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節 流動的組織——血液 【學習目標】(明確方向 有的放矢) 1.觀察血液的成分。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描述血細胞的組成和功能。 2.解讀和識別血常規化驗單。 【預習任務】 仔細閱讀課本P50—P54,劃出關鍵的詞和句子。完成下面的自主學習內容,在小組長帶領下統一答案,并檢查、記憶! 【學習過程】(自主?合作?探究) 血液的組成和功能 自主學習:(動手動腦 展現自我) 1血液是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組成的。血細胞又包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血漿中90% 以上的是________,它的主要功能是運載______,運輸 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不加抗凝劑的新鮮血液會凝固成血塊,血塊周圍析出的淡黃色透明液體即為__________。 4.紅細胞之所以呈紅色是因為含有 ,它是一種含 的蛋白質,它在氧 含量 的地方容易與氧 ,在氧含量 的地方容易與氧 。當紅細 胞過少或血紅蛋白含量過低時就會出現 癥狀。 5.白細胞能作 運動,穿過毛細血管吞噬病菌,當人體出現炎癥時,血液里的白 細胞數量會明顯 。 6.血小板形狀不規則且無 ,具有 和 的作用。 合作研討:(深入思考 交流分享 ;首先獨立思考,然后組內討論) 實驗探究(一):(積極參與 體驗科學) 一、【觀察血液的分層現象】:仔細觀察演示實驗并思考: 1.加入檸檬酸鈉的血液靜止一段時間后,出現什么現象?為什么? 2.試驗中加入檸檬酸鈉的作用是什么? 3.你認為血液可能有幾部分組成? 4.為什么說血液是“ 流動的組織”?它屬于哪種組織? 5.如果實驗中不加入檸檬酸鈉溶液,結果會怎樣? 實驗探究(二)(積極參與 體驗科學) 二、【血液的組成和功能】 分組實驗:【觀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1.識別三種血細胞和血漿,圖中序號各指什么。 2.顯微鏡視野中數量最多的血細胞是哪一種? 3.你是怎樣區分各種血細胞的?嘗試描述它們的形態。 【典型例題】(學會方法 舉一反三) 1.張大爺最近面色蒼白,有時覺得頭暈、易疲勞。到醫院看病,按照醫生的要求作了血常規化驗,化驗單如下: 張大爺看不懂這張化驗單,請你仔細對照正常值,幫助張大爺分析一下他的血液成分的變化: (1)這張化驗單上的測量值 不正常,由此可以判斷張大爺患有 病,原因是 。 (2)從方便患者的角度考慮,你認為化驗單上檢查結果一欄應做哪些改進? 2.將新鮮血液分別放入A、B、C、D四支試管中,其中A、B試管中加入抗凝劑,C、D試管中不加任何物質,靜置24小時后,其中正確的圖示是( ) 【歸納總結】(回顧知識 收獲多多) 【達標訓練】(實戰演練 學以致用) 1.下列關于血液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由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組成 B.血漿的主要功能是運載血細胞 C.血液是循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屬于結締組織 D.血液是由血清和血細胞組成的 2.血漿中含量最多的物質 ( ) A.無機鹽 B.紅細胞 C.水 D.蛋白質 3.甲試管血液中加入檸檬酸鈉,靜止一天得到上清液,乙試管血液不加任何試劑,靜止一天也得到上清液,那 兩種上清液 A.都是血漿 B.都是血清 C.甲是血漿,乙是血清 D.甲是血 清,乙是血漿 4. 紅細胞呈紅色是因為( ) A. 紅細胞呈兩面凹的圓餅狀 B. 運輸氧導致呈現紅色 C. 血紅蛋白是紅色的 D. 紅細胞無細胞核 5.某同學手指受傷并少量出血,在傷口自動凝固止血過程中起主要作用 的是( ) A.紅細胞 B. 血紅蛋白 C. 血小板 D.白細胞 6.預防貧血可食用( ) A.加碘食鹽 B. 含鐵豐富的食品 C. AD鈣奶 D.補鋅口服液 7.在平原生活的人,到西藏的最初幾天里,血液中數量會增多的細胞是: ( ) A.紅細胞 B.白細胞 C.血小板 D.巨噬細胞 8.小黃患急性炎癥到醫院就醫,通過驗血發現其血液中( ) A.白細胞增多 B.紅細胞增多 C.血小板增多 D.血紅蛋白增多 9. 傷口發炎流出的膿液中,主要的細胞成分是( ) A.死亡的白細胞 B.死亡的血小板. C.死亡的紅細胞 D.死亡的表皮細胞 10.當人體某處受傷,病菌侵入時,下列哪種細胞可穿過毛細血管壁,聚集到受傷部位吞噬病菌( ) A.紅細胞 B.白細胞 C.血小板 D.肌細胞 11.取少量新鮮的家畜的血液,倒入培養皿,凝固以后觀察到的現象是( )。? A.正面顏色鮮紅,背面顏色暗紅?B.正面顏色暗紅,背面顏色鮮紅? C.兩面都是鮮紅色 D.兩面都是暗紅色 【課后反思】(本堂課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給自己一個評價吧!) 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答案 B C C C C B A 題號 8 9 10 11 答案 A A B 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