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下冊科學基礎預習及復習鞏固 第七講 機械運動、力的存在 3-1 機械運動 1、機械運動 物理學中把物體空間位置的變化,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位置的變化叫機械運動簡稱運動。 2、參照物 定義:在研究物體的運動時,要先選定某一物體作為標準。如果一個物體的位置相對于這個標準發生了變化,說它是運動的;如果沒有發生變化,就說它是靜止的。這個被選為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參照物的選擇:參照物的選擇是任意的,但要根據需要和方便而定。 由于運動的描述與參照物有關,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3、機械運動的分類 22377401428752238375142240分類 勻速直線運動 182880018351593345031750直線運動 直線運動 57150031750 2245995120015571500130175運動 變速直線運動 91059014605曲線運動 曲線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物體沿直線運動,如果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了的路程相等,運動快慢保持不變,這種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變速直線運動:物體沿直線運動,如果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不相等,運動快慢發生了變化,這種運動叫變速直線運動。 4、速度 定義:在物理學中,把路程與時間之比叫速度,速度等于運動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物理意義: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物體運動得越快,速度越大;物體運動的越慢,速度越小。 公式:常用s表示路程,t表示時間,用v表示速度,速度v=s/t。 4516120601916500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單位是m/s(米每秒),交通運輸中是km/h(千米每小時)做單位。1m/s=3.6km/h。 5、速度公式的應用 速度公式及變形公式 變形公式:v=st推導公式s=vt,t=sv。 如果知道速度、路程、時間三個量中的任意兩個,利用速度公式及其變形公式,可計算出第三個量。 注意事項 公示中速度、路程、時間三個量必須對應于同一物。 公式中的速度、路程、時間三個量的單位必須統一到國際單位制下。 先進行字母運算,再代入數值進行計算。 3-2 力的存在 1、力 定義: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通常用字母F表示。 單位:國際單位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簡稱牛(N)。 對力的理解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個物體受到另一個物體的作用力,必定要反作用于另一個物體,一個物體是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這兩個力稱為作用力和反作用。 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單獨存,發生力的相互作用時一定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有力存在,必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物體間力的作用是同時產生、同時消失,相互作用的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 2、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使物體發生形變。 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狀態。 8775702222500 3、彈簧測力計 用途:測量力的大小。 原理: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彈簧的伸長量與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使用彈簧測力計測力前進行調零,使指針正對零刻度線,并注意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分度值。 測力時注意彈簧測力計的軸線與被測力的作用線一致,指針不與彈簧測力計的外殼摩擦。 讀數時,視線應正對刻度板。 拉力不要超過彈簧測力計的量程。 4、彈力 彈性:受力會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到原來的狀態,物體這種性質叫彈性。 彈力: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叫彈力。 彈力的大小:彈力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大小有關,在彈性限度范圍內,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彈性形變消失,彈力也就隨之消失。 彈力的方向:彈力的方向與物體發生彈性形變的方向相反。 彈力有無的判斷方法 物體是否直接接觸,若不接觸一定沒有彈力。 接觸是否相互擠壓或拉伸,只有接觸且相互擠壓或拉伸才能產生彈力。 我們可以假設將接觸物體撤去,判斷研究對象是否能維持現狀。若能維持現狀則接觸物體對研究對象沒有彈力;若不能維持現狀,則有彈力。 5、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圖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力的三要素,他們都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13925551397000 力的示意圖:人們常在受力物體上沿力的方向畫一條帶箭頭的線段,表示物體在這個方向上受到的力,這種表示力的形式叫力的示意圖。 