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案教學基本信息課題《法律保障生活》學科道德與法治學段:初中年級初一年級教材書名:道德與法治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1月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難點【教學目標】1.明確法律的特征,理解法律的作用,知道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2.通過用法律知識分析簡單的案例,培養學生自覺按照法律要求規范自己行為的能力;3.感受法律對生活的保護作用,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教學重難點】1.掌握法律的特征,明確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2.感受法律的作用,懂得我們既受到法律的約束,又受到法律的保護。教學過程(表格描述)教學環節主要教學活動設置意圖新課導入公益廣告法律在身邊觀點分享:請你用一個詞或者一句話,表達一下你對法律的感受是什么。并且說一說這種感受是如何而來的。總結:正常有序的社會生活不僅要依靠一般的規章制度和道德規范來維護。還需要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來維護,那就是法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法律在我們身邊,保障著我們的生活,導入新課。環節一:法律的作用情境探究:圖片展示:從產生方式、實施手段和調整對象和范圍方面,比較法律與道德、校紀校規的異同。小結:法律、道德等都是人們生活中的行為規范,它們共同約束人們的行為,調整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探究一:結合我國法律的制定程序,從產生方式角度討論法律具有什么特征?小結: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探究二:結合違法行為會受到法律懲治,從實施手段角度討論法律具有什么特征?小結: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探究三:結合我國鞏固和發展反腐舉措,從調整對象和范圍角度討論法律具有什么特征?3.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總結:法律的特征1.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2.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3.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學生思考法律與道德、校紀校規的不同,從而通過分析材料,分別從產生方式、實施手段、調整對象和范圍方面進行比較,使學生明確法律的特征,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識。環節二:法律的作用情境探究:疫情期間,小區實施封閉管理。探究一:疫情期間執行小區封閉管理是否有法律依據?小結:法律規范著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保護著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成長和發展創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會環境。探究二:分析案例,思考該男子為什么會受到行政處罰?小結:法律具有規范作用。觀點辨析:有人說疫情期間社區實施封閉管理,約束了自由、限制了我們的權利,也有人說社區實施封閉管理可以防止疫情傳播,保證了我們的生命安全。對此,你的看法是什么?小結:在生活中,我們既受到法律的約束,又受到法律的保護。交流分享:法律保護我們的生活,還體現在哪些方面?你能舉例說明嗎?案例分析:北京文明行為促進條例二審,流感須戴口罩寫進法條。結語: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完善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法律體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融入法制建設和社會治理。制定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的目的,就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法律規范,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問題。社會生活發展無止境,法律發展也無止境。通過結合疫情背景,分別從情境探究和觀點辨析,引導學生感受法律的規范作用和保護作用,懂得在生活中,我們既受到法律的約束,又受到法律的保護。從而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和運用法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引導學生懂得雖然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要堅持貫徹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不斷豐富、完善、創新法律體系。《法律保障生活》學習任務單【學習目標】1.明確法律的特征,理解法律的作用,知道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2.通過用法律知識分析簡單的案例,培養學生自覺按照法律要求規范自己行為的能力;3感受法律對生活的保障作用,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課前預習任務】1.法律具有哪些特征?2.法律的作用是什么?【課上學習任務】1.填寫表格,比較法律與道德、校紀校規的異同產生方式實施手段調整對象和范圍法律道德校紀校規2.觀點辨析:有人說疫情期間社區實施封閉管理約束了自由、限制了我們的權利,也有人說社區實施封閉管理可以防止疫情傳播,保證了我們的生命安全。對此,你有什么看法?【課后作業】1.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于2019年3月5日至15日在京召開。3月15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這表明我國法律()A.