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章演化的自然知識點第1節人類對宇宙的認識一、古代人的宇宙觀1、宇宙的概念:宇宙是廣漠空間和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彌漫物質的總稱。2、宇宙的起源傳說(1)我國古代“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2)在西方的《圣經》中記載了“上帝”創造了宇宙的神話。3、古代宇宙學說(1)中國戰國時期的“早期蓋天說”(2)中國戰國時期的“渾天說”蓋天說、渾天說這兩種宇宙觀,雖然已經擺脫了神話的影響,但遠沒有揭示宇宙的本質。4、從“地心說”到“日心說”(1)托勒密的“地心說”(2)哥白尼的“日心說”5、宇宙的起源的證據——星系運動的特點所有的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去,星系離我們越遠,它的退行速度越快;星系間的距離在不斷地擴大。星系一直在運動,一直在變化,宇宙在不斷地膨脹。6、現代宇宙學說——大爆炸宇宙論大爆炸宇宙論認為,大約137億年前,我們所處的宇宙被擠壓在一個“原始火球”中,那時的宇宙極小、極熱,又有極大的密度,宇宙就是在這個大火球的爆炸中誕生的。7、.根據對星系運動的研究,證實星系運動的特點:所有的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去,星系離我們越遠,它的退行速度越快;星系間的距離在不斷地擴大。8、史蒂芬·霍金的宇宙無邊界設想是現代宇宙學的重要基石之一,這種設想的主要內容是:第一,宇宙是無邊的,它沒有“外面”;第二,宇宙不是可以任意賦予初始條件和邊界的一般系統。霍金預言宇宙有兩種結局:一是它可以永遠膨脹下去;二是它會塌縮而在大擠壓處終結。第2節太陽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一、太陽系的特點①同向性——太陽系的八大行星繞太陽公轉方向和太陽自轉方向一致。②近圓性——行星繞太陽公轉軌跡基本上是圓形或橢圓形。共面性——八大行星繞太陽公轉的平面大多接近同一平面。二、太陽系的形成(一)、“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說”1、學說觀點:太陽系是一塊星云收縮形成的。2、形成過程推理:①原始的太陽星云是一個扁平的、自轉的氣體塵埃圓盤。50億年前原始太陽星云因萬有引力作用而收縮凝聚。②凝聚的星云,繞著中軸旋轉,形成中間增厚的大園盤(盤狀星云階段)。③繼續旋轉,盤面形成幾個同心圓的圓環(早期太陽形成階段)。④中心部份質量較大形成恒星——太陽圓環部分形成一顆顆行星及衛星。3、星云學說推論的重要依據:①只有太陽和太陽系的行星形成于同一個旋轉的星云云盤,太陽的自轉方向和太陽系的行星的公轉方向才會一致;②形成太陽系的行星的物質來源于同一個扁平的星云云盤,才導致太陽系的行星的公轉軌道幾乎位于同一平面上。(二)、“災變說”地球等行星的物質是因為某種偶然的巨變(如另一顆恒星接近太陽或與太陽相撞)而從太陽中分離出來的。二、恒星的演化1、恒星是在相對小的體積內積聚大量的氣體而構成的。2、恒星的演化歷程開始于星云,經歷幼年期,成年期。當星云核心收縮到類似于太陽大小時核心成為原恒星即進入幼年期。原恒星不斷收縮,引發氫燃燒,恒星成為一顆主序星即為成年期。3、恒星壽命與質量的關系:質量越大,壽命越短。4、恒星演化的不同階段形態各異:紅巨星,紅色,直徑比太陽大10-100倍,亮度比太陽大得多。埃利斯行星狀星云的中心有一顆密度很大、體積和亮度很小的白矮星。黑洞的密度比白矮星大得多,在它的附近所有物質都會被吸進去。超新星在超紅巨星的爆炸中誕生。5、恒星的一生星際氣體→原恒星→主序星主序星的質量大小決定了它們日后的演化歷程主太陽→紅巨星→白矮星→黑矮星恒序星星中子星星大恒星→超紅巨星→超新星云黑洞第三節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一地球的演化1地球在形成之初是一個由巖漿構成的熾熱的球。(46億年前,地球開始形成)2、科學家推測,距今約38億年前(太古代),在海洋中誕生了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體。3、地球在25億年前至今發生的變化。(1)25億年到5.7億年前的元古代。地球上開始出現大片陸地和山脈,海洋中的藻類釋放出氧氣,大氣中的氧氣含量逐漸增多。(2)5.7億年到2.5億年前的古生代。地球上的陸地大面積增加,原始的歐亞大陸和北美大陸露出海面,出現昆蟲、魚類、兩棲類、裸蕨類等生物。(3)2.5億年到0.65億年前的中生代。大西洋和印度洋形成,中國大陸輪廓基本形成,裸子植物和爬行類動物繁盛(4)0.65億年前至今的新生代。地球在第三紀經歷了大規模的造山運動,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脈等許多世界上的高大山脈,奠定了現代地球地貌的基礎;鳥類、哺乳類動物和被子植物出現。人類誕生。二生命的起源1各種假說神創論②自然發生說③宇宙胚種說④化學進化假說2米勒模擬實驗(1)實驗條件原始大氣:甲烷、氨氣、水、氫氣能量:閃電、紫外線、宇宙射線場所:原始海洋(2)實驗結果:合成了氨基酸、有機物和尿素等。(3)實驗結論:生命起源于原始地球上的無機物是可能的。3一些現代科學家相信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假說簡單的有機分子(氨基酸、核苷酸)形成聚合體再組成大分子物質(蛋白質、核酸)再形成多種分子組成的體系再形成原始生命。