在力的示意圖中,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得作用點,線段的長短表示力的大小,線段末端箭頭表示力的方向。 鞏固提升 1、甲、乙二人各乘一臺升降機,甲看見樓房在勻速上升,乙也在勻速上升。乙看見樓房在勻速上升,甲在勻速下降。則他們相對于地面(??? ) ?? A.?甲上升,乙下降??????????????????????????????????????????????????B.?甲下降,乙上升 C.?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慢????????????????????????????????D.?甲、乙都下降,且甲比乙快 2、小明坐在汽車上,透過車窗看到與公路并排的鐵路上一列火車的車頭,過了一會兒又看到車尾。關于火車與汽車的運動情況,不可能的是(??? ) ?? A.?火車靜止,汽車運動 B.?火車運動,汽車靜止 C.?火車和汽車運動方向相同,火車的速度等于汽車的速度 D.?火車和汽車運動方向相反,火車的速度小于汽車的速度 3、某學校操場外一幢高樓離跑道起點170米。同學們在跑步訓練時,由于回聲導致先后聽到兩次發令槍聲。若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為340米/秒,那么聽到兩次發令槍聲的時間間隔為??( ? ? ? ) ? ??? A.?0.5秒?????????????????????????????????????B.?1秒??????????????????????????????????????C.?0.5分????????????????????????????????????D.?1分 4、兩個物體分別掛在彈簧測力計上,將它們同時浸沒到水中,發現兩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的減小值相同.由此可以判斷(? ) A.?兩物體受的浮力一定相同????????????????????????????????????B.?兩個物體一定是等重的 C.?浸在水中時,彈簧測力計示數是相同的???????????????D.?兩個物體一定處在液體中相同深度 5、小明和小忠想把一條彈性繩拉開,使彈性繩兩端的拉環能分別套在相隔一段距離的兩根柱子上,用來曬衣服。現有兩種辦法:一種是按圖甲的方法做;另一種是按圖乙的方法做。關于這兩種做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圖甲中每個人所用的力比圖乙中每個人所用力要小 B.?圖乙中每個人所用的力比圖甲中每個人所用力要小 C.?圖甲中每個人所用的力與圖乙中每個人所用力相同 D.?條件不足,無法比較圖甲中每個人所用的力與圖乙中每個人所用力的大小 6、汽車追尾是高速公路上常發生的交通事故,其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況時不能立即停車。研究發現,司機從看到情況到踩剎車需要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叫反應時間;在反應時間內汽車要保持原速前進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叫反應距離;從踩剎車到車停止,汽車還要前進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叫制動距離。如圖所示。 0723900 下表是一個機警的司機駕駛一輛保養得很好的汽車.在于燥的水平公路上以不同的速度行駛時。測得的反應距離和制動距離。 原行駛速度v/km?h-1 反應距離s1/m 制動距離s2/m 60 11 20 80 15 34 100 19 54 (1)利用上表數據,算出該司機的反應時間大約是________?秒。(保留兩位小數) (2)由這個測試可見,?________??????是影響汽車制動距離的主要因素。 (3)請在圖中畫出從司機看到情況開始汁時,到汽車停止的這段時間內,汽車運動的v-t圖像。(不需準確描點) 答案解析:1、【解答】所以以地面為參照物,乙是下降的,甲是下降的,并且甲下降的速度大于乙。 故選D 2、【解答】小明先看到火車的車頭,后看到火車車尾,以汽車為參照物火車是向前運動。 汽車有三種情況: 如果汽車靜止,火車是向前運動的。 如果汽車向前行駛,火車也向前運動,火車的運動速度比汽車大。 如果汽車是向后倒車,火車可能是靜止、可能是向前運動、也可能是倒車但是比汽車的倒車速度小,因此不可能是C。 故答案為:C 3、【解答】第一次的槍聲是直接聽到的,第二次的槍聲是聲音傳到高樓處再反射回來,故第二次槍聲傳播的路程為170m×2=340m,所以第二次槍聲反射回來需要的時間為t=s/t=340m/340m/s=1s , 即兩次槍聲的時間間隔為1s。 故答案為:B 4、【解答】∵物體都浸沒在水中,∴F浮=G-F′,即兩物體受到的浮力相同,A項正確; 因為只知道物體受浮力的大小關系,據F浮=G-F′所以不能確定物體受重力.浸沒水中后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的大小關系,B.C項錯; 浸沒水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與所處的深度無關,D項錯. 故選A. 分析 物體浸沒在水中,彈簧測力計減少的示數就是物體受到的浮力大小,減小的示數相同說明受到的浮力相同. 5、【解答】彈簧在兩種情況下承受的拉力相同,兩個人沿相反方向拉彈簧和將彈簧一端固定,兩個人同時用力拉彈簧,效果一樣,因為兩個人拉時,某一個人拉相當于固定在柱子上,根據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人拉彈簧的力和彈簧拉人的力相當,所以兩種情況下,拉力相等,所以乙圖中每個人的拉力是甲圖中每個人拉力的一半,選項B正確,選項A、C、D錯誤; 故選B。 。 6、【解答】 反應距離除以速度即為反應時間。可得:行駛速度為60km/h時,反應時間為(11/60000)*3600=0.66(S),同理可以得行駛速度為80時:反應時間為0.675S;行駛速度為100時:反應時間為0.684S。可得:反應時間范圍為0.66-0.68秒間。 從表格中數據可以看出,三次測試中,隨著行駛速度的增大,剎車距離隨著增大,所以影響制動距離的主要因素是行駛速度. 故答案為:車速; (3)汽車剎車過程分以原行駛速度勻速行駛和由原始速度開始均勻減速直到速度為0,所以v-t圖象如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