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節 輸血與血型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 1.說出ABO血型的類型,并了解輸血原則。 2.了解人體的血量以及輸血與血型的關系。 3.學會運用所學的ABO血型知識,嘗試“模擬”血型鑒定,增強動手能力; 4.通過對實驗結果的匯報,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模擬血型鑒定”的模擬實驗,了解ABO血型的鑒定,并認同同型輸血; 2.通過觀看案例圖片,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模擬實驗,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ABO血型的類型。 2.模擬“血型鑒定”實驗。 3.輸血同血型。 難點 1.輸血同血型的關系。 2.模擬“血型鑒定”實驗。 教學方法 結合多媒體教學,運用講授、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及討論相結合的方法,組織指導學生通過“模擬血型鑒定”,了解血型鑒定過程,培養學生珍愛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環節和內容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展示最近在美國波士頓馬拉松中爆炸相關圖片,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人們在爆炸中受傷并大量出血,這時,他們最需要什么樣的救治? 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投入新課學習。 創設情境,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對生命的熱愛。 一、血型的種類 1.了解人體的血量以及輸血的關系。 人體一次出血如果不超過血液總量的10%(約400 mL)對身體健康沒有太大的影響,如果人體一次出血如果超過血液總量的30%(約12 000 mL),就會危機到生命,就要通過輸血來搶救。 2.1900年奧地利科學家蘭德斯坦納經過研究,將人的血液分為A型、B型、AB型、O型四種,也就是ABO血型。 除了ABO血型系統外,人類還有一些其他的血型系統,比如Rh血型系統等。 表1 ABO血型 血型 凝血原(紅細胞) 凝集素(血清) A A 抗B B B 抗A AB A和B 無 O 無 抗A和抗B 講解:人體血液的紅細胞上有一種叫做凝集原的物質,凝集原有兩種:A型凝集原和B型凝集原。血清中含有兩種凝集素:即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 如果不經過驗血直接輸血可能導致什么后果?(教師展示圖片) 含有A型凝集原的紅細胞與抗A凝集素相遇或者含有B型凝集原的紅細胞與抗B凝集素相遇時,就會凝集成團,阻礙血液循環。 所以輸血之前,一定要進行血型的鑒定工作。 我們今天就來做一個探究學習,探究一下ABO血型的鑒定過程。 學生討論,并自己在課本中尋求答案。 閱讀資料后老師講解。 學生集中精力聽課 培養學生讀取課本信息的能力。 培養學生分析資料、提取信息的能力。讓學生簡單了解一下四種血型,并提醒沒有CD等血型。 讓學生知道血型背后的知識,不僅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但是介紹不可以過于深刻。因為關于凝集原和抗凝集素在高中階段還要詳細講解,所以在這里要一帶而過。 結合學生實際,自然過渡到血型鑒定。 二、血型鑒定模擬實驗 (一)介紹實驗的原理實驗原理和實驗材料; 簡單地說,讓血樣分別與A血清和B血清混合,通過觀察有無沉淀產生(有無凝集),從而判斷血型。 本活動為模擬活動,上圖中紅細胞的凝集現象在本實驗中表現為“沉淀”現象,即“有沉淀產生”模擬“有凝集現象”“無沉淀產生”模擬“無凝集現象” 表2 模擬血液和血清的凝集反應 A型血 B型血 O型血 AB型血 A型血清 無沉淀 有沉淀 無沉淀 有沉淀 B型血清 有沉淀 無沉淀 無沉淀 有沉淀 實驗材料:A型標準血清、B型標準血清、載玻片,四種待測血型 (二)準備階段: 1.