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教學計劃 一、學情分析 四年級小學生擁有活躍的思維并具備一定的動手能力。根據他們的年齡和心理特征, 此階段的課程內容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 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迸一步擴大學生知識范圍, 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 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 聯系他們的實際生活, 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并在活動中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合作交流和主動創新意識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五個單元。以學生的發展為 本, 以科學探究為核心, 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 體現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 將“ 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 有機地整合。促使學生在“ 事物宏觀的外部表象與微觀的內部特征” 之間建立聯系, 講行以“ 邏輯推理” 為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三、教學目標 ( 一) 情感、態度、價值觀 小學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并為他們繼續學習、成為合格公民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學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保持和發展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 了解與認知水平相適應的科學知識; 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發展科學 學語言與他入交流和洶通的能力; 形成尊重事實、樂于探究、與他入合作的科學態度; 了解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的關系, 具有創新意識、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 二) 探究與興趣目標科學探究的 8 個要素: 提出問題、作岀假設、制定計劃、搜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反思評價 科學態度目標: 探究興趣、實事求是、追求創新、合作分享 (三)科學思考能力 在教學中引導并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及其對社會與個人的影響, 知道基本的科學方法, 認識科學本質, 樹立科學思想, 崇尚科學精神, 并具備一定的運用他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具體如下: ①發覺與描述自然現象因果冋題的能力覺察、產生和敘述另有假說和理論的能力 ②產生邏輯預測的能力 ③計劃和實施控制實驗測試假說的能力 ④收集、組織和分析實驗數據與相關資料的能力 ⑤作岀和運用合理結論的能力四、教學策略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給課堂教學創設良好的環境。學生學習的常規的培養和訓練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從擺放科學書及實驗用具開始, 引導學生如何聽講、如何記錄實驗報告單、如何創新科學作業并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 都是在每節課中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引導、培養學生的過程。在課堂上釆取循序漸進的方式, 逐步引導學生會獨立思考、敢于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的學習品質。通過本學期的學習, 建立一個良好的開端, 以后的學習中仍應充分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將此目標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中。 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體驗, 并結合課程知識和能力目標設計謎行赦學設計。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岀發, 在實際生活中引導與科學間的聯系, 引導并讓學生認識到學科學是真正來源于生活, 并應用于生活中。并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 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制定教學計劃和教案, 全面地, 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幫助兒童展開活動。 