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225550011747500第五單元 戰爭與文化交鋒 第11課 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 一、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 1.歷史背景 (1)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入侵波斯,歷經10年征戰,滅亡了波斯帝國,征服了從小亞細亞到印度河流域的廣大地區。 (2)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帝國逐漸分裂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國和馬其頓王國三個主要國家,這些區域被統稱為“希臘化世界”。 (3)從亞歷山大遠征到羅馬最終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間大約300年被稱為“希臘化時代”。 2.國家政策 (1)目的:亞歷山大試圖以希臘文化為主導,融合埃及和西亞文化。 (2)措施 ①在埃及,他自稱法老之子。 ②在波斯,他以波斯帝國正統繼承人自居,穿波斯服裝,沿用波斯帝國的制度,任用波斯人為官員,推廣波斯禮儀。 ③鼓勵馬其頓人和波斯人通婚,以馬其頓的方式訓練波斯士兵。 3.主要表現 (1)希臘化世界 ①希臘人和馬其頓人逐漸融合,基本壟斷了高級官職,占有大量土地,并享受稅收優惠,成為希臘化各國的統治階級。 ②作為殖民者,他們生活于希臘風格的城市中,保持著希臘人的生活方式。 ③被征服地區的原有的上層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臘文化,他們說希臘語,模仿希臘人的生活方式,部分人躋身統治階級行列,成為國王的顧問和官員。 (2)希臘化時代 ①希臘文化中心逐漸東移,亞歷山大城、安條克和帕加馬等成為新的希臘文化中心。 ②托勒密埃及鼓勵文化發展,城內的繆斯宮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學者前往研究。 ③文學、科學的發展 文學 學者們系統整理和研究了《荷馬史詩》和古典希臘的悲劇、史學、地理學作品,基本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版本 科學 歐幾里得編寫的《幾何原本》流傳后世;阿基米德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學定理;埃拉托斯提尼對地球周長作出了精確的計算;醫生通過解剖尸體,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及消化系統進行了基礎研究 (3)西亞、北非文化:在廣大的鄉村地區,農民仍說著他們祖先的語言,保持他們原有的宗教和風俗。 二、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 1.蒙古的西征 (1)背景:13世紀初,中國北方草原出現了一個強大的蒙古汗國。 (2)概況 第一次 1218年,花剌子模國扣留蒙古商隊,殺害蒙古使臣。不久,成吉思汗以復仇為由,滅掉花剌子模國,蒙古軍隊直抵黑海北岸 第二次 滅亡金朝之后,征服今俄羅斯、烏克蘭地區的諸多公國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國、匈牙利和巴爾干半島 第三次 13世紀中葉,蒙古以西亞地區為目標,攻占巴格達 (3)影響 ①給被征服地區的社會經濟帶來嚴重破壞,但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的交流。 ②引發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 2.東西方交流 (1)條件:蒙古的三次西征。 (2)表現 ①推動東西方的互相了解 人員 活動 影響 傳教士 兩位歐洲傳教士先后受教皇和法國國王派遣,到達漠北與蒙古進行交涉 對以后歐洲航海、探險活動產生了很大影響 旅行家 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約于1275年由陸路來華,留居17年,根據他口述記錄的《馬可·波羅行紀》,展示了一個富庶而神奇的東方世界 住在大都的畏兀兒人列班·掃馬經由耶路撒冷到歐洲訪問,見到了教皇和英、法國王 ②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 方向 概況 影響 由東向西 主要是西征的蒙古軍隊,14世紀后,他們逐漸與當地居民融合 移民中的一部分成為中國回族人的祖先,大部分后來融入漢族和蒙古族 由西向東 主要是大批移民,進入中國中原地區,被稱為“色目人” ③民族分布的變化:蒙古西征使亞歐內陸的民族分布產生了變化,一些被征服地區的文化面貌有所改變。 第12課 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 一、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 1.美國文化 獨立戰爭前 獨立戰爭后 背景 內容 評價 背景 內容 評價 ①來自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的移民和被販賣為奴的非洲黑人,與當地的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北美洲的土地上 ②各種文化相互融合與混合,形成了美國文化的多元特征 ③北美居民在種族、血統和宗教上具有多源性和多樣性 ①他們使用的英語已經發展為美式英語,與英國本土英語不盡相同②他們的飲食文化、藝術生活也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③地方自治、勤儉務實、重視教育和創造精神等,也成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部分 ①“美利堅人”已經成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稱 ②白人對黑人、印第安人的種族歧視和文化優越感根深蒂固 ①獨立戰爭推動了美利堅民族與美利堅文化的形成 ②1787年的聯邦憲法,使北美大陸出現了一個以啟蒙思想家的理論為指導建立的聯邦制共和國 ①權力制衡原則成為美國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 ②自由女神像成為美國文化的重要符號之 一 發展種植園經濟和繼續實行奴隸制,是與美利堅主流文化相違背的,是美國歷史上黑暗的一面 2.