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77290012153900第三單元 人口遷徙、文化交融與認同 第6課 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域文化的形成 一、印歐人的遷徙及其對早期區域文化的影響 1.種族起源 (1)印歐人可能起源于東歐平原,他們是游牧民,馴養了馬匹。 (2)印歐人制造了馬拉戰車。 2.早期遷徙 (1)概況 ①公元前2千紀初起,以印歐人為主體的游牧部落陸續進入西起歐洲、東到印度的廣大地區,這一過程延續數百年甚至上千年。 ②他們或征服遷入地區的居民,或與被征服者融合,分別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臘人和雅利安人,對整個亞歐大陸區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2)對早期區域文化的影響 ①公元前17世紀,赫梯人在小亞細亞建立赫梯帝國,公元前14世紀,赫梯帝國進入鼎盛時期,公元前13世紀末因陷入內戰逐漸衰落。 ②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西亞和北非文明區首次被統一起來,西亞文明和希臘文明發生了深入、廣泛的交流。 ③公元前2000年左右進入巴爾干地區的印歐人與當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臘人。他們思考人類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等問題,在哲學、科學等多個領域取得成就。希臘文明成為西方文明的一個重要源頭。 ④雅利安人從印度河流域推進到恒河流域,把馬和鐵等帶到印度。 ⑤公元前600年左右,印度歷史進入列國時代。種姓制度和佛教成為古代印度社會的重要符號,并對周邊地區特別是東南亞產生重大影響。 二、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域文化發展的影響 1.遷徙概況 (1)公元前2世紀—公元2世紀 ①大月氏人西遷,建立貴霜帝國,勢力一度到達印度北部。 ②日耳曼人在與羅馬帝國的接觸中不斷南遷。 (2)3—6世紀 ①匈奴人逐步內遷,轉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 ②鮮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漸遷徙到中原,形成中國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同時,部分北方人民因戰亂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 ③日耳曼人各支陸續進入羅馬帝國并建立國家,滅亡了西羅馬帝國。 ④7世紀,阿拉伯人開始擴張,8世紀中期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 2.遷徙影響 (1)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改變了亞歐大陸從東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國家先后崛起。 (2)各個區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 (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促進了本民族文化的發展。 第7課 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的跨地域轉移 一、殖民擴張與美洲族群的變化 1.殖民擴張 (1)概況: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此后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開始在美洲進行瘋狂的殖民擴張和掠奪。 (2)結果:屠殺、奴役以及傳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在歐洲人“發現新大陸”后的100年間,印第安人數量減少了90%—95%。 2.族群變化 (1)背景 ①大約從16世紀開始,殖民者從非洲擄掠黑人,販賣到美洲作奴隸,在此后三四百年間,非洲失去了大約1億人口,深刻改變了非洲的人口結構,嚴重影響了非洲的社會發展。 ②上千萬黑人奴隸為殖民者在美洲的種植園和礦山提供了勞動力。 ③很多歐洲人因為各種原因遠涉重洋,來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數量大大增加。 (2)概況 ①印第安人數量的銳減,歐洲人和非洲黑人數量的激增,迅速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出現了新的族群。 ②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們相互之間的混血后代,逐漸成為美洲大陸的主要居民。 (3)影響 ①北美:美國、加拿大的白人占據了人口的大多數,在美國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趕進保留地生活。 ②西印度群島: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島國家,黑人人口占多數。 ③拉丁美洲: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沒有禁止不同族群之間的通婚,混血人種成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在秘魯等少數國家印第安人相對較多,但也很少超過人口的半數。 ④來自不同地方的各個族群有著各具特色的文化,他們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認同,發展了歐洲文化主導、融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二、英國的殖民活動與大洋洲人口結構的改變 1.英國殖民活動 (1)18世紀中后期,英國殖民者來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地。最初,英國將澳大利亞作為流放罪犯的場所。 (2)19世紀時,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對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國殖民者開始在澳大利亞掠奪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場。 (3)1851年,人們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金礦,采礦業迅速發展起來。 2.人口結構變動 (1)隨著殖民擴張的加劇,澳大利亞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驅趕和屠殺,人口數量銳減。 (2)越來越多的英國人和歐洲其他國家的人來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19世紀中葉,白人已經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 三、華工與美洲、大洋洲的開發 1.開發美洲 (1)背景 ①19世紀初,英美等國陸續頒布禁止奴隸貿易的法令,黑奴貿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尋找新的廉價勞動力。 ②19世紀中葉后,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出國。 (2)過程 ①華工被運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貿易。 ②葡萄牙、英國、美國等國的殖民者迫使華工簽署契約,讓華工以未來若干年的工資支付運輸費用,獲取了巨額利潤。 ③中國東南沿海的窮苦百姓,或因為生活所迫,或被誘騙、綁架成為苦力。 ④19世紀70年代,加利福尼亞的華工人數已有十幾萬。加勒比群島、秘魯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萬的華工。 (3)影響:在美國,華工是加利福尼亞金礦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工地等繁重勞動場所的主要勞動力。 2.開發大洋洲 (1)19世紀中葉,大量華工來到澳大利亞開采金礦。1858年,華工人數已超過4萬。 (2)在大洋洲的一些島嶼上,華工在種植園和礦山辛勤勞動,促進了這些地方的開發。 第8課 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一、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 1.全球勞動力市場 (1)形成背景: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過程中,國際分工日益深化,生產的國際化大大加強。 (2)流動表現 ①二戰后,西歐、北美和大洋洲等發達地區從南歐、北非、東南亞、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勞動力,推動了發達地區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②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東地區的石油工業快速發展,大量非洲勞動力涌向中東產油國。同時,經濟高速發展的日本和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也吸引了許多亞非移民。 ③20世紀90年代,東歐國家成為西歐、北美勞動力的新的來源地。 2.勞動力市場結構變遷 (1)20世紀50—70年代,大多數移民在制造業和公共服務業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 (2)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傳統行業的勞動力需求量減少,貿易、金融等行業的就業機會增加,企業對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專業素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全球勞動力的流動呈現出新的趨勢,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留學生作為移民中的“知識精英”,在跨國公司的國際業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難民的困境和救助 1.難民的概況 (1)定義:因為戰爭和地區沖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災害、經濟惡化等各種原因被迫離開原籍國,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國的獨特群體。 (2)來源:二戰前的難民主要產生于歐洲,如遭到納粹德國迫害而流亡的猶太難民;二戰后的難民主要產生于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 2.難民的救助 (1)背景:難民在收留國一般沒有基本的國民權利,處境十分艱難。 (2)目的:保護難民的基本人權。 (3)措施 ①1950年,聯合國成立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專門協調處理難民問題。 ②1951年,聯合國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規定救助難民的行動準則。 ③1966年,聯合國又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議定書》,擴大1951年公約的適用范圍。 ④聯合國大會決定,從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為“世界難民日”,以期引起國際社會對難民問題的重視。 (4)現狀:沒有改變難民逐年增加的趨勢。 三、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 1.形成原因:全球化背景下的現代世界出現了遍及各國的移民社會,在不同文化的交匯、借鑒與認同中,這些移民社會形成各種多元一體的移民文化。 2.代表類型 類別 背景 特征 影響 美國 文化 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斷來到北美,共同建設美利堅合眾國 以歐洲文化為主流,吸收了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 ①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是美國社會的顯著特征 ②多元文化傳統也使美國社會始終存在著不同民族間的文化認同問題 新加坡文化 ①19世紀以來蘇伊士運河的通航,縮短了東南亞與歐洲的航程;②新加坡逐漸成為繁榮的貿易大港和國際化都市,從英國殖民地成為獨立國家 — ①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諧共處,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②馬來語、華語、英語和泰米爾語均為官方語言;③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各類宗教建筑形式各異,各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拓展:人口遷移對文化的影響 (1)人口遷移對文化互化與文化融合的影響 1)一個地區的人口遷移到另一個地區,擁有不同文化的兩個人口集團之間就必然會發生接觸,這就會出現文化的涵化、互化與融合甚至沖突的過程。 2)人口遷移,導致兩種或多種文化相互接觸,形成吸納、整合、兼容、創新的文化變遷過程,這一過程會導致不同文化彼此都發生改變,在互化的基礎上混合形成一個新文化系統。如美國,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長期充分的交流和融合,終于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美利堅民族,一個新的多元的美利堅文化也因此產生。 (2)人口遷移對文化沖突與文化整合的影響 1)人口遷移對文化沖突的影響 人口遷移流動使兩種或多種不同文化系統發生接觸,文化沖突就成為必然。一個人口集團遷移到另一個人口集團所在的地區,必須面對兩個擁有不同文化系統人口的文化考驗,或是拒絕,或是接受,或是在雙方的沖突中消除隔閡,取長補短,達到新的融合。 2)人口遷移對文化整合的影響 人口遷移使擁有不同文化的人口群體相互接觸和交流,各種文化之間,包括各種新文化之間,各種新文化與原有文化之間會出現一個相互適應、相互調和而趨于一體化的過程,這就產生了文化的整合。 第四單元 商業、貿易與文化交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