兒童的科學探究習慣及科學素養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通過學生適宜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游戲活動形式, 通過學生直接參與探究實驗的方式, 實現自我的, 主動的教育過程,將科學探究認識轉化為學生自覺的將科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的思維, 并對現有的事物敢于質疑, 敢于打破常規, 敢于創新的能力。 建構合理、科學的獎勵制度, 讓學生學正確認識到自己教好的學習習慣及科學探究能力對自己科學學習的幫助。在獎勵機制上釆取務元 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 讓每個學生在這種機制中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 感受成功的喜悅, 從而培養起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系當地和兒童的實際, 及時的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 新的科學研發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 不斷提高科學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五、教學進度 單元 單元教學目標 篇目章節 篇目( 章節)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難點 教具、電教、學具、實驗準備和設計 教時及進度 備注 第一單元冷和熱 1. 知道溫度的概念和計量單位。2. 通過實驗探究,知道絕大多數物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3.通過實驗探究、數據分析, 認識水的三態變化。4.掌握正確使用溫度計和酒精燈的方法,能合作完成熱對物質影響的各 5.意識到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這種規律可以被人類認識和利用。 1 冷和熱 1.通過感知水的冷熱,知道用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可以用溫度計測量物體的溫度。2.學習溫度計的使用方法,能連續測量一杯熱水變涼過程中的溫度,并運用圖表將數據記錄下來。3.通過分析圖表,發現一杯熱水變涼過程中溫度變化的規律。 重點:學會正確使用溫度計。難點:在一杯熱水變涼過程中連續測量溫度,并發現溫度變化的規律。 教師材料:玻璃溫度計、燒杯、鐵架臺、夾子、石棉網、三腳架。學生分組材料:實驗記錄單。 1 課時第一周 2 熱脹冷縮 1.通過學習與實踐,掌握酒精燈的使用方法。2. 通過實驗與分析,知道絕大多數物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3.能夠運用物體熱脹冷縮的性質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4.通過實驗與分析,知道絕大多數物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重點:認識到液體、氣體、固體都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難點:設計實驗驗證液體、氣體、固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教師材料:水槽、燒瓶、膠塞、細玻璃管、高錳酸鉀水溶液、氣球、溫度計、銅球實驗裝置、酒精燈、火柴。學生分組材料:實驗記錄單。 1 課時第 1 周 3. 水 受 熱以后 1.通過觀察與描述,知道水受熱以后形態會發生變化。2.通過測量與分析,知道在一般情況下, 當溫度升高到 100℃時,水會沸騰。3.通過比較冰、水、水蒸氣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知道冰、水、水蒸氣是同一種物質的不同狀態。 重點: 了解融化和沸騰的條件。難點:利用曲線圖, 分析冰融化和水沸騰過程中溫度變化的規律。 教師材料:鐵架臺、三腳架、酒精燈、石棉網、溫度計、燒杯、冰塊、秒表。學生分組材料:實驗記錄單。 1 課時第 2 周 4 水遇冷以后 1.通過觀察與描述, 知道水遇冷以后形態會發生變化。2.通過測量與分析, 知道在一般情況下,當溫度降低到 0℃ 時,水會結冰。3.知道水會從一種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狀態,并能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重點: 了解凝結和凝固的條件。難點:利用曲線圖, 分析水結冰過程中溫度變化的規律。 教師材料:鐵架臺、酒精燈、溫度計、燒杯、鋁箔紙、玻璃棒、冰塊、試管、試管夾、秒表。學生分組材料:實驗記錄單。 1 課時第 2 周 單元 單元教學目標 篇目章節 篇目( 章節)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難點 教具、電教、學具、實驗準備和設計 教時及進度 備注 二地球、月亮與太陽 1.了解地球、月球、太陽的基本特征。2.通過閱讀、探究、模擬實驗等活動,了解人類對地球、月球、太陽的認識過程,意識到人 類 對 天 體 的認 識 是 逐 步 深入的。3.知道地球、月球、太陽的 運 動 和 變 化是有規律的,知道 這 些 規 律 對人 們 的 生 產 生活有影響。4.了解人類對地球、月球、太陽運動和 變 化 規 律 的應用。 