拉丁美洲文化 (1)背景 ①到19世紀上半葉,西班牙和葡萄牙控制著美國以南的廣大美洲地區。 ②拉丁語族的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是這一地區的主要語言。 ③隨著大量西、葡移民的到來,拉丁美洲的民族與文化發生了巨大變化。 (2)表現 ①在拉丁美洲,歐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種族融合現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級分明的“混血社會”。 ②在歐洲移民活動的區域內,傳統的印第安文化逐漸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為主體,天主教成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③拉丁舞成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號之一。但是在偏遠的內陸地區,印第安人保留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如多神信仰、圖騰崇拜等。 (3)發展 ①19世紀上半葉,在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中,除海地外,西屬殖民地的土生白人成為革命的主要領導者。 ②獨立后的西屬拉丁美洲和葡屬巴西都頒布了憲法,取消了奴隸貿易和奴隸制,以及印第安人的人頭稅和強制勞役,但對黑人與印第安人的種族壓迫與歧視仍然存在。 ③戰爭也促成了戰后考迪羅獨裁權力的形成,這成為獨立戰爭后拉丁美洲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 (4)特點:拉丁美洲的文化多元性非常明顯。 二、拿破侖戰爭后歐洲文化的重構 1.背景 (1)17—18世紀,歐洲大多數國家仍處于封建統治之下。 (2)拿破侖通過戰爭,在歐洲建立了龐大帝國,將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向這些地區傳播。 2.內容 (1)拿破侖廢除封建貴族特權,推行《拿破侖法典》,傳播啟蒙思想,受到各國革命者的歡迎。 (2)在反抗法國征服的斗爭中,歐洲各地出現了不斷高漲的民主意識和民族獨立要求。 (3)拿破侖戰爭后,歐洲的政治文化得以重構,民主、獨立、自由、法治等越來越成為歐洲的普遍訴求。 3.表現 俄國 ①一些貴族青年軍官于1825年12月發動了試圖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的武裝起義,被稱為“十二月黨人” ②在俄國傳播了革命的主張 波蘭 1830年11月,一批貴族青年軍官和學生在華沙發動了爭取民族獨立的起義,進一步推動了波蘭的民族解放斗爭 德意志 ①普魯士進行并不徹底的廢除農奴制改革 ②1848年2月和3月,奧地利和普魯士等地發生革命,要求建立統一的獨立國家、制定憲法 三、歐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 1.含義:殖民國家向被殖民地區輸出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及基督教。 2.目的:改造甚至消滅被殖民地區的文化,淡化其民族意識。 3.結果: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來文化,但也努力保護自己的傳統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現出新的多樣性。 4.概況 中國 ①以林則徐、魏源、鄭觀應等為代表的志士仁人,主張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 ②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也使一些新技術、新思想傳入中國 印度 ①英國把英語、法律體系、政府體制、文官制度等移植到印度 ②印度上層精英運用歐洲的意識形態來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并提出“印度人的印度”的口號 ③印度傳統文化頑強地保留下來,如印度教和伊斯蘭教還是印度的主要宗教 ④種姓制度雖然被廢除,但仍然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埃及 ①埃及獨立后實行君主立憲制 ②伊斯蘭教仍是主要宗教,阿拉伯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也得以保留 第13課 現代戰爭與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 1.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東歐和東南歐的被壓迫民族,已經有不斷高漲的民族獨立愿望和行動。 (2)它們國小力弱,內部紛爭,又為大國所利用,無法主宰自己的民族命運。 2.條件 (1)第一次世界大戰客觀上將自由、民主與民族獨立的思想進一步傳播到歐洲、西亞和北非各地。 (2)戰爭后期,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紛紛解體,誕生了一系列民族獨立國家,改變了歐洲、西亞和北非的政治版圖。 (3)一戰中英國將其殖民地印度的士兵,法國將其北非殖民地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和摩洛哥的士兵,大量投入戰場。 (4)在幫助宗主國作戰并取得勝利的過程中,民族自決原則在殖民地傳播開來,成為指導當地人民為獨立、民主而斗爭的武器。 3.表現 (1)亞洲地區 中國 巴黎和會上收回山東主權的外交努力失敗,五四運動爆發,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猛醒,開始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思想文化上的巨大變化,以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為標志 越南 胡志明在法國參加了共產黨,轉向了以民族解放斗爭來爭取國家獨立 印度 甘地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持續開展,尼赫魯更加明確地提出印度完全獨立的政治目標,并為之奮斗 (2)其他地區: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現了爭取民族獨立和推進民主的進步運動。 