀察到酒精燈火焰越來越小,最終完全熄滅。
(1)銅絲在空氣中受熱,表面會產生黑色的____(填化學式)。
(2)表面變黑的銅絲下移過程中遇到酒精蒸氣,又會變成光亮的紅色,這是因為黑色物質發生了____(填“氧化”或“還原”)反應。
(3)銅絲具有良好的導熱性,能將熱量很快散失,使酒精蒸氣的溫度低于____,從而使酒精燈火焰熄滅。
20.下圖為高爐冶鐵、煉鋼并用生產的鋼來探究白銅成分的流程圖。(已知硫酸鎳的化學式為NiSO4)
(1)用高爐冶鐵的主要反應原理是____(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2)分析流程圖,三脫裝置中發生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是____。
(3)向精煉爐中吹入氬氣使鋼水循環流動,各成分均勻混合,相當于化學實驗中____(填一種儀器的名稱)的作用。
(4)鐵與鎳相比,鐵的金屬活動性____鎳(選填“>”“=”或“<”),判斷依據是____(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5)通過以上信息,得出白銅的成分是____,其硬度比純銅____(填“大”或“小”)。
21.如圖所示進行碳的氧化物的性質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
(1)甲處的實驗現象為____,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
(2)乙裝置的作用是防止液體倒吸,丙裝置的作用是____,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
22.在老師的指導下,化學興趣小組利用下列裝置進行了“可燃物燃燒的條件”的探究實驗。
實驗目的:探究可燃物燃燒的條件
實驗步驟:

將所需儀器按照裝置圖連接起來;

打開
K1和
K2,向上拉動任意一支注射器的活塞;

將實驗所需藥品加入對應的儀器中;

將裝有適量白磷的具支試管放入冷水中;

打開
K1,關閉
K2,往裝置甲中加入適量的雙氧水,氧氣進入具支試管中;

關閉
K1,打開
K2,往裝置乙中加入適量的鹽酸,二氧化碳進入具支試管中;

將裝有適量白磷的具支試管放入
80
℃的熱水中;

打開
K1,關閉
K2,往裝置甲中加入適量雙氧水,氧氣進入具支試管中;

關閉K1,打開
K2,往裝置乙中加入適量的鹽酸。
問題解答:
(1)實驗步驟②的目的是____。
(2)裝置乙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__。
(3)在實驗步驟⑥中,具支試管中氧氣已經排盡的實驗現象是____。
(4)能看到白磷燃燒起來的實驗步驟是____。
實驗結論:可燃物燃燒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可燃物與氧氣接觸;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1.物質的性質決定其用途。下列各物質的用途與性質對應關系不正確的是(  )
A
金屬鐵
制作鐵鍋
導熱性
B
干冰
制造舞臺云霧效果 
二氧化碳既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C
小蘇打
治療胃酸過多
小蘇打能與鹽酸發生反應
D
稀有氣體
制造多種用途的電光源
通電時可以發出不同顏色的光
2.下列實驗中,根據實驗現象可得到相應結論的是(  )
選項
實驗操作
現象
結論
A
將AgNO3溶液和
Cu(NO3)2溶液分別加入兩支裝有鐵釘的試管中
鐵釘表面分別有灰黑色固體和紅色固體析出 
金屬活動性由強到弱:Fe>Cu>Ag
B
用拇指堵住收集了CH4的試管口,靠近火焰,移開拇指點火
發出尖銳爆鳴聲 
試管中CH4不純
續表
選項
實驗操作
現象
結論
C
在螺旋狀細鐵絲下端系一根火柴,點燃火柴至快燃盡時,將鐵絲插入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
鐵絲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
加熱時鐵絲可在氧氣中迅速反應生成鐵銹
D
點燃某無色氣體,在火焰上方罩一個冷而干燥的小燒杯
產生淡藍色火焰,燒杯內壁有水珠
該無色氣體為氫氣
3.某同學對Fe2O3做了如圖探究活動,已知氯氣在水溶液中能將Fe2+轉變為Fe3+,且每一步都充分反應。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無色氣體可以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B.黑色粉末是Fe3O4
C.①過程Fe2O3中的氧元素全部轉入無色氣體
D.②過程有置換反應發生
4.草酸亞鐵晶體(FeC2O4·2H2O)受熱分解的化學方程式為FeC2O4·2H2OFeO+CO↑+CO2↑+2H2O。
通過如下裝置驗證該反應得到的氣體產物,其說法錯誤的是(  )
A.①中無水硫酸銅固體變藍,可驗證原氣體產物中有水蒸氣
B.②中固體由黑色變紅色,可驗證原氣體產物中有一氧化碳
C.③中石灰水變渾濁,可驗證原氣體產物中有二氧化碳
D.③中尾氣可點燃,可驗證原氣體產物中有一氧化碳
5.用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實驗中,Fe2O3轉化為鐵的具體過程是:Fe2O3
Fe3O4FeO
Fe。已知鐵的氧化物除Fe2O3外,其余均為黑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裝置中漏斗的作用是防止倒吸
B.通過實驗現象可以判斷氧化鐵是否完全轉化為鐵
C.該實驗中所有的化學反應里,氧元素的化合價均未改變
D.當硬質玻璃管內固體中鐵元素的質量分數為74%時,固體成分是Fe3O4和FeO
6.某同學誤將少量KMnO4當成MnO2加入KClO3中進了加熱制取氧氣,部分物質質量隨時間變化如圖所示。下列關于該過程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c代表氧氣
B.t2時刻,O2開始產生
C.t1時刻,KMnO4開始分解
D.起催化作用的物質的質量一定保持不變
7.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疫情席卷全球,給人類的生命安全帶來了巨大威脅。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既要保持安全距離,又要注意消毒殺菌。過氧乙酸(CH3COOOH)是一種綠色高效的消毒劑,常用于校園環境消毒。過氧乙酸具有酸性、腐蝕性(尤其是對金屬)、可燃性,遇熱、堿易分解。用濃硫酸作催化劑,制備過氧乙酸的一種模擬流程如下(部分反應條件未標出):
(1)認識過氧乙酸:它屬于____(填“有機化合物”或“無機化合物”)。
(2)制備過氧乙酸:寫出反應③的化學方程式____;上述3個反應中屬于化合反應的是____(填數字序號)。
(3)使用過氧乙酸:在校園消毒中,將1kg質量分數為20%的過氧乙酸溶液稀釋至0.5%,需要加水____kg。下列關于過氧乙酸使用的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
A.
應低溫、避開火源貯存
B.環境消毒,濃度越大越好
C.謹防濺到眼睛和皮膚上
D.最好不要用金屬容器盛放
8.化學反應速率是衡量化學反應進行快慢的物理量。為了探究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以過氧化氫分解為研究對象進行實驗。
三個選擇均采用上圖裝置進行實驗,記錄收集
10mL氧氣的時間。實驗室可供選擇的試劑有2.5%、5%、10%三種濃度的H2O2溶液、MnO2、CuO、紅磚粉末。
A組:探究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取5
mL
10%的H2O2溶液,三次實驗分別加入0.5g
MnO2、CuO、紅磚粉末進行實驗,記錄數據如下:
試劑
MnO2
紅磚粉末
CuO
t/s
10
60
20
由此得出結論:MnO2、CuO對H2O2分解有催化作用,紅磚粉末無催化作用,某同學對該結論提出疑問。補充對比實驗,操作為____。
結果:長時間(大于100s),收集到很少氣體。
更正結論:紅磚粉末____(選填“有”或“無”)催化作用,三者中____催化效率最高。
B組:探究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甲同學:取10mL
5%的H2O2溶液,加入0.5g
MnO2為催化劑,進行實驗,記錄時間t1。
乙同學:取10mL
2.5%的H2O2溶液,加入0.5g
CuO為催化劑,進行實驗,記錄時間t2。
實驗結果:____。
結論:濃度越大,反應速率越快。
丙同學對實驗設計提出疑問,并補充實驗____,記錄時間t3,且t1<t2<t3。
更正結論為:當____時,反應物濃度越大,反應速率越快。
C組:探究____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10mL
5%的H2O2溶液和0.5g
CuO為催化劑進行實驗,兩次實驗分別將試管置于冰水浴和50
℃熱水浴中,記錄時間t4、t5,且t4>t5。
結論:當反應物濃度和催化劑相同時,____。
綜上所述:①為了研究某一因素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必須____。
②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有____。
9.化學小組根據氨氣還原氧化銅的反應,設計實驗測定Cu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已知:①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②
氨氣(NH3)是堿性氣體。
請結合下圖回答問題。
(1)將純凈干燥的氨氣通入B中,觀察到玻璃管內黑色固體變為亮紅色,管口有液滴,同時生成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寫出B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
(2)測定Cu元素相對原子質量的實驗過程為:先稱量CuO的質量,完全反應后測定生成水的質量,由此計算出Cu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
Ⅰ.小組同學利用上圖進行實驗,下列裝置連接合理的是(填序號,裝置可重復使用)____。

