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094740012407900第一單元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第1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一、中華文化的發展歷程 1.中華文明多元起源 (1)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遼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 (2)中原華夏族率先成為核心,并向四周輻射,推動著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戰國 (1)內遷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共同的血緣認同、文化認同。 (2)社會出現大變革。孔子對西周禮樂文明進行多方面闡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 (3)戰國時期,一大批思想家紛紛著書立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張,“百家爭鳴”局面出現。 (4)這一時期的學術思想大放異彩,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先秦成為中華文化的奠基時期。 思考:青銅時代的到來有何意義? (1)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勤勞和智慧,這對于社會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2)它是古代燦爛文明的載體之一,青銅文化的變遷體現了社會、經濟的變遷及文化內涵的變遷。 (3)是古代禮治社會政治、經濟權力的象征,正如著名學者張光直先生所言“青銅便是政治和權力”。 3.秦漢魏晉 秦朝 建立起統一多民族的國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學說 西漢 ①漢武帝尊崇儒術,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 ②儒家思想成為兩千多年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流 魏晉 隨著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中華傳統文化呈現出儒、佛、道交匯融通的景象,魏晉玄學盛行 4.隋唐時期 (1)唐朝佛學繁榮,傳統儒學受到挑戰,同時也促進了儒學的創新與發展。 (2)隋唐時期,中華傳統文化輝煌燦爛。 5.宋元時期 (1)宋代儒、佛、道學說相互滲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闡釋儒學的新學派理學。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他強調“存天理,滅人欲”,提倡“格物致知”。 (2)理學豐富了中華文化的理論思維,但它宣揚的封建禮教,嚴重束縛了人們的精神世界。 (3)宋元時期,科技、史學、文學、藝術高度繁榮。 思考: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是什么? (1)漢字的發明和使用。(2)史書典籍的編纂。 (3)中華文化的包容性。(4)順應時代的變化,滿足統治者的需要。(5)在傳承中不斷創新。 6.明清時期 (1)明清之際,提倡個性自由的思想出現。進步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學,抨擊封建專制,倡導經世致用。 (2)康雍乾時期,君主專制高度發展,文字獄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鉗制,也禁錮了中華文化的發展。 7.近代社會 (1)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后,向西方學習以救亡圖存逐漸成為近代中華文化的潮流。 (2)20世紀初期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抨擊封建思想,科學與民主成為中華文化追求的價值目標。 (3)五四運動以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并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動了中華文化的進步。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1.重視以人為本 (1)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禮作樂,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禮樂制度。春秋時期,孔子提倡“仁”,主張“仁者愛人”。 (2)后世儒學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從人與社會的關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規范社會關系的倫理秩序。 2.提倡民本思想 (1)春秋時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國家要順應民意。孔子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反對苛政。戰國時期,孟子提出“仁政”說,其中“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閃耀著民本思想的光輝。 (2)歷代思想家繼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發展為系統的理論學說,成為中華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對推動中國歷史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夏商時期,人們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2)春秋時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認為萬物都是由道而產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學思想中凸顯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 (3)戰國時期,荀子更提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4)天人合一思想,將天、地、人視為一個整體,認為人類利用自然應該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 4.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 (1)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學說的精髓。張載概括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3)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是家國情懷的體現。 5.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 (1)西周初年,周朝統治者主張“明德”“敬德”。 (2)孔子提出“為政以德”,主張以德治國;要求人人都應該“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3)墨子認為“夫尚賢者,政之本也”,主張“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 (4)孟子主張“尊賢使能,俊杰在位”。 (5)這些思想不僅在各國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變革,也對歷史上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 6.崇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1)《周易》中寫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2)戰國時期的孟子,強調“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些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境界。 7.主張和而不同 (1)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認為不同事物之間彼此配合達到平衡,即“和”,才能產生新事物。 (2)孔子、孟子視“和”為人性中應有的美德,提出了“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價值 1.特點 本土性 中華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具有本土性 多樣性 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 包容性 中華文化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積極吸納外來文化 凝聚性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 連續性 中華文化綿延不絕,傳承至今,體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2.