4.影響:形成20世紀第一次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潮,世界殖民體系開始解體。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徹底打敗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聯盟通過一系列聲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獨立要求。 (2)戰爭結束后,隨著殖民主義的急速衰落、亞非拉地區經濟的發展和民族民主意識更為廣泛的傳播。 2.表現 (1)隨著日本的戰敗,朝鮮獲得了獨立,中國收復了臺灣。 (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盡管英國首相丘吉爾極力維護英帝國,但是英帝國還是很快解體。 (3)戰后法國總統戴高樂簽署《埃維昂協議》,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 3.影響 (1)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國主義列強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2)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土崩瓦解,退出了歷史舞臺。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興民族國家的文化發展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一系列新興民族國家,形成了當地民族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 2.概況 (1)印度文化 ①獨立后印度的統治精英接受來自西方的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中的一些基本價值取向,同時注重發展傳統文化。 ②印度的政治體制學習英國,中央與地方分享權力,采取宗教與政治分離政策,主要官方語言為印地語和英語。 ③印度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樣性。 ④歷史傳統中的種姓因素等仍然影響著政治與社會生活,印度的現代文化呈現多樣化特征。 (2)新加坡和韓國 ①20世紀60—80年代,新加坡、韓國都注意發揚儒家文化的精華,諸如寬容和諧、重視教育、社會為先、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等。 ②同時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如科學技術、管理知識、競爭意識、高效率作風等,努力創造一種現代的東方文化。 (3)埃及 ①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埃及成立了共和國。共和國進一步消除殖民主義影響,復興民族文化。 ②現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點的阿拉伯文化,并帶有歐洲和西亞等地的文化元素。 ③伊斯蘭教為官方宗教,也有少數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但英語和法語也被廣泛使用。 ④古埃及留下的諸多名勝古跡成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遺產,對現代埃及的建筑和藝術等也有很大影響。 拓展:古今中外的戰爭對文化的影響 1.伴隨著亞歷山大大帝的東征,希臘文化傳播到了東方,東方文化也滲入到希臘文化。正是在這一過程中,東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發展。在亞歷山大在世期間及其死后不久,希臘文化迅速傳入伊朗、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竹地爾和埃及。亞歷山大還把希臘的影響傳播到以前從未到達的印度和中亞地區。在希臘文化時代(亞歷山大征服后的幾百年間),東方思想,特別是宗教思想傳入到希臘世界。就是這種希臘文化——主要指具有希臘特征但也深受東方影響的文化,最終對羅馬產生了影響。 2.蒙古西征使中西文化交流有了一個新的飛躍,使先進的中華文明,特別是中國當時科技成果的精品,得以西傳到穆斯林世界,再通過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同時,先進的阿拉伯文明中的精品也傳入中國,甚至歐洲基督教文化也經由阿拉伯世界,直接流入中國。 3.近代的殖民戰爭對文化的影響是雙向的。一方面,殖民者把西方文化帶到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造成了當地文化的多樣性特征;另一方面,殖民者推廣自己的價值觀念,雖然其目的是要淡化被侵略地區的民族意識,但是在客觀上,卻激發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意識的進一步覺醒。 4.兩次世界大戰都非常的殘酷,但是它給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的文化交流和碰撞提供了契機。在這一過程中,被壓迫民族的民族意識被最大限度地激發,這為兩次世界大戰之后民族獨立國家的出現奠定了思想基礎。兩次世界大戰之后,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在努力發展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時,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華,形成了多樣性的文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