ACBDC

ADBCD

ADBDC

ABDC
Ⅱ.在本實驗中,使測定結果偏大的原因可能是____(填序號)。

CuO未完全起反應

CuO不干燥

CuO中混有不反應的雜質

NH4Cl與Ca(OH)2混合物不干燥 
Ⅲ.在本實驗中,還可通過測定____的質量達到實驗目的。第9
講 常見的化學反應
1.遠古時期,半坡人從事的下列生活、生產活動中,一定有化學變化的是( A )
               
A.
夯筑土屋
B.結繩記事
C.磨制石器
D.燒制彩陶
2.下列各圖所示變化中,屬于物理變化的是( C )
,A.制作葉脈書簽)
,B.鉆木取火)
,C.比較硬度)
,D.酸雨的腐蝕)
3.下列物質的性質與其用途不匹配的是( A )
A.
石墨質軟——用作電池的電極材料
B.不銹鋼耐腐蝕——制造醫療器械
C.熟石灰顯堿性——用來改良酸性土壤
D.干冰易升華——用于人工降雨
4.七氟丙烷(C3HF7)滅火劑容易汽化不留殘渣,適用于電器、精密儀器、圖書檔案等滅火,根據上述信息可以推測七氟丙烷具有的性質是( C )
A.導電性
B.腐蝕性
C.不助燃
D.沸點高
5.伏打電堆于1800年問世,它利用化學反應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其中的一條化學反應是2Zn+O2+2H2O===2Zn(OH)2,該反應屬于
( A )
A.化合反應
B.分解反應
C.置換反應
D.復分解反應
6.右圖為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裝置圖,下列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B )
A.
裝置中試管口需略向下傾斜,主要是為了利于通入氫氣
B.在給試管內藥品加熱前,需先通氫氣排盡試管內的空氣
C.待藥品完全反應后,需同時撤去酒精燈和通氫氣的導管
D.該實驗裝置也可直接用于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的實驗
7.二氧化碳氣體既是溫室效應的元兇,又是一種潛在的資源。實驗室里,科學家已成功利用二氧化碳與環氧丙烷(一種簡單有機物)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合成“二氧化碳塑料”,該新型塑料在投入工業生產前,以下不是科學家重點考慮的問題是( D )
A.
如何提高催化劑的催化效率
B.新型塑料是否可降解
C.新型塑料的化學性質是否穩定
D.新型塑料生產是否影響碳循環
8.“中國高鐵,世界第一”,高鐵列車車體材料使用了含鎳不銹鋼,工業上火法煉鎳的原理是C+2NiO2Ni+CO2↑,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D )
A.反應中NiO發生還原反應
B.氣體產物中可能有CO
C.該不銹鋼中還含有鐵和碳
D.該不銹鋼合金的硬度小于純鐵
【解析】
A.反應物NiO中鎳元素化合價為+2,生成物Ni中鎳元素化合價為0,故反應中NiO發生還原反應,選項A正確;B.碳與二氧化碳在高溫條件下反應可生成一氧化碳,且C和NiO也可能直接生成一氧化碳,故氣體產物中可能有CO,選項B正確;C.鋼都是鐵碳合金,一定含有鐵和碳,因此該不銹鋼中除了含有鎳外還含有鐵和碳,選項C正確;D.因為合金硬度比純金屬硬度大,所以該不銹鋼合金硬度大于純鐵,選項D錯誤。
9.CuO粉末與H2在加熱條件下會發生反應。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
A.反應所需
H2
可由
Cu
與稀
H2SO4
反應制得
B.反應過程可觀察到固體粉末由黑色變成紅色
C.發生的反應為
CuO