價值 (1)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 (2)中華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倫理,體現著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3)中華文化維護著中國團結統一的政治局面,維系著統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進步,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 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 一、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 1.兩漢至宋明(佛教傳播) (1)過程 兩漢 古印度佛教傳入中國 魏晉南北朝 佛教日趨興盛,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 佛教出現不同宗派,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宋明 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宋明理學形成,佛教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2)影響 ①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語言詞匯、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②中國傳統的詩詞、書法、繪畫,很多體現了佛教的內容,同時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達。 ③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國佛教建筑藝術的結晶,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3)局限:佛教文化宣揚的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2.明末清初時期(近代科學) (1)明末,意大利人利瑪竇等帶來天文、地理、數學等方面的新知識,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張以開放的胸懷會通中西文化。 (2)《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學著作相繼被譯介到中國。 (3)17世紀,清政府任命來自歐洲的湯若望、南懷仁等主持欽天監工作,并招攬數學、醫學、天文等方面的人才來到中國。 3.19世紀中葉后(西方文化) (1)傳播渠道的增加 ①林則徐和魏源主張學習西方,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②1862年京師同文館成立,旨在培養外交和翻譯人才。 ③清政府創辦一些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學習,嚴復、詹天佑是中國較早接受西方教育的近代知識分子。 ④1868年,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創辦。 (2)救亡圖存的呼聲 ①一些愛國知識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動了維新運動的展開。 ②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一些學說在中國傳播,成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4.20世紀早期(民主科學) (1)1915年,新文化運動開始。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等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吸收民主與科學的思想。 (2)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陳獨秀、李大釗等先進的民主主義者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二、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 1.文字與思想的外傳 (1)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漢字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 (2)各國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本國文字,如朝鮮的諺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推動了當地的文化交流和發展。 (3)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隋唐以后,朝鮮、日本等國的各級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 (4)大約在4世紀以后,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各國佛教得到發展。 2.社會制度外傳 (1)朝鮮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國。 (2)7世紀,日本實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權制、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都以唐制為藍本。 (3)越南的教育體制主要移植于中國,科舉制度跟中國的基本一樣。 (4)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在律令、歷法、建筑、繪畫、音樂、飲食、服飾、節日、習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響。 3.四大發明的外傳 (1)8世紀以后,中國的造紙術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 (2)火藥在13世紀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擊,騎士階層日漸衰落。 (3)指南針的使用,促進了遠洋航行,推動了大航海時代的到來。 (4)中國發明活字印刷術后,歐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機,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4.中國文化傳入周邊地區 (1)14世紀末,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思想文化逐漸在琉球傳播。 (2)15世紀,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在當地傳播中華文化。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擴大并加深了中華文化的影響。 5.中國文化傳入歐洲 (1)16—18世紀,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中國的史學、地理學以及科技、文學等成就也相繼傳入。 (2)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社會深受喜愛,中國式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 拓展:對中華文化的全面認識 1.發展 (1)中國遠古文化經歷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時代。 (2)春秋戰國出現諸子百家,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漢唐至宋時期,中國文化傳入日本、朝鮮等國。唐鑒真東渡,傳播中國文化,大量日本遣唐使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 (4)明清時期,中國傳統文化通過西方耶穌會士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這就是東學西漸現象。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的影響最大,法國成為當時歐洲“中國文化熱”的中心。 2.精髓: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乃中國文化的精髓。它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為維系和發展優良的社會秩序與生態和諧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 3.特征:中華文化的兩大特點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博大精深表現在: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名揚世界的科技工藝;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中國哲學;完備而深刻的道德倫理。 4.內容:語言文字、文化典籍、科學工藝、哲學思想、道德倫理共同構成中國民族文化的基本內容。茶文化、酒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建筑文化,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 5.作用:中華文化的精神品格與價值追求,支撐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和薪火相傳,沒有中華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華文明又有超越時空、跨越國度的價值,對人類文明進步和人類共同價值作出了重大貢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