5.地球 知道人類生活在一個巨大的球形天體上,知道地球大小、海陸分布等基本信息。 閱讀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科學史資料, 知道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經歷了從簡單直觀的想象到根據經驗、事實進行推測, 最后通過實踐證實的過程, 體會隨著經驗和實踐的深入,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 重點: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程。難點:將“地球是球形”的常識回溯到歷史情境,讓學生重新經歷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教師材料: 各種關于地球的圖片和視頻。學生分組材料: 地球形狀模擬器、 模型小船、 充氣地球儀、 氣球、氣筒、陸地板塊貼紙、記錄用的紙和筆。 1 課時 第 3 周 第 6 課月亮 1.了解人類對月球的探索過程。2.了解月球概況, 知道月球是地球的一顆衛星。3. 知道月相名稱,了解月相的變化規律。 重點:了解人類對月球的探索過程。難點:知道月相名稱,了解月相的變化規律。 教師材料: 有關月球的視頻。 學生分組材料:月球儀、塑料盒、沙、石子、泡沫球、手電筒、排球月相圖。、 1 課時 第 3 周 第 7 課太陽 1.知道像太陽這樣的天體叫恒星, 了解太陽的概況。2.知道太陽在一天中的高度變化規律和視運動軌跡。3.會用量角器測量 某一時刻的太陽高度角。 重點:了解太陽的概況。難點:用量角器測量某一時刻的太陽高度角。 教師材料: 相關視頻和圖片。 學生分組材料:量角器、線。 1 課時第 4 周 第 8 課太陽鐘 1.知道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與方向的變化規律。2.知道日晷是古代人根據日影變化規律發明的計時工具。3.會制作簡易日晷, 并了解日晷的種類和工作原理。 重點:知道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與方向的變化規律。難點:制作簡易日晷,并了解日晷的種類和工作原理。。 教師材料: 相關視頻和圖片。 學生分組材料:鉛筆、手電筒、燈、影子模擬器、 影子觀察器、橡皮、指南針、影子觀察記錄紙、 硬 卡紙。 1 課時第 5 周 單元 單元教學目標 篇目章節 篇目( 章節)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難點 教具、電教、學具、實驗準備和設計 教時及進度 備注 第 3 單元昆蟲 能通過觀察了解昆蟲的共同特征,會描述昆蟲的共同特征。 能通過飼養昆蟲( 比如蠶或菜青蟲), 知道昆蟲一生的發展變化。 能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研究, 經歷科學探究活動的全過程。 第 9 課龐大的“家族” 1.能通過有順序的觀察, 了解昆蟲的共同特征。2.能運用文字、數據、圖示、列舉等方式, 描述昆蟲的共同特征。3.能有意識地關注昆蟲,提高對昆蟲的研究興趣。 重點: 描述昆蟲的共同特征。難點: 通過觀察, 了解昆蟲足的數量及所在部位。 教師材料: 有關昆蟲 ( 包括甲蟲) 的實物或實物標本、 圖片或教學課件。 學生分組材料: 制作昆蟲模型所需的枯樹枝、 開心果果殼、熱熔膠槍等。 1 課時第 6 周 第 10 課養昆蟲 1.能通過飼養活動, 親歷昆蟲一生的幾個發展階段。 2. 能像科學家一樣記觀察日記, 并通過整理日記獲取有用信息。3.在飼養活動中, 能親近、關注小動物, 增強責任感。 重點: 能夠悉心飼養昆蟲, 記觀察日記。難點: 能夠整理日記, 從中獲取昆蟲生長的信息。 教師材料:教學課件。學生分組材料: 養蠶相關工具、 蠶卵、 桑葉、方格紙、放大鏡、日記本。 2 、3 課時 第 7 周 第 11 課探究 昆 蟲 的奧秘 1.能夠提出有價值、可以研究的問題, 并進行合理的實驗設計。2.經歷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學做科學家。 重點: 能夠針對想要研究的問題, 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難點:經歷科學探究的完整過程。 教師材料: 相關的課件資料。 學生分組材料:觀察日記、研究問題需要的材料。 1 課時第 8 周 單元 單元教學目標 篇目章節 篇目( 章節)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難點 教具、電教、學具、實驗準備和設計 教時及進度 備注 重點: 了解植物用種子繁殖的方式。難點:猜測種子的特點與其傳播方式之間的關系。 教師材料: 雙子葉植物的種子發育成植株的快鏡頭視頻。 學生分組材料: 蠶豆或玉米的種子、蒼耳種子、懸鈴木的果球、 放大鏡、鑷子、葵花子、玻璃瓶、紗布、水、土壤、盛土的容器、直尺、小 木牌、毛皮。 1 課時 1.能夠提取實景和圖片中的重要信息, 知 第 9 周 道種子的內部構造及其與萌發成的植株 第 12 課用種子繁殖 的關系。嘗試在電路中接入不同的用電器, 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2.能針對問題 提出假設,探究種子萌發的特點和條件。 3.能夠根據種子的外形特點, 推測植物傳 1. 能通過探究 播種子的方式。 活動,描述種子 萌發的情況。1. 在實作過程中, 教師材料: 能用根、 1 課時 第 4 單元繁殖 學會一些用根、莖、葉繁殖植物的方法。2.能提取現象和資料中的主要信息, 說出動植物的 第 13 課用根、莖、葉繁殖 1.能提取文字或圖片中的主要信息, 知道一些植物可以利用營養器官—— 根、莖、葉來繁殖。