H2Cu

H2O
D.該反應說明H2具有還原性
10.下圖所示是實驗室利用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裝置圖。關于該實驗,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 )
A.
實驗時可觀察到玻璃管中紅棕色粉末逐漸變黑
B.反應后玻璃管中固體物質的質量較反應前增加
C.試管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說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D.為了防止污染空氣,該實驗應增加尾氣處理裝置
11.土星是太陽系里的氣態行星,約含有92.4%的H2、7.4%的He和0.2%的CH4,平均溫度為-150
℃,它沒有燃燒成火球的原因可能有:①
可燃物種類太多 ②
氦氣含量太高 ③
沒有適宜的溫度 ④
沒有支持燃燒的氧氣。其中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D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如果發現火險或遭遇火災要沉著應對。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D )
A.
油鍋中的油著火用水澆滅
B.室內起火迅速打開門窗通風
C.家中燃氣泄漏,立即打開排氣扇通風
D.遭遇火災時,用濕毛巾捂住口鼻遠離著火區域
13.下列有關催化劑的說法正確的是( D )
A.只能加快反應速率
B.二氧化錳在任何化學反應中都是催化劑
C.能增加生成物的質量
D.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后不變
14.乙醇在一定條件下可氧化為乙醛:2CH3CH2OH+O22CH3CHO(乙醛)+2H2O。實際是發生了如下兩個反應:反應一:2Cu+O22CuO,反應二:CH3CH2OH+CuOCH3CHO+H2O+Cu。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 )
A.
Cu在反應一中是反應物
B.Cu在反應前后化學性質改變
C.Cu在反應二中是生成物
D.Cu在反應中起到催化作用
15.下列化學反應及反應類型與如圖所示的微觀變化圖對應正確的是( B )
A.2CO+O22CO2 化合反應
B.2HI+Cl2===2HCl+I2 置換反應
C.2H2O2H2↑+O2↑ 
分解反應
D.2HCl+CuO===CuCl2+H2O 復分解反應
16.燃燒與人類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1)下列成語的原意與燃燒不相關的是__A__(填標號)。
A.
臥薪嘗膽
B.釜底抽薪
C.火上澆油
D.煽風點火
(2)古籍《天工開物》就有“煤餅燒石成灰”記載。“燒石成灰”指高溫條件下碳酸鈣轉化為生石灰。

“煤餅燒石成灰”的過程中,能量轉化的主要方式是__化學能→熱能→化學能(或“化學能→熱能、熱能→化學能”)__。

“石”轉化為“灰”的反應屬于__分解反應__(填基本反應類型)。

“灰”遇水成漿,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CaO+H2O===Ca(OH)2__。
(3)室內起火時,如果急于打開門窗,火反而會燒得更旺。原因是__打開門窗,為可燃物提供更多氧氣,使火勢更猛(或其他合理答案)__。
17.分類、類比是學習化學常用的方法。
(1)在初中化學學習中,我們進行了比較物質的含量多少、測定物質的含量等不同類型的化學實驗,據此將下列實驗中的A與__C__分為一類,分類依據是__都是比較物質的含量多少的化學實驗__。
,A)  ,B)
,C)
(2)CO+CuOCu+CO2
C+2CuO2Cu+CO2↑
在這兩個反應中,一氧化碳和木炭都體現了還原性,其作用是__能得到氧化銅中的氧生成二氧化碳(或使氧化銅失去氧還原成銅單質)__;其中銅元素的化合價都是由__+2__價變為0。
18.燃燒是人類獲得能量的重要方式。
(1)用下圖探究燃燒條件。步驟一:通入N2,點燃酒精燈;步驟二:冷卻至室溫;步驟三:通入O2,點燃酒精燈。能說明可燃物燃燒需要O2的現象是__步驟一中,b__中紅磷不燃燒;步驟三中,b__中紅磷燃燒__;從燃燒條件分析,用水滅火主要利用的原理是__降低溫度至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__。
(2)相同條件下,n體積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見下表。
燃料(氣態)
CO
H2
CH4
熱量(kJ)
282.6
285.8
890.3

從等體積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分析,最適合家庭使用的燃料是__CH4(甲烷)__。

CO與其他燃料相比的主要缺點是__CO有毒__。

有科學家提出:“硅是未來的石油”,硅能在O2中燃燒生成SiO2,并放出大量的熱。與化石燃料相比,用硅作燃料的優點是__硅在地殼中含量較高(或減小對環境的污染或不產生二氧化碳等;合理即可)__(寫一點即可);SiO2的化學性質與CO2有相似性,也能與NaOH溶液反應,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SiO2+2NaOH===Na2SiO3+H2O__。
19.右圖是用銅絲繞成的錐形螺旋罩,置于酒精燈火焰上方。隨著銅絲罩的垂直下移,可觀察到酒精燈火焰越來越小,最終完全熄滅。
(1)銅絲在空氣中受熱,表面會產生黑色的__CuO__(填化學式)。
(2)表面變黑的銅絲下移過程中遇到酒精蒸氣,又會變成光亮的紅色,這是因為黑色物質發生了__還原__(填“氧化”或“還原”)反應。
(3)銅絲具有良好的導熱性,能將熱量很快散失,使酒精蒸氣的溫度低于__著火點__,從而使酒精燈火焰熄滅。
20.下圖為高爐冶鐵、煉鋼并用生產的鋼來探究白銅成分的流程圖。(已知硫酸鎳的化學式為NiSO4)
(1)用高爐冶鐵的主要反應原理是__Fe2O3+3CO2Fe+3CO2__(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2)分析流程圖,三脫裝置中發生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是__化合反應__。
(3)向精煉爐中吹入氬氣使鋼水循環流動,各成分均勻混合,相當于化學實驗中__玻璃棒__(填一種儀器的名稱)的作用。
(4)鐵與鎳相比,鐵的金屬活動性__>__鎳(選填“>”“=”或“<”),判斷依據是__NiSO4+Fe===FeSO4+Ni__(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5)通過以上信息,得出白銅的成分是____Ni、Cu(或“鎳、銅”均可)__,其硬度比純銅__大__(填“大”或“小”)。
【解析】
(1)高爐煉鐵的主要原理是一氧化碳與氧化鐵在高溫的條件下反應生成鐵和二氧化碳,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2O3+3CO2Fe+3CO2。(2)三脫裝置中發生的反應:S+O2SO2、4P+5O22P2O5、Si+O2SiO2,這些反應都符合“多變一”的特點,屬于化合反應。(3)向精煉爐中吹入氬氣使鋼水循環流動,各成分均勻混合,相當于化學實驗中的攪拌,與玻璃棒的作用相似。(4)由圖可知,向白銅中加入稀硫酸,得到濾渣和濾液,銅與稀硫酸不反應,濾渣中含銅。向濾液中加入適量的鋼,鋼中含鐵,得到Ni、C和濾液2,說明白銅中含Ni,Ni與稀硫酸反應生成了硫酸鎳,加入鋼,鐵與硫酸鎳反應生成了硫酸亞鐵和鎳,說明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鐵的金屬活動性>鎳,鐵與硫酸鎳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鎳,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Fe+NiSO4===Ni+FeSO4。(5)由(4)的分析可知,白銅中含Cu、Ni;白銅是銅的合金,合金比組成它的純金屬的硬度大。
21.如圖所示進行碳的氧化物的性質實驗,請回答下列問題。
(1)甲處的實驗現象為__固體由黑色變成紅色__,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CO+CuOCu+CO2__。
(2)乙裝置的作用是防止液體倒吸,丙裝置的作用是__吸收二氧化碳,收集一氧化碳__,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2NaOH+CO2===Na2CO3+H2O__。
22.在老師的指導下,化學興趣小組利用下列裝置進行了“可燃物燃燒的條件”的探究實驗。
實驗目的:探究可燃物燃燒的條件
實驗步驟:

將所需儀器按照裝置圖連接起來;

打開
K1和
K2,向上拉動任意一支注射器的活塞;

將實驗所需藥品加入對應的儀器中;

將裝有適量白磷的具支試管放入冷水中;

打開
K1,關閉
K2,往裝置甲中加入適量的雙氧水,氧氣進入具支試管中;

關閉
K1,打開
K2,往裝置乙中加入適量的鹽酸,二氧化碳進入具支試管中;

將裝有適量白磷的具支試管放入
80
℃的熱水中;

打開
K1,關閉
K2,往裝置甲中加入適量雙氧水,氧氣進入具支試管中;

關閉K1,打開
K2,往裝置乙中加入適量的鹽酸。
問題解答:
(1)實驗步驟②的目的是__檢查裝置氣密性__。
(2)裝置乙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__Na2CO3+2HCl===2NaCl+H2O+CO2↑__。
(3)在實驗步驟⑥中,具支試管中氧氣已經排盡的實驗現象是__燒杯中石灰水變渾濁__。
(4)能看到白磷燃燒起來的實驗步驟是__⑧__。
實驗結論:可燃物燃燒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可燃物與氧氣接觸;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
1.物質的性質決定其用途。下列各物質的用途與性質對應關系不正確的是( B )
A
金屬鐵
制作鐵鍋
導熱性
B
干冰
制造舞臺云霧效果 
二氧化碳既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C
小蘇打
治療胃酸過多
小蘇打能與鹽酸發生反應
D
稀有氣體
制造多種用途的電光源
通電時可以發出不同顏色的光
【解析】
A.金屬鐵具有導熱性,可用于制作鐵鍋,說法正確;B.干冰是固態的二氧化碳,升華吸熱,可制造舞臺云霧效果,并不是利用二氧化碳既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的性質,說法錯誤;C.小蘇打是碳酸氫鈉的俗稱,能與鹽酸發生反應,可用于治療胃酸過多,說法正確;D.稀有氣體通電時會發出不同顏色的有色光,可用于制造多種用途的電光源,說法正確。
2.下列實驗中,根據實驗現象可得到相應結論的是( B )
選項
實驗操作
現象
結論
A
將AgNO3溶液和
Cu(NO3)2溶液分別加入兩支裝有鐵釘的試管中
鐵釘表面分別有灰黑色固體和紅色固體析出 
金屬活動性由強到弱:Fe>Cu>Ag
B
用拇指堵住收集了CH4的試管口,靠近火焰,移開拇指點火
發出尖銳爆鳴聲 
試管中CH4不純
續表
選項
實驗操作
現象
結論
C
在螺旋狀細鐵絲下端系一根火柴,點燃火柴至快燃盡時,將鐵絲插入盛有氧氣的集氣瓶中
鐵絲劇烈燃燒,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體
加熱時鐵絲可在氧氣中迅速反應生成鐵銹
D
點燃某無色氣體,在火焰上方罩一個冷而干燥的小燒杯
產生淡藍色火焰,燒杯內壁有水珠
該無色氣體為氫氣
【解析】
A.將AgNO3溶液和Cu(NO3)2溶液分別加入兩支裝有鐵釘的試管中,鐵釘表面分別有灰黑色固體和紅色固體析出,說明鐵分別與硝酸銀和硝酸銅反應生成了銀和銅,在金屬活動性順序里,鐵比銅、銀活潑,但是無法驗證銅、銀的金屬活動性順序,不符合題意;B.甲烷具有可燃性,混有一定量的空氣,遇到明火容易發生爆炸,故點燃前需要驗純,用拇指堵住收集了CH4的試管口,靠近火焰,移開拇指點火,發出尖銳爆鳴聲,說明試管中CH4不純,符合題意;C.鐵絲燃燒生成的黑色固體是四氧化三鐵,不是氧化鐵,故加熱時鐵絲在氧氣中迅速反應生成的不是鐵銹,不符合題意;D.點燃某無色氣體,在火焰上方罩一個冷而干燥的小燒杯,產生淡藍色火焰,燒杯內壁有水珠,該無色氣體不一定為氫氣,還可能是甲烷,不符合題意。
3.某同學對Fe2O3做了如圖探究活動,已知氯氣在水溶液中能將Fe2+轉變為Fe3+,且每一步都充分反應。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B )
A.無色氣體可以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B.黑色粉末是Fe3O4
C.①過程Fe2O3中的氧元素全部轉入無色氣體
D.②過程有置換反應發生
【解析】
由于氧化鐵不含碳元素,且是高溫隔絕空氣加熱,所以不會生成二氧化碳,無色氣體為氧氣,所以不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由于每一步都充分反應,所以不會有氧化鐵,根據鐵元素守恒,可得黑色粉末中鐵原子和氧原子的個數比為∶=3∶4,所以黑色粉末是Fe3O4(因為3∶4還可以是氧化鐵和鐵的混合物,由于排除了氧化鐵剩余,所以只有四氧化三鐵);根據B分析可知,氧元素在黑色固體中還存在;由于是四氧化三鐵和鹽酸反應,所以不存在置換反應。
4.草酸亞鐵晶體(FeC2O4·2H2O)受熱分解的化學方程式為FeC2O4·2H2OFeO+CO↑+CO2↑+2H2O。
通過如下裝置驗證該反應得到的氣體產物,其說法錯誤的是( C )
A.①中無水硫酸銅固體變藍,可驗證原氣體產物中有水蒸氣
B.②中固體由黑色變紅色,可驗證原氣體產物中有一氧化碳
C.③中石灰水變渾濁,可驗證原氣體產物中有二氧化碳
D.③中尾氣可點燃,可驗證原氣體產物中有一氧化碳
【解析】
無水硫酸銅遇水變藍色,①中無水硫酸銅固體變藍,可驗證原氣體產物中有水蒸氣;一氧化碳在加熱的條件下能將黑色的氧化銅還原為紅色銅,②中固體由黑色變紅色,可驗證原氣體產物中有一氧化碳;使③中石灰水變渾濁證明有CO2,二氧化碳可以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銅反應生成的,不能確定原氣體產物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③中尾氣可點燃,可驗證原氣體產物中有一氧化碳。
5.用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的實驗中,Fe2O3轉化為鐵的具體過程是:Fe2O3
Fe3O4FeO
Fe。已知鐵的氧化物除Fe2O3外,其余均為黑色。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A.
裝置中漏斗的作用是防止倒吸
B.通過實驗現象可以判斷氧化鐵是否完全轉化為鐵
C.該實驗中所有的化學反應里,氧元素的化合價均未改變
D.當硬質玻璃管內固體中鐵元素的質量分數為74%時,固體成分是Fe3O4和FeO
【解析】
A.一氧化碳有毒,倒置漏斗的作用是點燃過量的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氣,故選項錯誤;B.隨著反應的進行,現象為:玻璃管中的粉末由紅色逐漸變為黑色,通過實驗現象不能判斷氧化鐵是否完全轉化為鐵,因為鐵、四氧化三鐵、氧化亞鐵均為黑色固體,故選項錯誤;C.該實驗中所有的化學反應里,最后一步一氧化碳在空氣中點燃生成二氧化碳,其中氧氣為單質,化合價為0價,生成物二氧化碳中氧元素化合價為-2價,化合價發生變化,故選項錯誤;D.Fe2O3、Fe3O4和FeO中鐵元素的質量分數依次為×100%=70%、×100%≈72.4%、×100%≈77.8%。隨著反應的進行,可知氧化鐵反應生成四氧化三鐵,鐵元素的質量分數變高,當全部是四氧化三鐵時變為72.4%,當四氧化三鐵反應生成氧化亞鐵時,鐵的質量分數又變高,當全部是氧化亞鐵時變為77.8%。當硬質玻璃管內固體中鐵元素的質量分數為74%時,可知處在72.4%和77.8%之間,此時固體成分是Fe3O4和FeO,故選項正確。
6.某同學誤將少量KMnO4當成MnO2加入KClO3中進了加熱制取氧氣,部分物質質量隨時間變化如圖所示。下列關于該過程的說法正確的是( C )
A.
c代表氧氣