由國家制定或認可B.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C.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D.以促進經濟發展為宗旨2.法律是規則,或方或圓,或長或短;法律是利劍,能穿透烏云,撥開迷霧。法律時時刻刻都在塑造著社會,規范著公民的行為。法律的規范作用表現在()①法律規定可以做什么,應該做什么②法律規定不應該做什么,不應該怎樣做③法律規定我們享有的權利,應該履行的義務④法律通過解決糾紛和制裁違法犯罪,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道德與法治課上,七年級二班同學圍繞“法治,讓生活更美好”展開討論,請你參與其中,并完成以下任務。(1)請你幫助設計本次活動的主題。同學們通過查閱資料等方式為活動尋找到素材,下面是他們搜集到的一些材料。材料一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出臺規定,2019年5月1日后,凡未懸掛臨時標識或者號牌的電動自行車上路行駛,交管部門將依法實施處罰。由于有了號牌,穿行在大街小卷的400多萬輛電動自行車,騎行變得越來越有“規矩”。材料二某學生參加學校的“模擬法庭”后,寫下這樣的感受:“這次活動中我扮演了一個為朋友出氣殿打他人的角色。法庭上,書記員莊嚴宣布法庭紀律,審判長規范宣讀判決書。因為我未滿18周歲,判決從輕,使我體會到法律不是為了懲罰而懲罰,而是為了教育我們。我以后遇事要冷靜,不能意氣用事,要遵紀守法。”材料三《反家庭暴力法》是國家出臺的第一部反家庭暴力的法律,開辟了“家事立國法”的新篇章。《反家庭暴力法》規定:加害人實施家庭暴力,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任何人不論職務高低功勞大小,只要違反國家的法律,就要負法律責任。(2)材料三體現了法律的哪些特征?(3)結合材料一、材料二,談談你對法律的作用的認識。【課后作業參考答案】1.【答案】A【解析】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對法律特征的理解。法律是經過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和認可,是國家創制法律的兩種基本形式。題干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作為權力機關,具有立法權,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體現了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這一特征,故A符合題意;BD也是法律的特征,但題目材料沒體現,應排除;C是法律的作用與題意不符,應排除。故選A。2.【答案】A【解析】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對法律作用的理解,主要考查學生區分規范作用和保護作用的能力。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法律規定人們可以做什么,必須做什么,應當做什么,不應當做什么,概括說來,這就是法律規范作用的突出表現。因此,①②③符合題意,④體現了法律的保護作用,不符合題意,所以排除;故選A。3.【答案】(1)“法律保障生活”“法律在我身邊”等主題。(2)①“加害人實施家庭暴力,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或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體現了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律是一種特殊的行為規范。②“任何人不論職務高低、功勞大小,只要違反國家的法律,就要負法律責任”體現了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我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3)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門出臺規定的內容體現了法律規范著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保護著我們的生活,為我們的成長和發展創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會環境;某學生參加學校的“模擬法庭”的感受表明法律規定我們享有的權利、應該履行義務,讓我們懂得在社會生活中可以做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為我們評判、預測自己和他們的行為提供了準繩,指引、教育人向善。【解析】(1)題文中的主題探究活動是為了讓學生明確法律的特征、掌握法律的作用,所以活動主題可圍繞法律的相關內容確立即可。(2)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對法律特征的認識,考查理解能力。學生要抓住題文材料的關鍵信息分析作答。材料中對實施家庭暴力構成違法犯罪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或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表明法律的強制性特征;“任何人不論職務高低、功勞大小,只要違反國家的法律,就要負法律責任”表明我國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據此作答。(3)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對法律作用的掌握,考查識記能力。學生要抓住提問材料的關鍵信息分析作答。依據教材知識可知,法律具有規范作用,規定我們應該享有的權利,應該履行的義務。讓我們懂得在社會生活中可以做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也為我們評判、預測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提供了準繩,指引、教育人向善。同時,在生活中,我們既受到法律的約束,又受到法律的保護。法律通過解決糾紛和制裁違法犯罪、懲惡揚善、伸張正義,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初一道德與法治(統編版)-法律保障生活-1教案.docx 初一道德與法治(統編版)-法律保障生活-3學習任務單.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