2.能用紅薯的根、菊花的莖、寶石花的葉來繁殖植物并展示成果。3.能分析和交流用根、莖、葉繁殖植物的成功經驗或失敗原因。 重點: 知道一些植物可利用根、莖、葉來繁殖。難點:分析用根、莖、葉繁殖植物的成功經驗或失敗原因。 莖、 葉繁殖的植物的 圖片或視頻資料。 學生分組材料:紅薯、菊花、寶石花、花盆、淺碟、瓷罐、土壤、小土鏟。 第 10 周 一些繁殖方式 和 1.能提取圖文中的主要信息, 知道動物的 重點: 了解動物繁殖的 教師材料: 介紹動物 1 課時 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產以及哺育等一 一系列復雜行為。難點: 求偶的視頻資料、 動 第 11 周 系列復雜的本能行為。2.知道動物的兩種 看圖片猜它們分別是哪 物繁殖圖卡、 雞繁殖 第 14 課動 物的繁殖 主要繁殖方式。 3. 針對觀察和排序的結 果,說出一些動物繁殖的方式和特點。 種動物的孩子。 圖卡、胎兒發育圖卡。 學生分組材料: 受精 的雞蛋、 未受精的雞 蛋、玻璃碗。 單元 單元教學目標 篇目章節 篇目( 章節)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難點 教具、電教、學具、實驗準備和設計 教時及進度 備注 第 五單元生物與環境 1. 認識生物的共同特點,理解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密切關系。 2. 運用調查、比較、推理的方法,發現生物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行為。 3. 思考人類生活生產給動植物帶來的影響, 并嘗試提出解決方案。4.感受現代科技在改善人類生活的同時所產生的不利影響,樹立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觀念。 第 15 課生物 與 非 生物 1. 理解并能描述出植物、動物的主要特點。2.能運用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的方法, 發現生物的共同特點。3.初步認識生物和非生物的密切關系。4.豐富對自然事物的認知,發展對未知自然事物的探究興趣 重點:能運用比較分析、歸納概括的方法, 發現生物的共同特點。難點: 區分生物和非生物, 分析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關系。 教師材料:維恩圖、課件、 校園一角或自然界某個場景的放大照片。學生分組材料:探究學習報告單。 1 課時第 11 周 第 16 動物的庇護所 1. 能理解大自然為動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種必需的非生物條件。2.能列舉動物依賴非生物材料筑巢或作為庇護所的實例。 3.能比較和發現動物的生活習性不同, 對庇護所的要求也不同。4.設計并制作一個鳥巢給鳥兒安家, 增強保護小動物的情感和意識。 重點: 能理解大自然為動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種必需的非生物條件。難點: 能比較和發現動物的生活習性不同, 對庇護所的要求也不同。 教師材料: 相關教學課件、視頻資料、動物庇護所圖卡。 學生分組材料: 尋訪調查記錄表、鳥巢設計圖紙、樹葉、樹枝、草莖、棉線。 1 課時第 12 周 第 17 環境變化以后 1.能舉例說出生物適應季節變化的方式, 對比發現生活在不同環境的生物適應季節變化的方式是不一樣的。2.能舉例說出急速的天氣變化和災害性事件對生物生存造成的威脅。 3. 能舉例說出人類的生產、建造等活動引起環境變化, 對生物的生存造成破壞性影響。4.能以魚道的設計為例, 依據洄游魚類的生活習性評估其合理性。5.能意識到工程設計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 特別是由此引起的環境變化 對生物的影響。 重點: 說出生物適應季節更替的方式并說明原因。難點:通過觀察和分析, 評估不同魚道的工程設計是否合理。 教師材料: 多媒體資料。學生分組材料:學習單。 1 課時第 12 周 , 單元 單元教學目標 篇目章節 篇目( 章節)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難點 教具、電教、學具、實驗準備和設計 教時及進度 備注 專項學習 像科學家樣… 1.通過自主閱讀和交流介紹,了解科學家的事跡,知道科學家的共同素養,體悟科學家的科學精神,激發科學探究的意識。2 能夠從觀察單擺運動的現象中發現問題, 經歷 “ 提出問題— 作出假設— 設計方案— 搜集證據— 處理信息— 得出結論— 分享交流”的科學探究過程,并通過回顧這一探究過程中各個環節的要點,形成對科學探究活動要素的整體認識。3、學習像科學家那樣思考問題,記錄實驗數據,運用表格進行信息分析經過邏輯推理得出結論,并能夠依據證據進行分享和交流。 重點:了解和掌握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方案、搜集證據、處理信息等方面的新要求。難點:提出“ 某種變化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問題,并根據這個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對比實驗時通過控制變量來做到公平實驗。 教師材料:教學課件。學生分組材料: 可調節擺長、擺重和度量擺幅的單擺裝置,鐵架臺, 細線,鉤碼,卷尺,秒表,實驗記錄表等。 2 課時 第 14 周 期末復習 綜合復習本冊知識技能方法 復習 復習科學知識、展不科學活動 復習 ppt 2 課時 第 15 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