B.t2時刻,O2開始產生
C.t1時刻,KMnO4開始分解
D.起催化作用的物質的質量一定保持不變
【解析】
本題考查氧氣的制取原理、圖像分析。高錳酸鉀的質量低于氯酸鉀(另外高錳酸鉀的分解溫度低于氯酸鉀,加熱時先達到分解溫度),則a為氯酸鉀,b為高錳酸鉀,因為c是氯酸鉀分解時才開始產生,則c為氯化鉀,A項錯誤;t1℃時高錳酸鉀分解,氧氣開始產生,B項錯誤,C項正確;上述過程中,起催化作用的是二氧化錳,高錳酸鉀不斷分解,二氧化錳不斷產生,D項錯誤。
7.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疫情席卷全球,給人類的生命安全帶來了巨大威脅。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既要保持安全距離,又要注意消毒殺菌。過氧乙酸(CH3COOOH)是一種綠色高效的消毒劑,常用于校園環境消毒。過氧乙酸具有酸性、腐蝕性(尤其是對金屬)、可燃性,遇熱、堿易分解。用濃硫酸作催化劑,制備過氧乙酸的一種模擬流程如下(部分反應條件未標出):
(1)認識過氧乙酸:它屬于__有機化合物__(填“有機化合物”或“無機化合物”)。
(2)制備過氧乙酸:寫出反應③的化學方程式__H2O2+CH3COOHCH3COOOH+H2O__;上述3個反應中屬于化合反應的是__①②__(填數字序號)。
(3)使用過氧乙酸:在校園消毒中,將1kg質量分數為20%的過氧乙酸溶液稀釋至0.5%,需要加水__39__kg。下列關于過氧乙酸使用的說法中正確的是__ACD__。
A.
應低溫、避開火源貯存
B.環境消毒,濃度越大越好
C.謹防濺到眼睛和皮膚上
D.最好不要用金屬容器盛放
【解析】
(1)根據過氧乙酸的化學式,含有碳元素,所以它屬于有機化合物。(2)CH3COOH和過氧化氫反應生成CH3COOOH,CH3COOOH比CH3COOH分子中多了一個氧原子,則生成物中還有水,反應③的化學方程式:H2O2+CH3COOHCH3COOOH+H2O;反應①是氫氣和氧氣在工作溶液和催化劑的條件下生成過氧化氫,屬于化合反應,反應②是CH3OH和一氧化碳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生成CH3COOH,也是化合反應,反應③不是化合反應。(3)設需要加水的質量為x,根據稀釋前后溶質的質量不變有:1kg×20%=(1kg+x)×0.5%,解得x=39kg;A.過氧乙酸遇熱易分解,應低溫、避開火源貯存,符合題意;B.過氧乙酸有很強的氧化性,不同于一般的消毒殺菌劑,環境消毒,不是濃度越大越好,不符合題意;C.過氧乙酸具有腐蝕性,謹防濺到眼睛和皮膚上,符合題意;D.過氧乙酸具有酸性、腐蝕性(尤其是對金屬),最好不要用金屬容器盛放,符合題意。
8.化學反應速率是衡量化學反應進行快慢的物理量。為了探究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以過氧化氫分解為研究對象進行實驗。
三個選擇均采用上圖裝置進行實驗,記錄收集
10mL氧氣的時間。實驗室可供選擇的試劑有2.5%、5%、10%三種濃度的H2O2溶液、MnO2、CuO、紅磚粉末。
A組:探究催化劑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取5
mL
10%的H2O2溶液,三次實驗分別加入0.5g
MnO2、CuO、紅磚粉末進行實驗,記錄數據如下:
試劑
MnO2
紅磚粉末
CuO
t/s
10
60
20
由此得出結論:MnO2、CuO對H2O2分解有催化作用,紅磚粉末無催化作用,某同學對該結論提出疑問。補充對比實驗,操作為__取5mL__10%的H2O2溶液,不放催化劑進行實驗,記錄數據__。
結果:長時間(大于100s),收集到很少氣體。
更正結論:紅磚粉末__有__(選填“有”或“無”)催化作用,三者中__二氧化錳__催化效率最高。
B組:探究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甲同學:取10mL
5%的H2O2溶液,加入0.5g
MnO2為催化劑,進行實驗,記錄時間t1。
乙同學:取10mL
2.5%的H2O2溶液,加入0.5g
CuO為催化劑,進行實驗,記錄時間t2。
實驗結果:__t1<t2__。
結論:濃度越大,反應速率越快。
丙同學對實驗設計提出疑問,并補充實驗__取10mL__5%的H2O2溶液,加入0.5gCuO為催化劑__,記錄時間t3,且t1<t2<t3。
更正結論為:當__催化劑相同__時,反應物濃度越大,反應速率越快。
C組:探究__溫度__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10mL
5%的H2O2溶液和0.5g
CuO為催化劑進行實驗,兩次實驗分別將試管置于冰水浴和50
℃熱水浴中,記錄時間t4、t5,且t4>t5。
結論:當反應物濃度和催化劑相同時,__溫度越高,反應速率越快__。
綜上所述:①為了研究某一因素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必須__控制外界其他因素相同__。
②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有__催化劑的種類、反應物的濃度、溫度__。
【解析】
本題考查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的探究。A組:根據題意分析,沒有做不放催化劑的實驗,所以應該補充對比實驗,操作為:取5mL
10%的H2O2溶液,不放催化劑進行實驗,記錄數據。根據數據發現不放催化劑比放紅磚粉末收集相同體積的氧氣所用的時間更長,所以更正結論:紅磚粉末有催化作用,三者中二氧化錳催化效率最高;
B組:t1<t2;丙同學對實驗設計提出疑問,甲、乙同學所用的催化劑種類不同,所得數據無法比較,補充實驗取10mL
5%的H2O2溶液,加入0.5g
CuO為催化劑,記錄時間t3,且t1<t2<t3。更正結論為:當催化劑相同時,反應物濃度越大,反應速率越快;
C組:根據實驗步驟,推出該組實驗是探究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根據題意,得出結論:當反應物濃度和催化劑相同時,溫度越高,反應速率越快。
綜上所述:①為了研究某一因素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必須控制外界其他因素相同。
②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有:催化劑的種類、反應物的濃度、溫度。
9.化學小組根據氨氣還原氧化銅的反應,設計實驗測定Cu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已知:①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②
氨氣(NH3)是堿性氣體。
請結合下圖回答問題。
(1)將純凈干燥的氨氣通入B中,觀察到玻璃管內黑色固體變為亮紅色,管口有液滴,同時生成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寫出B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3CuO__+__2NH33Cu__+__N2__+__3H2O__。
(2)測定Cu元素相對原子質量的實驗過程為:先稱量CuO的質量,完全反應后測定生成水的質量,由此計算出Cu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
Ⅰ.小組同學利用上圖進行實驗,下列裝置連接合理的是(填序號,裝置可重復使用)__③__。