第四節生物的進化1、生物來源的假說1、神創論2、進化論2、生物進化的證據1、化石:在地層中保留下來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和遺跡,都稱為化石。2、化石的形成(1)動物化石的形成過程大致如下:當動物死后落入水底時,形成化石的過程就開始了。動物尸體上的肌肉開始腐爛,露出骨骼。水帶來了泥土和沙子,掩埋了這些骨骼。接著,水滲透進骨中,將無機鹽沉淀在里面,就形成了化石。沙或泥土堆積,慢慢地形成沉積巖(石灰巖)(一般需要幾百萬年),化石就保存在巖石中。某些巖石層在地殼變化時冒出水面,在風和水的長期侵蝕下,露出了化石。(2)動物的糞便和蛋也可以形成化石,這類化石被稱為遺物化石。(3)動物在沙地或泥地上爬過的痕跡和留下的足印,也可以形成化石,這類化石叫做遺跡化石。例1為什么化石生物與現在生物不一樣呢?說明地球上的生物是在不斷進化的。例2在高山上會發現海洋貝殼化石,這說明了什么?說明地殼在變動的。現在的高山原來是海洋。例3將一系列年代不同的馬化石進行比較后可以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馬的體型在逐漸高大,四肢由四趾變為三趾,最后變成單趾更適應于奔跑。根據始祖馬和近代馬的特征,你能描述它們當時的生活環境嗎?始祖馬體型如狐、前肢有四趾的特征,推測不適應于奔跑適應于跳躍,可能生活在草叢或灌木叢中。3、化石的意義:化石是證明生物進化最直接、最可靠的證據。在越早形成的地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越簡單,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層里,成為化石的生物越復雜,越高等。4、自然界中的生物不斷地進行著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的緩慢演變,我們稱之為生物演化。3、進化論的演變三種理論:1.布豐的直線進化理論2.拉馬克的“用進廢退”理論3.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1)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內容有四方面:①過度繁殖;②生存斗爭;③遺傳變異;④適者生存。四、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1、動物的進化歷程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魚類→爬行類→哺乳類3、植物進化歷程藻類→苔蘚類→蕨類→裸子植物直到距今6500萬年,被子植物才興盛起來。人類是由已從地球上滅絕的古猿類進化而來的。現在古生物學家認為人類進化的大致過程可分為:南方古猿、直立人和智人。第5節遺傳和進化1、遺傳和變異現象1、遺傳生物體子代和親代、子代和子代之間的性狀都很相似,這種現象稱為遺傳。性狀:生物體的形態特征和生理特性,在遺傳學上稱為性狀。如:人的身高、膚色、單雙眼皮、酒窩、花的形狀等等。2、變異不同的生物個體在性狀上總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生物的子代與親代及子代不同個體之間的性狀差異的現象。遺傳和變異都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現象。生物遺傳與變異對生物來說的意義是:遺傳——使生物的種族得以穩定。變異——是生物發展進化的內動力。2、遺傳物質的傳遞遺傳物質在細胞核中,染色體與生物遺傳現象有關。親代與子代生物體細胞內的染色體數量和種類保持著高度的穩定性1、遺傳物質的載體——染色體染色體位于細胞核中,在細胞分裂過程中,最明顯現象是出現了染色體的復制。染色體主要由DNA和蛋白質組成。2、遺傳物質——DNA分子DNA是決定生物體遺傳性狀的遺傳物質。DNA分子雙螺旋結構。脫氧核糖、堿基和磷酸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單位——脫氧核苷酸。3、遺傳物質的單位——基因起遺傳作用的DNA片段稱為基因。在一個DNA分子上有成百上千個基因存在。生物體每一個性狀都由特定基因來控制,如人的膚色、色覺,花的形狀等。生物體內的基因是可以改變的,而基因的改變往往會導致生物體性狀的變化。3、進化理論的發展同一物種不同個體細胞內的基因組成是有差異的。同一物種不同個體細胞內的基因組成是有差異的。基因從親代傳遞到子代并保持著相對的穩定性。同時也發生著某些變異。4、育種與優生1、雜交育種雜交目的:改良動物、植物的遺傳性狀。雜交應用:雜交玉米、雜交水稻、騾。雜交優勢:雜交后代的生命力比雙親強的現象。2、基因工程完全按照人的意愿重新組合基因的技術叫基因工程。這是在DNA分子水平上進行設計施工的。如,轉基因技術,轉基因生物,轉基因食品3、克隆技術克隆植物的方法多種多樣,諸如細胞培養、組織培養、器官培養等。4、太空育種太空育種即航天育種,是將種子搭乘衛星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環境誘變作用,使種子產生變異,再返回地面培育作物新品種的育種新技術。太空育種具有有益的變異多、高產、優質、抗病力強等特點。5、優生——減少遺傳病遺傳病:由于人體內DNA、基因或染色體的改變而引起的疾病。優生學:就是運用遺傳學的原理和方法,防止有明顯遺傳缺陷的嬰兒出生,以改善人口質量。措施:我國婚姻法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之內的旁系血親禁止結婚。直系血親:相互之間有血緣關系的上下各代親屬旁系血親:即除直系血親以外的、與自己同出一源的血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