課前準備:自制的課件、模擬配制的血液和血清、載玻片、滴瓶等 2.討論階段:如何鑒定四人血型?請根據上面表格中的資料和桌面提供的實驗材料設計實驗方案,討論實驗方案記錄表格等,并做好分工。 3.老師提醒注意事項: (1)觀察的現象是否有沉淀,不是凝集,因為此實驗是模擬實驗,也不用考慮顏色的變化。 (2)在操作過程中,滴管使用后放回原來瓶中,不能混用。 (3)及時記錄。(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巡視、觀察、指導,留意有代表性的不同方案、操作、分工、結論。) (三)實驗方案: 方案一:每位同學手上拿一塊玻片,在每塊載玻片上分別滴兩滴相同的模擬血液,再分別在上面滴兩種血清,觀察是否有“凝集”產生。每位同學分別做四次鑒定。 方案二:學生4人一組,每一組4個載玻片,步驟如下: 1.將四塊玻片豎著放一排,兩瓶血清放一邊。 2.在每塊玻片上分別滴兩滴相同的模擬血液,再分別在上面滴A型標準血清和B型標準血清血清。 3.觀察是否有沉淀產生,做好結果記錄。 4.對照表格,鑒定四人血型。有沉淀用“+”表示,無沉淀用“―”表示。 討論兩種方案有什么優缺點。 將觀察的現象填寫在下面表格里。 成人 A型標 準血清 B型標 準血清 血型 趙 錢 孫 李 注:+代表有沉淀,-代表沒有沉淀 引導學生交流實驗結果,并對實驗結果作評價和小結; 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索,讓學生推導出輸血應遵循同型輸血原則。 明確實驗原理,學生根據現有的條件,討論設計實驗方案,并完成實驗,填寫實驗報告,結束后交流實驗結果。并與相鄰小組的實驗現象進行對比,填寫實驗報告。 組內討論后,各小組派代表匯報、交流結果。 創設親切、生動的學習情景,培養學生的正確的價值觀。 以學生為主體分組進行實驗,滿足了兒童樂于體驗的個性特征。了解臨床血型鑒定的方法,更進一步認識血型與輸血的關系,形成主動探究新知識的氛圍。 培養學生交流、協作意識,提高學生表達能力。 引導學生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三、輸血原則:同型輸血 引導學生用簡圖詮釋同型輸血; 認真閱讀。 嘗試畫圖。 通過簡圖,讓學生深刻認識輸血與血型的關系。 板書設計 第四節 輸血與血型 一、血型種類:A型、B型、AB型、O型四種 二、血型鑒定模擬實驗 1.實驗原理 2.實驗材料 3.實驗方法 4.實驗結果 三、輸血原則:同型血互相輸; O型血可以少量輸給其他三種血型的人; AB型血原則上可以接受其他三種血型。 檢測案 1.一個人因大量出血而危及生命的時候,必須通過輸血進行搶救,應以輸入__同型血__為原則。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輸入少量的__O血;AB血型的人,除可輸入O型血外,也可以輸入少量的__A型或__B型血。 2.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當于本人體重的__7%——8%。 3.醫學研究表明,對于一個健康的成年人,如果一次失血不超過__400mL,所喪失的血漿成分和血細胞,可以在短期內得到補充。 4.從1998年起,我國實行無償獻血制度,提倡__18——55__周歲的健康公民自愿獻血。 5.某人因大量出血危及生命,必須輸血,此人血型為AB型,他應輸( B ) A.O型 B.AB型 C.A型 D.B型 6.AB型的人的血可以給哪種血型的人輸血( B ) A.O型 B.AB型 C.A型 D.B型 7.某一健康的人一次失血為多少才能引發生命危險( A ) A.1 200~1 500 mL B.800~1 000 mL C.600~700 mL D.400~500 mL 8.我國提倡多大年齡的人可以無償獻血( C ) A.22~45周歲 B.18~45周歲 C.18~55周歲 D.22~55周歲 9.一個人一次失血不超過( )毫升,短期內可以恢復正常( D ) A.100 B.200 C.300 D.400 10.用直線將下列患者與應該輸入的血液成分連起來。 A.嚴重貧血患者 a.血漿 B.身體大面積燒傷者 b.濃縮血小板懸液 C.外出血不易止血的患者 c.濃縮紅細胞懸液 反思與補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