ACBDC

ADBCD

ADBDC

ABDC
Ⅱ.在本實驗中,使測定結果偏大的原因可能是__①③__(填序號)。

CuO未完全起反應

CuO不干燥

CuO中混有不反應的雜質

NH4Cl與Ca(OH)2混合物不干燥 
Ⅲ.在本實驗中,還可通過測定__CuO和Cu__的質量達到實驗目的。
【解析】
(1)將純凈干燥的氨氣通入B中,觀察到玻璃管內黑色固體變為亮紅色,管口有液滴,同時生成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亮紅色固體是銅,管口的液滴是水,空氣中含量最多的氣體是氮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3CuO+2NH3
3Cu+N2+3H2O。
(2)Ⅰ.測定Cu元素相對原子質量的實驗過程為:先稱量CuO的質量,完全反應后測定生成水的質量。由此可知需測定生成水的質量,由于氨氣(NH3)是堿性氣體,不能用濃硫酸進行干燥;生成的氨氣需先通過氫氧化鈉干燥,再與氧化銅反應,并把還原氧化銅后生成的水用不能吸收剩余氨氣的氫氧化鈉吸收,最后反應后剩余的氨氣用濃硫酸吸收處理,以防止造成空氣污染。故裝置連接合理的是ADBDC。
Ⅱ.設測定氧化銅的質量為A,生成水的質量為B,銅的相對原子質量為m。
3CuO

2NH3
3Cu+N2+3H2O
3m+48      
54
 A         
B
=  m=-16

若CuO未完全起反應,導致生成水的質量偏小,即B偏小,測定結果偏大;

若CuO不干燥,加熱過程水分蒸發,導致測得水的質量偏大,測定結果偏小;

若CuO中混有不反應的雜質,導致生成水的質量偏小,即B偏小,測定結果偏大;

若NH4Cl與Ca(OH)2混合物不干燥,但只要氨氣干燥徹底,對氨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不產生影響。
故選項①③正確。
Ⅲ.根據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可發現,通過測定氧化銅與銅或銅與水等質量,也可計算出銅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第9講 常見的化學反應
課標要求
考試細則
【課程內容】1.區分物質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了解不同物質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如硬度、彈性、磁性、導熱性、導電性、溶解性、酸堿性等。2.知道外界條件(如溫度、壓力等)能影響物質的性質。3.能說出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的特點。4.知道在化學反應過程中伴隨能量變化。5.知道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作用。6.知道燃燒的條件,知道劇烈氧化和緩慢氧化的過程,具有安全意識,了解火災自救的一般方法。【活動建議】1.觀察蠟燭的燃燒過程,區別其中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2.利用物質的性質分離和鑒別不同的物質,例如利用密度鑒別空心球和實心球,利用溶解性去除食鹽中的雜質。3.收集身邊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例子。4.收集資料,了解金屬銹蝕過程中的氧化。5.請地區消防部門介紹防火、滅火,了解自燃、爆炸、滅火的條件。6.調查燃燒與煤氣中毒。
1.物質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1)描述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2)列舉和區別常見物質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2.物質主要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1)描述物質主要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2)說出物質的密度、比熱容、熔點、沸點、導電性、溶解性、酸堿性等主要性質的含義,并能辨認它們是物理性質還是化學性質。(3)用物質的有關性質解釋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關現象。3.氧氣的氧化性以及氫氣、一氧化碳的還原性和可燃性(1)能舉例說出氧化反應。(2)能說明氧氣的氧化性。(3)能舉例說出還原反應。(4)能說明氫氣和一氧化碳具有還原性。(5)說出氫氣和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能根據它們的燃燒產物來鑒別氫氣和一氧化碳。4.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的特點(1)說明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的特點。(2)辨認具體化學反應的基本類型。(3)知道復分解反應進行的條件。5.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知道化學反應中存在能量變化和轉化。6.燃燒的條件,劇烈氧化和緩慢氧化,火災自救的一般方法(1)列舉一些緩慢氧化現象。(2)列舉一些劇烈氧化現象——燃燒、爆炸。(3)說明可燃物燃燒的條件。(4)說明常用滅火的方法及原理。(5)列舉火災自救的有效措施。7.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應用:舉例說明催化作用和催化劑。
一、
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
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是物質變化的兩種基本形式,兩者的根本區別在于是否有新物質生成。
1.物理變化: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如水結成冰、酒精蒸發(物質的三態變化)、大理石粉碎、燈絲發光等,它們只是物質的狀態和形狀發生了變化。物理變化前后分子本身沒有改變,改變的是分子間的間隔。
2.化學變化: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如酒精燃燒、食物腐敗、鋼鐵生銹、氧氣轉變為臭氧等。化學變化前后分子本身發生變化,構成物質的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的分子。
注意:爆炸不一定是化學變化,也可能是物理變化,如火藥爆炸屬于化學變化,但輪胎爆炸、鍋爐爆炸屬于物理變化。
二、
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
1.物理性質: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如顏色、狀態、氣味、密度、溶解性、熔點、沸點、揮發性、導電性、導熱性等。
2.化學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如可燃性、穩定性、氧化性、還原性、酸性、堿性、毒性等。
注意:如“木條在空氣中燃燒”與“木條能在空氣中燃燒”,前一句描述的是化學變化,后一句體現的是化學性質。
三、
氧化性、還原性和可燃性
1.氧化反應、還原反應
(1)氧化反應:物質跟氧發生的反應。氧化反應分為緩慢氧化和劇烈氧化。在氧化反應中,氧氣具有氧化性,如C+O2CO2。
注意:氧化反應的定義不是物質僅與氧氣發生的反應,如H2+CuOCu+H2O中,氫氣與氧化銅中的氧反應生成水的過程屬于氧化反應,即氧化劑不僅僅是氧氣。當然物質與氧氣發生的反應一定屬于氧化反應。
(2)還原反應: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奪取的反應。能從氧化物中奪取氧的性質叫作還原性,具有還原性的物質可作還原劑,如C、CO、H2等。具有氧化性的物質可作氧化劑,如CuO、Fe2O3等。  2.氫氣和一氧化碳的可燃性、還原性
物質
氫氣
一氧化碳
可燃性
化學方程式
2H2+O22H2O
2CO+O22CO2
現象
淡藍色火焰,放熱,火焰上罩一干冷燒杯,燒
杯內壁上有水霧生成
藍色火焰,放熱,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還原性
反應
H2+CuOCu+H2O
3CO+Fe2O33CO2+2Fe
裝置
現象
黑色固體變紅色;試管壁上有水珠生成
紅棕色固體變黑色;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注意:尾氣點燃或收集起來,防止污染空氣
難點解析:H2、CO等可燃性氣體在使用前必須先驗純,防止與空氣混合受熱時發生爆炸。H2的燃燒產物只有水,可用無水硫酸銅檢驗;CO的燃燒產物只有二氧化碳,可用澄清石灰水檢驗。驗純方法:收集一試管可燃性氣體,用拇指堵住試管口,管口朝下移近酒精燈火焰,點燃試管里的可燃性氣體。如果聽到的是尖銳的爆鳴聲,則表示可燃性氣體不純,必須重新收集進行檢驗;直至聽到輕微的“噗”的一聲,表明收集的可燃性氣體已經純凈,可以使用。四、
化學反應基本類型
反應類型
概念
特點
通式
舉例
化合反應
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生成一種物質的化學反應
多變一
A+B+…→C
2Mg+O22MgO
分解反應
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的化學反應
一變多
A→B+C+…
2KClO32KCl+3O2↑
置換反應
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的化學反應
兩兩反應,一單一化
A+BC===B+AC
H2+CuOCu+H2O
復分解反應
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另兩種化合物的化學反應
兩兩反應,兩化
AB+CD===AD+CB
HCl+NaOH===NaCl+H2O
  難點解析:氧化還原反應不屬于四大基本反應類型,氧化反應與還原反應同時存在。化學反應中元素化合價有升降的一定是氧化還原反應,置換反應一定屬于氧化還原反應,復分解反應一定不屬于氧化還原反應,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可能屬于氧化還原反應。
五、
燃燒和緩慢氧化
1.氧化反應:緩慢氧化、自燃、燃燒和燃燒引起的爆炸都屬于氧化反應。
(1)緩慢氧化不易察覺,如動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敗、橡膠塑料的老化、鋼鐵生銹等都屬于緩慢氧化。由緩慢氧化引起的自發燃燒,叫作自燃。
(2)劇烈氧化(燃燒):平穩的燃燒,如木炭燃燒;急劇的燃燒(有限的空間)引起爆炸。
2.燃燒與滅火
(1)燃燒:可燃物跟助燃劑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燃燒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要有助燃劑,常用助燃劑是氧氣;三是溫度要達到該可燃物的著火點。
(2)滅火的方法:一是可燃物與空氣(或氧氣)隔絕;二是將可燃物的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三是隔離可燃物。
難點解析:①
著火點是物質燃燒所需達到的最低溫度,是物質的固有屬性,一般不會變化。

助燃劑不一定是氧氣或空氣,如鎂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燒,此時的助燃劑是二氧化碳;鈉在氯氣中燃燒,此時的助燃劑是氯氣。
六、
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化學能與熱能等其他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轉化。化學反應常伴隨有能量變化,而能量的變化通常表現為吸收或放出熱量,如物質的燃燒、金屬與酸反應、生石灰與水反應等屬于放熱反應,而碳和二氧化碳反應屬于吸熱反應。放熱反應是化學能轉化為內能;反應條件為高溫或加熱的反應,是內能轉化為化學能;光合作用是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水電解是電能轉化為化學能。
七、
催化劑
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的特點是“一變二不變”。催化劑是在化學反應中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后都沒有改變。例如:實驗室用氯酸鉀制取氧氣、分解過氧化氫制氧氣時,常加二氧化錳作催化劑。
1.(2020·杭州)醫用消毒酒精為75%的乙醇溶液,化工生產中可用A(主要成分的化學式為C8H18)作原料,經以下流程制取乙醇:
(1)步驟①的轉化屬于__化學__(選填“化學”或“物理”)變化。
(2)步驟②是乙烯和含兩種元素的化合物B發生化合反應,則B中所含元素是__氫、氧__。
【試題解析】
(1)由A和乙烯的化學式可知,A與乙烯的分子結構不同,即A與乙烯是兩種性質不同的物質,所以步驟①即A轉化為乙烯的反應后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2)由乙烯與乙醇的化學式可知,乙烯中含有碳、氫兩種元素,乙醇中含有碳、氫、氧三種元素,則與乙烯反應的B物質中含有氧元素,乙醇分子中氫原子的數目多于乙烯分子中氫原子的數目,所以B物質中還含有氫元素,即B物質中含有氫、氧兩種元素。
【命題意圖】
本試題以制取乙醇流程圖為背景,考查學生對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分辨,根據化合反應的特點以及質量守恒定律推測反應物的元素組成。學生需要從題目所給的物質的化學式獲取物質A和乙烯屬于不同的物質,以及每個乙烯和乙醇分子中碳原子個數相等等重要信息,再根據所學知識點作出正確的分析判斷。
2.(2019·杭州)海綿鐵是多孔隙的塊狀固體物質,主要成分是鐵單質,常用于除去工業循環冷卻水中的溶解氧。當含有氧氣的水通過海綿鐵時,其中鐵單質跟氧氣等物質發生化合反應,生成不溶于水的紅褐色氫氧化物。回答:
(1)寫出上述生成紅褐色氫氧化物的化學方程式__4Fe+6H2O+3O2===4Fe(OH)3__。
(2)海綿鐵除去溶解氧的反應中,氧氣表現了____氧化__(選填“氧化”或“還原”)性。跟成分相同的普通鐵塊相比較,海綿鐵除氧效果要好得多,原因是__海綿鐵中多孔隙,增大跟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加快了反應速率__。
【試題解析】
(1)生成紅褐色氫氧化物是鐵、氧氣和水生成氫氧化鐵,方程式為
4Fe+6H2O+3O2===4Fe(OH)3
。(2)海綿鐵除去溶解氧的反應中,氧氣表現了氧化性;海綿鐵中多孔隙,增大跟反應物的接觸面積,加快了反應速率,所以比普通鐵除氧效果好。
【命題意圖】
本試題以多孔隙的海綿鐵為背景,綜合考查了化合反應的特點,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氧氣的氧化性,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等。學生需要仔細閱讀題干信息,完整寫出各反應物和產物的化學式,會將多孔隙的海綿鐵遷移到增大了反應物的接觸面積上。
3.(2019·杭州)某小組用耐強堿的反應管等儀器組裝成如圖實驗裝置,以研究銅酸鈉(NaCuO2)跟H2的反應,實驗中觀察到如下現象:①固體中出現紫紅色物質;②試管中無水硫酸銅由白色變為藍色。
回答:
(1)經檢驗,紫紅色物質為一種金屬單質,完成下列反應的化學方程式:2NaCuO2+3H22NaOH+__2Cu__+__2H2O__。
(2)若實驗過程中包含下列步驟(沒有根據操作順序排列):①
停止通H2;②
通純凈H2排凈裝置里空氣;③
點燃酒精燈加熱;④
熄滅酒精燈停止加熱。正確的操作順序是__②③④①__(填序號)。
(3)根據題干中給出的實驗現象__②__(選填“①”或“②”),可直接判斷氫氣發生了化學變化。
(4)完全反應后,為了測定固體產物中Cu的質量,要用蒸餾水多次洗滌后晾干、稱量。在洗滌環節中判斷洗滌干凈的操作方法是__取最后一次洗滌液,檢測pH是否等于7__。
【試題解析】
(1)先根據實驗現象得知生成物肯定有銅,再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得出空格應該填寫:2Cu+2H2O。(2)氫氣與銅酸鈉反應的實驗與氫氣和氧化銅反應有相似之處,實驗步驟為先通氫氣再加熱,先停止加熱、最后才停止通氫氣。(3)氫氣發生反應的現象應該與氫元素的變化有關,所以H2與氧元素結合生成水;反應后的剩余物是Cu和氫氧化鈉。要判斷Cu是否洗凈,就是看洗滌液中有無氫氧化鈉溶液。
【命題意圖】
本試題以銅酸鈉(NaCuO2)跟H2的反應作為背景,要求學生根據實驗現象結合質量守恒定律推斷反應方程式;根據化學變化的概念尋找氫氣發生化學反應的證據,同時要求學生會遷移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步驟,會利用氫氧化鈉性質設計判斷Cu是否洗滌干凈的操作方法。本題既考查學生對題中發生的化學反應的分析能力,又考查了對實驗裝置、實驗方法的理解能力。
4.(2014·杭州)小明在生活中觀察到:點燃的小木棒燃燒端朝上,往往沒燃盡就熄滅,而燃燒端朝下,往往不易熄滅。從燃燒的條件來看,你認為燃燒端朝上的小木棒,沒燃盡就熄滅的最主要原因是__小木棒溫度不易達到著火點__。若將小木棒事先涂油,燃燒端朝上也不易熄滅,請說明原因:__著火點較低的油燃燒產生的熱量,使小木棒溫度較易達到著火點__。
【試題解析】
燃燒端朝上的小木棒,使下端木條的溫度達不到木頭的著火點,所以沒燃盡就熄滅;若將小木棒事先涂油,燃燒端朝上也不易熄滅,說明木棒克服了溫度達不到著火點低的問題,是因為著火點較低的油燃燒產生的熱量,使小木棒溫度較易達到著火點。
【命題意圖】
本試題從生活中常見的情境出發考查燃燒的條件。學生需要根據燃燒的三個條件靈活分析木棒朝上和木棒涂油分別限制了燃燒的什么條件和達到了燃燒的什么條件,并且用語言完整地表達,需要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5.(2012·杭州)有理論認為,從疾病發生機制上考慮,氧化損傷幾乎是所有疾病最基本的病理過程。研究人員發現氫氣對一些疾病有治療作用。根據上述理論,氫氣對一些疾病有治療作用的原因可能是( A )
A.氫氣有還原性  
B.氫氣是密度最小的氣體
C.常溫下氫氣較穩定
D.氫氣對人體無毒
【試題解析】
題干信息“氧化損傷幾乎是所有疾病最基本的病理過程”,而“氫氣對一些疾病有治療作用”可能是因為氫氣具有相反的化學性質還原性造成的,氫氣是密度最小的氣體與疾病治療無關;常溫下氫氣穩定,是說常溫下氫氣化學性質穩定,與疾病治療無關,無毒的物質很多但不一定對疾病有治療作用。
【命題意圖】
本試題以氫氣對一些疾病有治療作用為背景,考查了氫氣的化學性質——還原性,物質的性質和用途的關系。學生需要從題干中獲取關鍵信息“氧化損傷”,對所學的知識充分理解并加以運用才能夠做出大膽的推測和設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芦溪县| 收藏| 松原市| 黔西县| 贺州市| 南皮县| 贵溪市| 泰州市| 莆田市| 商城县| 衡阳县| 荆州市| 嘉峪关市| 丘北县| 珲春市| 阿鲁科尔沁旗| 泰宁县| 长阳| 万州区| 历史| 普兰店市| 友谊县| 清远市| 锦屏县| 翁牛特旗| 洛宁县| 陆河县| 大邑县| 广德县| 芜湖市| 夏河县| 东乡族自治县| 孟连| 万宁市| 钟山县| 香港| 黄大仙区| 和政县| 宁海县| 偃师市| 昭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